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留學生活 在柏林留學怎樣安排生活
未來景象:更多高樓、氣候變化:在帕考爾劇院(Theater an der Parkaue)里,孩子們踏上時間之旅。
2071年我們在柏林將怎樣生活?吸入過多二氧化碳或是被塑料垃圾污染的海洋里會不會冒出怪物?我們是否必須為飲用水和生存空間奮斗?在帕考爾劇院的冬令營里,不同的實驗室中,兒童和青少年正在演繹這樣和那樣的主題。這個冬令營的目標是模擬未來的生活,其基本前提是:那時的柏林位于海邊。
三名學生安娜(Anna)和亞歷山德拉·普里斯特拉特(Alexandra Priesterath)以及蘭茨·蘭格斯(Lenz Lengers)將參加冬令營的時間之旅。他們覺得六十年后柏林變成海濱城市這個設想怎么樣?三個人都喜歡海,對此他們意見一致。但不必發(fā)生在柏林。因為當想到這一遠景時,即使是兩個8歲的孩子——安娜和蘭茨——也知道,柏林成為海濱城市所帶來的變化是他們不愿意承受的。至少他們不能承受海洋吞噬了一部分居住空間。蘭茨肯定地說:“如果那會造成某些后果,如果一些我喜歡的東西不存在了,那我就不要這種變化。”
對變化的恐懼
第六期冬令營的海報上畫著三個孩子坐在一艘船上。一小男孩和一個小女孩,越過船舷眺望海邊的柏林,目光中充滿疑慮。冬令營負責人薩沙?維蘭巴赫(Sascha Willenbacher)說:“除了夏季、陽光、沙灘這些海濱生活帶來的樂趣外,還有些其它念頭:那是對于氣候變化帶來的深刻改變的恐懼。”這位戲劇教育家和編劇知道,他的劇院設計的2071年柏林生活的遠景,在學員心里引起了矛盾的情感。
蘭茨已經(jīng)聽說過氣候和氣候變化,他說:“這個我知道,他們老在兒童新聞里說這些。”安娜則嚴肅地補充道:“這來自二氧化碳和汽車。”安娜掌握的知識已超過許多同齡人,畢竟她這個年齡組的教學計劃里不包括氣候變化。
冬令營里,并非每位8至20歲的學員都掌握基礎知識。在準備階段,自然科學家將向孩子和青少年介紹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的概況。藝術與自然科學相結合,幫助他們運用藝術手段接近自然科學主題。維蘭巴赫說,目的不是將學員們培養(yǎng)成氣候問題專家,而是“他們將學到,有些人正致力于這個議題,了解到什么是氣候變化及其有哪些后果。”這些知識將被孩子們應用到在實驗室里進行的由藝術家輔導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去。
“我還從沒到過山里”
三名冬令營的小學員現(xiàn)在就已期待著開始創(chuàng)作了。蘭茨迫不及待地想在第一實驗室舉辦一場“天氣制造者”(Wettermacher)音樂會。為此他將制作一臺氣象音樂儀。蘭茨比劃著說,這臺儀器將由閃電投擲器、冰箱和麥克風組成。“那肯定特有趣。”他說。
亞歷山德拉則喜歡演戲,參加前幾期冬令營時她就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這次她也許會扮演一名2071年的氣象預報員。因為在名為“趨勢上升”(Tendenz steigend)的第八實驗室里,學員們將使用實時攝像機和綠屏為柏林設計一個三維的氣象環(huán)境,并在自己的氣象節(jié)目中出鏡。
