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繼位以后,派大夫文種遍訪天下名士,以助國政。一天,大夫文種來到宛縣,聽說此地有一人時癡。時醒,斷定此人并非等閑之輩,于是派一名小吏前往拜謁。小吏很快便回來稟報文種說:“那小子是個狂人,生來就有此病。”文種笑道:“我聽說,一個賢俊飽學的能人,肯定會被俗人譏笑為狂人,因為他對世事有獨到的見解,智慧超人,非尋常人所能及,所以才被人毀謗,這是你們一般人所不懂的?!庇谑牵詡滠囼T,親白前往拜訪。然而,幾次三番那狂生始終避而不見。后來,那人見文種求賢若渴、確有誠意,便對兄嫂說:“近日有客,請借衣冠相候?!弊廊?,—文種再次前來。兩人竟一見如故,抵掌而談,縱論天下風云,高談闊論富國強兵之道,十分投機,真有相見恨晚之感。
此人名叫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國宛縣(今河南南陽)三戶(故址在今河南淅川縣西)人。他年輕時顯露出賢圣之資、獨慮之明,只因憤世嫉俗,卓然不群,遲遲鮮為人知。為了不茍同于世俗,也為了躲避凡夫俗子的妒嫉、非難,他索性佯裝狂癡,整日里獨來獨往,逍遙自在;隱身待時。今見大夫文種盛情邀請,范蠡決定出山輔佐越王問鼎中原,開始走上了平吳霸越的坎坷之路。
成敗三諫 石室看馬
當時,吳越兩國正處于攻伐最激烈的時期。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越國在攜李(今浙江嘉興市西南夾谷中)之戰(zhàn)中把吳國打得慘敗,吳王闔閭也在這次戰(zhàn)爭中負傷而死。闔閭的兒子夫差繼位,立志復仇。他晨起夕歸,加強訓練水軍和步兵,準備糧草,只等父喪期滿,便要大軍南下,一舉滅越。
周敬王二十六年,勾踐聽說夫差厲兵秣馬,日夜操練軍隊,憂思如焚。思前想后,決定先發(fā)制人,乘敵未發(fā)而擊吳。
大夫范蠡知道勾踐心情焦躁,難以御敵。便極力勸阻道:“不可。治國之道,要牢記三條:一要掌握好持盈之道,二要掌握好定傾之道,三要掌握好節(jié)事之道。”勾踐問:“這三條是什么意思?”范蠡說:“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勞而不恃其功。圣人隨時而行,是謂守時。天時不至,人事不應(yīng),則隱忍不發(fā)。現(xiàn)今君王不盈不溢,未盛而驕,不勞而矜其功,實為逆于天而不和于人,若強行之,必危國家,害及己身?!惫篡`不聽。范蠡又勸諫道:“兵者兇器,勇者逆德,戰(zhàn)若末事。陰謀皆德,好用兇器,身事末端,為上天所忌,對所行者不利,宜慎之又慎,斷然不可輕決。”盡管范蠡曉以利害,極力勸阻,勾踐卻仍然剛愎自用,決計出師。他親率3萬精兵,北上攻吳,與吳兵戰(zhàn)于夫椒(太湖中山名,一說即洞庭湖西山)。初戰(zhàn)時,吳軍稍卻,被殺傷者百余人,勾踐急于求成,趨兵大進,正遇夫差大軍,兩下布陣大戰(zhàn)。夫差立于船頭,親自擂擊戰(zhàn)鼓,激勵將士,勇氣百倍。忽然間,北風大起,波濤洶涌,吳將伍子胥、伯韶各率左、右營大軍,分乘余艘大艦,順風揚帆而下,強弩勁弓,利箭如蝗,紛紛向越兵射去。越軍迎風作戰(zhàn),不勝其苦,結(jié)果大敗而逃,死傷無數(shù)。吳軍乘勝追擊,銳不可擋。勾踐帶著5000余名殘兵敗將退守會稽山(今浙江中部,主峰位于嵊縣西北),又被吳軍團團圍住,勢如鐵筒。
