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評論:社會輿論真的不支持高考改革嗎?

字號:

2013年04月11日22時 感謝您閱讀由高考頻道(https://www.liuxue86.com/gaokao/)編輯、收集、整理的《高考評論:社會輿論真的不支持高考改革嗎?》資訊,高考吧資訊來源于中國科學報冰啟!
    “社會輿論其實并不支持高考改革,請問怎樣解決這一問題?”最近,一位記者采訪我,他說他采訪了不少老師、家長和社會人士,他們都不太支持高考改革,在這種情況下,要改革是很困難的。畢竟,離開了老百姓的支持,改革很可能是“剃頭挑子一頭熱”。
    我相信這位記者確實采訪了不少群眾,也相信群眾表達了對改革的憂慮,但要說社會輿論不支持改革,那是對現(xiàn)實改革的失望所帶來的。更進一步說,他們不支持的“改革”,是“偽改革”和“折騰改革”。對于真正的改革,社會輿論一直熱烈期待。
    拿自主招生改革來說,近年來確有不少聲音反對繼續(xù)擴大自主招生,認為自主招生增加了學生的負擔,還滋生權勢交易。但在10年前的2003年,當22所高校試點自主改革時,大家是對自主招生改革充滿期待的。雖然當時的自主招生就存在著諸多問題,但輿論相信此后改革會深入推進。
    2006年,復旦和上海交大推出自主選拔實驗(也被稱為“預錄取”改革)。兩校在上海可自主選拔300名學生,這些學生獲得學校的“預錄取”資格后,雖然還被要求參加高考,但高考成績只作為參考,這無疑進一步增加學校的招生自主權。2008年,兩校不但擴大了在上海的“預錄取”規(guī)模,還將這一改革推到江浙。這些改革,都被認為是“漸進深化”自主招生。包括2010年出現(xiàn)的清華等五校的自主招生聯(lián)考,也是擴大考生考試選擇權的舉措。
    可是近年來的自主招生改革,卻出現(xiàn)倒退。比如2011年,自主招生出現(xiàn)三大聯(lián)考,這本來是符合改革方向的,但相關高校把聯(lián)考和學校綁定,這背離了聯(lián)考是社會化考試的本質(zhì);三大聯(lián)考把考試時間放在同一天,這非但沒有擴大學生的選擇權,還逼迫學生“三選一”;聯(lián)考的內(nèi)容,不是學術能力水平測試,而是與高考科目對應的學科考,這就把聯(lián)考變?yōu)椤靶「呖肌薄?011年,北大多名教授曾提議,將自主招生移到高考之后,在高考成績公布后,學校公布復試分數(shù)線,接受學生申請,再對入圍的學生進行面試考查,結(jié)合高考成績、中學學業(yè)成績和大學面試考查錄取學生——這正是香港地區(qū)高校在內(nèi)地自主招生的方式,如果實行,不但把自主權完全交給大學,把高考從資格考變?yōu)樵u價考,還擴大學生的選擇權,促進高校之間的競爭??蛇z憾的是,該設想被教育主管部門否定。
    隨著高考改革進入“深水區(qū)”,改革者開始打退堂鼓了,在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上,不愿意進一步改革——把招生自主權全部交給學校,把考試組織權全部交給社會機構,把選擇權交給學生,而是想著如何繼續(xù)把這些權力掌握在行政部門手中。大家所見的是,教育主管部門強調(diào),所有參加自主招生獲得資格的學生,必須參加高考,且分數(shù)必須達到一本線,這是在維護高考的權威地位;南科大、上海紐約大學等新建學校的招生,全部納入集中錄取,被安排在提前批,而不是采取像香港地區(qū)高校在內(nèi)地的自主招生方式。這擺明要求所有考生在高考中只能獲得一張錄取通知書,而不是可以獲得多張錄取通知書再作選擇。
    這樣的高考改革,顯然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對于整體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來說,并沒有建立市場競爭機制,促進大學重視人才培養(yǎng)質(zhì)量;對于大學來說,所謂的招生自主權,只是高考錄取優(yōu)惠而已,由于辦學自主權缺失,學校沒有清晰的辦學定位,也無法知道自己究竟想要怎樣的學生。于是所有高校的自主招生,強調(diào)的還是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對于考生來說,自主招生則變?yōu)椤半u肋”,很多家長、考生覺得負擔進一步增加,進而抱怨還不如不改。
    社會輿論當然會反對這樣的“改革”。對此,公眾一定要有清晰的認識。需要注意的是,當前改革主導者,是希望社會有不想改革的輿論的——因為改革的核心是放權,如果不改,權力自然就在行政部門手中,既得利益不會有絲毫的流失。社會輿論應該達成共識,推進真正的改革,這就是監(jiān)督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必須放權,按照改革的正確方向,穩(wěn)步推進改革。
    其實,對于高考改革,我國只需把當前的高考功能從資格考——大學必須按照這一成績、結(jié)合學生志愿集中錄取——變?yōu)樵u價考,建立起“統(tǒng)一高考+自主招生+集中錄取”的模式,逐漸完善自主招生,直至發(fā)展到“統(tǒng)一高考+自主招生”,就可完成改革的大業(yè)。具體操作是,在高考成績公布之后的一個月間,試點自主招生的高校進行自主招生,每個自主招生高??勺灾魈岢錾暾埖某煽円?,達到成績要求的同學可自主申請若干所高校,學校獨立進行錄取,學生可獲得多張錄取通知書再作選擇、確認,之后,沒有被錄取或者沒有確認的學生,再填報志愿參加集中錄取,就穩(wěn)步推進了自主招生改革。一方面,這是學校和學生雙向選擇的完全自主招生,統(tǒng)一高考成績也保障了基本的公平;另一方面,未完成的招生名額可通過集中錄取完成,解決了資源閑置的難題。如果自主招生運作成熟,其招生規(guī)模(包括參與學校、錄取名額)可進一步擴大,也可隨之減少集中錄取名額。
    假如10年前高考改革就沿著以上路徑推進,那么,到現(xiàn)在我國自主招生應該十分成熟了。高考改革并不像有關部門說得那么復雜,其之所以變得復雜,是因為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推進真正的改革。而對于真正的改革,社會輿論從來沒有放棄期待。
    
高考政策 高考改革 自主招生 異地高考 招生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