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歷史延伸閱讀:三國鬼才

字號:


    智計詭譎,算無遺策,有三國鬼才之稱
    賈詡
    在戰(zhàn)亂疊起的三國時代,一大批叱咤風云的智謀之士乘時而起,在東漢倒塌的廢墟上縱橫捭闔,演繹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活劇。他們各為其主,施展其機敏的判斷力、詭譎的權變和神妙的計謀,參與三國間你死我活的斗智斗勇,把人類的智慧表現(xiàn)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如果沒有這些運籌帷幄的謀士們的精彩絕倫的表演,這段光彩奪目的歷史就會一下變得黯然失色。魏宰相賈詡就是這眾多謀士中的一個姣姣者。在膾炙人口的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大多數(shù)智謀之士如諸葛亮、龐統(tǒng)、徐庶等人,都經過了作者的深藝術加工,唯有賈詡這個形象保持其原汁原味,可以說,他是一個不需潤色的歷史傳奇人物。
    寒門才子 臨危不亂
    賈詡字文和,武威姑臧縣(今甘肅武威)人,東漢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出生于一個庶族小地主家庭。賈家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家庭,世居武威,歷代未出過高官。賈詡自幼聰穎,讀書能過目成誦,尤其是他才思敏捷,遇事頗能隨機應變。因此,家人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光耀門庭,出人頭地。
    但是,當時的選官制度主要是察舉制,即各地人才須由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員推舉,經過考核而任以官職。察舉的標準非?;\統(tǒng),加上缺乏嚴密的考核制度,這使朝廷的公卿守相等官員有機可乘,他們推薦出來的人大多是私人門生故吏,或是地方貴族子弟。寒門子弟雖有真才實學,也難以登上仕途。由于賈詡出身低微,所以他在20歲以前一直默默無聞。
    當時,有位名士能慧眼識英才,他就是漢陽人閻忠。閻忠年輕時曾游學四方,當他在涼州武威見到賈詡后,兩人一見如故,促膝長談,頗有相見恨晚之感。閻忠是一位才智超人的有識之士,在桓帝、靈帝年間,他就斷定東漢王朝已是“難佐之朝”,就像一塊朽木不可雕鑿。他與賈詡氣味相投,從賈詡的談吐中,他認定賈詡是漢高祖劉邦的智囊張良、陳平一類的人物,足智多謀,才識遠在一些徒有虛名的士子之上,日后定能成大器。于是,閻忠四處奔走,播揚賈詡的才華。
    由于閻忠的夸贊,賈詡的名聲逐漸傳揚開來。漢靈帝建寧三年(公元170年),賈詡終于獲本郡推薦為“孝廉”,被朝廷用為郎官。自此,23歲的賈詡踏上仕途,他從遙遠的西北邊地來到東漢都城洛陽任職,滿懷喜悅地領略這一都會的繁華??墒?,賈詡很快就失望了。此時的東漢王朝宦官專權,朝政敗亂,皇帝公開賣官鬻爵,有學之士備受打擊迫害。賈詡看到這些情狀,感到前途渺茫,不久即稱病辭職,黯然還鄉(xiāng)。
