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即將開考,各位考生也已經進入最后的沖刺階段,出國留學網高考頻道為各位考生精心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高考作文指導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寫出一篇優(yōu)秀的高考作文,歡迎考生同學們參考借鑒。出國留學網在此祝愿大家考出一個好成績。
看卷如看人,我們不妨從心理學角度談一下高考作文的寫作。
一、關注首因效應,努力給閱卷者留下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
首因,是指首次認知客體而在腦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人的信息對客體以后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首因效應本質上是一種優(yōu)先效應,當不同的信息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人們總是傾向于重視前面的信息。即使人們同樣重視了后面的信息,也會認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質的、偶然的,人們習慣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釋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與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會屈從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體一致的印象。也就是說,第一印象特別重要,第一印象甚至決定或代替了整體印象。在人際交往中,很少有人會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證實一個留給他不美好第一印象的人,而即使交往中的人在以后表現并不出色,但因有良好的第一印象,也會讓人難以忘懷。
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一個人初次見面的第一印象,對開創(chuàng)良好的人際關系起著非常微妙的作用。同樣,高考作文留給閱卷老師的第一印象的意義也非同尋常。
那高考作文怎樣給閱卷老師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筆者認為,主要有四點。
一是卷面,卷面干凈、漂亮,至少要做到筆畫清晰、大小適度、字體端正,不隨意亂涂亂改;二是文章的題目,俗話說“題好文一半”,題目精彩上來就會令閱卷者眼前一亮,比如,2007年北京卷作文《細雨閑花皆寂寞,文人英雄應如是》,便因其題目底蘊深厚、蘊藉深遠而備受閱卷者青睞,并最終獲取滿分;三是文章的開頭,遍觀近幾年的滿分作文,開頭無不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或排比造勢鋪排文氣,或引述詩詞凸現文采,或開門見山話題點穿,或故事寓言倍感新鮮;四是語言,文章的語言對產生感覺最有效,那些優(yōu)美的語言、恢宏的語言、老道的語言往往最易觸動閱卷者的神經,也最易使其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關注暈輪效應,努力給閱卷者創(chuàng)設幾個有力的感覺依據。
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于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
他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fā)、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huán)籠罩,并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huán)所籠罩,并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這就好像刮風天氣前夜月亮周圍出現的圓環(huán)(月暈),其實呢,圓環(huán)不過是月亮光的擴大化而已。據此,桑代克為這一心理現象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暈輪效應”,也稱作“光環(huán)效應”。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并不總是能夠實事求是地評價一個人,而往往是根據我們對別人已有的了解對別人的其他方面進行推測,如果我們已經獲得關于這個人的某些方面的好的信息,我們就更容易認為這個人的其他方面也都不錯,從而對這個人形成良好的整體印象。同樣,高考作文如果能讓閱卷老師心里產生暈輪效應,讓閱卷老師對你的作文喜愛備至,你的作文便離高分又近了一步。
那高考作文怎樣讓閱卷老師心里產生對自己有效的暈輪效應呢?筆者認為,主要是創(chuàng)設幾處明顯的亮點。
亮點之一:選材新鮮。選材新鮮,要求考生選材時應力避陳舊、俗氣,不要總是使用雷鋒、陳景潤、牛頓、愛因斯坦等使用過千萬次的材料,也不要使用不知多少千萬個考生都可能使用的材料,更不要一味地回到古代去復述司馬遷、岳飛、文天祥等的經典故事。選材要盡量緊扣時代脈搏,聚焦現實,品評時代熱點,關注世態(tài)人生,突出自己的體驗、發(fā)現,體現自己的個性。只有用這些充滿時代氣息的潮水,去沖擊閱卷老師心靈的礁石,才能碰撞出高分的浪花。
亮點之二:構思新奇。寫散文可以用格言、名句、歌詞以及一段警語或自擬的凝練又有文采的句子巧設題記,來扼要說明文章內容或主旨,導引全文;再輔以擬制簡潔、恰當的小標題使文章顯得層次分明。寫記敘文可采用筆鋒突轉法、抑揚相生法、巧設懸念法、創(chuàng)設誤會法等使情節(jié)波瀾起伏。寫議論文可以采用設置分論點、巧用整散句等使論證氣勢恢宏。還可采用文體創(chuàng)新,巧妙借鑒書信、廣告、說明書、啟事等寫法,使文體別出心裁。
亮點之三:立意新穎。立意要有獨創(chuàng)性,與眾不同而又順理成章,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力求立意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發(fā)人之所未發(fā),語人之所未語,一針見血,一鳴驚人,出語不凡,語驚四座。這是近幾年高考作文最為缺乏的,也正是廣大閱卷老師最為期待的,考生如能在這方面創(chuàng)設亮點,必能取勝。因此,考生應該努力擺脫習慣思維立意的影響,多進行逆向思維、發(fā)散思維的訓練,努力使自己的立意、見解別出心裁而又發(fā)人深省。
三、關注近因效應,努力給閱卷者留下一個難忘的最后一面。
所謂近因效應是指新出現的刺激物對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新近獲得的信息對個體的影響作用比以往獲得的信息作用更大。多年不見的朋友或老同學,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卻說不上幾條,這也是一種近因效應的表現。利用近因效應,在與朋友分別時,給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會在他的心中美化起來。同樣,高考作文如能讓閱卷老師在心里產生對你有利的近因效應,讓他讀完你的作文有一種拍案叫絕的沖動、感覺,那恭喜你,你定會獲取理想的作文高分。
那高考作文怎樣讓閱卷老師心里產生對自己有利的近因效應呢?筆者認為,主要是寫好文章的最后一筆—結尾。在作文結尾,再次在閱卷老師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可以用優(yōu)美的詩句作結以凸顯文采斐然,可以用飽含哲理的名言警句作結以升華主題,可以再次點題總結全文來與前文形成呼應,可以留下懸念或提出新的問題以引人遐想或發(fā)人深思。比如2006年上海卷高考作文有一考生寫《我想握住你的手》,文章前面一直在寫一位運動員如何努力地奔跑,至結尾時這樣寫道:“我想去握一下你的手,可我抬起的手卻又落了下來,你沒有手。”可以說文章前半部分寫得略顯平淡,它之所以最終步人了高分之列,不能不歸功于結尾這一出彩之筆。
總之,在特殊的評卷條件下,閱卷老師的心愿,便是希望能盡快捕捉到作文中的重要信息,以便形成對作文整體的評價??忌鷦t應努力將這些重要信息,以令人賞心悅目的形式展現出來,以便獲取理想的作文分數。
高考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