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22日18時 感謝您閱讀由高考頻道(https://www.liuxue86.com/gaokao/)編輯、收集、整理的《建一流大學任重道遠 難度超改革開放初期企業(yè)》資訊,高考網資訊來源于《瞭望》新聞周刊!
高校國際化新關口
歷史經驗昭示,我們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定任重道遠,其難度較改革開放初期的企業(yè)有過之而無不及
改革開放前,我國內地企業(yè)無一家進入《財富》全球500強排行榜,而在2011年,已有61家企業(yè)榜上有名。中國企業(yè)國際化的這份榮耀,能否在中國高校身上重現(xiàn)?
建設世界一流水平大學,是全面提升我國綜合國力競爭能力和水平的重大戰(zhàn)略目標?!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下稱《綱要》)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結構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鮮明,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整體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學校,若干所大學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學水平,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十二五”時期,高等學校加大和深化對外合作正處在一個歷史新起點和機會新關口。
面對重要的歷史時期
《綱要》在明確目標任務的同時,進一步提出了實現(xiàn)目標的路徑和方法:“鼓勵學校優(yōu)勢學科面向世界,支持參與和設立國際學術合作組織、國際科學計劃,支持與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機構建立聯(lián)合研發(fā)基地。加快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的步伐,培養(yǎng)一批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學科,產生一批國際領先的原創(chuàng)性成果,為提升我國綜合國力貢獻力量。”
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項建設和發(fā)展繼續(xù)取得歷史性的重大跨越和進步,我國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空前提高。特別是全球經歷了2008年突如其來的國際金融危機以后,我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外匯儲備世界第一,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國際合作機會前所未有。世界普遍關注中國的聲音,包括發(fā)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在各個領域積極加強與中國的合作。
我國正處在加速發(fā)展的重要歷史新時期,增長潛力巨大,各種社會需求持續(xù)旺盛。加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與國際社會合作在各個領域的積累,使得發(fā)達國家在經濟等方面與中國合作的事務,在近一個時期明顯增加。
僅以出國留學人員為例,據(jù)《人民日報》報道:從1978年至2010年我國各類出國人員總數(shù)達190.54萬人;2010年達28.47萬人,比2009年增加5.54萬人,增長率達24個百分點。
所有這些都表明,高校的對外開展合作迎來了歷史新機遇。只要我們把握得當,合作雙方都會取得重大成果,并會使我們處在有利并能主動作為的合作態(tài)勢。
在這一重要歷史機遇關口,必須搶抓機遇,發(fā)揮優(yōu)勢,堅定不移與世界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進行合作,虛心向別人學習求教,盡快縮小教學、科研、管理和人才培養(yǎng)、使用等方面的差距。通過對外開展合作,搶先進一步打下及形成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堅實基礎。
2013年03月22日18時 感謝您閱讀由高考頻道(https://www.liuxue86.com/gaokao/)編輯、收集、整理的《建一流大學任重道遠 難度超改革開放初期企業(yè)》資訊,高考網資訊來源于《瞭望》新聞周刊!
