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
李廣(約公元前181年一公元前119年),隴西成紀(今甘肅渭東)人。李廣是秦將李信的后裔,世代父子相傳習射。公元前166年,“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由于對匈奴作戰(zhàn)勇敢有功,被漢文帝任為武騎常侍。及景帝時,隨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立下軍功,歷任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云中等郡太守。在漢武帝組織的大規(guī)模反擊匈奴的戰(zhàn)爭中,他白發(fā)請戰(zhàn),殺敵報國。自“結(jié)發(fā)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zhàn)”,“皆以力戰(zhàn)為名”,匈奴稱他為“漢之飛將軍”。李廣一生,“祿不及爵邑,官不過九卿”,最后以62歲的高齡出征,因“迷路遲到”獲罪,引刀自剄,這位一生戎馬,威震敵膽的老將軍受到后人廣泛贊揚、同情和懷念。
將門之子 初露鋒芒
李廣是世代將門之后,他的先祖李信是戰(zhàn)國時期秦國著名的大將。
荊軻受燕太子丹指派去行刺秦王,刺殺未遂。秦王決心報太子丹之仇,遂派將軍李信去攻打燕國,追逐燕王父子。李信大軍壓境,占領首山后,致書燕王喜,燕王喜大懼,佯召太子丹議事,以酒灌醉殺之,燕王將太子丹之首,函送李信軍中,為書謝罪。李信馳奏秦王。這事大約發(fā)生在李廣誕生前40年。
李廣這個名將世家,代代傳授射箭的技藝。李廣的手比一般人要長,像長臂猿一樣,彎弓搭箭有天生的優(yōu)勢。他家屋后的大草坪,就是一個練武場。李廣從小看大人習武就很用心,他父親還特地為他制做了一副小弓箭,李廣從小就對射箭有濃厚的興趣,技藝高人一籌。一生中都喜歡賭射這種游戲。就是在地上畫出許多寬窄不同的直線,從高處向線的行距內(nèi)射箭。倘若箭能直立在窄的行矩中,就算勝,假如射到寬距之中,或者箭桿不能垂直扎進地上立起來都要算輸。輸?shù)囊涣P酒,李廣自然是個大贏家。
李廣早在十四五歲時,箭法已經(jīng)練得百發(fā)百中。他的父親又系統(tǒng)地教他學習兵法。李廣又迷上了兵書,孜孜不倦苦讀不息。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舉進犯漢朝,殺到了涇水上游,在朝那、蕭關(今寧夏、甘肅一帶)打敗漢軍,距離西漢都城長安已經(jīng)不遠。漢文帝緊急動員全國的軍事力量,調(diào)集戰(zhàn)車千輛,集結(jié)10萬軍隊,開赴前線保衛(wèi)京城。文帝還準備御駕親征上前線指揮這場戰(zhàn)爭。由于母親皇太后的阻止,他才任命大將軍去掛帥出征。
匈奴這次侵犯,所到之處大肆燒殺搶掠,戰(zhàn)火硝煙已經(jīng)燒到李廣的家鄉(xiāng)。當他看到漢文帝的募兵詔令,便熱血沸騰,毅然報名參軍保家衛(wèi)國。
李廣入伍以后,在戰(zhàn)斗中表現(xiàn)得勇敢頑強。有一次,匈奴大隊人馬沖擊漢軍的陣地,年輕的新戰(zhàn)士李廣埋伏在前沿,當敵人逼近時,李廣連發(fā)數(shù)箭,射死了匈奴的指揮官和沖鋒在前的敵兵。匈奴部隊的銳氣立即挫傷,漢軍發(fā)起反擊,沖得匈奴軍陣角大亂,取得了戰(zhàn)斗的勝利。
