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字仲達,河內(nèi)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世族出身,祖先歷任顯職,父防曾為京兆尹。曹操少時所以能為洛陽北部尉,就是由于京兆尹司馬防的推薦。司馬懿長兄司馬朗和懿都受到曹操的辟用?!稌x書》卷1《宣帝紀》稱懿原來“不欲屈節(jié)曹氏”。這是司馬氏自行潤飾之詞,司馬懿和一些世族官僚一樣,都是稱說天命,勸曹操父子代漢的鼓動者。在曹操時,司馬懿尚未受到大用。曹丕為魏太子時,懿為丕中庶子,懿與陳群、吳質(zhì)、朱鑠號稱太子“四友”。史稱懿“每與大謀,輒有奇策。”所謂“奇策”,無非是給曹丕出主意,使丕保住太子寶座而已。因此,曹丕為帝后,對懿極為“信重”,給以領(lǐng)兵大權(quán)。丕臨死,令曹真、曹休、陳群與懿“并受顧命”輔曹叡。以上四人,曹真、曹休是曹氏宗族,名次在前。陳群系“文人諸生”、“從容之士”,官位稍在司馬懿之上,但未曾實際帶兵戰(zhàn)斗。論老謀深算,文武俱備,應(yīng)屬司馬懿。曹休、曹真相繼死去后,司馬懿遂成為曹魏第一統(tǒng)兵大將。幼主曹芳即位,曹爽與懿共同輔政。
過去許多史家認為曹爽與司馬懿的斗爭是代表庶族地主與世族地主兩個階層的斗爭,這種說法是不太確切的。曹爽是魏大司馬曹真的兒子、曹操的侄孫。曹氏自曹騰兄弟以來就累世富貴,曹仁祖褒潁川太守,父熾侍中:曹洪伯父鼎尚書令;曹休祖吳郡太守;曹操及其子孫多有文才,曹魏親族曹氏和夏侯氏也多具有高度的封建文化水平,再加上他們是皇族,所以早已躋入世族之林。假若曹魏統(tǒng)治者不是首先代表世族的利益,那末,世族地主之所以樂于擁護曹操,曹魏統(tǒng)治者之所以屢次給世族地主以政治特權(quán),都該作何解釋呢?《三國志》卷9《夏侯玄傳》:
玄……少知名,弱冠為散騎黃門侍郎。嘗進見,與皇后弟毛曾并坐,玄恥之,不悅,形之于色,明帝恨之。
可見夏侯玄早已以名士世族自居,而不屑與出身于寒門的新貴族并肩共坐。和曹爽同時被司馬懿殺害的曹爽派首要分子也多是權(quán)門大族出身。如何晏,是漢大將軍何進之孫,其母被曹操霸占后,何晏亦為操“收養(yǎng)”,“見寵如公子”,并“尚主”。顯然是緊緊靠攏于曹氏皇族的人物;鄧飏,是東漢開國元勛鄧禹之后;丁謐,父斐,為曹操“典軍校尉、總攝內(nèi)外”;畢軌,父“建安中為典農(nóng)校尉”?;阜?,“世為冠族”。曹爽派這幾個主要人物,只有桓范年高資深,然而他與曹爽的關(guān)系并“不甚親”,其余何晏、鄧飏、丁謐、畢軌都是少年公子。他們雖有高度的文化修養(yǎng),但只利用他們的知識“修浮華,合虛譽“。曹叡時,這些浮華少年都被抑黜。及曹爽秉政,“乃復(fù)進敘,任為腹心”。這些少年,生于富貴之家,沒有領(lǐng)受過農(nóng)民起義的教訓(xùn),充滿驕奢淫佚,不切實際的
氣息。史言鄧飏“為人好貨”;畢軌“在并州,名為驕豪”;何晏“性自喜,動靜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他們秉權(quán)之時,還搜刮土地財物,如史云“晏等專政,共分劉洛陽、野王典農(nóng)部桑田數(shù)百頃,及壞湯沐地以為產(chǎn)業(yè),承勢竊取官物,因緣求欲州郡?!敝劣诓芩缜八觥帮嬍骋路?,擬于乘輿,尚方珍玩,充牣其家”,“作窟室,綺疏四周,數(shù)與其黨何晏等縱酒其中?!比绻f這些人代表什么比較先進的庶族地主,是難以令人理解的。確切地說,曹爽等人是代表腐化已深的曹氏皇族和世族地主中的浮華派。再看司馬懿一派。這派包括高柔、劉放、孫資、孫禮、王觀、盧毓、鐘毓、傅嘏等,他們多系曹魏元老,對曹魏經(jīng)濟、政治事業(yè),多作過一定貢獻,言行措施比較切合實際。如前所述,曹爽等人是代表腐化已深的曹魏皇族和世族地主中的浮華派,司馬懿則是代表從曹操以來世族地主中的事功派。后者工作與作風(fēng)比較有魄力,行政效能較高,其所以能取得勝利,并非偶然。
