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冤案-論劉備的真正能力
照例說點題外話:
最近央視熱播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在下從易中天先生的品讀中感覺他個人比較喜歡曹操.而對于三國中的另外一位君主:劉備的評價不高.在此我發(fā)表一下自己個人的看法與大家交流交流.
愛讀"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會有這樣一個感覺:劉備似乎是三國中最沒有用的一個君主,一生兩DF寶,跑和哭.打不嬴就跑,跑不了了就哭.而且都覺得劉備如果沒有諸葛亮的幫助也許根本不可能成就帝業(yè).誠然,如果單單只看"三國演義"的話對劉備的評價沒有錯,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歷史中真實的劉備真的就那么軟弱,沒有能力嗎?答案是:"NO!"
在"三國志"中陳壽對劉備給出了一個公平貼切的評語: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氣焉.及其舉國托孤與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在此,鄙人從"三國志'的評語出發(fā),發(fā)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為劉備"平反".
一`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氣焉.
劉備仁厚,古今皆知.但是大家都把他的仁厚,寬宏.理解成為一種懦弱的表現(xiàn).這不僅夾帶了太多的個人感情,而且對劉備也很不公平.
事例一:
"三國志"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劉備擔任平原相時期,有一平民素來看不起劉備,一日花重金收買一個刺客假扮客人前去刺殺劉備,最終被劉備的誠意感化,不忍刺之.告訴劉備后離去.根據(jù)魏書記載:劉平節(jié)客刺備,備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狀語之而去.又魏書記載曰:備外御寇難,內豐財施,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劉備的人心如此,可見一斑.
點評:劉備如此厚待自己的百姓,能夠禮賢下士.在當時中國等級制森嚴的社會中僅此兩點就足以稱道.而更難能可貴的是"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中國君主也許是鳳毛麟角了吧."三國演義"中記載劉備僅僅和張飛關羽兩人有如此關系,其實不然.他對待所有人都是一樣的.也許有人會說:"曹操和孫權也能夠做到,比如曹操與許攸,孫權和魯肅.誠然,曹操與孫權是這么做過,但是大家有沒有想到他們?yōu)槭裁催@樣做,做的動機為何?曹操親迎許攸,是在他與袁紹對峙,自己明顯處于不利情況下.可謂朝不保夕.當對方營中來了一位投靠自己的人,而且還是自己的故交,曹操又素知其能,并且極有可能對自己有莫大幫助的人.又有誰不會去親自迎接呢?曹操與孫權重視的是人才中的"才"字,而劉備不然,他重視的是人才中的"人"字.他對于所有前來歸附他的士人,無論學識如何,都同等對待.不分親疏.能夠禮賢下士,平等待人,是劉備得人心的兩DF寶!
事例二:
當陽長板之戰(zhàn)是三國中的一場著名的戰(zhàn)役.在羅貫中精妙的文筆中,涌現(xiàn)了太多精彩,被人津津樂道的,膾炙人口的故事:趙子龍單騎救主,張翼德大鬧長板橋等等.但是在"三國志"中卻記載的極其簡單,寥寥幾十字三國志"蜀書 先主傳二中記載:彼(劉備)到當陽,眾十余萬,輜重數(shù)千輛,日行十余里.又記曰:" 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士到,何以御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又記曰當陽大戰(zhàn):"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云等數(shù)十幾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
點評:也許不少人看后又該大罵劉備:軟弱無能,沒有計策.連自己的妻子都不要,只顧自己逃命.也許單單從戰(zhàn)役的結果來看,曹操是大勝,劉備大敗.但是大家有沒有想到劉備為什么敗?劉備的"大敗"后面隱藏著什么呢?劉備本來可以精兵簡裝,直撲戰(zhàn)略要地江陵,一旦據(jù)守江陵,曹操很難在段時間內解決劉備.如果那樣三國的歷史也許會是另外一種結局.但是無奈,劉備深得人心,有如此多的百姓跟隨,行進的速度十分緩慢.在下認為此時如果換了三國中另外兩位君主的任何一位都會選擇是丟棄百姓,選精兵星夜趕赴江陵據(jù)守.也許會有人認為做出這樣的決策顯得有點太不仁義太過無情了,其實單從當時的局勢來講任何一個明智的君主都會做出這樣的決定,無可厚非,也是最為正確的選擇.劉備不是不知道,但是他還是沒有丟棄自己手下的百姓,一句:"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說的何其有氣魄!此大英雄之舉!成大事者當以人為本,這種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各位英雄好漢總結出來的精華,但是又有誰能和劉備媲美,把這句話演義的如此精妙,如此生動?寧肯自己全軍覆滅,也不愿丟棄百姓.如此的豪言壯語,為什么在"三國演義"中就沒有體現(xiàn)出來?"三國演義"本來是揚劉貶曹的,但是為何連這樣的話也沒有寫出,這不能不說是羅貫中的失誤!
