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事務與國際關系專業(yè)相關資訊

字號:


    
    國際事務與國際關系專業(yè)相關資訊

    外面陰天大雪,來論壇轉轉,突然有了想寫個總結的沖動。接受CMU Tepper的offer已經(jīng)幾天了,剛剛發(fā)了郵件給GaTech更新了一下已接收CMU offer的消息,至此,申請的8所學校也基本都塵埃落定?;叵肷暾埫嬖囘@兩個月還有過去的這一年,只覺得一路走來無比幸運,有無數(shù)的時刻懷疑自己、恐懼未來,也有更多的時刻陽光燦爛、充滿希望。自己不是牛人,也不是混混,卻總有幸運相隨。下面寫下我的申請總結,可能會很長,斷斷續(xù)續(xù),算是給自己一個總結,給大家分享我的申請經(jīng)歷,還有一些申請過程中的體驗。
    先簡單介紹下申請的情況,我一共申請了8個學校的IS項目:UPenn, CMU Tepper,CMU Heinz, NYU, Maryland, UTAustin, GaTech,Emory和UCSD。拿到正式的offer有CMU Tepper ($30000)、Heinz($18000)、Maryland($32500)、Emory($26000),婉拒了UTA和UCSD,在GaTech的list上一直沒消息,被UPenn拒,NYU的拒信應該也在路上。這樣的結果要遠遠超出我的預期,真的是遠遠超出。
    研一的時候決定碩士畢業(yè)以后為男朋友去北京發(fā)展,可是期間和導師的一次談話改變了一切。可能心里本來就一直有想出國讀書的小火苗,再加上和男朋友因為立場不同而頻繁吵架,12月底分手決心申請出國。申請PhD并不是因為自己喜歡學術,而是覺得導師說得很對,在年輕的時候要讓自己擁有比較高的勢能,之后才可以隨心選擇任意高度去過自己喜歡的生活。4月份考了GMAT,750,5月份考了托,110,因為一直挺喜歡英語的,所以準備英語考試也不算是個折磨人的事兒。期間在老師的幫助下把本科的畢業(yè)論文發(fā)表了,寫的是一個研究旅游管理合著網(wǎng)絡的實證研究,用最基本的social network方法和最簡單的思想,發(fā)在旅游管理的一個A類期刊上。然后第一次幸運的天時地利就出現(xiàn)啦,6月份學校有一個我們專業(yè)的夏季workshop,回來了很多在美國任教的中國老師,導師讓我負責陪同一些老師。這些商學院的青年才俊和老年大牛們真的是很nice,也改變了我對大學教授肯定很刻板無趣的印象,大家會后去唱歌跳舞,我們3個學生和一些Phd還有各個年齡的教授在一個酒店的房間里通宵聊天,很難忘的回憶,聽著他們在美國PhD奮斗的故事我不禁很向往也同時對PhD的強度感到些許恐懼。會后陪同keynote speaker Rob去吃了一頓烤魚,在IS領域算是一個老年大牛了吧,聊得很開心,沒有涉及到任何學術內容,不過就是這頓烤魚竟然讓我獲得了他的很好的推薦信,還有隨之而來的各種幫忙。發(fā)給他PS想讓他幫忙提點意見,當看見他修改的花花綠綠的文檔的時候,差點沒感動哭。申請期間收到他很多長長的郵件,熱心的指導,甚至還有工作邀約,感受到了美國人的善良和熱情。雖然我們一個是教授一個是學生,可能在會議上相識的身份卻是朋友的成分居多,包括后來的ICIS經(jīng)歷也讓我感到在會議上面對這些教授不會有一種面對國內老師的怯懦感和階級感,很容易和他們建立起平等的關系,然后在申請中他們對你的照顧往往會帶有一種朋友的感情色彩?;氐竭@次夏季workshop,晚上導師帶我和一個他很熟悉的UCSD老師坐在校門口的烤肉店吃羊肉串,感覺很有趣,幾個功成名就的教授在這樣一個大排檔吃夜宵,總有種被打回原形的感覺:P。我也因此得到了一個算是比較積極的口頭承諾。那天晚上超級激動,因為當時的預期就是有一個學校要我就好,何況是這么有名的學者還是風景超好的San Diego,這是第二次覺超級幸運的時候。因此在7、8月份選校的時候,導師建議以這個為保底讓申了IS econ方向最好的幾個學校,UPenn、UTA、Maryland、NYU、Heinz。當時覺得“這怎么可能呢”,老師可真是異想天開啊,不過我也不敢反抗,基本本著撞大運的思想,乖乖聽話,心里沒底地惦記著要多申點符合我真實水平的學校,最好風景好一點,所以還想到了邁阿密大學夏威夷大學之類的。