勾踐身陷絕境,眼望敗鱗殘甲,亡國之憂縈繞于懷,真是痛楚難抑。他凄然地對范蠡說:“我悔不該不聽先生之言,故有此患。眼下如何收拾危局?”范蠡冷靜地分析形勢后,說道:“持滿而不溢,則與天同道,上天是可以保佑的;地能生萬物,人應(yīng)該節(jié)用,這樣才可以受地之賜;扶危定傾,謙卑事之,則與人同道,人可助之。為今之計,只有卑詞厚禮,賄賂吳國君臣;倘若不許,可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zhuǎn)機,這是危難之急不得已之計?!惫篡`無奈,只好依計而行,派大夫文種前往吳軍議和。文種領(lǐng)命到吳營拜見吳王夫差,他走進大帳,跪下趨前數(shù)步叩頭道:“我是一個敗國之君的下臣,特地前來奉達大王,越王勾踐愿意做您的臣下,他的妻子愿意成為奴妾,每年都要按時向王府貢獻禮品,決不懈怠。再說,大王您既然封土植培了越國,已經(jīng)名聞天下,現(xiàn)在又要滅掉它,這樣大王您就沒有成事的功勞了。四方的諸侯見到越國這樣,又怎能來服侍吳國?下臣在此不敢把要說的話都說了,還望大王體恤恩準?!眳峭醴虿钜姶?,有些猶豫不決。這時,站在吳王旁邊的大臣伍子胥忙上前奏道:“不能準許越國請降的要求,這是上天賜給吳滅越的機會,失去了就不會再來了。”結(jié)果,文種徒勞一場,無功而返。
勾踐聞報,痛不欲生,準備殺妻子,焚寶器,與吳王冒死一戰(zhàn)。文種、范蠡忙上前勸阻越王,認為拼匹夫之勇雖死無益,目前最重要的是保住越國。他們經(jīng)過冷靜的分析,以為吳王夫差好萊色,權(quán)臣太宰伯嚭貪貨財,這是可供利用的縫隙。于是,他們把突破口選在吳國權(quán)臣伯嚭身上,決定利用離間的辦法再次請和。勾踐連夜派人去都城,命夫人選宮中美女8人,皆美容盛服,另備白璧20雙,黃金千鎰,連夜送至伯嚭營中,買通了伯嚭。伯嚭留下文種在營中過夜,答應(yīng)明日帶他去見吳王。翌日清晨,伯嚭與文種一同乘車來到中軍大營。伯丕首先人見吳王,進諫道:“大王還記得孫武的名言‘兵兇器,可暫用而不可久也’嗎?越國雖然有罪于吳,然而他們已經(jīng)徹底臣服,舉國上下均愿充當大王的臣妾,越國的所有寶器珍玩,全部獻于吳宮,再誅殺滅國還有什么意義呢?接受越國投降,我們可以接受實惠;赦免越人之罪,我們可以遠播仁愛的名聲,名實俱得,吳國就可以稱霸天下了?!狈虿钣行﹦有?,這時文種膝行而進,謙卑地叩首道:“大王若能赦免勾踐,越國情愿盡獻寶器,舉國上下降為臣妾。倘若不許,勾踐將盡殺妻子,毀掉珍玩寶器,然后率領(lǐng)5000名壯士與大王決一死戰(zhàn)。殺掉一個勾踐,怎能比得上得到整個越國呢?望大王三思?!狈虿畛烈鞑徽Z,慢慢地問道:“勾踐請為臣妾,他們能跟隨我回到吳國去嗎?”文種答道:“我們的越王既然已經(jīng)做了大王的臣妾,生與死就全憑大王了,當然要到吳國去親自服侍大王了!”伯嚭見吳王已基本同意越人請降,便又在一旁幫腔道:“越已降服為臣,若能赦之,實為吳國大利。”吳王心軟,便要許和。這時,只見伍子胥急匆匆趕到中軍大營,連聲叫道:“不可準降!樹德行善莫如使之滋蔓,祛病除害務(wù)必斷根絕源?,F(xiàn)今勾踐為賢君,文種、范蠡為良臣,君臣同心,施德惠民,一旦返國,必為吳國大患。吳越兩國水連土接,一旦結(jié)成世仇,興亡成敗不可不慮之深遠。如今既克越國,倘使其復存,實在是違背天意,養(yǎng)寇遺患?!眳峭醪宦牐瑳Q斷地說道:“吾意已決,相國請退。將來越國進貢納獻時,我定分賞于你就是了?!蔽樽玉銡獾妹嫒缤辽藓薅?。最后,吳王夫差下令與越國講和,罷兵回國。