首先司馬懿對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比較注意。曹操把漢獻帝遷到許都后所興辦的屯田,主要是民屯,至于大規(guī)模的軍士屯田,則是由于司馬懿的倡議而創(chuàng)辦的。由于軍屯的興辦,大大減輕了政府對軍糧的供應(yīng),所以我們說繼承執(zhí)行曹操的屯田政策的是司馬懿,而不是曹氏子孫,這些事后面再論。
在政治上,司馬氏父子比曹爽兄弟也有較好的作為。《晉書》卷1《宣帝紀》言:“魏明帝好修宮室,制度靡麗,百姓苦之,帝自遼東還,役者猶萬余人,雕玩之物,動以千計,至是皆奏罷之,節(jié)用務(wù)農(nóng),天下欣賴?!薄度龂尽肪?《夏侯尚傳》裴注引《魏略》亦言:“護軍總統(tǒng)諸將,任主武官選舉,前后當(dāng)此官者,不能止貨賂……及景王(司馬師)之代玄,整頓法令,人莫犯者”。從史書上看,當(dāng)司馬懿及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專攬魏政期間,沒有什么擾民虐政,雖然是由于司馬氏企圖篡奪曹魏政權(quán),不能不采取一些收買人心的措施,但較之曹叡的大興土木,擾民傷財,總是大有區(qū)別的。另外,司馬懿也并非只倚重世族,他提拔了一些出身低賤但有實際能力的年輕人擔(dān)任軍政要職。例如原來曾“為襄城典農(nóng)部民”及“御隸”的鄧艾和石苞,都由于司馬懿的賞識和拔擢而成為對蜀吳作戰(zhàn)有功的大將;又如與鄧艾為“州里時輩”的州泰,被司馬懿提拔得如此之快,以致被鐘繇嘲笑為“乞兒乘小車,一何駛乎?”可見司馬懿很能擢用一些才智之士。反過來看看身為皇族兼首輔的曹爽,到底提拔了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庶族”呢?他所依靠與重用的,還不是像何晏、鄧飏那班著名的浮華哥兒們嗎?所以在兩派斗爭
中,除了司馬懿的少數(shù)政敵以外,大多數(shù)朝臣都愿意選擇司馬懿。司馬懿對曹爽的勝利決非只靠陰謀。司馬懿的政敵王淩之弟王廣曾說:今曹爽以驕奢失民,何乎叔虛而不治,丁、畢、桓、鄧雖并有宿望,皆專竟于世?!孰m勢傾四海,聲震天下,同日斬戮,名士減半,而百姓安之,莫之或哀,失民故也。今懿……擢用賢能,廣樹勝己,修先朝之政令(繼曹操時之崇尚事功政策),副眾心之所求。爽之所以為惡者,彼莫不必改,夙夜匪懈,以協(xié)民為先。
當(dāng)后來司馬昭興兵伐蜀的時候,吳國的張悌也說:
曹操雖功蓋中夏,民畏其成而不懷其德也。丕、叡承之,刑繁役重,東西驅(qū)馳,無有寧歲。司馬氏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苦,民心歸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曹髦之死四方不動。任賢使能,各盡其心,其本根固矣,奸計立矣。
司馬氏之所以能夠滅蜀、代魏、吞吳,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事業(yè),正是由于司馬氏比魏、蜀、吳三國的統(tǒng)治者有作為,行政效能也較高的緣故。
?
中考政策 | 中考狀元 | 中考飲食 | 中考備考輔導(dǎo) | 中考復(fù)習(xí)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