    沒想到,一場飛來的橫禍正等著他。就在他途經禥縣(今陜西隴縣南)時,當?shù)氐呢底迦苏诎l(fā)動叛亂,賈詡與同行的數(shù)十人全被其扣押。氐族人把他們當作戰(zhàn)俘看待,要將他們一個個活埋。當輪到要活埋賈詡時,賈詡急中生智,對那些叛亂者說:“你們不要將我活埋了,我是護羌校尉段的外孫。如果我家得知我被你們抓住了,必定會出重金來贖我出去的?!必等寺犃耍D時相顧失色。原來,時任東漢宰相的段在延熹年間(公元158—167年)曾擔任護羌校尉,在西北數(shù)次打敗羌人,威震西土。賈詡與段雖同為武威姑臧縣人,但并不是什么親戚關系,只是他臨危之際突生一計,想借段之威名來震懾氐人,使他們不敢輕舉妄動。沒想到此計果然湊效,氐人大驚之下,不僅不敢動他一根毫毛,而且還溫言撫慰,囑他不要讓其“外祖父”大動干戈,并禮送他出境。就這樣,賈詡運用自己臨危不亂、隨機應變的本領,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神機妙算 不得其主
    返回家鄉(xiāng)后,賈詡便閉門不出,潛心讀書,躬耕隴畝,蓄以待時。
    東漢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原涼州豪強、時任中郎將的董卓受命至隴西攻羌。他乘機派人至老家涼州(治所在今甘肅武威)招兵買馬,壯大勢力。當時,以黃巾軍為主力的農民起義已在全國各地爆發(fā),東漢政權岌岌可危。賈詡作為功名心很強的封建士大夫,認為匡危濟難、建功立業(yè)的時機已經到來了,便投身于董卓的軍中。但在最初幾年間,賈詡人微言輕,才華受到壓抑,不得其志。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都城洛陽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故。四月,漢靈帝死,年僅14歲的漢少帝繼位。七月,以大將軍參錄尚書事的外戚何進聯(lián)絡袁紹、曹操、董卓等人,試圖鏟除宦官勢力。不料事泄,何進被宦官所殺。八月,袁紹率軍反撲,一舉殺死宦官2000余人,漢少帝為宦官劫持。接著,時任并州牧的董卓率西北軍開入京師,迎回少帝。繼而,兇暴而野心勃勃的董卓想改立傀儡,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持反對意見的袁紹被迫倉皇逃出洛陽。隨后,董卓廢少帝,立漢獻帝,自任司空,又加封太師,完全控制了中央政權。為了鞏固西北后方,董卓以其女婿、中郎將牛輔駐守陜西。這時,賈詡也被任命為平津都尉,在牛輔軍中效命。不久,他被升遷為討虜校尉,成為一名中層軍官。
    此時,東漢政權已名存實亡,許多州郡牧守都想居中取利,繼承漢祚。最先吃葡萄的董卓自然就成了眾矢之的。東漢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袁紹、劉表、孫堅等各路軍閥為了爭權奪地,便以討伐董卓為名紛紛起兵,他們共推勃海太守袁紹為盟主,從北、東、西三面包圍洛陽。董卓受到威脅,便挾持漢獻帝由洛陽遷都長安。不久,暫時聯(lián)盟的討伐大軍沒有進逼長安,而是為各自利益相互攻伐起來。群雄割據(jù)爭霸的戰(zhàn)幕就此拉開。董卓雖擁有關中之地,朝中大臣卻大多心中不服,亟思除掉他,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司徒王允聯(lián)絡董卓的部將呂布終于誅殺了董卓。隨后,中郎將牛輔也死于軍中騷亂。