自從會稽解圍之后,勾踐君臣返回越都,收拾庫藏寶物,裝車送往吳都。同時,勾踐又命人在國內(nèi)挑選了300名絕色女子送給吳王,另選30人暗地里送給伯嚭。勾踐夫妻準備停當,將去吳國充當臣妾。
臨行前,勾踐心中悲痛,對群臣說:“孤承先祖遺業(yè),兢兢業(yè)業(yè),不敢怠荒。不料夫椒一敗,竟至國破家亡,千里作俘囚,今日一別,不知能否再見?”群臣莫不流涕。范蠡神態(tài)安然地在一旁勸慰道:“臣聽說‘居不幽者志不廣,形不愁者思不遠?!胖ベt,都遇到過困厄之難,蒙受過不赦之恥,并不僅僅是君主啊!”
勾踐準備離國去吳,想留范蠡為相,把國事托付給他。范蠡說:“對于兵甲之事,文種不如我;至于鎮(zhèn)撫國家、親撫百姓,我不如文種。臣愿隨大王同赴吳國?!惫篡`依計,委托文種暫理國政。這時,送行的群臣垂泣,莫不哀慟。勾踐見此情景,仰天長嘆一聲,道:“死是人之所畏,而我現(xiàn)在聽到死,心中卻毫不害怕?!闭f罷,登船徑去,終不反顧。
周敬王二十七年,越王勾踐君臣數(shù)人人吳都拜見吳王夫差,當即貢獻美女金帛及珠寶、同時暗地里派人向伯嚭單獨進獻。勾踐肉袒伏于階下,謙卑再拜,自稱“東海役臣”,深謝吳王赦免大恩,愿執(zhí)箕帚,親侍大王。加上伯嚭在一旁美言數(shù)語,吳王收下了越人貢獻之物,勉強諒解了勾踐。夫差命人在闔廬墓側(cè)筑一石室,把勾踐夫婦、君臣驅(qū)人室中,脫去原先的衣冠,換上罪衣罪裙,使其蓬頭垢面地從事養(yǎng)馬等賤役。每當吳王夫差乘車出游,勾踐都要手執(zhí)鞭仗,徒步跟隨在車左車右,任憑吳人惡語譏誚,只把羞辱和仇恨深深地埋在心底。
勾踐在石室一住就是兩個月,范蠡朝夕相伴,寸步不離左右,隨時開導,并為之出謀劃策。
一天,夫差召見勾踐,勾踐跪伏于前,范蠡侍立身后。夫差對范蠡說:“寡人曾聞賢婦不嫁破亡之家,名士不仕滅絕之國。如今勾踐無道,國已將亡,君臣并為奴仆,羈于一室,先生不覺可鄙嗎?先生若能改過自新,棄越歸吳,寡人必當赦免先生之罪,委以重任?!惫篡`唯恐范蠡變節(jié)易主,伏在地上暗自泣淚。卻聽范蠡委婉地推辭道:“臣亦曾聞亡國之臣不敢語政,敗軍之將不敢言勇。臣在越不忠不信,未能輔佐越王以行善政,因而得罪了大王,幸虧大王仁厚赦吾等不死,入?yún)潜甲邽?,臣已滿足,哪里還敢奢望什么富貴呢?”夫差聽了,也不相強,冷漠地說:“先生既不愿移志,那么就回石室去吧?!?BR> 勾踐君臣回到石室后,勾踐老老實實專心養(yǎng)馬,他的夫人縫補破衣爛衫,汲水除糞清除垃圾,前后灑掃,范蠡則拾柴生火聊備陋食,面目枯槁如灰。夫差派人暗中觀察,發(fā)現(xiàn)他們君臣都竭力作事,晝無怨恨之語,夜無嗟嘆之聲,于是以為他們誠心降服,把復國還鄉(xiāng)等大計全都置之度外,便大意起來。
又一天,夫差登上姑蘇臺游嬉,遠遠地望見勾踐夫婦靜靜地坐在馬糞堆旁邊歇息,范蠡恭敬地守候在一旁,形影相吊,情景凄涼。夫差回頭對伯嚭說:“勾踐不過小國之君,范蠡不過一介之士,身處危厄之地,不失君臣之禮,也覺可敬可憐?!辈畤毫⒓锤胶系溃骸霸复笸跻允ト酥模z窮國之士。”從此,夫差有意釋放勾踐回國。
一次,夫差染病。范蠡聽說吳王的病乃尋常之病,不久即可痊愈,便心生一計,要勾踐去親嘗夫差的糞便以預測病癥,借以取悅吳王。勾踐垂淚,感到非常為難。范蠡勸他說:“吳王有婦人之仁,而無丈夫之決,已經(jīng)打算赦您回國,忽又中變,不這樣做,怎么才能使他憐憫您而早日回國呢?”