參加指揮這次戰(zhàn)役的一位將軍回到長安后,在向漢文帝匯報戰(zhàn)況時,對李廣贊不絕口。漢文帝聽說他是名將的后代,又箭法嫻熟,頓生愛意,便把他召到長安,破格提拔他為宮廷中郎。李廣這么年輕,就當上了皇帝的侍衛(wèi)武官,是很榮耀很幸運的了,但李廣的心卻在戰(zhàn)場上,他對整天守護宮廷感到憋悶,只有在陪皇上打獵時,他才感到刺激和愜意。
李廣隨漢文帝多次到長安郊外打獵。有一次,漢文帝為了追逐一只野兔,縱馬馳騁,突然從密林中竄出一頭金錢豹,朝他兇猛地撲過來。漢文帝嚇得魂不附體,馬也受驚亂蹦亂跳起來,漢文帝幾乎掉下馬來。這時,距皇帝幾十步遠的扈從武士,見狀也驚惶失措起來,不知如何解救為好。這時只聽李廣一人有話,他高呼:“皇上莫要驚慌,看我的!”說是遲,那時快,李廣貼弓搭箭,箭不虛發(fā),正中那豹子的前胸。受傷的野獸仿佛更加兇猛暴怒,直朝飛身下馬跑在最前面的李廣撲來。李廣縱身一躍,那豹子就撲了個空。李廣回身揪住豹子的腦瓜皮,掄起鐵拳揮舞不停,不大一會的功夫,那豹子口吐鮮血,癱在地上再也動彈不得了。
漢文帝被眾武士救了起來,驚魂初定,李廣打豹的場面簡直讓他目瞪口呆了。只聽他連連贊嘆:“李廣奇人哉,勇士也!”從此,對李廣更加信任和器重,曾無限感慨地對李廣說:“可惜你生不逢時,你若是生在高帝(劉邦)打天下的年代,取萬戶侯的封賞,何足道哉!”
平定內(nèi)亂 有功無賞
劉邦奪取天下后在消滅異姓王的同時,又大封同姓子弟為王。想通過血緣關系來維護劉氏政權(quán)的長治久安。但后來劉姓藩王的發(fā)展同他的愿望正好相反,極大地威脅中央政權(quán)的鞏固。漢景帝初年,藩王諸侯隨著“與民休息”政策的貫徹,中央關于減輕農(nóng)民負擔的好處,多被各藩王撈取,他們的財富日增,勢力日強,逐漸割據(jù)一方,與朝廷分庭抗禮。
漢景帝為了維護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quán),采納了御史大夫晁錯的“削藩”之策,開始削減藩王的一部分領地,縮小他們的一部分權(quán)力。這就引起藩王的極大不滿,甚至反抗。
領頭抵制“削藩”的就是劉邦的侄子劉濞。劉邦當初封他為吳王時,曾拍著他的肩膀囑咐他:“天下同姓為一家,你千萬不可反叛呀!”劉濞叩頭謝恩,誠恐誠惶,說不出更多的話,只下個保證說:“不敢”。但是劉濞今非昔比了,他有特權(quán),有實力,有軍隊,有影響。他聯(lián)合六國的藩王,打起“誅晁錯清君側(cè)”的旗號,于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發(fā)動了“吳楚七國之亂”。
叛軍發(fā)兵北上,很快地就占據(jù)了半壁河山。漢景帝大為震恐,想不到自己的對手竟如此厲害,他對自己削藩之策懊悔不迭,于是接受了劉濞等人的條件,誅殺了忠心為國的晁錯,恢復了藩王的地盤。
但是,七國聯(lián)軍并沒有停止他們的軍事行動。劉濞在找不出任何借口加以掩飾的情況下,就干脆宣稱“我要自己當皇帝”,剝?nèi)チ巳魏蝹窝b。
景帝劉啟這才真正幡然悔悟。下了武力平叛七國暴亂的決心。他明智地選拔了“安劉誅諸呂”的漢初名將周勃之子周亞夫為統(tǒng)帥,率領36位將軍東向迎戰(zhàn)吳楚。