    第二次天時地利就是12月底在上海召開的ICIS,這算是IS領域最大的國際會議了,好多教授都會來。這是ICIS第一次在中國開,據(jù)說是4年前就定好了主辦地,像是申奧一樣呀,竟然讓我趕上了今年的會議,時間恰好是在PhD申請的deadline前,而且老師們開完會回去不久也就要開始審申請材料啦,所以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一定要把握住。為了找名目報銷機票,我就匆忙花了4天的時間分析了個手頭的數(shù)據(jù),投了一個在ICIS前上海開的中國信息系統(tǒng)年會,過了截止期竟然還中了,更沒想到的是竟然還得了個best paper。真心覺得文章挺水的,可是幸運女神又一次眷顧了我。那時候我最向往的是NYU,因為喜歡Anindya Ghose的研究,也向往NYC,最主要的是看到他們的網(wǎng)站上說IS系去年招了5個人,天真的覺得“哇 這個學校招的人好多 看來機會還大一些”?,F(xiàn)在才知道,其實剛好是相反的,越是去年招的人多的學校,今年就會名額越少,因為一個系平均每年招的人數(shù)還是比較固定的。在開會前我斗膽給Anindya發(fā)了郵件,這是我申請中唯一發(fā)的一封套磁信,但是發(fā)出去就知道他一定會回,因為寫得很有針對性。他的回復比較積極,說ICIS見面聊,我就滿懷希望地看了他的所有paper,等著見面詳談??墒?..開會的時候,徹底失望了...每個會議上的老師也好學生也好連和自己認識的人聊天的時間都不夠,每個人在聊天的時候都左顧右盼下一個聊天對象,一群人站在一起更是無從插話,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學術會議真不是一個套老師的好場所呀。會議幾天只和Anindya聊了不到5分鐘吧,得到的消息也超不好,那就是他們去年招了太多了,今年可能最多招一個或者不會招學生。而且通過和一些phd學生的接觸,發(fā)現(xiàn)我這個層次想申那些名校phd實在是不可能的,人家各種北美工科背景、咨詢公司若干年經(jīng)驗...我一個區(qū)區(qū)中國排名都不到前10的學校的小碩士,只有一篇和IS毫不相關的簡單的不行的旅游管理paper,雖然本科碩士排名都是年級第一,可是跟人家比起來算什么呀...每天灰溜溜地回到旅店的小蝸居,悲催地覺得申請無望,暗自抱怨老師給我的定位太高,焦急地想著回去要再補申點學校...
    第三次天時地利在我已經(jīng)覺得自己完全沒戲的時候出現(xiàn)了。開會的某一天中午,和導師還有另外一個香港的大牛老師去吃飯,路上碰到UTA的Andrew Whinston,因為導師曾經(jīng)在UTA作過訪問學者,所以路上聊了兩句。我也斗膽介紹了下自己,說有申他們的PhD,結果老頭竟然就很nice的跟我約了時間說下午在酒店大廳聊一聊。興奮的我呀,那時候UTA也是我心目中的IS圣殿,快80的老頭也是我心目中神一樣的人,竟然要和他當面聊天了...聊天一開始很囧,他問我博弈論都學了什么,我們學校的博弈論就上了個導論而已,老師上課給放的耶魯大學的公開課,想聽的時候聽一會不想聽了就玩一會,所以我支支吾吾什么都說不出來。跳過了這個話題又聊了點別的,基本上就是他再說我們作IS要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東西呀什么的,他年紀大說話慢,我就頻繁點頭,心里覺得這個老頭可真像我姥爺,好親切...聊完他說讓我給他發(fā)郵件他好把一個論文給我看看,其實之后我給他發(fā)他就再也沒回過我。
    第四次天時地利就是會議快結束的時候有一個poster。其實我去開會完全聽不懂大家都在講什么,就是本著去跟老師混個臉熟的目的,在那轉悠著。這時候在夏天的Workshop認識的兩個老師出現(xiàn)了,可能因為有過通宵暢聊的經(jīng)歷,所以見面分外親切,兩個老師分別拉著我跟他們的朋友介紹我要申請博士,一個是emory的一個是gatech的。當時也就是隨便聊了不到5分鐘,完全沒有學術內容,不過其中一個老師很nice地把我介紹給了Sandra Slaughter,也就聊了5、6分鐘的樣子吧,能說的也就是些鼓勵申請的話...雖然看不到什么可能性,不過畢竟是跟老師認識過,所以ICIS回來就補申了這兩個學校。