她的妹妹安娜也喜歡角色轉換,她最想成為未來世界里的一名成年人。在第二實驗室里,她將與成年人締結一項時間交換協(xié)議。孩子們可以在協(xié)議中規(guī)定,成年人在2011年有一天的時間應該干什么,以使地球仍適于人類居住。“我也可以規(guī)定,應該這樣那樣。”安娜期待著并且頭一次露出笑容。與之相應,孩子們則送給成年人2071年的一天,成年人可以決定到那一天有哪些東西應該保留下來。
安娜、蘭茨和亞歷山德拉很清楚,假如有一天海洋或其它環(huán)境變化真的吞噬掉他們居住的城市的一部分,會造成怎樣的損失,他們自己不想忍受這樣的損失。14歲的亞歷山德拉還不僅僅想到了柏林。“那樣的話荷蘭就會消失,因為它位于海平面以下。”但最令她擔憂的是,環(huán)境的變化會導致現(xiàn)在還能做的事未來不能做了。她突然發(fā)覺:“我還從來沒有去過山里呢。無論如何我也要去。”蘭茨喊道:“我的學校得存在下去,當然還有我們的家。”安娜則絕不想放棄電視塔——“因為我實在太喜歡它了。”
【更多德國留學信息請點擊出國留學網(wǎng)相關鏈接】
德國人的衣食住行
衣 德國人不講究衣著,(不是他們不想講究,而是沒錢)老人往往穿著高檔十分考究,大多數(shù)人都很隨便,但也不至于破爛。德國人生活很節(jié)儉,中國人現(xiàn)在都覺得不可思議的“買舊衣服穿”,在德國十分正常,每周一次的跳蚤市場上從內衣到床單被套都能買到,處于衛(wèi)生考慮建議大家不要買。德國的新衣服也很廉價,尤其是每年兩次的“還季大減價”,通常幾十馬克就能買到合適的衣服穿。但身材嬌小的女性還是盡量多帶衣服吧!
食 民以食為天在德國可是完全不對,德國人也不講究吃,面包、黃油、牛奶、蛋糕、巧克力、啤酒構成了德國的飲食文化(簡直是給德國鬼子戴高帽子), 德國的飲食很便宜,只要你不下館子,自己做飯一個月200馬克就足夠了。但如果去飯館這些僅夠四個人一頓飯。 中國人在德國吃飯絕對是大問題,不僅蔬菜種類極少,就是肉也無滋無味,新鮮水果常見的只有蘋果,梨,橙子,香蕉和葡萄,好在價格不貴,多數(shù)3馬克一公斤就能買到。如果大家想改善伙食,必須要去亞洲店,幾乎每座城市都有亞洲店,參考價格如下:豆腐1.5馬克半公斤,韭菜3馬克十幾根,青菜5馬克一公斤,空心菜8馬克一公斤,醬油,醋,味精,花椒大料,豆腐鹵,粉條,綠豆,紅豆都能買到。至于米,在德國超市就能買到,最便宜的反倒最好吃0。6馬克500克,(德國人煮米飯,連包裝盒都一起放進鍋里,狂煮半個小時)所以他們愛吃的大米對我們來說簡直就是豬食,可笑的是,那種黃黃的大米竟然賣2馬克一公斤。選擇超市也很重要,ALDI,Pennymark,Plus, Lidl,Real和Walmarkt,是最便宜,最理想的超市。德國超市里罐頭與香腸是主力軍,胃不好的同志可要小心了
住 留學德國的人每月開銷最大的是租房費用,各地情況不同,房價也不同。能否租上價廉物美的房子只能靠碰運氣。通常,學生宿舍價格在300馬克一個月(包含全部費用),如果住出租房價格通常略高,地區(qū)差異在這里就體現(xiàn)出來了,東德地區(qū)200馬克就能住到好房子,慕尼黑,斯圖加特,法蘭克福至少要400馬克您才能找到房子,至于條件那就很難說了。當然也有極便宜的房子200馬克一個月,但那種地方比中國的學生宿舍條件還要差。由于現(xiàn)在中國留學生數(shù)量激增,很多學生宿舍規(guī)定一層只能有一到兩個中國人,再加上德國很多大學都是學生多宿舍少,所以從登記宿舍到搬進去至少需要等一年。強烈建議拿到入學通知書后盡早申請學生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