建設一流大學任重道遠
學界一般認為,從已有的歷史進程看,現(xiàn)代大學的直接源頭是歐洲中古世紀的大學,以意大利的博洛尼亞(Bologna)和薩萊諾(Salerno)為最早,是所謂“中古大學”之原型,始于12世紀。
而在中國的歷史上,現(xiàn)代意義的大學是在19世紀末期才艱難問世,以1895年建立的北洋大學和1898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為代表。
引領世界高等教育發(fā)展潮流的西方現(xiàn)代大學,經過“二戰(zhàn)”后美國大學的發(fā)展,進一步確立了其在世界上無可爭議的一流大學地位。而且,以世界科學中心與世界一流大學相伴而生的歷史事實,彰顯了一流大學的獨特功能、作用和品格。
據(jù)日本學者湯淺光朝的研究,近代科學活動的中心從意大利開始,到英國、法國、德國至美國,經歷了幾次轉移,而以世界一流大學為標志的高等教育活動中心也發(fā)生了幾次轉移。
從長時段的歷史過程來考察,科學活動中心與高等教育活動中心的轉移,以及國家的發(fā)展狀況,在很大程度和效應上呈現(xiàn)出互為因果的關系。
改變世界的科學巨匠也往往誕生于一流大學:哥白尼曾就讀于博洛尼亞大學,伽利略則求學于意大利比薩大學并在該校和帕多瓦大學長期任教,維薩理獲得帕多瓦大學醫(yī)學博士。他們三人分別奠定了近代天文學、近代物理學和近代醫(yī)學的基礎。
12~13世紀,英法先后創(chuàng)辦了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和巴黎大學,英法逐漸成為世界高教和科學研究中心。牛頓、達爾文都是劍橋大學的學生,牛頓還長期擔任劍橋大學教授;《血液循環(huán)論》奠基人哈維是劍橋大學的醫(yī)學學士。法國在18世紀中后葉涌現(xiàn)出一批諸如數(shù)學家拉格朗日、物理學家居維葉、化學家拉瓦錫等科學巨人。
19世紀初,德國先后辦起了柏林大學、布雷斯勞大學、波恩大學及慕尼黑大學等,使德國的高教和科學研究獲得跨越式發(fā)展,其在當時科學的主要領域都居于領先地位。與之相適應,德國的一批大科學家群體應運而生,包括近代地質學創(chuàng)始人洪堡、數(shù)學家高斯、化學家李比希、物理學家亥姆霍茲、植物學家施萊登等。
19世紀中葉,美國借鑒英、德的模式和經驗發(fā)展大學教育,1876年創(chuàng)辦的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生院率先將研究生培養(yǎng)與科學教育結合,并由此逐漸發(fā)展成為研究型大學,這種模式后來被各國著名大學紛紛效仿,美國也逐步成為高教聚集之高地。
美國的研究型大學在“二戰(zhàn)”期間及戰(zhàn)后,吸引了歐洲及世界各地大量科學家。20世紀50年代后,美國高等教育進入豐收黃金期,公認的世界著名或一流大學,美國占了一半以上。自1945年以來,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約80%為美國人,其領先優(yōu)勢非常明顯。
歷史經驗昭示,我們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定任重道遠,其難度較改革開放初期的企業(yè)有過之而無不及。
2013年03月22日18時 感謝您閱讀由高考頻道(https://www.liuxue86.com/gaokao/)編輯、收集、整理的《建一流大學任重道遠 難度超改革開放初期企業(yè)》資訊,高考網資訊來源于《瞭望》新聞周刊!
借鑒企業(yè)的國際化經驗
我國世界一流水平大學的建設,應從國內企業(yè)在國際化的探索經驗中獲益,并積累經驗,聚集力量。可借鑒這些企業(yè)“引進來、走出去”和“多層次、全方位”等成功的國際化戰(zhàn)略,并在實踐中形成我國高教國際化的特色。
在當前階段,“引進來”尤其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特別是理、工、醫(yī)等教育和科研的水平,處于“西高、我低”的大格局中,并非短期內能夠改變。
世界通行的大學兩大全球排名機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和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發(fā)布的全球前20位的大學排名中,中國無一所入選。由此可見,“引進來”十分必要,更有可能。
首先,應借鑒企業(yè)的“引進來”,從“獨資、合資、合作”入手,以低成本優(yōu)勢為基礎,以“大進大出”為導向,以市場換技術為策略,以提高國際競爭力為目標,從高校的特點和使命出發(fā),在國家法律和政策的指引下,有條件的高校實施“引進來”。
其路徑包括:通過在境內合作辦學,以國內名校優(yōu)勢資源為基礎,以教師團隊交流、學科教學和科研人員及研究機構的跨國合作為導向,以長期辦學、科研合作為首選策略,提供優(yōu)惠條件,在合作辦學實踐中,逐步厘清“政府教育行政與高校自主管理”的相互關系及邊界、高校管理“校長行政主導與教授治校”的相互關系及邊界、高校內部“教師主體與學生中心”的相互關系及邊界、高校價值“學校發(fā)展、院系發(fā)展與教師發(fā)展、學生發(fā)展”的相互關系及邊界,為解決好高校發(fā)展的體制機制難題大膽探索,奠定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更堅實的內外基礎,為大學發(fā)展構建更為科學和更可持續(xù)的動力機制。
其次,要借鑒企業(yè)“引進來”戰(zhàn)略經驗,通過“引進來”形成新的增量資源,極大地提升改革的力度、針對性和有效性,減輕改革的阻力,促進存量的改革突破及全面推進。大批國有企業(yè)打破長期存在并認為天經地義的“三鐵”(鐵工資、鐵飯碗、鐵交椅)等深層次難題,就是在“三資”企業(yè)市場競爭力和企業(yè)與職工效益倒逼下主動自我改革完成的。高校現(xiàn)今諸如薪酬和職稱雙軌制、教學和科研雙軌制、引入人才和原有人才的雙軌制等,既是傳統(tǒng)體制的沉淀,又反映出時代改革之印記,亦有前后任領導改革舉措的差異。不盡一致的探索積累和人事變遷的交織,使得存量改革既必須有理性的頂層設計,更應該有令人信服的實踐樣板。增量改革的到位及其效果,是“引進來”合作辦學的使命,應該發(fā)揮“鯰魚效應”,促進高校自身加強改革的自覺性,盡快形成支撐世界一流大學發(fā)展所需要的內部機制及文化氛圍。