    至此為止,基本上已經(jīng)想要抓住UCSD,爭取有個地方要就好了。雖然整個申請的過程中通過看paper、了解學校、了解老師,比起申請初期那個什么都不知道的我來說已經(jīng)成長了很多,可是也越發(fā)看到自己的差距,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適合作學術。ICIS回來之后心里愈發(fā)覺得沒戲??墒?..一個月以后,卻發(fā)現(xiàn)原來之前那些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天時地利人和原來正在引領我通向一個自己想都不敢想的好結果。一月底,收到第一個電話面試,來自Tepper的電話,印度口音的老師跟我聊了不到10分鐘,只是說我有high chance,之后歡喜地開始等待卻沒有了消息。然后是在ICIS上認識的Emory的老師發(fā)來郵件,兩個系里其他的老師和我分別聊了天,聊天中感覺到他們其實在打電話前應該就基本確定要我了,所以其實會議上毫無意義的聊天看來其實還蠻關鍵,愈發(fā)感覺到這種有過一面之交的申請要遠遠勝于盲申,于是乎順利拿到第一個offer。這期間GaTech也有兩個老師給了電話面試,進入等待,隨后發(fā)郵件詢問,他們說今年申請的applicant pool出奇的好,所以在和院里商量能不能多發(fā)offer。Maryland我也先后面了3個中國AP,他們說一共發(fā)了16、7個面試只要2個人,我以為AP面試應該是比較沒有話語權,重點考察對象應該是professor面吧,所以也不報任何希望。不過后來情況證明,其實在系里比較有決定權的可能往往正是Assistant Professor,因為這些人是最活躍在研究第一線的人。Maryland的面試都聊得很開心,最后一面老師告訴我在5個人的shortlist上,不過有個耶魯畢業(yè)的還有個醫(yī)院的IT manager,重點是他們都是美國人,不過聽他的語氣是很希望為我爭取,也開始向我介紹他們學校的好處,這時候我其實已經(jīng)很傾向于Maryland啦,覺得是一個很舒服的環(huán)境、老師都很nice、也絕對是IS的首選program,各個方向都很強大。真正的轉機開始于2月底UTA老頭的一個電話,在這之前他一直也沒有回復過我的郵件,我以為自己上次的聊天一定已經(jīng)把事情搞砸啦,可能連面試都沒有就out啦,接到電話他問了問我的情況,沒有任何考察性質的問題,過幾天又來了一個電話問我如果給我offer要多久才決定。其實在后來的申請過程中,我慢慢了解到UTA現(xiàn)狀比較一般,所以就把這個作為一個籌碼告訴給了Maryland,他們很快就回復了我一個offer。這已經(jīng)遠遠超出我的預期了,我也歡天喜地地開始幻想去Maryland的生活。這時候距離Tepper面試已經(jīng)整整一個月沒有消息,我不抱任何希望地告訴他們我有了Maryland的offer,問他們是否還會考慮我,然后...隔天就收到了CMU的offer。又過了幾天,Heinz一個做社會網(wǎng)絡的老師發(fā)來郵件問我要我的論文,回復中我已經(jīng)明確告訴他我拿到了Tepper的offer并且希望去了以后有機會和他學習,可詭異的是某天早上起來發(fā)現(xiàn)Heinz竟然也發(fā)了offer。前天收到Anindya的郵件,他很nice地詢問我的申請情況,并且表示他在NYU的committee里有幫我說話但是不能convince all,看到這里的一瞬間超感動,因為當你覺得一件事情表面上看起來毫無進展的時候,也許它正為未來埋下了一顆種子,感恩這所有的天時地利人和,讓普普通通的我收獲了這一路的感動和最好的結果。謝謝我的導師,無條件為我創(chuàng)造了那么多的機會,一切幸運都來源于此,還要謝謝這一路以來幫助過我的那么多善良的人們,給了我一個充滿驚喜的申請之路。
    現(xiàn)在面對一個比較確定的未來,激動和高興已經(jīng)過去,更多的是對CMU生活的期待,還有對未來在CMU學術生活的恐懼。零零散散說了很多,原原本本地講述了自己一年以來的大部分經(jīng)歷。不過總感覺我的申請算是個個例,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不知道會給大家多少借鑒,最后說一點總結性陳詞吧:
    第一、一切都沒有想象得那么難,只有敢想才有可能。
    原來一直覺得導師給我的定位是異想天開盲目樂觀,現(xiàn)在才明白只有去追求最好的才可能擁有最好的,一切皆有可能。
