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時事政治:建立社會信任

字號:

   近日,有調查顯示,超七成人不敢相信陌生人,社會總體信任度跌破60分及格線。專家分析,社會信任度明顯下降,主要原因在于社會轉型后,熟人社會的格局發(fā)生了改變。
    社會信任逐漸流失,是進入陌生人社會的注腳。記憶中仍有從前其樂融融的鄰里關系:父母領孩子外出,鎖上大門可以直接把鑰匙留給鄰居。如今,人口加速流動帶來社會結構巨變,情感的風景線被局限在防盜門窗內,“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在各種耳聞目睹中成了生活常態(tài)。
    城鎮(zhèn)化進程中,陌生人社會的形成在所難免,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信任的冰霜越結越厚,冷凍了人們互信的熱情。實際上,即便是互不認識,也能以契約的力量相互約束,更能用道德的力量相互支撐。
    不管調查的結論是否精確,這樣的數(shù)字還是提示我們,社會的誠信生態(tài)亟待建設。首要的是大力推進政府、企業(yè)誠信建設,以此助推人與人之間的互信,促進整個社會的誠信。另一方面,誠信既是道德問題,也是法律問題,須通過建立健全法律法規(guī),嚴懲背信棄義,提高失信成本。融化陌生人社會的堅冰,還需為人們溝通、交流創(chuàng)造條件,一些社區(qū)舉辦“鄰里節(jié)”等活動,就不失為有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