勾踐依計求見吳王,請求探視病情。入內(nèi),勾踐叩首啟奏:“臣聞龍體失調(diào),如摧肝肺……”恰好此時夫差大便,勾踐手取其糞,跪而嘗之,左右仆人盡皆掩鼻。勾踐咂了咂嘴,大聲祝賀道:“大王之疾,近期即可痊愈?!狈虿钤儐柧売?,勾踐按范蠡事先所安排的,答道:“臣曾與人學過醫(yī)術(shù),只要親嘗一下病人的糞便,便知生死壽夭。大王糞便味酸而苦,與谷味相同,由此得知大王之病不可憂?!狈虿盥犉溲裕^其行,心中大喜,當即下令,勾踐夫婦可搬出石室,暫住附近民房,仍然養(yǎng)馬。不久夫差病愈,正如范蠡所預料的一樣,吳王決定釋放勾踐回國。伍子胥聞知此事,忙進宮諫阻道:“勾踐親嘗大王的糞便,實是食大王之心呀。”夫差不聽,如期釋放了勾踐。
車行至浙江邊,望見越國山川重秀,天地再清,想起經(jīng)過的一切,勾踐長嘆道:“我原已絕望,永辭萬民。豈料再還,重歸鄉(xiāng)國!”君臣無不淚流滿面。
節(jié)事圖強 乘虛伐吳
公元前490年,勾踐繼位后的第七年,君臣一行歷經(jīng)磨難,終于回到故國。百姓已拜在道路兩旁,問候道:“君王您沒有受,苦吧!今王受天之福,還歸越地。越國興旺,就計日可待了?!边@時,萬眾歡騰,群臣皆賀。勾踐心念會稽之恥,決定將國都從諸暨遷往會稽,命范蠡監(jiān)造新都城。范蠡親自觀測天象,察看地形,規(guī)劃新城。外筑圍墻并修城門,惟獨西北方向沒修城門。范蠡派人到處宣揚:“如今越已臣服于吳,不能阻塞通往吳國進貢納獻的道路。”消息傳到吳王夫差的耳朵里,夫差非??煳俊嶋H上,越人是為不忘吳恥,以為發(fā)兵伐吳進取之便才故意沒修西北方向的城門的。
新都建成,勾踐便向范蠡請救復興越國之策,范蠡縱論天、地、人,對形勢作了極精辟的論述。他說:“天時、人事都是不斷變化的,因而制定方針政策要因時和事而定。譬如萬物都生于地上,地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它總攝萬物,是一個整體,禽獸、莊稼等等自始自終都不能離開地。萬物不論美惡,地都一視同仁,使之生長,人類也依賴它的養(yǎng)生。然而萬物之生長又各有定時,不到一定的時機,是不可能勉強生長的;人事的變化也是一樣,不到最后的轉(zhuǎn)折點,是不可能勉強成功的。因此,應(yīng)該順應(yīng)自然以處當世,等到機會到來的時候,就會把不利于己的局面扭轉(zhuǎn)過來?!惫篡`聽罷,連連點頭,決定委政于范蠡。范蠡接著又說:“疆域之內(nèi),大王應(yīng)身體力行,拿出時間與百姓共同春種、秋收和冬藏,不要使百姓曠時廢業(yè),而應(yīng)讓他們勤于稼穡,不違背天時,莊稼就會獲得豐收,老百姓的生活才能日益富足,人口才會增加,國家的財貿(mào)和食糧才會盡快充實起來。君臣上下配合默契,共同治理內(nèi)政,在這方面我不如文種。在對外關(guān)系方面,應(yīng)按照陰陽二氣的矛盾變化之規(guī)律,順應(yīng)天道,處理外務(wù)。應(yīng)禮待弱小的國家,對于強國則要柔而不屈,強而不剛。至于吳國,則要等待或促使它走向衰落,等到時機成熟,方可一舉而滅之。在這方面,文種不如我。”他最后說道:“但愿大王時時勿忘石室之辱,則越國可興,而吳仇可報矣!”
