最新地質學實訓報告(三篇)

字號:

    報告是指向上級機關匯報本單位、本部門、本地區(qū)工作情況、做法、經驗以及問題的報告,優(yōu)秀的報告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報告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地質學實訓報告篇一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基礎學科,許多地質理論和知識都必須經過實踐的過程,才能加深我們對它的理解和認識。因此,地質學的野外實習是不可缺少的實踐環(huán)節(jié)。通過這次在昆明、武定、元謀地區(qū)的教學實踐活動,使我們有了一次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機會,使我對《地質學》的有關理論知識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地層、構造、巖石、礦物等地質學基本概念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一、實習目的,任務和要求
    (一)實習目的
    通過實習,使我們進一步鞏固課堂上所學的地質學基礎理論知識。運用這些知識去觀察、研究、分析和判斷各種地質現(xiàn)象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我們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鍛煉我們吃苦耐勞,不畏艱險的地質精神。樹立熱愛專業(yè)以及勤奮學習的思想和決心。
    (二)任務
    1、在野外對各種內、外地質作用進行初步觀察分析,著重點是外力地質作用的觀察分析。
    2、初步對三大類巖石、地質構造和礦產進行觀察認識,了解它們在自然界的分布狀況。
    3、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手標本采集、地質現(xiàn)象觀察和描述記錄等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方法。
    (三)要求
    1、實習前認真學習實習指導書,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條不紊。
    2、實習中聽從老師安排,認真聽指導老師講解。
    3、認真細致觀察各種地質現(xiàn)象,作好記錄,多提問、多思考。
    4、采集3~5塊有代表性的巖石、礦物或化石標本。
    5、實習結束后,編寫一份地質實習報告。
    二、實習的基本情況
    (一)組織形式
    以班為單位進行。每個班作為一個小組,由一名實習教師指導,組長和安全員協(xié)同老師工作,同時還有班主任負責學生生活、交通等管理。
    (二)實習過程
    本次實習地點為昆明、武定、元謀地區(qū)。時間為一周,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天昆明西山
    第二天上午由昆明至武定縣五孔橋;
    下午芭蕉箐采礦場、雷鋼廠;
    第三天上午人民渡至獅山石棉廠至獅山風景區(qū);
    下午由武定縣至元謀縣;
    第四天上午元謀縣朱布超基性巖體;
    下午元謀縣黃瓜園大橋;
    第五天上午元謀縣德大大橋至那化大橋;
    下午元謀縣彎堡土林;
    第六天返回昆明
    三、任務完成情況
    對各種內、外地質作用有了初步認識,如地質構造的識別、對風化作用及地表流水作用現(xiàn)象的認識等;對三大巖類能進行初步識別;能使用地質羅盤測巖體的產狀;采集了有代表性的巖石、礦物和化石標本并作了詳細的野外記錄。
