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歷史延伸閱讀:不善謀身而善謀國的政治家

字號:


    晃錯
    晃錯,生于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卒于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是西漢前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動家。穎川(今河南省禹縣)人,和賈誼是同一年出生的。晁錯和賈誼的經(jīng)歷,在前期大體相同,而后來的遭遇卻不盡一樣。在文帝朝,他們都以切中時弊的政論而聞名,都主張改革,但因文帝主靜而未付諸實施。晁錯比賈誼活得時間長,到景帝時受到重用,干出一番大事業(yè),這是賈誼所不能比擬的。
    太子智囊 深受寵信
    晃錯年輕時,曾在軹這個地方向一個名叫張恢的先生學(xué)習(xí)先秦法家申不害和商鞅的學(xué)說。因此司馬遷曾說:“賈誼和晁錯明申商”,就是說他們都是法家。但是,應(yīng)該補充說,他們并不是純粹的法家,因為他們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如晁錯,曾以文學(xué),(指一般的學(xué)問)為太常掌故(負責(zé)祭祀的太常的一種屬官),在此期間,被派到濟南伏生那里,去學(xué)習(xí)儒家經(jīng)典《尚書》。學(xué)習(xí)回來以后,就向文帝講述《尚書》的內(nèi)容和他自己的一些看法,很得文帝的賞識。文帝便任命晁錯為太子舍人,后又改為門大夫(這兩種都是太子的屬官),再升為博士。
    大約在任博士期間,他寫了《言太子宜知術(shù)數(shù)疏》,文章指出:一個君主所以能夠建立留傳后世的功業(yè),關(guān)鍵就在于通曉“術(shù)數(shù)”,即治國的方法和策略。他認為,君主必須懂得怎樣統(tǒng)馭臣下,使得群臣“畏服”,懂得怎樣聽取下面的奏報,而不受欺騙和蒙蔽;懂得怎樣使萬民生活得安定并且得利,那么海內(nèi)就一定服從。懂得怎樣使臣、子以忠孝事上,那末臣下和子女的品行就完美了。這四項,是我為皇太子考慮的當(dāng)務(wù)之急。晁錯駁斥了一些朝臣認為皇太子不必知道治理國家的事的意見,認為以前的君主有的不能保持政權(quán)而被臣下殺害,就是由于不懂得治國的“術(shù)數(shù)”的緣故?,F(xiàn)在太子書讀得很多,但是如果不通曉治國的方法,只知背誦書本,那是勞而無功的。他建議文帝選擇圣人之術(shù)中在當(dāng)今切實可用的,賜給皇太子學(xué)習(xí),經(jīng)常讓太子在你面前陳述自己的看法。文帝采納了晁錯的意見,認為說得很對,于是就拜他為太子家令。太子家令是太子府內(nèi)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屬官,職責(zé)是主管庶務(wù)。由于晁錯善于分析問題,提出中肯的意見,深得太子劉啟的喜愛和信任,被太子家譽為“智囊”。他的言行,對劉啟有了重要的影響。
    出謀劃策 真知灼見
    在文帝朝,晁錯除了輔佐太子外,還對當(dāng)時國家大事發(fā)表意見,提出建議。這些意見和建議,大都切合實際,見識深刻,不但在當(dāng)時起了積極作用,而且對以后也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如《言兵事疏》、《守邊勸農(nóng)疏》、《貴粟疏》和《舉賢良對策》等,都是當(dāng)時杰出的政論文。