范蠡以一個政治謀略家的博大胸懷和深邃的戰(zhàn)略眼光,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縱論天地人,向勾踐精辟地論述了復國興邦之道,指出越國的當務(wù)之急就是調(diào)動、保護人民的積極性,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積蓄力量富國強兵。真是字字珠璣,處處閃爍著樸素的辯證法的光芒。
勾踐聽罷,頻頻點頭,枯旱的心田猶如澆上了一場甘霖。于是,他依范蠡之計,任命文種主持國政,范蠡治理軍旅,并負責外交事務(wù)。勾踐自己也苦身勞心,發(fā)憤圖強。他以積薪為床,坐臥其上,“懸膽于戶,出入嘗之”。每當苦不可耐的時候,他便縱聲狂嘯或喃喃自語:“勾踐啊,勾踐,你忘掉會稽之恥了嗎?”想到這些,又重新振作精神,勵精圖治。這就是“臥薪嘗膽”的由來。與此同時,因戰(zhàn)爭之故,越國人口銳減,于是他下令:壯者勿娶老妻,老者勿娶少婦;女子17不嫁,男子20不娶,其父母俱有罪;生子3人官養(yǎng)2人,生子2人官養(yǎng)1人。農(nóng)忙時勾踐還親自下田,夫人自織,與民間同勞苦。食不膏粱,衣不紈挎。就這樣,越國上至君臣,下至百姓勵精圖治,始終不懈;國力日漸增強。
但對吳國則表面上仍然極盡奴顏之事,范蠡用“美人計”,將從民間選得的美女西施、鄭旦遣香車送與吳王,以使他沉溺女色,分散精力。夫差喜不白禁,以為仙女下凡,魂魄俱醉。另一方面,范蠡又暗中親楚,結(jié)齊,附晉,最大限度地孤立吳國。這樣,經(jīng)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到周敬王三十五年(公元前485年),越國迅速強盛,府庫充實,人民樂為所用,吳國則實力削弱。
同年,越王勾踐見國勢漸強,意欲伐吳,一雪會稽之恥。范蠡以為時機尚未成熟,忙諫阻道:“我國雖然盡心人事,但天時未應(yīng)。”大夫逢同也勸道:“猛禽擊物,必然先匿其身。越國剛剛復蘇,倘大張旗鼓地整軍備戰(zhàn),必然會引起吳國的警覺?!眱晌淮蠓蛄裨酵跻O(shè)法麻痹吳國的警惕;使其荒淫自傲,徐而圖之。勾踐納諫,依舊隱忍不發(fā)。
周敬王三十六年(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準備攻打齊國。越王勾踐聞知此事,心中暗喜,于是親率大批官員前去朝賀,并攜帶大批禮物,贈送給吳王和眾卿土。吳國君臣享此榮耀,人人自喜,更加頤指氣使。惟獨老臣伍子胥十分憂懼,力勸吳王道:“越為近鄰,實為吳國心腹之疾。眼下越王食不重味,與百姓同苦樂,對外則卑躬屈節(jié)以事吳,無非是寓攻于守,以俟日后謀取吳國。齊對于吳,僅為疥癬之憂,現(xiàn)伐齊國,即使取勝,只不過是得一石田,豈能耕耘。而越國不滅,吳國必亡。不如放棄齊國,早日擊越?!眳峭醪宦?,舉兵伐齊,在艾陵大敗齊軍,凱旋而歸。吳王得勝還朝,更力口躊躇滿志,見到伍子胥,深恨其反復饒舌,竟然口啐其面,嚴辭申斥。其后不久,越國大夫文種細察吳國行為,已知夫差志驕意惰,于是請求前往吳國貸糧,借以探測吳王是否全然喪失理智。果然不出所料,吳王又一次不聽伍子胥的勸阻,竟毫無介意地貸給越國1萬石糧食。伍子胥憤然說道:“大王不聽諫阻,不過3年,吳國必被越國攻破,·使得大好河山淪為丘墟。”太宰伯嚭聽到這話,又探知伍子胥將兒子托付于齊國,私謀后路,便向吳王進讒道:“伍子胥怨恨大王,貌忠厚而實殘忍,如不防范,后必為亂?!眳峭醮笈?,賜伍子胥一柄屬鏤寶劍,命其自裁。