    普通地質學實習報告第二章1(20xx-12-2612:29:02)
    第二章各實習地區(qū)地質概況
    一、昆明西山地區(qū)
    1、普渡河——西山大斷裂
    大斷裂為昆明地區(qū)南北向的主干斷裂。斷面向東傾斜,走向近南北,傾角較陡,近于直立,東盤下降形成昆明斷陷盆地,西盤上升形成觀音山、西山、龍門等山地地貌景觀。該斷層控制了昆明地區(qū)的地層、構造、礦產及地形地貌的形成與發(fā)展。受該大斷裂的影響,使昆明西山地區(qū)南瀕斷陷湖泊滇池,三面環(huán)山。(屬于低緯度高原山地季風氣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濕氣流的影響,日照長、霜期短、年平均氣溫15℃。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不嚴寒,四季如春,氣侯宜人,是極負盛名的“春城”。每年的12月到來年的3月,一群群躲避北方海域寒風的紅嘴鷗,萬里迢迢地從遠方飛來,落棲在昆明城中。)正是在普渡河——西山大斷裂的作用下形成的這一特殊地貌特征為昆明市提供了獨特的旅游資源。
    2、滇池——龍門地質現(xiàn)象
    沿線觀察到的是西山石炭紀至二疊紀地層剖面,以及物理風化作用和負荷地質作用形成的倒石堆現(xiàn)象,出露地層由老至新有:
    泥盆紀上統(tǒng)
    宰格組:上部為灰色燧石灰?guī)r,下部為灰色至深灰色厚層狀白云質灰?guī)r,厚324m。
    石炭紀下統(tǒng)
    大塘組:灰色、深灰色角礫狀灰?guī)r夾厚層狀灰?guī)r,底部為翠綠色頁巖,與宰格組呈假整合接觸,厚12.5m。
    石炭紀中統(tǒng)
    威寧組:為灰白色中至厚層狀灰?guī)r,中部夾角礫狀灰?guī)r。與大塘組整合接觸,厚112m。
    二疊紀下統(tǒng)
    倒石頭組:上部黑色頁巖與泥灰?guī)r互層;中部呈黑色頁巖夾薄層砂巖,含植物化石;下部為雜色粘土、黃鐵礦及煤線,與威寧組呈假整合接觸,厚9m。
    棲霞組:為淺灰、灰色厚至塊狀細晶白云巖,虎斑狀白云質灰?guī)r,含豐富的珊瑚化石。與倒石頭組整合接觸,厚123m。
    茅口組:上部為灰至灰白色中到厚層狀灰?guī)r;中部為灰色厚層狀灰?guī)r與灰*斑狀白云質灰?guī)r互層,含珊瑚化石;下部為灰色厚層狀不規(guī)則虎斑狀白云質灰?guī)r,與棲霞組整合接觸,厚276m。
    二疊紀上統(tǒng)
    峨眉山組:上部為黑綠色氣孔狀、杏仁狀玄武巖、塊狀玄武巖。部分地段見柱狀節(jié)理或球狀風化;中部為紫色、紫紅色凝灰?guī)r,可見由粗到細的韻律變化層理;下部為玄武質火山集塊巖,含灰質角礫玄武巖、含灰質角礫凝灰?guī)r,厚>600m。
    3、西山小石林
    地表巖石在雨水和地表水的作用下,風化、溶蝕形成巖溶地貌(kast地貌)。巖溶地貌是很好的旅游資源。
    二、武定地區(qū)
    1、五孔橋
    通過觀察輝綠巖和三疊紀舍資組的接觸,下為灰綠色輝綠巖,上為三疊紀舍資組褐*礫石層,為含礫砂巖、砂巖及粉砂巖。二者接觸面特征:接觸面呈波狀起伏,面上有5~100m厚的灰褐色鈦鐵礦及褐*的風化粘土層。輝綠巖中無舍資組的俘虜體,其上舍資組中底礫巖無烘烤現(xiàn)象。從以上特征可看出存在沉積間斷且上下兩套地層產狀不平行,故該接觸為角度不整合接觸。
    2、雷剛廠
    通過觀察三疊紀舍資組與寒武紀西王廟組的接觸,西王廟組為紫紅色泥巖與*粉砂巖互層。舍資組為紫灰色泥巖夾多層淺灰黃至淺黃紫色薄到中層狀粉砂巖為主。底部為灰*薄至中層狀含細粒、含鮞狀赤鐵礦不等粒石英砂巖夾泥質粉砂巖,接觸面為含礫粗砂巖。與下伏西王廟組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觸。