    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匈奴侵擾狄道,隴西軍民以少擊眾,打敗了匈奴軍隊。晁錯乘機向文帝上了《言兵事疏》,對過去的歷史經(jīng)驗和當(dāng)時的事實進行總結(jié),論述了抗擊匈奴的戰(zhàn)略和策略思想。他論述了戰(zhàn)爭中激勵士氣和選擇良將的重要性,著重分析了戰(zhàn)爭中地形、士卒訓(xùn)練有素、武器鋒利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他舉例說,水溝沼澤、山地丘陵,宜于步兵作戰(zhàn),戰(zhàn)車、騎兵二不當(dāng)一;平原廣野,宜于戰(zhàn)車、騎兵作戰(zhàn),步兵十不當(dāng)一;河流山谷地區(qū),高下相臨,宜用弓箭,短武器百不當(dāng)一;兩軍逼近,平地交戰(zhàn),宜用長戟,劍盾三不當(dāng)一;道路曲折隱蔽,狹隘、險要之地,宜用劍盾,弓弩三不當(dāng)一。這是講的地形與兵器使用的關(guān)系。士兵不經(jīng)過挑選和訓(xùn)練,作風(fēng)拖拉,行動不齊,戰(zhàn)機有利時不能及時趕到,不利時不能迅速轉(zhuǎn)移,不能聽從指揮,這樣的軍隊百不當(dāng)十。由此他得出結(jié)論說:武器裝備不精良,等于把士兵斷送給敵人;士兵不會作戰(zhàn),等于把將領(lǐng)斷送給敵人;將領(lǐng)不懂用兵,等于把君主斷送給敵人,君主不善于選擇良將,等于把國家斷送給敵人。這四項,是軍事上的要領(lǐng)。晁錯還具體分析了漢軍和匈奴軍雙方的長處和短處。指出匈奴軍有三長,漢軍有五長,提出應(yīng)以己之長,擊敵之短;同時指出,漢朝地廣人眾,可興數(shù)十萬之師,以十擊一。晁錯還建議爭取少數(shù)民族共同抗擊匈奴。如義渠等族來歸附的有幾千人,生活習(xí)俗與長處和匈奴相同,可以發(fā)給他們精良的武器裝備,并派熟悉他們習(xí)慣并能團結(jié)他們的良將去統(tǒng)帥他們,讓他們把守險阻的地方;而平地要道則派漢軍守衛(wèi)。這樣可以使兩者相互配合,發(fā)揮各自長處,這就是萬全之術(shù)。
    文帝對《言兵事疏》很贊賞,賜給晁錯詔書,以示嘉獎。晁錯接著又向文帝上了《守邊勸農(nóng)疏》和《募民實塞疏》,提出用移民實邊的辦法來代替輪番戍邊的辦法,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創(chuàng)新的建議。
    晁錯首先總結(jié)了秦朝戍邊政策的歷史教訓(xùn)。那時,從遠地戍邊士兵不服水土,運糧困難,病死不少;加上秦法嚴酷,誤期要判死罪,終于激起陳勝起義,秦朝滅亡。他又分析匈奴軍時來時去、經(jīng)常騷擾的特點,漢軍輪番戍邊的辦法無法對付,缺點很明顯。因此,他提出了移民實邊的新政策,其要點是:一、招募內(nèi)地百姓到邊塞地區(qū),長期安家落戶,先由政府供給衣食、住房、耕作器具,規(guī)劃耕地,直到能夠自給為止;二、按軍事組織編制移民,并實行軍事訓(xùn)練,平時耕種,戰(zhàn)時出擊;三、建筑防御工事,高筑城墻,深挖壕溝,并設(shè)滾木、蒺藜。這些措施,切實可行,足以鞏固邊防。同時,晁錯又在《論貴粟疏》中建議,全國百姓向邊塞輸納糧食,以換取一定爵位或用以贖罪,這叫納粟授爵。對晁錯提出的移民實邊、寓兵于農(nóng)的政策,文帝立即付諸實施。這個政策不僅在當(dāng)時起到防御匈奴的作用,而且開子歷代屯田政策的先河,對后世影響很大。漢武帝時趙充國實行軍屯,三國時曹操的屯田政策,都是晁錯移民實邊政策的繼承和發(fā)展。