第三,鼓勵各地方及各類高校在“引進來”的大格局中主動作為,這會進一步釋放社會潛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尋求各種可能的機會,這也是企業(yè)在“引進來”進程中一個成功的經驗。
第四,“引進來”時,充分發(fā)揮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僑華人的優(yōu)勢,這是我國企業(yè)實施“引進來”又一成功經驗。不妨發(fā)揮廣東毗鄰港澳,華僑眾多,特別是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人民群眾和社會氛圍普遍認同開放帶來的變革及調整,各種承受能力包括社會和個體心理承受能力較強等特點,探索出一條新路,鼓勵廣東大膽探索,先試先行,繼續(xù)發(fā)揮排頭兵率先試驗的作用,在高校國際化上積累更多經驗。(黃瑞敏)
(www.liuxu86.com/gaokao 出國留學網高考頻道)
高校國際化新關口
歷史經驗昭示,我們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定任重道遠,其難度較改革開放初期的企業(yè)有過之而無不及
改革開放前,我國內地企業(yè)無一家進入《財富》全球500強排行榜,而在2011年,已有61家企業(yè)榜上有名。中國企業(yè)國際化的這份榮耀,能否在中國高校身上重現(xiàn)?
建設世界一流水平大學,是全面提升我國綜合國力競爭能力和水平的重大戰(zhàn)略目標?!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下稱《綱要》)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結構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鮮明,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整體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學校,若干所大學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學水平,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十二五”時期,高等學校加大和深化對外合作正處在一個歷史新起點和機會新關口。
面對重要的歷史時期
《綱要》在明確目標任務的同時,進一步提出了實現(xiàn)目標的路徑和方法:“鼓勵學校優(yōu)勢學科面向世界,支持參與和設立國際學術合作組織、國際科學計劃,支持與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機構建立聯(lián)合研發(fā)基地。加快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的步伐,培養(yǎng)一批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學科,產生一批國際領先的原創(chuàng)性成果,為提升我國綜合國力貢獻力量。”
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項建設和發(fā)展繼續(xù)取得歷史性的重大跨越和進步,我國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空前提高。特別是全球經歷了2008年突如其來的國際金融危機以后,我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外匯儲備世界第一,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國際合作機會前所未有。世界普遍關注中國的聲音,包括發(fā)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在各個領域積極加強與中國的合作。
我國正處在加速發(fā)展的重要歷史新時期,增長潛力巨大,各種社會需求持續(xù)旺盛。加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與國際社會合作在各個領域的積累,使得發(fā)達國家在經濟等方面與中國合作的事務,在近一個時期明顯增加。
僅以出國留學人員為例,據(jù)《人民日報》報道:從1978年至2010年我國各類出國人員總數(shù)達190.54萬人;2010年達28.47萬人,比2009年增加5.54萬人,增長率達24個百分點。
所有這些都表明,高校的對外開展合作迎來了歷史新機遇。只要我們把握得當,合作雙方都會取得重大成果,并會使我們處在有利并能主動作為的合作態(tài)勢。
在這一重要歷史機遇關口,必須搶抓機遇,發(fā)揮優(yōu)勢,堅定不移與世界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進行合作,虛心向別人學習求教,盡快縮小教學、科研、管理和人才培養(yǎng)、使用等方面的差距。通過對外開展合作,搶先進一步打下及形成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堅實基礎。
2013年03月22日18時 感謝您閱讀由高考頻道(https://www.liuxue86.com/gaokao/)編輯、收集、整理的《建一流大學任重道遠 難度超改革開放初期企業(yè)》資訊,高考網資訊來源于《瞭望》新聞周刊!