李廣這時被任命為驍騎都尉,隨從周亞夫出征。周亞夫提出了一個以梁國軍隊牽制叛軍主力,疲憊消耗敵人,另以輕騎迂回敵后,襲其運輸線,待叛軍由強變?nèi)鹾?,再與其決戰(zhàn)的作戰(zhàn)方針,這一方針得到景帝的同意后,大軍便由長安出發(fā),不過沒走由潼關過骰山的正路,而是秘密地走蘭田出武關,一路急行軍,部隊很快開到前沿洛陽。叛軍以為周亞夫從天而降。
到了洛陽后,周亞夫引兵東進,扼守昌邑(今山東金鄉(xiāng)西北),狙擊叛軍,雙方在昌邑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戰(zhàn)斗。李廣在這次戰(zhàn)斗中,仗打得很漂亮,一舉奪了吳國的軍旗,壓倒了叛軍的氣勢,為整個戰(zhàn)役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使周亞夫?qū)⒅髁D(zhuǎn)移到下邑(今安徽碭山),繼續(xù)采取疲敵之計,襲截叛軍的糧道。吳軍饑疲撤退,周亞夫銜尾追擊,叛軍進退兩難,軍心動搖,一觸即潰。楚王劉戊自殺,吳王落荒而逃,后被捕殺。其他各藩王或自殺或被殺,來勢洶洶的七國之亂,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就被徹底平息。大軍班師回朝后,論功行賞,李廣在短兵相接的戰(zhàn)斗中,出生入死、立下軍功,本該受到封賞,但是,他不僅沒有受到任何賞賜,還被追究審查起來。
原來,這次平叛戰(zhàn)爭的主戰(zhàn)場之一是梁國的都城睢陽(今河南商丘)。梁國的軍隊同周亞夫率領的中央軍多有配合,協(xié)同作戰(zhàn)。梁王見李廣作戰(zhàn)勇敢,武藝高強,是一位難得的將才,頓生愛意。他一向以宮中有母親竇太后撐腰,景帝又是自己的胞兄而為所欲為。在這次平叛中,他便以梁王的名義封李廣為將軍,并授予他一顆將軍的印章。李廣無奈,明知收不得,但也深知拒絕不得?;氐介L安后,便追究了李廣“私受梁印”的罪過。因為他立有軍功,便不賞不罰了。
龍城飛將 威名遠揚
平定七國之亂以后,李廣被任命為上谷太守。
上谷郡在今河北中部及西北部一帶。這一帶地當燕山和長城的沖要,正是當年匈奴進犯最頻繁的地方。朝廷曾派典屬國(主管外事的部門)官員公孫昆邪到上谷郡視察戰(zhàn)事,他對李廣的工作非常滿意,同時也深為他的安全擔心?;氐匠⑾蚓暗蹍R報時,他流著眼淚說:“李廣這個人真稱得上是舉世無雙的將領。他幾乎每天都要和匈奴交戰(zhàn)。這個人依仗自己武藝高強,作戰(zhàn)極其勇敢。但我真擔心這樣一位難得的將才,會在偶然失利的情況下喪生。如果失掉他,那就太可惜了!”
由于北方邊境戰(zhàn)事的需要,李廣一直駐守在前線。他歷任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云中等諸郡太守,這些地方都是匈奴騎兵經(jīng)常出沒和寇掠的地方,可是,自李廣舶鎮(zhèn)守以來,這一帶卻很安寧。
漢景帝中和六年(公元前144年),匈奴大舉進犯,襲擊上郡(今無定河流域及內(nèi)蒙古鄂托克旗等地),漢軍戰(zhàn)死2000余人。景帝派自己寵幸的太監(jiān)到前線慰問上郡太守李廣和全體官兵。