    3、芭蕉箐鐵礦
    該鐵礦位于武定縣南東5公里,屬于文筆山——魚子甸鐵礦床的一部分。礦體產于泥盆紀中統(tǒng)魚子甸組第一段內,屬于沉積型鐵礦床。礦石主要為鮞狀赤鐵礦,含礦巖系為:
    上覆地層魚子甸組第二段,為灰色薄至中層狀隱晶質灰?guī)r,泥灰?guī)r夾白云巖、鈣質泥巖。
    魚子甸組第一段可分五小層,主礦層為褐紅至暗紅色鮞狀赤鐵礦,厚2~5m不等。
    下覆地層為縮頭山組:*中至厚層狀石英砂巖。
    4、人民渡(獅山斷層)
    該斷層為逆斷層,走向北東~南西,斷層面產狀300°~315°∠45°~80°,上盤為震旦系燈影組,下盤為奧陶紀湯池組和紅石崖組等地層。上下盤植被不同。斷層帶上發(fā)育大量構造巖。上盤多見大理巖化、角礫巖化等蝕變現(xiàn)象。斷距由北向南逐漸增大。斷層帶寬數(shù)米至兩百米,多由構造巖組成。
    5、獅山石棉礦
    位于獅山向斜北東翼白云質灰?guī)r與輝綠巖體的接觸帶,為輝綠巖體侵入,使基性巖漿熱液與白云質灰?guī)r中的鎂質發(fā)生熱變質和交代變質作用,形成大理巖化、蛇紋巖化和石棉,所形成的石棉產狀與巖層產狀一致,纖維很短,開采價值不大。
    6、獅山景區(qū)
    獅山位于武定縣城之西,其山勢雄渾秀麗,古樹參天,蒼松翠柏,古寺幽靜,是國家aa*名勝風景區(qū)。
    在寺廟下公路一側,有寒武紀笻竹寺組,還有貝殼和植物化石,廣泛分布,為灰黃、黃綠色頁巖、粉砂巖,其內三葉蟲化石極為豐富,不乏很多完整的化石,可見這里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寺廟后山為寒武紀滄浪鋪組巨厚層砂巖組成的懸崖陡壁,陡壁上隨處可見三角洲相典型沉積構造。
    普通地質學實習報告第二章2
    (20xx-12-2812:33:16)
    三、元謀地區(qū)
    1、朱布超基性巖體概況
    巖體侵入于前震旦系元謀群黑云母斜長片麻巖中,其規(guī)模不大,巖體北、西、南三面接觸帶近于直立,并向深部巖體內傾斜,東部接觸帶向西傾斜。
    巖體分異較好,據(jù)垂直分帶,有上而下一般可分為:輝綠輝長巖帶、輝長巖帶、輝石帶、橄欖輝巖帶、橄欖巖帶,各帶為漸變過渡關系。巖石普遍受不同程度的蝕變,主要有蛇紋石化、綠泥石化、滑石化、碳酸鹽化等。
    巖體雖小,含鉑達到工業(yè)品位要求,是含鉑礦體。可見磁黃鐵礦、黃鐵礦、鉑礦、孔雀石、黃銅礦。硫化物含量與鉑品位呈正比。
    2、黃瓜園大橋元謀群變質巖
    該變質巖系主要分布于元謀縣龍川江西側,呈南北向展布。屬于元古界變質巖。由新至老為:
    海資哨組:淺灰色千枚巖、云英片巖夾結晶灰?guī)r、大理巖。厚約598m。
    鳳凰山組:上部細晶大理巖夾千枚巖,下部夾中至粗粒大理巖,其中有交代或充填型赤鐵礦及沉積型菱鐵礦,厚約1430m。
    路古模組:眼球狀云母片麻巖、黑云母斜長石片麻巖,云母石英片巖、角閃石片巖等,厚>1000米。
    另外還觀察到了河流地質作用及河流地貌,上游的侵蝕作用,下游的沉積作用及形成的蛇曲河、河心攤及肥沃的河漫灘。還有很多遠距離搬運形成的磨圓度較高、抗風化能力較強的鵝卵石。
    3、德大、那化花崗巖體
    巖體主要由黑云母花崗巖、黑云母二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組成。
    黑云母花崗巖:淺灰色,略呈粉紅色,粗至中粒結構,局部為粗粒結構。主要由正長石、酸性斜長石、石英、黑云母組成,蝕變礦物為絹云母、綠泥石、綠簾石。
    閃長巖:暗灰、綠灰色,多為細到中粒結構,塊狀構造。主要有斜長石、角閃石及少量石英組成。暗綠色角閃石呈柱狀。并有綠泥石化的蝕變現(xiàn)象。
