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留學(xué) 如何應(yīng)對中、美文化沖突

字號:

 在日本定居的一位舊友說過一段話:“你來國外一周能寫一篇文章,幾個月能寫一本書,可如果呆上一年,連日記都懶得寫了。”他說的是新鮮感,而新鮮感更多來自一種文化比較,遇到某件事會情不自禁與國內(nèi)掛鉤,這種感性的東西雖然有時并不靠譜兒,但絕對是真實的。
    就拿這次赴美演出來說,文化、觀念上的碰撞無處不在,有時會讓人啼笑皆非,而過后的思考卻難以磨滅。舉一個小例子,就拿AA制來說,在西方是見慣不驚的,幾個人下館子,各點各的菜,各付各的賬,十分正常;而國人則不然,推推搡搡,你爭我搶的,都想要個面子,而一旦有人總是借機蹭飯,貪小便宜,友人慢慢就成了仇人,姥姥不疼,舅舅不愛,沒人樂意再與之為伍。
    俗話說入鄉(xiāng)隨俗,到了西方就按西方的規(guī)矩來。去麥當(dāng)勞就餐,這好辦,導(dǎo)游說了,按圖索驥,看著牌牌,點幾號就行了,雖然我的英語很爛,但幾個阿拉伯?dāng)?shù)字還說得、認(rèn)得,各買各的單,也瞅不出大毛病來??捎幸换卣`入西餐廳,就露餡了。按理說,一人一座,應(yīng)該像影視劇那樣,十分瀟灑地對服務(wù)生指著菜單說,給我上盤這個!可菜譜上雖說有圖,但還是不知就里,不知咸口淡口、辣還是酸,幸好團長對英文還算精通,于是他成了一眾的高參,戧戧一番后,終于每人點了一份套餐??傻荣I單的時候,卻沒想到服務(wù)生是個“中國通”,把賬結(jié)成一單,團長當(dāng)場付了,過后又算單價、又加稅的,連同小費,賬目分割得一塌糊涂,不由想到橘子到了北方便變成枳的典故。
    華人到了美國,文化便成了兩合水兒的,也讓我們有些始料不及。演出的次日,當(dāng)?shù)厝A人為我們舉行慶功會,慶功宴很別致,不在酒店擺席,而是各家?guī)硖厣?,大家共餐,這種百家宴在當(dāng)?shù)胤Q之為“Potlock”,我讀不好發(fā)音,就胡亂說“趴拉趴拉”。按我們的理解,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請客人撮一頓順理成章,再自然不過,如果非公請,眾人就是攤份子錢,也要圓上這個面子不是?主辦方還提請就餐時大陸女士優(yōu)先,男士次之,美方女士再次之,由在美男士斷后。我們懷著感恩的心,還客客氣氣地拿出紳士風(fēng)度,每樣菜肴只撿了稍許。慶功宴上有三瓶香檳,沒有豪飲,只是小酌。過后才弄明白,原來這場“趴拉趴拉”,我們也是掏了份子錢的,每人五美元,統(tǒng)一在酒店要的外賣。早知如此,就不必那么故作文雅,好好饕餮一頓就是了!
    其實我們面對的并非正宗的西方文化,到美國不過區(qū)區(qū)十日,走馬觀花,看看人家開車的對走路的禮讓,聽聽滿大街汽車沒有亂按喇叭的,瞧瞧人家站隊的禮節(jié)間距,或許還有麻雀都不怕人一只只吃得肥嘟嘟的,超市貨架擺放的那叫真的超豐盛……
    但有些事情卻讓人特不習(xí)慣,就是小費問題,真是麻煩死了。且不說就餐,就算住賓館也要給服務(wù)生小費,雖然交多少沒有硬性規(guī)定,也不能為這仨瓜倆棗給國人丟臉不是?結(jié)果第一回留小費還鬧出了笑話:出門之前我掏出兩枚硬幣丟在床頭柜上,結(jié)果旅游回來,那兩枚硬幣仍然原封未動地擺在那里,后來才得知,老美的最大號硬幣面值只有25美分,我誤當(dāng)成國內(nèi)一元硬幣付給了人家。后來又放了兩張一美元紙幣,果然被取走了。
    物質(zhì)文明的極大豐富與精神交流的空前缺乏,這大概是生活在美國的華人最深切的體驗,所以對我們從大陸而來的同胞那種他鄉(xiāng)遇故知的感情是絕對真誠的,而從我們身上賺點外快也屬人之常情,老美的錢不好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