有一次,李廣帶兵出戰(zhàn)不在行營。這位太監(jiān)一時興起,也帶領幾十名騎兵出了軍營,他一看廣闊的草原一點動靜都沒有,就縱馬飛奔起來,不料,3個匈奴人與他們遭遇了。雙方立即進入了戰(zhàn)斗狀態(tài),匈奴人的箭法好得很,射死射傷了大部分漢兵,帶兵的太監(jiān)也受了傷,在兵士們的護衛(wèi)下,狼狽而逃。當他們逃回漢軍的大營時,向李廣述說了戰(zhàn)斗的經(jīng)過。李廣說:“你們遇上了匈奴射雕的人?!崩顝V為了給他們報仇,點了百余騎漢兵出營。追擊那3個匈奴人。追上后,李廣令士兵左右散開,親自與匈奴對射,片刻之時,射死2個,活捉1個。士兵將活捉的捆綁起來,拴在馬上,帶回營中。
李廣一行沒走多遠,便與數(shù)千匈奴騎兵遭遇了。匈奴以為這支小分隊是引誘他們深入埋伏圈的騎兵。因此,不敢追殺,而是迅速地爬上一個山頭,布好陣地,相機行動。
李廣手下的土兵一見黑壓壓的大片敵人,又占據(jù)著有利的地形,知道自己是寡不敵眾,十分恐懼,都想趕快疾馳回營,脫離危險。李廣說:“我們離開軍營已經(jīng)有數(shù)十里地了?,F(xiàn)在如果脫離敵人往回跑,匈奴追射過來我們馬上就會全被殲滅??墒?,如果我們不走,匈奴必以為我們是埋伏大軍的誘騎,這樣,他們就不敢來襲擊我們?!?BR> 李廣膽大心細智勇雙全,在士兵中有很高的威信。士兵對他的分析心服口服,沒有一個再想逃命了,都鎮(zhèn)定地聽從李廣指揮。李廣斬釘截鐵地說:“繼續(xù)前進!”到了離大隊敵人只有2里遠的地方,漢兵才停止了前進。李廣又發(fā)出命令:“下馬卸鞍!”士兵們一聽又急了:萬一敵人打過來,我們不就得等死嗎?李廣耐心地對士兵說:“匈奴兵多,距離又近,如果有個緊急情況就是我們?nèi)瞬幌埋R,馬不卸鞍也是沒用的。現(xiàn)在我們解鞍放馬以示不走,用不走來迷惑匈奴,引起胡騎的猜疑,才能使我們免遭襲擊。”士兵們對他酌指揮從不懷疑,聽了他的話,也就膽壯起來了,百騎之兵四散休息若無其事。
匈奴將領見漢兵從容不迫的樣子疑惑不解,于是派一名身騎白馬的軍官帶一小隊匈奴兵到漢兵停留的地方進行偵察。李廣發(fā)現(xiàn)這股敵人靠近了他們,便帶10幾個士兵迎戰(zhàn),李廣只一箭就射死了那個“白馬將軍”,嚇得其余的匈奴兵掉頭逃跑,漢兵也沒再追擊。匈奴將領得知漢兵并不法戰(zhàn),認為這股誘騎離大部隊一定不遠,因此不敢輕舉妄動。
一直到傍晚,匈奴將領才下令撤軍回營。漢兵探知敵人已經(jīng)走遠了,才悄悄地結(jié)鞍上馬,李廣帶領士兵安全地返回大營。李廣憑著自己的智慧和膽量,與數(shù)十倍于己的敵人周旋了一天,在這場心理戰(zhàn)中,李廣的惑敵之計,使匈奴難辨虛實,疑神疑鬼,終不敢與漢軍開戰(zhàn)交手。李廣在身臨極度危險之境,大擺“空城計”,牽制敵人,保存自己,真可謂大將風度。
李廣有膽有謀,善于近戰(zhàn)。凡與敵相遇他喜歡近處猛攻,以勇制敵。他與敵交戰(zhàn),非到數(shù)十步之內(nèi),決不濫發(fā)一箭,不射則已,射則必中,箭無虛發(fā)。凡是他駐守過的地方,匈奴無不為之膽寒,李廣聲威遠揚。
漢景帝死后,漢武帝即位。朝廷重臣無不向他推薦李廣,希望皇帝重用。
武帝把李廣從邊關調(diào)到京城。委任未央宮衛(wèi)尉。與李廣同時受命的程不識也是一員守邊名將,他被任命為長樂宮衛(wèi)尉。
這兩位禁衛(wèi)軍的長官帶兵的風格卻不盡相同。程不識部隊的編制排列都按一定的規(guī)制,每個軍吏都仔細的登記造冊,文書報表一大堆。部隊有嚴格的約束,軍紀森然,官兵不敢稍有懈怠。。而李廣并不太講究隊列的整齊,到了水草茂盛之地就宿營,起居隨其自便,幕府中的公文表冊一概從簡。甚至夜晚也不擊刁斗(銅鍋,白天用來燒飯,夜里敲著它巡更),只派出崗哨遠遠地巡邏,監(jiān)視敵情,讓士兵充分地休息。這樣,敵人也奈何他不得。