    文帝十五年(前165年),文帝令大臣們推舉賢良、方正、文學(xué)之士。晁錯在太子家令任內(nèi)被推舉為賢良。文帝親自出題,就“明于國家大體”等重要問題,提出征詢(這叫“策問”)。當(dāng)時賈誼已死,參加對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錯的回答為最好。晁錯的《舉賢良對策》成了西漢一篇著名的政論文。
    在回答“明于國家大體”的問題時,晁錯以古時五帝的事跡來闡明。聽說五帝十分賢明,臣子都比不上他,所以他們親理政事,每天在正殿處理政務(wù),在明堂頒布政令;各項措施上符天意,下順地利,深得民眾擁護。眾生萬物沒有不受其好處的。因此,氣候調(diào)和,四季分明,日月光明,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無災(zāi)無疫,百姓安康。這就是符合天地之意,明了治理國家的要領(lǐng)所收到的功效。
    在回答“通于人事終始”的問題時,晁錯以歷史上三王之事來闡明。聽說三王之時,君主與臣子都很賢明,所以共同商議政事,決定天下安定的大計,都以人情為根據(jù)。晁錯列舉了人情所希望的長壽、富裕、安定、閑逸,三王都不加傷害、阻止、妨礙,而是加以保護、扶持、愛惜。制訂法令,要合乎民情才實行;動用民力,要根據(jù)民眾的情況,然后才去做。要求別人象要求自己一樣,寬恕別人象寬恕自己一樣。人情所憎惡的,不要強加于人;人情所向往的,不要強令禁止。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百姓和睦相親,國家太平安寧,君王地位鞏固,恩德延傳到后代。這就是明了一切根據(jù)人情來辦事的功效啊。
    在回答“直言極諫”的問題時,晁錯以五霸之事來闡明。聽說五霸不如他們的大臣,所以把國家大事托付給大臣,讓他們?nèi)ヌ幚怼]o佐五霸的大臣,他們經(jīng)常檢點自己而不敢欺騙君主,奉法令而不徇私,遭患難而不避死,見有才能的人而不壓制,受俸祿不過量,不讓無能之人居高位。有這樣的品行,可算是方正之士了。大臣們制訂法令,以“興利除害、尊主安民”為目的,而不“苦民傷眾”。他們實行獎賞,是表彰人們忠君孝親的功績,而不是無故把民財隨便給人,百姓就不會怨恨;他們施行刑罰,不是放縱自己殘暴之心去亂殺人,而是禁戒那些不忠不孝而危害國家的人,定罪量刑得當(dāng),犯罪者知道罪有應(yīng)得而不抱怨。如此法治,可以說是平正之吏了。法令不合理,提請君主更正,不使害民;對君主的暴虐行為,不應(yīng)順從,而要幫助糾正,不使國家受害。糾正和補救君主的過失,顯揚君主的功德,使君主內(nèi)無邪惡的行為,外無污濁的壞名聲。這樣來輔佐君主,可以說是直言極諫之士了。