    除此之外,巖體中還見閃長巖脈、輝綠巖脈及大量暗色析離體團塊,還可見到后期輝綠巖中捕擄有前期的花崗巖。
    4、彎堡土林
    彎堡位于元謀北西20公里,這一帶出露第三系和第四系松散碎屑沉積物,為一套黃灰色沙礫石、粘土及粉砂沉積物,其成巖作用差,結構疏松,經過三百多萬年的風化剝蝕和地表流水沖刷,逐漸形成了現(xiàn)今的地貌景觀——土林。
    早在三百萬年前,這里曾是一片水草豐盛的淺湖,氣候溫和、涼爽,湖中繁衍著浮游生物,湖岸森林茂密,動物活躍。后來由于入湖河流帶來的大量泥沙沉積,加上后期的地殼抬升,使它出露地表,遭受風化剝蝕。特別是第四紀以來,由于氣候炎熱、氣溫高、降雨量小于蒸發(fā)量,在漫長的歲月里,泥土不斷吸水、膨脹和失水、收縮,地面發(fā)生了龜裂,加上雨水沿著裂縫不斷地流蝕、沖刷,又使地面裂縫漸漸加深,使這里顯露出一座座土柱。土林之所以能夠保存,是由于土柱頂上有含鐵質(氧化鐵)礫石層覆蓋,形成一層保護傘,使松散堆積物保存下來。由于氣候干旱,樹木被硅化,在土林中到處可見硅化木轉石和被剝蝕出來的埋藏在土層中的硅化木,古老樹干的外形及內部的纖維構造都清晰可見。
    千姿百態(tài)的土峰造型令人無限遐思,是一處有待開發(fā)的寶貴旅游資源。
    普通地質學實習報告第三章
    (20xx-12-3112:35:19)
    第三章結束語
    一、在此次實習中,我對西山小石林的巖溶地貌很感興趣,結合查閱的資料在這里簡單談一下我的見解。
    巖溶地貌又稱喀斯特地貌,是水對可溶性巖石所進行的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巖溶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巖石地區(qū),在碳酸鹽巖地層分布區(qū)最為發(fā)育。巖溶地貌下往往存在有流水侵蝕形成的地下河,在地表常見有石芽、溶溝、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蝕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地貌形態(tài),而地下則發(fā)育溶洞、地下河等各種洞*系統(tǒng)以及洞中石鐘乳、石筍、石柱、石瀑布等。溶洞的形成是石灰?guī)r地區(qū)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guī)r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fā)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擴大。這種現(xiàn)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又稱為“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由于其獨特的地貌特征,經常被人們開發(fā)為類型各異的風景區(qū),是一種珍貴的旅游資源。
    二、小結:這一星期的實習,我深切地感覺到,只了解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把理論和實踐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把知識牢固地掌握,并熟練地應用到生產實踐中。我學會了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方法,也學會了如何與人團結協(xié)作。這些天雖然辛苦,但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同學們在生活上互相幫助,感情更加深厚了。老師不辭辛勞地跟在我們隊伍中講解,讓我們更加體會到了他們的偉大,從他們身上學到了敬業(yè)的精神,我想這也是作為一個地質工作者必備的精神素質。這一星期的實習,令我在艱苦和學習中得到了成長,是我人生道路上一次難忘的經歷。