建設一流大學任重道遠
學界一般認為,從已有的歷史進程看,現(xiàn)代大學的直接源頭是歐洲中古世紀的大學,以意大利的博洛尼亞(Bologna)和薩萊諾(Salerno)為最早,是所謂“中古大學”之原型,始于12世紀。
而在中國的歷史上,現(xiàn)代意義的大學是在19世紀末期才艱難問世,以1895年建立的北洋大學和1898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為代表。
引領世界高等教育發(fā)展潮流的西方現(xiàn)代大學,經過“二戰(zhàn)”后美國大學的發(fā)展,進一步確立了其在世界上無可爭議的一流大學地位。而且,以世界科學中心與世界一流大學相伴而生的歷史事實,彰顯了一流大學的獨特功能、作用和品格。
據(jù)日本學者湯淺光朝的研究,近代科學活動的中心從意大利開始,到英國、法國、德國至美國,經歷了幾次轉移,而以世界一流大學為標志的高等教育活動中心也發(fā)生了幾次轉移。
從長時段的歷史過程來考察,科學活動中心與高等教育活動中心的轉移,以及國家的發(fā)展狀況,在很大程度和效應上呈現(xiàn)出互為因果的關系。
改變世界的科學巨匠也往往誕生于一流大學:哥白尼曾就讀于博洛尼亞大學,伽利略則求學于意大利比薩大學并在該校和帕多瓦大學長期任教,維薩理獲得帕多瓦大學醫(yī)學博士。他們三人分別奠定了近代天文學、近代物理學和近代醫(yī)學的基礎。
12~13世紀,英法先后創(chuàng)辦了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和巴黎大學,英法逐漸成為世界高教和科學研究中心。牛頓、達爾文都是劍橋大學的學生,牛頓還長期擔任劍橋大學教授;《血液循環(huán)論》奠基人哈維是劍橋大學的醫(yī)學學士。法國在18世紀中后葉涌現(xiàn)出一批諸如數(shù)學家拉格朗日、物理學家居維葉、化學家拉瓦錫等科學巨人。
19世紀初,德國先后辦起了柏林大學、布雷斯勞大學、波恩大學及慕尼黑大學等,使德國的高教和科學研究獲得跨越式發(fā)展,其在當時科學的主要領域都居于領先地位。與之相適應,德國的一批大科學家群體應運而生,包括近代地質學創(chuàng)始人洪堡、數(shù)學家高斯、化學家李比希、物理學家亥姆霍茲、植物學家施萊登等。
19世紀中葉,美國借鑒英、德的模式和經驗發(fā)展大學教育,1876年創(chuàng)辦的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生院率先將研究生培養(yǎng)與科學教育結合,并由此逐漸發(fā)展成為研究型大學,這種模式后來被各國著名大學紛紛效仿,美國也逐步成為高教聚集之高地。
美國的研究型大學在“二戰(zhàn)”期間及戰(zhàn)后,吸引了歐洲及世界各地大量科學家。20世紀50年代后,美國高等教育進入豐收黃金期,公認的世界著名或一流大學,美國占了一半以上。自1945年以來,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約80%為美國人,其領先優(yōu)勢非常明顯。
歷史經驗昭示,我們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定任重道遠,其難度較改革開放初期的企業(yè)有過之而無不及。
2013年03月22日18時 感謝您閱讀由高考頻道(https://www.liuxue86.com/gaokao/)編輯、收集、整理的《建一流大學任重道遠 難度超改革開放初期企業(yè)》資訊,高考網資訊來源于《瞭望》新聞周刊!