    在回答“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的問題時,晁錯以秦朝的教訓(xùn)來說明。聽說秦開始統(tǒng)一天下時,君主的賢明不及三王,他們的大臣的才能也不及三王的助手,然而秦的統(tǒng)一事業(yè)完成得很迅速,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地形有利,山川富饒,財用充足,百姓善戰(zhàn);再加上六國的君臣都不賢能,意見分歧,百姓不肯出力。相比之下,秦最富強。本國富強而鄰國混亂,正是統(tǒng)一天下的有利條件,因此秦始皇能兼并六國。在那時,三王的功績都不能超過秦始皇。但是后來衰弱下來了,那是因為任用了不肖之徒和聽信了讒言之賊;大造宮殿,貪得無厭,民力疲盡,征收賦稅沒有節(jié)制;狂妄自大,自以為是,群臣恐懼,諂媚求存,驕橫放縱,不顧禍患;憑著高興而隨便賞賜,發(fā)泄怒氣而胡亂殺人;法令煩多殘酷,刑罰嚴厲殘暴,草菅人命,秦二世甚至親自射殺百姓取樂;貪官污吏乘法令混亂之際,擅作威勢,獨斷專行,各自為政。秦末開始亂的時候,官吏首先侵害的是貧民百姓,到了中期,富人也受到官吏的損害;最后,連皇族和朝廷大臣們也受侵害。因此,鬧得人人自危,個個怨恨,離散逃亡,人心渙散。陳勝帶頭造反,天下大亂,秦朝滅亡。晁錯這個分析,在當(dāng)時的歷史條件下,還是比較中肯而切實的。
    最后,晁錯指出,陛下即位十六年了,但百姓還沒有十分富裕,盜賊還未減少,邊境尚未安寧。所以會這樣,想來是陛下沒有親自管理國事,而一味依靠臣下的緣故。而那些大臣才能不及陛下,恐怕會把有的大事耽誤了。我雖愚昧無知不自量力,但也深深為陛下惋惜。
    晁錯的對策,深得文帝的嘉許,因此,文帝就把他由太子家令提升為掌管議論政事的中大夫。
    加強集權(quán) 力主削藩
    對地方諸侯王危害西漢王朝的問題,晁錯與賈誼的看法是一致的。因此,晁錯曾多次上書文帝,提出削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議。文帝雖沒有采納他的建議,但十分賞識他的才能。當(dāng)時,太子劉啟很贊成晁錯的建議,而袁盎和不少大臣、功臣則持反對態(tài)度。
    漢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文帝去世,太子劉啟即位,這就是景帝。景帝立即提升晁錯為內(nèi)史(京師長安的行政長官)。晁錯多次單獨晉見景帝,議論國家大事,景帝對他言聽計從,其寵信程度超過了九卿,許多法令是經(jīng)他的手修改訂立的。丞相申屠嘉對此心中十分不滿,但無法傷害晁錯,只好尋找機會。正巧,內(nèi)史府座落在太上廟(劉邦父親的廟)外面的空地上,門朝東開,進出不方便;晁錯就另開一個從南面進出的門,鑿?fù)颂蠌R外空地的圍墻。申屠嘉知道后大怒,想借此過失,報請皇帝殺掉晁錯。晁錯得到消息后,立即單獨向皇帝說明情況。等到申屠嘉到景帝面前告狀,說晁錯擅自鑿開廟墻開門,請把他送交廷尉處死時,景帝對申屠嘉說:“晁錯鑿開的不是廟墻,只是廟內(nèi)空地上的圍墻,沒有犯法?!鄙晖兰沃坏弥x罪而退,一氣之下,發(fā)病不起,不久就死了。這樣一來,晁錯就更加顯貴了。
    申屠嘉死后,景帝提升御史大夫陶青為丞相,提升晁錯為御史大夫。從此晁錯位列三公,這是景帝二年(前155年)的事。晁錯位高權(quán)重,就向景帝再提削藩的建議,這就是有名的《削藩策》。