    地質學實訓報告篇二
    班級:通風111
    姓名:熊x
    學號:11xx
    日期:20x3年1月7日
    指導老師:張x
    重慶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
    目錄
    第一章 前言………………………………………………。.3
    一、 實習目的……………………………………。.3
    二、 實習要求……………………………………。.3
    三、實習時間、地點及方法。.。.。.。.。.。.。.。.…………。.。3
    第二章 實習區(qū)地質概況………。.…………………………。3
    一、實習區(qū)地層……………………………………………。3
    1、龍?zhí)督M…………………………………………。.3
    2、長興組…………………………………………。.4
    3、飛仙關組………………………………………。.4
    4、嘉陵江組………………………………………。.4
    5、須家河組………………………………………。.4
    二、實習區(qū)構造…………………………………………。.。.。.4
    1、區(qū)域構造背景…………………………………。.4
    2、實習區(qū)的地質構造特征………………………。.。5
    三、礦產……………………………………………………。.6
    1、煤………………………………………………。.。6
    2、其它礦產………………………………………。.8
    (1) 黃鐵礦………………………………8
    (2) 煤層氣(瓦斯)……………………8
    (3) 赤鐵礦………………………………8
    (4) 石灰石礦……………………………9
    (5) 天青石、石膏礦……………………10
    第三章 實習中觀察到的地質現(xiàn)象…………………………10
    第四章 結論…………………………………………………15
    第一章 前言
    一、實習目的 :
    《煤礦地質學》課程的野外地質實習,是提高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加深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地質實習要求同學們將課本上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加強了同學們對地質知識的印象,使同學們對各種地質概念的解釋有了更具體的了解,并進一步具體化的了解到地層的形成,巖石的種類,以及煤層的分布情況。
    二、實習時間、地點及方法:
    時間:為期一周
    地點:涼風埡、賴家埡口、清水溪
    方法:指導老師采取邊講課邊實習的現(xiàn)場教學方式,緊密結合現(xiàn)場地質現(xiàn)象,并培養(yǎng)學生野外觀察,分析地質問題的能力
    三、實習要求:
    1、凡要求全班集中,每次都要考勤;
    2、實習結束后每人都要交一份地質實習報告;
    3、實習過程中要養(yǎng)成多觀察多動手多思考的習慣;
    4、實習成績=考勤+實習表現(xiàn)+實習報告;
    5、安全第一,全班同學都要團結互助,干部要起帶頭作用,實行班長責任制;
    6、實習結束后立即返校,不要與陌生人往來;
    7、實習報告在實習結束后次周交;
    8、實習報告要寫出自己的特色。
    第二章 實習區(qū)地質概況 一、實習區(qū)地層:
    1、龍?zhí)督M:是中國南方開采煤的主要對象,根據(jù)中梁山地質將龍?zhí)督M分為三段