二`及其舉國托孤與諸葛亮,而心神無貳,城君臣之至公
"三國演義"中劉備托孤寫的很精彩,雖然更多的表現(xiàn)了諸葛亮作為一個臣子的'誠"但是還是讓人感覺劉備對自己大臣的信."三國志"蜀書 先主傳二中記載:先主曰:"人五十不稱夭,年以六十有余,何所復恨,但以卿兄弟為念.又記曰:"將死時,呼魯王與語:"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對于死,劉備表現(xiàn)的十分坦蕩.能夠在自己馬上要死時,對諸葛亮推心置腹地說出這樣的話,而正是這句話,成為日后諸葛亮六伐中原的動力所在,并最終病死武丈原,成為后人敬仰的千古名相.雖然對于劉備托孤不少人認為并不是劉備的本意,他只是害怕諸葛亮起來Z反,而故意給諸葛亮上一個枷鎖.并非誠意.以此來貶低劉備的為人.其實,我認為如果照這樣說的話,非但不能埋沒劉備的能力,而是更能表現(xiàn)他的能力,一人在將死之時,還能做出如此精妙的安排,能摸準諸葛亮的心態(tài).做出統(tǒng)籌,不能不嘆服劉備的政治手段與眼光.
三`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
對于這個評價,在下認為是陳壽在"三國志"中對劉備的軍事才能做出可很高評價了,而劉備能夠當此殊榮嗎?
事例一:
巧謀取天府,以義釋李嚴.
"三國志"蜀書 先主傳二中記載:(劉備)乃使黃忠,卓膺勒兵向璋(劉璋).先主徑至關中,質諸將并士卒妻子,引兵與忠,膺等進到涪,據(jù)其城.璋遣冷苞,張任,鄧賢等據(jù)先主與涪,皆破之,退保綿竹.璋復遣李嚴督綿竹諸軍,嚴率眾降先主.
"璋遣冷苞,張任,鄧賢等據(jù)先主與涪,皆破之"寥寥17字,可謂酣暢淋漓的表現(xiàn)了劉備卓越的軍事才能.
分析:
人才:劉璋雖然無能,但是"蜀中英才尚多"不僅一次的被劉備手下的人提起.冷苞,張任,鄧賢等都是蜀中名將,而以張任最為有用有謀.但是縱然是蜀中名將也被劉備的計策打敗.不能不說明劉備的軍事水平之高.
地形;"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蜀國交通閉塞,"三國演義"中記載:蜀道崎嶇,千山萬水,車不能方軌,馬不能連轡."如此險要的地形,對于防守的部隊來說,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易守難攻.曹操在奪下漢中后也是因為蜀國的地形才沒有進攻的.在雙方兵力相當?shù)那闆r下,劉備能夠取得對劉璋防守部隊的勝利.單單評這一點,劉備就無愧于"三國杰出軍事家"之一.
事例二:
漢水據(jù)曹公,未卜事先知.
"三國志"蜀書 先主傳二中記載:曹公自長安舉眾南征.先主遙策之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中矣."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據(jù)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
這就是"三國演義'中被羅貫中大書特書的"諸葛亮智取漢中"的全過程.其實,真正奪漢中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先主劉備.顯然又是一例被羅貫中錯判的冤案.
分析:
劉備取漢中打的極其漂亮,"戰(zhàn)略上藐視別人,戰(zhàn)術上重視別人",這句話被劉備很好的運用到了真正的戰(zhàn)爭中."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中矣."說的何其有氣勢,首先在氣勢與戰(zhàn)略上就已經(jīng)勝曹操一等.劉備算準了曹操,了解曹操.知道曹操當時的主要軍事目的是南下江南,沒有必要為了一個漢中之地與蜀國拼的死去活來"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據(jù)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不僅是戰(zhàn)略,在戰(zhàn)術的運用上劉備也非常成功,他利用漢中險要的地形,堅守不出,保存了自己的實力,減少了自己的損失,避其鋒芒.(此招在以后劉備攻伐東吳時被陸遜所用,殺的劉備大敗,毀了一世英明,這是后話,暫不提及.)與劉備相持數(shù)月,曹操的傷亡很大.但是進攻的成果很小,曹操是優(yōu)秀的戰(zhàn)略家,他明白攻取漢中的時機以失,長久下去只會白白消耗自己的國力,讓在東邊的孫權漁翁得利,遂撤兵回長安.把漢中讓給了劉備.