    董卓一死,西北軍頓時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局面。此時,如果王允安撫有方,關中地區(qū)很快就會安定下來。但王允心胸狹隘,缺乏遠見,對董卓的部下采取了鎮(zhèn)壓政策。校尉李催、郭汜、張濟等人派使者去長安請求赦免,竟被王允斷然拒絕。一時軍中人心惶惶,謠言四起,紛傳朝廷要殺盡所有涼州籍將士。李催等人乃一介武夫,見此局面束手無策,又不愿坐以待斃。一次,他們召開軍中會議,密謀解散軍隊,由大家各自從小路偷偷逃回涼州。賈詡得知,大呼不可。他說:“既然朝廷已下令要殺盡我們涼州人,如果大家單獨逃跑,在路途上即使是一個小小的亭長也能把我們捆綁起來,到那時,各位的生命就保不住了。與其如此,倒不如率領部眾向西前進,沿途收攏逃散的士兵,然后再攻打長安。如果僥幸成功了,我們就可以奉天子征討四方,建功立業(yè)。即使不成,再逃回家鄉(xiāng)也不晚。”
    經賈詡指點迷津,各將頓時豁然開朗。按照賈詡的計謀,李催等人立刻集結部隊向西開拔,一路收羅亡散士兵。行至長安城下時,人數(shù)已達10余萬人。李催等率軍與呂布在長安城下大戰(zhàn)8日,最后趕跑了呂布,攻破了長安,王允被殺,漢獻帝落入了李催、郭汜等人手中,賈詡因獻奇謀被任命為左馮翊將軍。但賈詡并不高興,因為李催等人在長安縱兵搶劫,大肆殺戮,都城吏民死者狼藉。這場變故與賈詡當初的設想大相徑庭,使他心內愧疚不安。他發(fā)覺,追隨李催是自己的一次嚴重失誤。因此,當李催等人因其有首謀之功要為他封侯時,賈詡斷然回拒。他說:“當初,我出此計謀是為了活命而已,何功之有!”李催等人又讓賈詡擔任尚書仆射。賈詡再次婉拒,他說:“尚書仆射乃是朝廷百官的師長,應讓天下人所敬仰者來擔任。我賈詡素無名望,難以服人,怎能擔任此職呢?如果我貪圖榮耀和私利,是對不起國家的?!崩畲叩热藷o奈,只好拜他為尚書,掌管選官事宜。賈詡便借機大量選拔賢能之人擔任朝廷官員,保護李催等人看不慣的大臣,并對李催等人的胡作非為多加指責,使這些人既感到離不開他,又害怕他。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賈詡因母親去世,便離職回家守孝,朝廷授給他光祿大夫的榮銜。次年,賈詡母孝未完,京中李催與郭汜為爭奪權力相互火并,長安一帶陷于戰(zhàn)火之中。李催令賈詡為宣義將軍,助其爭權。賈詡無奈,只得出山。他向李催、郭汜曉以利害,希望其停止爭斗,使長安免于浩劫,但沒有成功。李催為打敗郭汜,征召羌人數(shù)千,以宮中財物相籠絡,并許諾賞賜宮女。羌人軍紀敗壞,數(shù)次到宮門前索要宮女,漢獻帝非常害怕。賈詡便暗請羌人首領吃喝一頓,并許諾給他們封爵重賞,讓他們離開長安。結果,羌人一哄而去,李催卻還蒙在鼓里。
    這時,朝臣張濟之侄張繡對賈詡說:“這里不是久留之地,先生怎么不快走啊?”賈詡憂慮地說:“現(xiàn)國家有難,我怎能離開呢?”他認為李催等人得志,是因為自己當初所獻計謀造成的,現(xiàn)局勢發(fā)展到這一步,他有責任盡量減少這些人的危害,徐圖挽回。
    李催又來向賈詡問計,想把漢獻帝及大臣們劫持到軍中。賈詡連忙勸阻說:“不可。脅迫天子是大不義的行為。”但李催不聽,劫持皇帝為質,燒毀宮殿城門,大肆搶掠。郭汜則劫持公卿大臣。雙方繼續(xù)交戰(zhàn)。不久,李催軍中發(fā)生嘩變,一些將士保護漢獻帝逃了出去,終于擺脫了李催的控制。
    歷經李催、郭汜之亂,長安由繁華的都市變成了一片廢墟。面對此景,賈詡痛心疾首。因為,他當初迫于無奈之際定計起兵攻長安在先,而后發(fā)生的種種變亂他又無力去制止,他感到自己難逃助紂為虐的罵名。他痛恨李催、郭汜等罪惡之徒,所以在獻帝出走后,他將自己的官印和綬帶棄掉,偷偷攜家屬出了長安,去華陰(今陜西東部、渭河下游)投奔屯兵于此的段煨。
    寧輯將軍段煨與賈詡是同鄉(xiāng),知道賈詡能謀善斷,對他非常熱情,把他留在軍中出謀劃策,為自己爭奪地盤服務。由于賈詡智略過人,段煨軍中將士都非常尊敬他。段煨為人心胸狹隘,見賈詡的威望越來越高,便害怕起來,表面上對賈詡禮數(shù)周全,內心里卻處處提防他。