程、李二將軍都曾在景帝時擔任邊郡太守,掌握一方軍隊。但是當時的人參軍當兵都愿意投李廣的部隊,并甘心情愿地為他拼命,而以作程不識的部下而苦惱。至于匈奴,對于李廣和程不識,就更畏懼李廣的勇猛和計謀了。公元前128年,匈奴2萬騎兵侵犯漢朝邊境,殺死遼西(治所在今遼寧義縣,遼西郡約當今河北省東北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昭烏達盟和遼寧省西部)太守。向西又騷擾漁陽、雁門一帶,殺死軍民3000多人,擊敗漢將軍韓安國,虜去大量的邊民和畜產(chǎn)。這時,漢武帝便派李廣任右北平(今河北省薊縣以東,北至熱河一帶)太守。
李廣駐守右北平以后,匈奴人便收斂得多了。因為他們知道李廣的厲害,尤其佩服李廣出兵的神速。李廣對騷擾之敵從不慢慢糾纏,而是常常打他們個措手不及,使之處于無計可施的局面。匈奴都稱李廣為“漢之飛將軍”。
李廣在駐守右北平期間,保衛(wèi)了邊境的安寧,自己也閑散得很,便經(jīng)常出去打獵。有一次,他夜晚打獵回來,遠遠地看到草叢中有一只猛虎蹲在地上向他兇視,他立即彎弓搭射奮力向老虎射去,一箭中的。隨從跑過去一看,原來是一塊巨石。次日天明發(fā)現(xiàn),因用力過猛,箭頭深深射進石頭里,拔都拔不出來了。這個故事唐朝詩人盧綸有詩贊道: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升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李廣在右北平還真射死過斑斕猛虎。他射虎也非在數(shù)十步之內(nèi),揣度不中不發(fā),即發(fā)箭老虎便應弦而倒。有一次,老虎雖被射倒,并沒死,反撲過來抓傷了李廣,李廣雖傷不懼,到底還是抽身放射,把那只老虎射死了。
李廣冒險射虎在當時就威名遠揚了。匈奴怎能不怕這位虎威將軍呢。
終不封侯 憤然不平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漢武帝領導的歷時14年之久的反擊匈奴的戰(zhàn)爭開始了。
“馬邑之謀”拉開了這場戰(zhàn)爭的序幕。
漢武帝即位后,為雪洗漢初對匈奴屈辱和親的恥辱,徹底擊敗匈奴的寇掠,決心放棄一系列羈糜(籠絡)匈奴的政策。主戰(zhàn)派官員王恢向武帝進“馬邑之謀”這個誘敵大計。
馬邑,在今山西省朔縣,是當時漢朝的一個邊境重鎮(zhèn),屬雁門郡。馬邑富豪聶壹是王恢的朋友,他又是一位常到匈奴作買賣的大商人。
出于國家的利益,他準備冒險去做匈奴的“內(nèi)應”,引誘匈奴單于來攻占馬邑,借機消滅匈奴的有生力量。武帝從其計,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六月,漢武帝派王恢為將屯將軍,率30萬大軍埋伏于馬邑近郊的山谷之中。李廣以驍騎將軍被征調(diào)參戰(zhàn)。