    第二、勇敢跨出一步,一切就會不同。
    過程中有很多次猶豫要不要發(fā)一個郵件、要不要去跟陌生教授說一句話,要不要站起來發(fā)個言。其實只有勇敢地走出第一步,才有可能收到回應,不要輕易錯過任何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而且教授們真的很善良很熱情。
    第三、善于利用資源。
    在面試中如果有了別的offer,一定不要隱瞞,這往往正是一個優(yōu)勢,也是你實力的體現(xiàn)。要學會利用學校之間的offer和shortlist互相bargain,當然以誠信為前提。
    第四、不要輕易氣餒。
    很多次的彷徨無助,很多次充滿希望又跌入谷底,但這些看似沒可能的每一個小插曲往往可能正醞釀著一個美好的結果。
    第五、說點具體的:
    個人覺得在申請當中對自己幫助最大的是本科碩士排名第一、英語,當然還有國內導師的認可及他的資源。排名好絕對是申請中比較添彩的地方,它可以給老師一個直觀的印象,比如給我寫推薦信的Rob對我沒有任何了解,只知道我本碩排名很好,他之后就一直覺得我很出色一定會做得很棒。在和各種教授接觸的過程中,聊天完全不學術、面試也沒有碰到過一個technical的問題,我覺得可能英語比較流利也是給他們留下好印象的關鍵之一。我寫過兩版PS,第二版在一個老師的教導下忍痛割愛了很多廢話,效果好很多,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只有1分鐘去閱讀PS的教授,然后去刪改PS,千萬千萬不要舍不得。我自己錄了一小段video,鏈接放在PS中,這是一個教授給我的建議,雖然不知道這個在申請中起了多大作用,不過我覺得這樣給委員會一個直觀的印象應該會有加分,前提是你英語要不錯。如果有學術會議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就算沒有什么學術收獲,去混個臉熟沒準還能結識一兩個很nice的教授,絕對會大有幫助。商學院很看重你social的能力,所以適當表現(xiàn)一下也會有加分。申請中的馬太效應貌似很嚴重,怎么樣利用自己的資源創(chuàng)造出這樣一個馬太效應需要運氣和技巧。整個申請過程走下來,覺得對專業(yè)的研究、主流學者的成果、圈內教授的合作關系什么的都有了更多了解,如果這些工作可以放到申請材料的撰寫之前是最好不過了。如果你覺得你目前都不能在腦中有一個比較清晰的學校、學者、研究的關系圖,那么就說明你可能還不夠了解自己申請的專業(yè),也還沒有做好充分準備。
    【更多熱門專業(yè)信息請點擊出國留學網(wǎng)相關鏈接】
    留學切記熱門專業(yè)不一定適合自己
    1.根據(jù)個人特長和愛好選專業(yè)
    俗話說,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因此,要結合自己的專業(yè)特長和興趣愛好,選擇較易發(fā)揮和把握的專業(yè),這樣可以學得比較輕松,而且成功的機率也較大。但是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體制,讓很多學生覺得自己沒有特別的興趣和特長。其實經(jīng)過挖掘,還是可以找到每個學生感興趣的方向的。
    2.根據(jù)職業(yè)目標和長遠規(guī)劃選專業(yè)
    選專業(yè)要提前為就業(yè)做準備,要根據(jù)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目標和就業(yè)市場的走向,選擇有發(fā)展?jié)摿Φ膶I(yè),并考慮該專業(yè)長遠的職業(yè)發(fā)展?jié)摿涂臻g。
    3.先選專業(yè)再考慮院校
    目前,中國學生大多先選院校后選專業(yè),這種做法不科學。在國外,綜合實力不強的學校并不意味著沒有好的專業(yè),而綜合實力很強的學校也并非所有的專業(yè)都名列前茅。因此,先選定專業(yè),然后才考慮在相關專業(yè)教育領域有優(yōu)勢的院校,這樣才能提高“命中率”?,F(xiàn)在有那些用人單位會僅僅盯著你手里的一紙“文憑”呢。還是“真材實料”保值期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