借鑒企業(yè)的國際化經驗
我國世界一流水平大學的建設,應從國內企業(yè)在國際化的探索經驗中獲益,并積累經驗,聚集力量。可借鑒這些企業(yè)“引進來、走出去”和“多層次、全方位”等成功的國際化戰(zhàn)略,并在實踐中形成我國高教國際化的特色。
在當前階段,“引進來”尤其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特別是理、工、醫(yī)等教育和科研的水平,處于“西高、我低”的大格局中,并非短期內能夠改變。
世界通行的大學兩大全球排名機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和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發(fā)布的全球前20位的大學排名中,中國無一所入選。由此可見,“引進來”十分必要,更有可能。
首先,應借鑒企業(yè)的“引進來”,從“獨資、合資、合作”入手,以低成本優(yōu)勢為基礎,以“大進大出”為導向,以市場換技術為策略,以提高國際競爭力為目標,從高校的特點和使命出發(fā),在國家法律和政策的指引下,有條件的高校實施“引進來”。
其路徑包括:通過在境內合作辦學,以國內名校優(yōu)勢資源為基礎,以教師團隊交流、學科教學和科研人員及研究機構的跨國合作為導向,以長期辦學、科研合作為首選策略,提供優(yōu)惠條件,在合作辦學實踐中,逐步厘清“政府教育行政與高校自主管理”的相互關系及邊界、高校管理“校長行政主導與教授治校”的相互關系及邊界、高校內部“教師主體與學生中心”的相互關系及邊界、高校價值“學校發(fā)展、院系發(fā)展與教師發(fā)展、學生發(fā)展”的相互關系及邊界,為解決好高校發(fā)展的體制機制難題大膽探索,奠定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更堅實的內外基礎,為大學發(fā)展構建更為科學和更可持續(xù)的動力機制。
其次,要借鑒企業(yè)“引進來”戰(zhàn)略經驗,通過“引進來”形成新的增量資源,極大地提升改革的力度、針對性和有效性,減輕改革的阻力,促進存量的改革突破及全面推進。大批國有企業(yè)打破長期存在并認為天經地義的“三鐵”(鐵工資、鐵飯碗、鐵交椅)等深層次難題,就是在“三資”企業(yè)市場競爭力和企業(yè)與職工效益倒逼下主動自我改革完成的。高校現(xiàn)今諸如薪酬和職稱雙軌制、教學和科研雙軌制、引入人才和原有人才的雙軌制等,既是傳統(tǒng)體制的沉淀,又反映出時代改革之印記,亦有前后任領導改革舉措的差異。不盡一致的探索積累和人事變遷的交織,使得存量改革既必須有理性的頂層設計,更應該有令人信服的實踐樣板。增量改革的到位及其效果,是“引進來”合作辦學的使命,應該發(fā)揮“鯰魚效應”,促進高校自身加強改革的自覺性,盡快形成支撐世界一流大學發(fā)展所需要的內部機制及文化氛圍。
第三,鼓勵各地方及各類高校在“引進來”的大格局中主動作為,這會進一步釋放社會潛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尋求各種可能的機會,這也是企業(yè)在“引進來”進程中一個成功的經驗。
第四,“引進來”時,充分發(fā)揮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僑華人的優(yōu)勢,這是我國企業(yè)實施“引進來”又一成功經驗。不妨發(fā)揮廣東毗鄰港澳,華僑眾多,特別是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人民群眾和社會氛圍普遍認同開放帶來的變革及調整,各種承受能力包括社會和個體心理承受能力較強等特點,探索出一條新路,鼓勵廣東大膽探索,先試先行,繼續(xù)發(fā)揮排頭兵率先試驗的作用,在高校國際化上積累更多經驗。(黃瑞敏)
(www.liuxu86.com/gaokao 出國留學網高考頻道)
高考政策 | 高考改革 | 自主招生 | 異地高考 | 招生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