    第一段(巳1。尢底部為3m厚的灰白色鋁三頁巖ヒ逞抑瀉有球歟黃鐵礦結核和星散黃鐵礦顆粒。蕓上為深灰、灰褐色セ疑頁巖和灰黃色細矽巖シ畚巖互層夾煤層。其中含有菱鐵礦、黃鐵礦結核。巖層水平層理發(fā)育ズ有豐富的植物化石。含煤4層(k廠kl暈)。稱為下煤組ズ穸35|左右。
    第二段(p。l l一層35m厚的灰色石灰?guī)rニ壯啤按筇グ濉豹ジ緩誅化石ナ
    第一段與第二段的分層標志。其上為灰色セ一粕薄至中厚層細砂巖シ凵把壹幸逞液兔翰?。褚查槥a黃鐵礦チ馓礦結核和似層狀菱鐵礦ニ平層理發(fā)育ブ參锘石 富ズ煤6層コ莆中煤紐ズ穸40m左右。
    第三段(p1。)サ撞開ヒ徊泐浜竦奶質頁巖ナ塹諶段與苐二段的標志層。上為深灰色セ一粕頁巖ハ干把搖⒎凵把壹瀉稚中厚層灰?guī)r和泥灰?guī)r。頁巖ハ干把搖⒎凵把揖咚平層里ズ黃鐵礦和菱鐵礦結核ゲ緩可采煤層ブ緩煤線(草皮炭)ズ4伽左右。
    2、長興組:主要凾出露在中梁山背斜的核部ピ諏狗幺氳奈逄ㄉ膠捅狽緹一帶出露齊全ズ穸90m左右。根據(jù)巖性和生物化石等特征ビ繕現(xiàn)料驢煞治6個巖性階段
    第一段(pc):深灰色薄至厚層生物碎屑灰?guī)r夾炭質ジ浦室逞-含黃鐵礦晶粒シ緇表面為黃褐色。含中華梨形藻、凄戈類海百合莖等化石ズ穸7m左右。
    第二段(p。c)セ液諫セ疑、黃褐色鈣質頁巖夾泥灰?guī)r。含豐富的腕足類化石ズ穸3m左右。
    第三段(pc)セ疑厚層塊狀灰?guī)rズ少量燧石結核和豐富的古蜒和中華梨形藻及腕足類等化石ズ穸10m左右。
    第四段(pc?)ド罨疑中至厚層灰?guī)r夾薄層黑色泥巖チで嘀-。含黃鐵礦晶粒和菱鐵礦結核及少量碎石結核。波狀層理發(fā)育1、中部和底部各為一層5一3cnl 厚的含鐵質灰?guī)r風化表面為黃褐成為識別標志ケ徑胃緩歐姆貝和中華梨形藻ズ穸15m左右。
    第五段(pc)セ疑厚層至巨厚層灰?guī)rズ燧石結核。中上部)云質團塊。巖石中含中華梨形藻、蜓ネ笞憷嗟然石
    第六段(pc?):灰色プ鼗疑中至厚層含隧石灰?guī)r
    3、飛仙關組:暗紫紅色泥灰?guī)r同暗紫紅色鈣質泥巖,頁巖互層。下部和上部多為暗紫紅色泥巖常呈球狀風化,中部多為鈣質泥巖及頁巖。
    4、嘉陵江組:主要由灰色淺灰?guī)r,白色質灰?guī)r、白云巖、豹皮巖和角礫狀灰?guī)r組成,其間夾有石膏層,但地表不易見到,下部夾有一層黃綠色頁巖。
    5、須家河組:為淺灰色、褐黃色中厚煤層至厚層細至中粒石英砂巖及長石石英砂巖,斜層理發(fā)育。
    二、實習區(qū)構造
    1、區(qū)域構造背景
    地質力學的觀點認為中梁山背斜屬于新華夏構造體系第三沉降帶的四川盆地川東褶皺帶的重慶弧形構造的觀音峽背斜之南延部分。 四川盆地是新華夏構造體系第三沉降帶最南邊的一個沉降盆地テ淠誆摳羅系、白堊系地層廣布。根據(jù)盆地內部的隆起與拗陷及其變形組合特征的差異ビ啥西可分為川東褶皺帶ゴㄖ旭拗宕、川南褶皺帶等三個耳機構造帶。實習位于川東褶皺帶。 川東褶皺帶位于華鎣山至宜賓一線以東テ咴舊揭暈韉牡卮。它是由背斜和向斜組成的擠壓帶。構造線方向大致為n30°e其特點是背斜緊湊ハ蛐笨砘邯ピ諂拭嬪獻槌篩艫彩今拗濯ピ諂矯嬪銑捎倚行繃械淖楹閑翁。背斜樞紐和軸線常波狀起伏コ省癝”形彎曲。在重慶一帶形成略向西凸的弧形構造—重慶弧。與褶皺相伴生的主要是一些
    地質學實訓報告篇三
    1、鞏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聯(lián)系現(xiàn)場實際,驗證和拓寬視野,培養(yǎng)和實際工作能力。
    2、掌握流水的地質作用對巖石的影響及沖刷形成河谷的過程。
    3、了解三大巖石的形成過程,辨別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產生時代、結構、產狀、形成原因及現(xiàn)象等。