    晁錯指出,高祖封同姓王,僅齊、楚、吳三個王的封地就分去了天下的一半。他主張對犯罪有過錯的諸侯王,削去他們的支郡,只保留一個郡的封地,其余郡縣都收歸朝廷直轄。晁錯特別指出危險性最大的吳王劉濞,先前因為吳太子和文帝的皇太子(即后來的景帝)下棋時被打死,吳王就心懷怨恨,假說有病,不來朝見,按法律本應(yīng)處死;文帝不忍治罪,賜給幾杖,恩德極厚。但吳王不改過自新,反而更加驕橫放肆,公然開銅山鑄錢,煮海水熬鹽,招誘亡命之徒,蓄謀反叛作亂。晁錯認為,對于吳王劉濞,削他的封地會反,不削他的封地也要反。削他的封地,反得快,禍害小;不削他的封地,反得遲,禍害就大。晁錯認定劉濞等諸侯王必定反叛,確實很正確;但他所提出的削地的辦法,卻有人為地激化矛盾的因素在里面,與賈誼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逐漸削弱的辦法相比,不免性急了一些,效果也是不同的。
    這個《削藩策》一提出來,立即在朝廷內(nèi)引起極大震動。景帝下令,讓公卿、列侯和宗室共同議論,大多數(shù)人知道景帝是完全支持晁錯的,因此沒有敢公開表示反對;只有竇嬰(皇太后的親戚)公開站出來表示反對,同晁錯爭論起來,從此他們之間就結(jié)下了怨仇。最后,景帝決定:削奪趙王的常山郡、膠西王的六個縣、楚王的東海郡和薛郡、吳王的豫章郡和會稽郡。晁錯更改了法令三十條。這樣一來,諸侯王們都起來強烈反對。
    晁錯強行削藩,冒著極大的風(fēng)險,把自己放到了非常危險的地位上,這一點他的父親也感受到了。于是這位老人就急急忙忙地從潁川老家趕到長安去找晁錯,對他說:“皇上剛剛即位,你在朝廷當(dāng)政,侵削諸侯王,使皇室骨肉之親疏遠,引起大家的怨恨,你這是為什么呢?”晁錯對父親說:“必須這樣做呀!不這樣做,天子就沒有尊嚴,國家就不得安寧?!备赣H感嘆地說:“劉氏王朝當(dāng)然是安寧了,但是我們晁家卻危險了,我還是離開你回去吧!”于是,這位老人就回家服毒自殺了。臨死前,他說:“我不忍眼睜睜看著大禍臨頭!”其實,晁錯本人何嘗沒有感到危險呢?不過,他已經(jīng)把個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了。
    替罪羔羊 腰斬東市
    朝廷討論削吳國封地的消息傳到吳國,劉濞就策劃發(fā)動叛亂。他先派中大夫應(yīng)高到膠西王劉印那里去密謀,約好以聲討晁錯為名,共同起兵,并奪天下,“兩主分割”。劉濞聽了應(yīng)高的回報,怕劉印翻悔,自己又喬裝打扮,秘密到膠西,親自與劉印訂立了叛亂的盟約,劉印又發(fā)使串連齊地諸國,劉濞發(fā)使串連楚、趙諸國,相約一起反叛。
    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吳王劉濞首先在都城廣陵(今江蘇揚州市)起兵叛亂,并向各諸侯王國發(fā)出了宣言書,以“清君側(cè)”為名,攻擊晁錯“侵奪諸侯封地,專以劾治污辱諸侯為事,不以諸侯人君之禮對待劉氏骨肉,所以要舉兵誅之”等等。同月,膠西王劉印帶頭殺了朝廷派到王國的官吏;接著膠東王劉雄渠、苗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楚王劉戊、趙王劉遂,也都先后起兵,共同向西進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吳楚七國之亂”。
    七國叛亂的消;豈傳到朝廷,景帝立即在軍事上作了部署:太尉烴侯周亞夫率領(lǐng)三十六將軍為主力,進攻吳楚軍;曲周侯酈寄攻趙軍;將軍欒布攻齊諸軍;拜竇嬰為大將軍,屯兵滎陽,監(jiān)視齊趙方向,作為后援。景帝召見竇嬰時,竇嬰以有病為由加以推辭。景帝對他說:“現(xiàn)在國家有危急,王孫(竇嬰的字)難道可以推辭嗎?”竇嬰這才接受了任命。