伍子胥死后,太宰伯嚭專權(quán),朝政日益黑暗。這時,勾踐召見范蠡,問道:“吳王已殺伍子胥,忠耿之士已遁,阿諛之徒日眾,可以伐吳了吧?”范蠡答道:“反常的跡象雖已萌芽,但從天地的整體來看,吳國滅亡的征兆尚未十分明顯。如果此時加以討伐,還是不能成功的?!惫篡`聞罷,心中悶悶不樂。
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吳國發(fā)生了罕見的大饑荒,糧食欠收,百姓饑饉。越王勾踐認為時機已經(jīng)成熟,立即召見范蠡謀劃伐吳之事。范蠡卻仍然說:“天時已至,人事未盡,大王姑且等待?!惫篡`再也聽不進去了,大怒道:“是道理果然如此呢,還是你在欺騙我呢?我與你談人事,你以天時應(yīng)付我;現(xiàn)在天時以至,你又以人事相推諉,這究竟是什么意思?”范蠡平靜地說:“大王息怒。人事必須與天時、地利互相融合,方能大功告成?,F(xiàn)在吳國遭災(zāi),人民恐慌,君臣上下反而會同心協(xié)力,來抵御內(nèi)憂外患,拼死支撐危局。為了進一步麻痹吳王,大王可外出打獵,只是不宜過于放縱;居宮中時不妨以飲酒為樂,只要別沉迷其中就可以了。這樣,吳國君臣見大王無伐吳之心,他們勢必會更加不修德行而胡作非為。等到吳國的百姓食不果腹怨恨其君時,大王率兵乘虛伐吳,定會馬到成功?!惫篡`一聽,范蠡的話確有一番道理,只好強壓心頭怒火,待時而動。
再說吳王夫差認為越國已被徹底降服,再也無力反攻了,后顧之憂既除,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北上,去實現(xiàn)稱霸中原的野心了。為此,他做了多年的準備,還征發(fā)大量民工,興修了一條溝通江淮的大運河——邗溝。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夫差親率國中精兵由邗溝北上,大會諸侯于黃池(今河南封丘縣西南),準備與晉國爭做天下霸主,國內(nèi)僅留下太子友和王子地及老弱病殘者居守。于是,勾踐又召范蠡問道:“你看現(xiàn)在可以興兵伐吳了吧?”范蠡說:“惟君命是從!順時成事,猶如救火,當果決疾行,惟恐不及?!惫篡`大悅,下令興師伐吳。
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六月,越軍派出流放的罪人2000人,經(jīng)過訓練的精兵4萬人,賢良6000人,軍官1000余人,兵分兩路,向吳國發(fā)起進攻,一路由海道迂回人淮河,切斷吳王的歸路;一路從陸路北上,直搗吳國都城姑蘇(今江蘇蘇州)。越兵訓練多年,武器精良,將士同仇敵愾,雙方交戰(zhàn)后,吳兵頓時陣勢大亂,太子友身陷重圍,身中數(shù)箭,倒地而死。王子地慌忙命人關(guān)緊城門,率民夫上城把守,同時派人到夫差處告急。