    看到段煨如此忌才,賈詡認定他也不是成就大業(yè)的人,決心另投明主。原董卓的部將、驃騎將軍張濟駐軍在南陽,張濟死后,其侄張繡統(tǒng)其軍,駐兵宛城(今河南南陽)。賈詡在長安時就與張繡相得,因此便想投奔他。有人勸賈詡說:“段煨待君甚厚,君為何非離開他不可呢?況你的家小都在這兒,今后怎么辦?”賈詡胸有成竹地說:“段煨多疑,對我心有疑忌,禮節(jié)雖厚,但這是靠不住的,日子久了就會為他所害。我如果離開了,他心里一定很高興,并希望我在外面為他聯(lián)結更大的勢力,以結為外援,因此,他一定會厚待我的妻子兒女。而張繡身邊沒有能運籌帷幄的謀主,極愿得到我。如此一來,我的家室和我本人就都可以保全了。”
    在一個深夜,賈詡乘夜色潛出段煨大營,被張繡所派的人接走。到南陽后,張繡待以晚輩對長輩之禮,甚為恭敬。賈詡出走后,段煨果然很高興,并繼續(xù)善待其家屬。一切與賈詡所料分毫不差。
    在張繡處,賈詡得以大展才略,而張繡也對他放心任用,言聽計從。只是張繡實力弱小,在群雄割據(jù)的夾縫中很是被動。賈詡勸張繡連結荊州牧劉表,結為外援。張繡同意了,即委派賈詡親赴荊州說服劉表。在荊州,劉表待之以客禮,對賈詡的主張也很贊同。一番交談之后,賈詡認為劉表是一個庸才,和平時期可以位列三公,而值此戰(zhàn)亂之際,劉表缺少權變,遇大事疑而不決,不是一個有作為的人。不過,與這種人連和,倒是一個很安全的對策,不怕被他吃掉。
    就在賈詡剛到南陽不久,張繡就面臨著一次生死考驗。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雄霸之氣十足的曹操即率15萬大軍向張繡逼來,大有踏平南陽之勢。曹操,沛國譙(安徽亳縣)人。父曹嵩官至東漢太尉。曹操在漢桓帝時即入仕為官,為人機警有權謀。黃巾起義爆發(fā)時,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鎮(zhèn)壓起義,因功遷升為濟南相,后為東郡太守。董卓專權后,他招兵買馬參加了征討董卓的行動。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被地方官擁為兗州牧,鎮(zhèn)壓青州黃巾軍,勢力日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漢獻帝自李催軍中逃出后,輾轉到達洛陽。曹操便乘機迎獻帝至許昌(今河南許昌東),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yōu)勢,隨后便四處征討諸侯,勢力弱小的張繡成為其首先攻伐的對象。
    賈詡見張繡兵不過萬,的確不是曹操的對手,便勸張繡暫時投降曹操,以避其鋒芒,待機東山再起。張繡從之,派賈詡至曹操營寨通好言和。曹操見賈詡應對如流,非常喜歡他,欲用為謀士。賈詡說:“我以前跟隨李催,得罪了天下的人;今從張繡,言聽計從,我怎么能背棄他呢?”說完便告辭而去。次日,賈詡引張繡至曹操處,表示降服之意。隨后,曹操即領兵入宛城屯扎,并將部分軍隊分屯城外,寨柵相聯(lián)10余里。
    曹操初到宛城,竟強令張濟愛妻前往曹營侍寢。對此,張繡咬牙切齒,憤恨不已。幾天后的一個晚上,張繡依賈詡之計率兵偷襲曹操營帳。曹操猝不及防,慌忙上馬出奔,右臂中箭,坐下馬也被射死。正在危險萬分之際,曹操的長子曹昂縱馬趕來,跳下坐騎,扶曹操上馬,曹操才得以逃脫。這一仗,曹操損兵折將無數(shù),其長子曹昂、侄兒曹安民及得力猛將典韋都死于亂軍之中。曹操遭此敗績,損兵折將,無可奈何,只好率軍退回許昌。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三月,曹操為報此仇,率軍再攻張繡與劉表的聯(lián)軍,沿途勢如破竹,直抵南陽城下。張繡退守城內,閉門堅守。曹軍圍城攻打,以土填其城壕,在城邊作梯凳,并架起云梯攻城。曹操還親自騎馬繞南陽城窺望南陽的守備情況,尋找其破綻,而后傳令軍士在城西門角上堆積薪柴,會集諸將在那里指指點點。