    4、學習運用羅盤儀測巖石的走向,傾向和傾角。
    5、用流水地質作用分析秀峰深谷和河谷地貌的形成過程。并了解溶洞的形成原因。
    6、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團結協(xié)作等優(yōu)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掌握野外的操作技能和編寫實習報告的能力,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專業(yè)的相關聯(lián)系。
    這學期我們土木專業(yè)進行了為期兩天半的廬山地質實習,第一天上午我們到達了那里并安排好了住宿,下午一點我們出發(fā)到秀峰觀察其地質概況。第二天上午到海匯鎮(zhèn)水庫觀察其地質概況和沉積物,并學習羅盤的使用,下午便去三疊泉觀察沉積巖的形成以及廬山的形成,最后一天沿路返回觀察獅子洞的溶巖現(xiàn)象,然后去了采石場。通過這次野外實習,我們進一步加固和加深了課堂里學過的理論知識,而且我們還能用工程地質觀點分析實際問題和觀察能力。在實習中,觀察分析褶皺、斷裂特征,學會了辨認分析河流地質作用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明確了工程地質的地位以及與工程建設緊密結合的治學思想。
    秀峰龍?zhí)?秀峰臥龍橋-海匯鎮(zhèn)水庫-三疊泉-獅子洞-隘口馬頭山莊
    廬山,雄峙于長江南岸,兀立于鄱陽湖西北。廬山、長江、鄱陽湖三位一體的奇妙結合,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出具有突出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在地貌學上,廬山稱為“地壘式斷塊山”。它在10億年前就開始了它的發(fā)展史,它記錄了地球的地殼演變史,它承載過地球曾發(fā)生的那一次次驚心動魄的巨變。
    廬山是由北東——南西向斷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斷塊山,平面形態(tài)呈腎形,中部寬而向東北和西南逐漸收窄,長20多公里,最寬10多公里,最高峰為漢陽峰,高1474米。山體內的褶皺、斷層和單斜構造地貌都很明顯。此外,還有尚在爭論中的第四紀山岳冰川地貌。六十多年前,地質學家李四光經過反復考察和研究,認定廬山第四紀時發(fā)生多次冰川,并命名為:鄱陽冰期、鄱陽—大姑間冰期、大姑冰期、大姑—廬山間冰期、廬山冰期,為中國第四紀冰川地質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廬山,位于中國江西省北部,東經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緯29度26分——29度41分,面積302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面積500平方公里。北瀕一瀉千里的長江,南襟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險峻與秀麗剛柔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
    在整個的廬山地區(qū),存在著兩大主要的斷層:泉斷層(鄱陽湖一帶)下降,形成盆地,即為鄱陽湖;蓮花洞斷層(九江一帶)下降,形成了九江盆地。鄱陽湖即為斷陷盆地。