點評:"三國演義"中的劉備集團幾乎所有的軍事策劃都是由諸葛亮來執(zhí)行指導的,而劉備僅僅獨立領兵打了兩場.一是收川的前期,而且還打的極其不順利,最后還是靠諸葛亮的救援.第二場攻打東吳就更慘了.蜀國精銳幾乎全軍覆沒,而劉備也是靠趙云的保護才得以沖出重圍的.也許很多人就此對劉備妄下評語.貶低他的軍事才能,其實這都是很不正確的.看了"三國志"對劉備軍事才能的評語,想必很多只喜歡看"三國演義"的朋友肯定會大吃一驚.誠然,當時我看到這一段是也覺得不可思議.不過要知道"三國志"畢竟是正史,他說記載的基本上是可信的.其實,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了神化諸葛亮在人們中的形象,把很多不是他的功勞都往諸葛亮身上推,而劉備這個冤大頭,就被羅貫中戲耍了一番.自己的一番功績被白白的讓諸葛亮搶去了.而劉備的軍事才能在整個"三國演義"中根本就沒有表現(xiàn),這讓人不免覺得他百無一用.其實這些都是羅貫中搞的鬼.不過,想必大家看了以上兩個例子都會嘆服劉備驚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指揮藝術.在下認為,單單從軍事策劃與指揮來說,千古名相諸葛亮根本不是劉備的對手.而"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被羅貫中賦予了太多的神化,正如魯迅先生評價的那樣:三國狀諸葛而近妖!"
四`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
事例一:
劉備被曹操打敗,被迫投靠袁紹,而袁紹是怎么對待這個敗軍之將的呢?"三國志"蜀書 先主傳二中記載: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
事例二:
劉備投靠劉表,一日劉表宴請劉備."三國志"蜀書 先主傳二中記載:備住荊州數(shù)年,嘗于表坐起至廁,見髀(屁股)里生肉,慨然淚下.還座,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肉復生.日月若遁.,老將至矣!"
點評:"三國演義"中,不少人評價劉備是"小人"無信無義.先隨曹操,就私圖叛變,隨袁紹,又叛逃.后隨孫權,又奪取荊州.反復無常.但是對于此,在下認為對劉備很不公平,關羽為了保全姓名,投降曹操,卻得了一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美名,為什么劉備就不行呢?退一步說,我覺得這樣的精神更能表現(xiàn)劉備的大英雄,大氣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百折不撓"的精神.劉備在三國中也許是打敗仗最多,受到的打擊與失敗最多的君主,原因不是他指揮不能,而是實力相差過于懸殊.劉備的勢力在赤壁之戰(zhàn)前一直不大.劉備因為自己沒有鞏固的根據(jù)地而四處奔走,得到的土地都屬于彈丸之地,別人想什么時候打你就什么時候打你.被打敗了,明哲保身,不得已而投靠他人.這都是可以理解的.而至于他跟誰誰反,不能說他無恥,只能說他"胸有大志,不甘為人下.袁紹等眾如此厚待劉備:"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間."要是遇到一個胸無大志的人,肯定認為找到了一個安身之處,而打消了與曹操等各路英雄爭奪天下的念頭.錦衣玉食,安逸穩(wěn)定的生活是誰都想要的.劉備想不想要?也想.但是他明白,一旦自己的生活安逸下來,爭奪天下的念頭就會在他的腦子里被磨滅.與劉表一番對話,說的多么深刻,劉備與劉表雖同宗,但是絕非同一類人.為了干一番事業(yè),為了恢復漢朝,劉備寧肯不去過安逸的生活而選擇顛沛流離的軍旅生活.雖然他的人生旅途充滿了艱辛與坎坷,但是劉備不曾有一刻懈怠過,而這正是劉備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百折而不撓,失敗而不氣餒.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不要低頭.勇敢闖過去.這是劉備用一身向后人宣告的一個真理!
總結:劉備一生經(jīng)歷了太多坎坷,經(jīng)歷了太多磨難.但是他憑借自己百折不撓的意志,不肯低頭的品格,憑借自己的才干,終于建立起了自己的帝國,成就了一代帝業(yè).劉備能夠成為三國眾多君主中笑到最后的三位君主:曹操,孫權,劉備三人中的一位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比別人更有毅力,能夠忍受別人無法忍受的痛苦與失落?!叭f事開頭難”劉備的英雄之路不僅僅是開頭難,他的一身坎坷與艱辛,是好福氣的孫權,好運氣的曹操,無法比擬的。跌倒了爬起來,再跌倒再爬起來!劉備在帝王之路上不知道跌倒了多少會,但是他沒有因為接連不斷的失敗氣餒,始終為了自己目標奮斗。“忍”與“耐”貫穿了劉備的一身。值得注意的是:劉備的“忍”“耐”并不代表他懦弱,該堅強的時候絕對不能軟弱,(如長板坡一戰(zhàn))在實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與其白白的為了所謂的“致死不虞”“忠勇有佳”這樣的美名去送死,不如用點韜略之術,明哲保身,以圖東山再起!正所謂“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五湖明月存,不愁無處下金鉤!”所以,在下認為:劉備的成功并不全是因為諸葛亮這位杰出政治家的規(guī)劃,而更多的憑借自己的努力,一種永不屈服的性格!
有著超乎于其他英雄的忍耐力,是劉備成為千古一帝的重要法寶!
?
中考政策 | 中考狀元 | 中考飲食 | 中考備考輔導 | 中考復習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