吳王夫差聞知越國興師伐吳,真是又急又恨,但又惟恐這一兇信泄露出去會動搖他剛剛得到的霸主地位,絲毫未敢張揚,暗遣使者,一如越國當年兵敗椒山一樣,卑詞厚禮,請求勾踐赦免吳國。范蠡見勾踐猶豫不決,忙說道:“目前還難以使吳國徹底滅亡,大王可以姑且準和,等待時機再給予毀滅性的打擊?!庇谑?,勾踐依計而行,赦吳班師。
4年以后,即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越軍再次興兵伐吳,越、吳兩軍在笠澤(今江蘇吳江)夾江對陣。此時的吳國已非同往昔,在北上伐齊、晉戰(zhàn)役中,損失了一部分精銳兵力,在同越國作戰(zhàn)中,又消耗了一部分兵力,國力大大削弱。再加上吳國多年不修內(nèi)政,連年災(zāi)荒,民窮財乏。真是到了江河日下,日暮途窮的地步,哪里還堪拒敵,結(jié)果慘敗。越軍乘勝揮師,將吳都姑蘇團團圍住。勾踐又依范蠡之計,高筑營壘,圍而不戰(zhàn),竟達3年之久。這期間,越王勾踐對范蠡所采用的堅守陣地、圍而不殲的戰(zhàn)術(shù)曾多不滿,特別是當久困城中的吳兵屢次出城挑戰(zhàn)時,曾使勾踐忍無可忍,意欲出兵與吳兵決戰(zhàn)。范蠡曾耐心勸阻道:“用兵之道,有一定的規(guī)律,不能違反上天的準則。太陽走到了盡頭,第二天會周而復始;月亮到了盈滿之時,就開始一點點虧缺了。打仗作戰(zhàn)居于被動地位時固然可以用陰柔之術(shù),但也不宜過于退縮不前,以至屈居人下,無法還手;占上風時固然可以用陽剛之術(shù),但也不可過于顯露,以至被敵人窺破虛實。當采取守勢一方的潛在力量尚未耗盡時,看去雖似柔弱,也不可貿(mào)然進逼與之發(fā)生正面沖突,以免做無謂的犧牲,付出慘重的代價。用兵之道固然沒有一成不變的定法,但總是要謹嚴周密,從容沉著才能穩(wěn)操勝券,無懈可擊?!狈扼坏倪@番進諫,反映了他高超的戰(zhàn)術(shù)思想。
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470年),越王勾踐增調(diào)大軍繼續(xù)圍吳。為了激勵全軍將士奮勇殺敵,勾踐詔示軍中:父子俱在軍中者,父歸;兄弟俱在軍中者,兄歸;獨生子者,歸養(yǎng);有疾病者,給以醫(yī)藥治療。軍中聞令歡聲如雷,個個感奮忘死,拼死向前,軍威空前強盛。這樣,至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在越軍的強大攻勢下,勢窮力盡,退守于姑蘇孤城,再派公孫雄肉袒膝行向勾踐求和,懇求勾踐像當年會稽被赦一樣,赦免吳王。勾踐不忍,有意準降。站在一旁的范蠡見狀說道:“當年大王兵敗會稽,天以越賜吳,吳國不取,致有今日。現(xiàn)在天又以吳賜越,越豈可逆天行事?況且,大主早晚勤勞國事,不是為了報吳國的仇嗎了難道大王忘了昔日的困辱了嗎?謀劃了20年,一旦捐棄前功,伐柯者就在眼前!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勾踐面露不忍之色,道:“你的話不錯,但我還是不忍回復使者?!狈扼划敊C立斷,對吳使公孫雄說:“越王己任政于我,使者如不盡快離開,我將失禮,有所得罪了!”說罷,他擊鼓傳令,大張聲勢。公孫雄知求和無望,痛哭流涕而去。
