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陵王完顏亮即位后,策劃滅宋,占據(jù)江南。趙構(gòu)被迫部署戰(zhàn)備,組建江州(今江西九江)、荊南府(今湖北江陵)等御前諸軍。紹興三十一年(1161),完顏亮部署大軍,分道攻宋,這時,金朝后方的廣大人民都群起反抗。在濟南府一帶有耿京、辛棄疾等人領(lǐng)導的起義軍,在膠東有開趙等人領(lǐng)導的起義軍,在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有王友直領(lǐng)導的起義軍。在宋金接壤地區(qū),如海州(今江蘇連云港)的魏勝,泗州(今江蘇盱眙)的夏俊和張政,潁州(今安徽阜陽)的孟俊,陳州(今河南淮陽)的陳亨祖,鄧州(今河南鄧縣)的李雄,都克復州府,歸附宋朝。宋將李寶率水軍北上,先后與魏勝和開趙等軍取得聯(lián)系,一舉殲滅了停泊在膠西縣陳家島(或作唐島,今山東青島附近)一帶,準備自海上進攻臨安府的金朝艦隊,使金海陵王南侵計劃受到嚴重打擊。這是世界歷史上首次使用火藥兵器的著名海戰(zhàn)。
金海陵王完顏亮親率大軍渡淮,宋淮西大將王權(quán)不戰(zhàn)而遁,統(tǒng)制姚興以寡敵眾,力戰(zhàn)陣亡,金軍企圖由采石(今屬安徽馬鞍山市)渡江,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虞允文憑借南方的水軍優(yōu)勢,督率宋軍,迎擊于采石江中,金軍渡江失敗,移軍揚州。這時,金世宗完顏雍已在東京遼陽府(今屬遼寧)另立政權(quán),宣布廢黜金海陵王。金海陵王強令所部再次渡江,于是揚州金軍發(fā)生內(nèi)訌,金海陵王被殺,金軍北撤。成閔率宋軍尾隨,卻不敢交鋒,使金軍主力全師而返。
駐守鄂州(今湖北武漢武昌)、荊南府(今湖北江陵)和襄陽府(今湖北襄樊)一帶的宋軍,與義軍互相配合,擊退中路金軍的進犯,并先后克復蔡州(今河南汝南)等地,由于后援不繼,統(tǒng)制趙樽等奉命班師,蔡州復被金軍攻陷。
四川宣撫使吳璘率軍出川,攻占陜西秦(今甘肅天水)、隴(今陜西隴縣)、鞏(今甘肅隴西)、蘭(今屬甘肅)等州大片失地。金州都統(tǒng)制王彥收復商(今陜西商縣)、虢(今河南靈寶)等州,連戰(zhàn)克捷。興元都統(tǒng)制姚仲在原州(今甘肅鎮(zhèn)原)戰(zhàn)敗。金將徒單合喜得到增援,率軍爭奪陜西,與吳璘軍在德順軍(今甘肅靜寧)交戰(zhàn),勝負未分,宋廷迫令吳璘班師,遭到金軍追擊,宋軍大敗,原來已收復的地區(qū),又被金軍奪去。
紹興三十二年,趙構(gòu)傳位予宋孝宗。孝宗銳意抗金,他剛即位,便宣布給岳飛父子昭雪,召回抗戰(zhàn)派張浚、胡銓等人,同時驅(qū)逐朝中的秦檜黨人。隆興元年(1163),張浚出任樞密使、都督江淮軍馬,派大將李顯忠和邵宏淵出師北上,連破靈璧縣(今屬安徽)和虹縣(今安徽泗縣),進據(jù)宿州州治符離縣(今安徽宿縣)。金將紇石烈志寧指揮大軍反攻,邵宏淵坐觀李顯忠與金軍激戰(zhàn),李顯忠失利,宋軍各部相繼棄城潰逃,損失慘重。符離戰(zhàn)敗后,主和派官員紛紛攻擊張浚,抗戰(zhàn)派、參知政事辛次膺辭官。宋孝宗被迫遣使與金軍議和,并重新任用秦檜余黨湯思退為相。隆興二年,湯思退使用陰謀手段,排擠張浚出朝,撤銷海州(今江蘇連云港)、泗州(今江蘇盱眙)等處的戍守,并暗通消息,請金朝出動重兵脅迫議和。金軍遂再次渡淮南侵,魏勝率義軍在淮陰縣(今屬江蘇)勇敢抗擊,鎮(zhèn)江府都統(tǒng)制劉寶在楚州(今江蘇淮安)拒不救援,魏勝戰(zhàn)死。金軍攻陷楚州、濠州(今安徽鳳陽)、滁州(今安徽滁縣)等地。宋孝宗廢黜湯思退,被迫與金朝簽訂和約。南宋皇帝不再對金帝稱臣,改稱侄,為侄叔關(guān)系,每年繳納銀絹各二十萬兩、匹,雙方各守舊疆,這就是“隆興和議”。
?
中考政策 | 中考狀元 | 中考飲食 | 中考備考輔導 | 中考復習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