聶壹假裝逃到匈奴后,對單于說:“我等已殺死了馬邑縣令、縣丞,大王如發(fā)兵驟至,里應外合,馬邑一舉可得?!眴斡谙嘈帕耍H率10萬騎兵南下,見城樓上掛兩顆人頭,以為是縣令、縣丞被殺。但一路上,只見成群’的牛羊,卻不見放牧的百姓,他對這種反常的寂靜產(chǎn)生了懷疑,于是攻打下一個漢軍的塞亭,活捉了一名軍官。這個軍官在匈奴的威脅面前,為了免于一死,泄露了漢朝全部的軍事秘密。單于慶幸自己如有天助;封那個漢宮為天王,急令撤退。埋伏在山谷中的漢軍接到命令,便迅速追擊,然而為時已晚,這次軍事行動,勞而無功。武帝誅殺王恢以謝天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邑之謀。
馬邑之謀發(fā)生后,漢朝和匈奴的關系從此徹底決裂,只有兵戎相見了。
四年后,經(jīng)過充分地準備,漢武帝派四路大軍出擊匈奴。
衛(wèi)青作為車騎將軍出上谷(今河北懷來);李廣以驍騎將軍出雁門(關名,在今山西代縣西北);騎將軍公孫敖出代郡(河北蔚縣);輕車將軍公孫賀出云中(綏遠托克托),各路率1萬騎兵出擊匈奴。
衛(wèi)青不負武帝的恩寵,直接打到匈奴祭天的龍城,把匈奴驅(qū)逐出河套地區(qū),大獲全勝。武帝非常高興,下詔封衛(wèi)青為關內(nèi)侯。李廣卻很倒霉,因為名聲大,匈奴都怕他,所以設重兵埋伏。李廣軍雖英勇善戰(zhàn),終因寡不敵眾被匈奴破敗。匈奴軍臣單于一向欽佩李廣的為人和膽略,便想收降他。遂令部眾一定要活捉李廣不準傷害。李廣因為生病、負傷,未得逃脫,便被匈奴俘獲。
匈奴兵抓到李廣后,就把他放在了兩匹馬中間裝上的繩編的網(wǎng)絡(猶如吊床)里。幾個匈奴兵高興得不得了,因為把李廣押送到單于的大帳,就能領到可觀的賞格。李廣也確實因為廝殺突圍,傷勢很重,呈現(xiàn)出奄奄一息的樣子。
盡管李廣身陷敵手,但頭腦仍然很清醒,他躺在大網(wǎng)上,密切注意周圍的動靜。思索著脫身之計。大約走出10幾里路,他發(fā)現(xiàn)一個全副武裝的匈奴人騎著一匹高頭大馬,從他的旁邊走過。他以神奇般的暴發(fā)力,縱身一躍,騰空而起,準確地跳到那匹馬上,迅疾地奪過弓箭,隨之將那個匈奴推下馬,揚鞭催馬一溜煙似的,向南飛奔。押送他的匈奴兵,一時被這驚奇的場面嚇得目瞪口呆。待他們的神經(jīng)反應過來的時候,又是喊叫,又是放箭。李廣雖然渾身是傷,但是騎馬射箭的功夫還是不含糊的,轉(zhuǎn)身一箭,就射倒了追在最前頭的匈奴兵。他連發(fā)幾箭,射中數(shù)人,就定住了匈奴兵,把他們遠遠地甩開了。李廣就這樣逃脫出虎口,進了雁門關?;氐匠⒑?,武帝下令把他交給執(zhí)法官審問。按照當時的法律,李廣的兵力損失慘重,又被俘虜過,應判殺頭死罪,但有規(guī)定只要繳納一定數(shù)量的贖金,就可免去斬刑。李廣雖僥幸存活下來,但被消除官爵,降為平民。
不久,削職為民的沙場名將,就開始了閑散的百姓生活。他和漢初功臣潁侯灌嬰之孫灌強交誼深厚,兩人一道隱居藍田(今陜西藍田縣)終南山。在那里寄情山水,飲酒射獵,聊以度日。有一次,他打獵從山上很晚才下來,又在一田家多飲了幾杯酒。到了霸陵(漢縣名,在今陜西長安東,漢文帝的陵墓在此)已經(jīng)入夜,亭尉不準通行。隨行的侍從對亭尉說:“這是當年的李將軍,你就放我們過去吧!”這個亭尉也喝了點酒,醉醺醺地斥責道:“現(xiàn)在的將軍我都不準夜間通行,何況是過去的將軍!”李廣無奈,只能在霸陵驛站熬過了這一夜。
過了—些時候,漢武帝的郎中令(掌管宮殿門戶的官)石建死去?;噬暇驼倮顝V繼任這個職務。