    吳楚等七國聯(lián)兵反叛,以誅晁錯為名,使晁錯的處境十分危險。當(dāng)此之時,晁錯本人又有兩件事處置失當(dāng),更增加了這種危險。一件是他向景帝提出建議,讓景帝御駕親征,而自己留守京城長安,使景帝產(chǎn)生了對他的懷疑,也給其他大臣提供了攻擊他的借口。一件是追究袁盎預(yù)知吳王劉濞陰謀反叛之罪。本來,袁盎同晁錯兩人的成見就很深,每當(dāng)晁錯在坐時,袁盎就走;袁盎在坐,晁錯也走:兩人從來沒有一起說過話。袁盎曾任過吳國相,接受過吳王劉濞的賄賂。晁錯當(dāng)了御史大夫以后,派人審查過袁盎受賄案件,要判他的罪,景帝從寬發(fā)落,削職為民。吳楚七國反叛的消息傳到長安后,晁錯還要進一步治袁盎的罪,對他的屬官說:“袁盎受過吳王的賄賂,包庇吳王,說他不會反,現(xiàn)在吳王造反了,應(yīng)該審問袁盎預(yù)知吳王反叛之罪?!庇犯囊粋€屬官說:“現(xiàn)在這么辦恐怕沒有好處,而且估計袁盎還不至于會預(yù)先知道謀反?!庇捎谧C據(jù)不足,晁錯猶豫不決。但是,卻有人給袁盎通風(fēng)報信,把晁錯的話告訴袁盎。袁盎驚恐萬分,連夜去見竇嬰,商量對策。他們都是晁錯的對頭,決定以謀害晁錯的辦法,來保護袁盎。
    于是竇嬰入宮,請求景帝召見袁盎。當(dāng)時,景帝正與晁錯商議調(diào)撥軍糧的事。景帝召見袁盎時,晁錯也在坐。景帝問袁盎:“你曾經(jīng)當(dāng)過吳相,現(xiàn)在吳楚反叛了,你的看法如何?”袁盎說:“不用擔(dān)擾,一定可以破吳?!本暗壅f:“吳王近山采銅鑄錢,煮海水為鹽,招引天下豪杰,頭發(fā)都白了,還起兵反叛,如果不是策劃得十分周密,他會這么做嗎?你有什么根據(jù)說他無能為力呢?”袁盎說:“吳王鑄錢、煮鹽取利是有的,但哪里有豪杰可引誘呢?假如吳王真的得到豪杰,那也只會幫助他做正當(dāng)?shù)氖?,而不會反叛了。吳王所招引的,都是些無賴子弟和私鑄錢幣的亡命之徒,所以他們互相勾結(jié)作亂?!边@時,晁錯插話了:“袁盎你策劃個好辦法出來!”景帝也問袁盎:“你有什么對策?”袁盎趁機說:“請陛下命令左右的人退出?!本暗劢凶笥叶纪讼拢毩絷隋e在場。袁盎說:“我所講的話,臣下都不該知道?!本暗壑缓米岅隋e也退下。晁錯退到東廂,心中十分憤恨。袁盎對景帝說:“吳楚所發(fā)書信,說是晁錯擅自抓住諸侯過錯,削奪封地,因此以反為名,要殺晁錯,恢復(fù)原來封地就罷兵。當(dāng)今之計,只有斬晁錯,派使者宣布赦免吳楚七國,恢復(fù)被削奪的封地,就可以不流血而統(tǒng)統(tǒng)罷兵?!痹贿@番話,完全重復(fù)了吳王劉濞叛亂宣言中的“清君側(cè)”的策略。景帝沒有識破它,同時也因為吳楚兵勢大,心中害怕,就聽信了袁盎的這番話。景帝沉默了好久,然后說:“且看真實情況如何,假如真象你所說的那樣,為了對得起天下,我不會愛惜某一個人?!边@實際上是同意袁盎的主張,準備以犧牲晁錯的性命來乞求吳楚等國退兵了。于是,景帝就封袁盎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裝,出使吳國。
    過了十多天,丞相陶青、廷尉張歐、中尉(主管京城治安的武官)嘉聯(lián)名上了一分彈劾晁錯的奏章,指責(zé)晁錯提出由景帝親征、自己留守長安以及作戰(zhàn)初期可以放棄一些地方的主張,是“無臣子之禮,大逆無道”,應(yīng)該把晁錯腰斬,并殺他全家。景帝為了求得一時茍安,不顧多年對晁錯的寵信,昧著良心,批準了這道奏章。這時,晁錯本人還完全蒙在鼓里呢!