    (一)秀峰龍?zhí)?BR>    20xx年4月20日下午我們來到了整個實習的第一站——秀峰龍?zhí)丁?BR>    老師告訴我們整個廬山以石英砂巖為主,但這里是火成巖中的花崗巖?;◢弾r后期被巖漿侵入形成的?;◢弾r,形成于株羅紀燕山運動的產物。分布規(guī)律:沿廬山東麓條帶分布,北面海匯→秀峰→溫泉,順廬山東麓的一條斷層帶侵入上來的。溫泉斷層是廬山和鄱陽湖向的斷層。上盤:鄱陽湖平原下降。下盤:廬山上升。五老峰斷層崖。花崗巖中剪切節(jié)理,暗色的為黑云母;淺色為石英和長石。
    下一站我們來到了青玉峽,它是典型v型溝谷,地殼上升強烈,流水侵蝕強烈。山上升,水下切,即形成了光滑的磨石,沖石,和浴石等,也形成了現(xiàn)在的秀峰的深谷。
    卸荷裂隙(發(fā)生在硬和脆的巖石當中):平行斜坡坡面,溝谷回彈產生的。
    龍?zhí)兜男纬墒撬骱偷貧み\動的綜合作用結果。水流的侵蝕、搬運、沉積按方向分可以分為向下和側向,按成因有:速度沖刷,細小顆粒磨蝕,可溶性巖的溶蝕。下蝕使河床變深,一般在河流上游,側蝕使河彎曲,一般在河流下游。
    在那我們還看到了張節(jié)理,由張力引起,裂面寬,不長,不光滑,不寬。
    (二)秀峰臥龍橋
    逆著秀峰的主溪流而上的,我們來到了臥龍橋。由于有流水的作用沖擊,使秀峰的內部巖石地貌展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通過老師的介紹,我們了解到臥龍橋處為火成巖中的花崗巖,它是由地下深處的巖漿以侵入巖石的形式在地下或地表形成的。它由正長石,白石英和黑云母組成,東西走向長40km。南北走向寬1km,在三疊紀時代重出海平面,并且伴隨有斷層的形成。正式形成于第四紀。此處由于地幔巖漿的侵入形成斷層,既南面凹線的鄱陽湖,正面下降形成現(xiàn)在的九江,所以說鄱陽湖盆地是個斷裂盆地。
    此處的巖體比較大,為偉晶花崗巖,他是由于花崗巖內部產生裂隙,巖漿二次侵入形成的,等粒結構、粒徑大于5mm,顆粒徑較大,這種形成主要與溫度有關。花崗巖是一種分布廣泛的巖石,各個地質時代都有產出。形態(tài)多為巖基、巖株、巖脈等,它是由深度變質和交代作用所引起的花崗巖化作用的結果。即地下深處的巖漿以侵入巖石的形式在地下或地表形成的。許多有色金屬礦產如銅、鉛、鋅、鎢、錫、鉍、鉬等,貴金屬如金、銀等,稀有金屬如鈮、鉭、鈹?shù)?,放射性元素如鈾、釷等,都與花崗巖有關。花崗巖結構均勻,質地堅硬,顏色美觀,是優(yōu)質建筑石料。由于地下巖漿的作用,形成了拉應力作用的張節(jié)理。我們還了解到在這樣的巖脈和巖墻里,容易產生寶石
    (三)海匯鎮(zhèn)水庫
    4月21號,也就是實習的第二天我們來到了海匯鎮(zhèn)水庫,從河流中的巖石可以看出,自上游至下游,顆粒逐漸變細,這個特點稱為分選性。它是由于搬運途中,瑣碎顆粒在運動中相碰撞,摩擦,帶菱角的碎石被磨得渾圓,而且顆粒逐漸變細。
    在河床中沉積有粗大的巨礫,卵石,礫石和粗砂,河流下游則為較細的礫石,沙子。此區(qū)河床比較粗大,在河流凸岸形成河漫灘,洪水時被水淹沒,河漫灘下部有河床相的砂卵石,而上部是河漫灘相的細砂,粉沙或粘性土。此地區(qū)區(qū)域為接納變質,在動力壓力的交替作用下形成沖擊的石子為硅卡石。它是由于地殼的階梯上升,河床育出地面以上,地下基座上有基巖,與此同時水流下落加強,在水流的沖擊,搬運,沉積等地質作用下,并在是水的不斷侵蝕下,地面階梯老化堆積而導致堆積物的形成。
    此處的源頭為三疊泉,在水的沖擊下,下游的石頭粒徑都比較小,有的地方甚至成細砂狀分布。
    繼續(xù)向前,入口處的一塊大巖石,能看到變質巖(花崗片麻巖的一種)、片麻構造、變晶結構。巖石中有深色礦物的云母、角閃石和淺色礦石石英,長石成條狀帶狀分布,相成黑白相間的斷續(xù)帶狀構造。礦物有云母、綠泥石、滑石等片狀礦物。節(jié)理比較完整,強度低,抗風化能力強,極易沿片理產生滑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