公元前120年,武帝派李廣率4000騎兵出右北平攻擊匈奴。同時,派博望侯張騫率1萬騎兵隨后接應。按說張騫出使西域剛剛回來,對地形比較熟悉,這次李廣出征取勝應該沒有多大問題。不料,張騫出塞后就走了岔道,與李廣失去了聯(lián)系。李廣孤軍深入,被匈奴左賢王的4萬騎兵包圍。官兵于是驚慌不安起來。為了消除士兵的恐懼心理,李廣派自己的兒子李敢一馬當先率少數(shù)精騎去沖擊匈奴的圍騎,深人敵陣后左右沖殺,然后回到本陣,向李廣報告說:“匈奴兵沒有什么戰(zhàn)斗力,容易對付?!崩顝V用此一計,消除了士兵的恐慌,增強了斗志。面對10倍于己的敵人,李廣列成圓陣隊形,面向圈外敵人,加強防守。匈奴不敢沖陣,只從四面拼命射箭,箭如雨下,漢軍損失慘重。李廣在隊伍死傷過半,箭也將用完的危機關頭,毫無懼色。他命令士兵弓拉滿,箭上弦,不虛發(fā)一箭。匈奴的副將率隊沖擊漢軍圓陣,李廣挺身而出,在敵將進入他的射程時,他用自己的大黃連弩連連射殺匈奴的將領和前鋒。敵兵沖陣失利,銳氣頓挫,戰(zhàn)斗一直進行到夜幕降臨。
第二天,李廣準備同敵人決一死戰(zhàn),沖出包圍。這時,張騫的援軍才趕到這里。漢軍里外夾擊,匈奴腹背受敵,不敢戀戰(zhàn),遂解圍而去。漢軍元氣大傷,亦無力追擊匈奴,罷兵而歸。
在這次戰(zhàn)爭中,張騫未能如期到達指定地點,貽誤軍機,按軍法應處死刑。他以錢贖罪貶為庶人。李廣指揮有方,雖有戰(zhàn)功,但損失過重,功過相當,故無封賞。
自“馬邑之謀”長達十余年的抗擊匈奴戰(zhàn)爭中,諸將領多因斬首和虜獲敵人的數(shù)量符合封侯的規(guī)格得到封侯的賞賜。李廣卻始終不得封侯。
李廣的堂弟李蔡,漢文帝時和李廣一同共事,漢景帝時也不過是個俸祿二千石的官。到漢武帝時,以輕車將軍(雜牌將軍)隨從大將軍衛(wèi)青攻擊匈奴右賢王,一次戰(zhàn)爭下來,就因功封為樂安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公孫弘死,李蔡就出任丞相了。
李廣的名聲遠遠超出李蔡,而且參戰(zhàn)的次數(shù)多,每戰(zhàn)都打得很艱苦,但他卻得不到爵位和封邑,官職長期在九卿之列,處于三公和封侯的下面。
李廣深感不平,他與軍中以占卜出名的王朔經(jīng)常私下交談,他說:“自武帝出擊匈奴,我李廣哪一次沒有參加?各部隊校尉級軍官,能力不如中等的,都有數(shù)十人封侯。我李廣不算落后的人吧,為什么連尺寸之功都沒有,是什么原因呢?”王朔反問道:“將軍請回顧一下,您一生中是否做過感到遺憾的事情?”李廣說:“我過去在隴西當太守時,羌人造反,我誘而降之,答應投降后一概不殺,可是800多人投降后,在同一天竟把他們?nèi)珰⒐饬恕>瓦@么一件事心里有愧。”王朔說:“再沒有比殺降更大的罪過了。這就是你的報應,所以至今不得封侯。”
王朔的解釋是一種因果報應的迷信說法。在古代,很多人都相信這一套,唐朝詩人王維在詩中說:“衛(wèi)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shù)奇?!彼舱f李廣點背,命運不好。
怒含悲愴 引刀自剄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又一次發(fā)動大規(guī)模軍事進攻,準備徹底擊敗匈奴。
他派衛(wèi)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深入漠北作戰(zhàn)。李廣并未派在出征將領之列。但他壯心不已,自請出征。武帝見他年事已高,初不應允,經(jīng)李廣再三懇求,才勉強同意。派他為前將軍,歸大將軍衛(wèi)青統(tǒng)轄。