    誅殺晁錯完全是一種突然襲擊:景帝派中尉到晁錯家,傳達皇帝命令,騙晁錯說讓他上朝議事。晁錯穿上朝服,跟著中尉上車走了。車馬經(jīng)過長安東市,中尉停車,忽然拿出詔書,向晁錯宣讀,這個忠心耿耿為漢家天下操勞的晁錯,就這樣被腰斬了。忠臣無罪,慘遭殺害,這真是一個悲劇啊!
    景帝殺了晁錯以后,就派袁盎以太常官職出使吳國,告知已殺晁錯,并恢復(fù)被削封地,要求吳王退兵。這時劉濞已打了幾個勝仗,奪得了不少地盤。和袁盎同去的宗正先見劉濞,要他拜受詔書。劉濞狂妄地大笑說:“我已為東帝,還拜什么詔書?”于是不肯見袁盎,卻把他留在軍中,想讓袁盎參加叛軍,任命他為將領(lǐng),袁盎不肯。吳王劉濞就派一名都尉帶五百兵把袁盎圍守在軍中,還想把他殺了。袁盎得到消息后,連夜逃出吳軍營地,最后回到長安。這樣,吳王劉濞就自己揭穿了所謂“清君側(cè)”是一個騙局。
    這時,從前線回長安來匯報軍情的校尉鄧公來見景帝。景帝問他:“你從前線回采,聽說晁錯已死,吳楚退兵了嗎?”鄧公說:“吳王謀反,已經(jīng)準備幾十年了,為削他的封地而發(fā)怒,要求誅晁錯,不過是個借口,本意并不在反對晁錯一個人?,F(xiàn)在殺了晁錯,我恐怕天下之士從此閉口,再也不敢說話了?!本暗蹎枺骸盀槭裁茨?’’鄧公說:“晁錯擔(dān)心諸侯王國越來越強大,朝廷不能控制,所以建議削奪他們的封地,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政府的地位,這是對萬世都有利的打算啊。計劃剛剛開始施行,竟全家被殺,這樣對內(nèi)堵塞了忠臣之口,對外卻為諸侯王報了仇,我認為陛下這樣做是不可取的?!甭犃肃嚬囊环俚姆治?,殺了晁錯吳楚仍不退兵的事實,使景帝如夢初醒,他嘆了一口氣,對鄧公說:“你說得很對,我也悔恨了?!钡蠡谝呀?jīng)晚了。鄧公這番話,顯示了他的見識高深,得到了景帝的賞識。于是,就拜鄧公為城陽中尉。
    用犧牲晁錯和恢復(fù)被削封地的妥協(xié)辦法不能使吳楚七國退兵,景帝就只有堅決使用軍事手段,來平定叛亂。二月中,景帝下了一道詔書,號召將士奮力殺敵,同時下令嚴懲參加叛亂的官吏,從而鼓舞了漢軍的士氣。在周亞夫等路軍隊的攻擊下,吳王劉濞兵敗被殺,其他六個叛王有的畏罪自殺,有的被處死。劉濞經(jīng)過長期準備發(fā)動的叛亂,不到三個月就被徹底粉碎了。
    晁錯雖然犧牲了,但晁錯為之奮斗的事業(yè)還是被繼續(xù)下去。景帝在平息吳楚七國叛亂之后,趁機在政治上作了一番改革。他下令諸侯王不得繼續(xù)治理封國,由皇帝給他們派去官吏;他又改革諸侯國的官制,改丞相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這就使諸侯王失去了政治權(quán)力,僅得租稅而已。這樣一來,中央政權(quán)的權(quán)力就大大加強,而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晁錯在歷史上是一個爭議頗多的人物。晁錯當(dāng)然不是完人,他的缺點很明顯,但是,在那個時代,他確是一個進步的杰出的人物,是一個政治家。明代李贄曾說:“晁錯可以說他不善謀身,不可說他不善謀國”,熱情贊揚了晁錯為了國家利益而不顧個人安危的獻身精神。應(yīng)該說,這種精神是很可寶貴的。
    ?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dǎo) 中考復(fù)習(xí)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