不久,越軍攻人姑蘇城,吳國滅亡。勾踐下令誅殺了奸臣伯額,并派人對吳王夫差說:“寡人考慮到昔日之情,可免你一死。你可到甬東(會稽以東的一個海中小洲)那個一隅之地,君臨百家,作為衣食之費。”夫差對來人說:“我老了,不能再侍候大王。”他難當此辱,悔恨交加,待來人退去,哭著對左右說道:“我深悔當初不聽子胥之言,死后還有什么面目和這些忠良之士相見呢?”于是用3寸帛掩住臉面,拔劍自刎。
滅吳之后,越王勾踐率兵北渡淮河,與齊、晉等諸侯會盟于徐州(今山東滕縣南),同時納貢于周。周元王派人賜勾踐兗冕、圭璧、彤弓、孤矢,命為東方之伯。當此之時,越軍橫行于江淮之間,諸侯見其勢大,盡皆悅服,尊越為霸,成為春秋、戰(zhàn)國之交爭雄于天下的強國。范蠡因謀劃征伐之大功,官封上將軍。
葉落知秋 泛舟五湖
越王勾踐班師回國后,君臣設(shè)宴慶功。樂師作《伐吳》之曲,曲中有詞贊文種、范蠡之功,群臣大悅,惟獨勾踐卻面無喜色。范蠡察此微末,立刻明白了一切。他想:越王勾踐為了滅吳興越,不惜忍辱負重,臥薪嘗膽。如今如愿以償,功垂名就,卻不想歸功于臣下,猜疑嫉妒之心已見端倪。大名之下,難以久居。若不及早脫身,日后難免遭來殺身之禍。想到這里,他便毅然決定激流勇退。
第二天,范蠡拜見勾踐,說道:“臣聞主辱臣死。20年前大王受辱于會稽,臣之所以不死,只是為了隱忍一時而使越國強大,如今吳國已滅,如果大王能赦免臣于會稽當誅之過,我愿辭官,退隱江湖?!惫篡`面對此請,神情凄然,沉吟片刻,說道:“寡人依賴先生的力量,才有今天。如果先生留在我身邊,我將與先生共享越國;倘若先生不遵我言,必將身死名裂,妻子為戮!”范蠡輔助越王多年,對他的心胸比較了解,對于宦海沉浮、世態(tài)炎涼也有較深的認識,明知“共享越國”純系虛言,不敢對此心存奢望。于是他斷然地對勾踐道:“君行其法,我行其意。死生惟王,臣不顧矣?!碑斖?,范蠡便不辭而別,攜帶家屬徒隸和珍珠細軟,乘著一葉扁舟,涉三江,人五湖,輾轉(zhuǎn)來到齊國。
范蠡離開是非之地,又想到風雨同舟的同僚文種曾有知遇之恩,于是投書一封,勸說道:“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榮樂,先生何不速速出走?”文種見信,思想勾踐稱霸之后并不行滅吳之賞,而且與舊臣日益疏遠,真是如夢初醒,便假托有病,不再上朝理政。然而一切都晚了,勾踐素知文種的才能,以為滅吳之后再無所用之,又恐他一旦為亂,無人可制,這時正巧有人誣告文種圖謀作亂,于是勾踐便賜給了文種一柄劍,說道:“先生教我伐吳七術(shù),我僅用其三就已滅吳,其四深藏胸中。先生請去追隨先王于地下,去實行余法吧。”文種取劍一看,劍匣上寫有“屬鏤”二字,知是吳王當年賜給伍子胥令其自裁的那柄劍,一腔悲憤涌上心頭,于是仰天長嘆,拔劍自刎。
《越絕書》評價文種、范蠡二人道:“(文)種善圖始,(范)蠡能慮終”。又單贊范蠡說:“始有災(zāi)變,蠡專其明,可謂賢焉,能屈能伸?!痹娙送糇窀菍Ψ扼皇①澯屑?,他寫詩贊道:“已立平吳霸越功,片帆高颶五湖風”(《五湖》),寄托了詩人對這位古代智士的傾慕之情。范蠡實在是春秋時期罕見的智士能臣,其大智大勇至今仍被后人津津樂道。
?
| 中考政策 | 中考狀元 | 中考飲食 | 中考備考輔導 | 中考復習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