出師前夕,武帝對衛(wèi)青說:“李廣老,數(shù)奇(命運不好>,毋令當單于”。意即不讓李廣擔當主力與匈奴對敵。出塞后,衛(wèi)青決定兵分兩路,自率主力正面進攻,而讓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為東路軍,采取迂回堵截,與他兩面夾擊匈奴。李廣深知東路路途迂回繞遠,且一路上水草少,部隊人吃馬喂困難,不能聚結(jié)行動。李廣請求衛(wèi)青說:“我自結(jié)發(fā)(20歲)與匈奴作戰(zhàn),盼望的就是能與匈奴單于交戰(zhàn),今為前將軍,愿作先鋒,與單于決一死戰(zhàn)?!?BR> 衛(wèi)青因為在出征前,暗中得到過武帝的警告,皇帝都認為他是一個背時的人,恐怕老天不會讓他如愿以償,如果派他當先鋒能否取勝,不可預料。再說,他的救命恩人公孫敖也在軍中。公孫敖已經(jīng)3次隨從衛(wèi)青出擊匈奴,配合很好,衛(wèi)青給他請過功,曾封合騎侯,后來在隨霍去病攻打匈奴時,因行動遲緩,沒有按命令與主帥會合,按軍法處斬,贖為庶人,削去侯爵。衛(wèi)青為了讓自己的好友公孫敖立功封侯,便決定把他留在自己的身邊,讓他去打單于,以便建功立業(yè)。
李廣是前將軍,屬于先頭部隊,卻不讓他主攻,心中十分惱怒,但是軍令不可違,只好充作東路軍配合主攻。部隊行進中,由于沒有向?qū)?,有時不免迷失道路,會師時,落在了大將軍的后面,沒能與衛(wèi)青按作戰(zhàn)計劃合擊匈奴、坐失戰(zhàn)機。可是,衛(wèi)青孤軍作戰(zhàn)打得也很好,大獲全勝,凱旋而歸。
在班師回朝的路上,衛(wèi)青就追究了李廣和趙食其的責任。命令他的長史(秘書長)調(diào)查他們迷路遲到的原因和情況,查勘他們的行軍文書記錄。調(diào)查清楚后準備向皇帝報告,給他們處罰。
李廣對長史說:“我手下的校尉都沒有什么過失,迷路誤期的責任全由我一人承擔。回去以后我將親自到你們軍府接受審訊?!崩顝V回到自己的幕府后對部下說:“我20歲起就與匈奴交戰(zhàn),大小戰(zhàn)斗經(jīng)歷70余次,這次有幸隨大將軍出戰(zhàn)單于,大將軍又令我迂回遠行,行軍又迷失了方向,這難道不是天意嗎?我今60多歲了,總不能還去和那些刀筆吏打官司呀!”說完則抽刀自殺。
李廣死后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無論老幼都為之悲痛落淚。痛惜這位英勇善戰(zhàn),爰兵如子,可敬可愛的將領。
李廣“家無余財,終不言家產(chǎn)事”。以每年收入二千石俸祿的官,共做40年,以終其身。他一生清廉,得到賞賜,則分給部下。“飲食與士共之”,行軍作戰(zhàn)遇到缺糧缺水時,“見水,土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李廣口訥少言,不善言詞,但能得人死力,深得土兵擁護。恰如司馬遷所說:“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聞鼙鼓而思良將,后人無不稱道飛將軍李廣。
?
中考政策 | 中考狀元 | 中考飲食 | 中考備考輔導 | 中考復習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