    曹操的舉動沒有逃過賈詡的眼睛,他略一思忖,便知道了曹操的鬼把戲,便對張繡說:“曹操見我城東南角的磚土顏色有新有舊,設置的鹿角多半損壞,想從那里攻城。但為麻痹我們,故意讓士兵在西門角堆積柴草,詐為聲勢,欲哄我撤兵守西北,他好乘黑夜從東南角破城。”張繡問:“怎么辦呢?”賈詡獻計說:“這很容易對付。明日可令精壯兵士埋伏于東南一帶,卻讓城中百姓扮作軍士,虛守西北。夜間任曹兵從東南角爬城,然后一聲炮響,伏兵齊出,曹兵必敗無疑?!睆埨C便依計而行。這時,曹操聽說張繡把士兵都撤到城西北防守,吶喊守城,東南面卻很空虛,便自以為得計。到了夜間,曹兵從城東南面爬過城壕,砍開鹿角,進入城中。不料一聲吶喊,伏兵四出,曹兵被殺得大敗,退出城外,敗走數(shù)10里,折兵5萬余人,丟失輜重無數(shù)。
    此戰(zhàn)之后,雙方相持又兩個月之久,曹軍士氣低落,無所建樹,又聞冀州的袁紹要突襲許昌,無計可施,只好撤退。一天早晨,張繡、劉表聞知曹軍北撤,便集結大軍追趕。賈詡勸阻道:“現(xiàn)在不能追擊,如若追擊必敗無疑。”張繡不聽,說:“現(xiàn)在不追,不是坐失良機嗎?”張、劉聯(lián)軍萬余人向曹兵追去,約行10余里,趕上曹軍后隊。曹兵早有提防,奮力接戰(zhàn),把張繡、劉表兩軍打得大敗而還。張繡垂頭喪氣地領著殘兵敗將回來,見到賈詡,很是羞愧,誰知賈詡急迫地對他說:“趕快再去追擊?!睆埨C大惑不解:“今已敗,干嘛又追?”賈詡肯定地說:“現(xiàn)在追去,必定大獲全勝?!睆埨C便半信半疑地收攏殘軍,再去追趕,曹兵竟不堪一擊,沿途丟棄輜重無數(shù)。
    張繡收兵回城,不解地問賈詡:“我先用精兵去追擊撤退的曹兵,您說一定會敗;這次我以殘兵去追擊取勝的曹兵,您又說一定會勝。而其結果都不出先生所料。這是什么原因呢?”賈詡笑著說:“道理其實很簡單。將軍雖善用兵,但不是曹操的對手。曹兵雖退,但曹操料到你會去追,必定親率重兵斷后,故追之必敗。將軍既敗之后,曹操便輕兵前進,把輜重留給后面的疲弱之兵,也不防備,這時去追,當然會獲勝?!睆埨C聽了,不由得對賈詡佩服得五體投地。
    順應時勢 歸曹建功
    時來運轉,在隨后的一年多時間里,曹操連打勝仗,先擒殺呂布于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再敗關中李催之軍,勢力大振,連江東孫策也奉曹操旗號。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與袁紹之間的戰(zhàn)爭已是一觸即發(fā)。
    為了戰(zhàn)勝曹操,割據(jù)冀、并、青、幽四州之地的袁紹特派使者到穰城(今河南鄧縣)與張繡訂盟,以拉攏他出兵對付曹操。此時的張繡自知要獨闖天下,憑他的力量是不行的,便思投靠某個大諸侯,撤掉自己獨立的旗號。他見兵強馬壯、聲名遠播的袁紹都來拉攏他,覺得面子不小,就想歸附袁紹。賈詡也接到了袁紹的親筆信,表示很看重他,希望他促成此事。但賈詡反對張繡歸附袁紹。在招待袁紹使者的宴會上,賈詡怕張繡急忙表態(tài),便公然對袁紹使者說:“請你回去告訴袁紹,他連兄弟(指袁術)尚且不能相容,還能容天下豪杰嗎?”張繡聽了這話,不免心中忐忑不安,怕袁紹怪罪。
    席散,張繡問賈詡道:“既然先生認為不應當歸附袁紹,那么該歸附誰呢?”賈詡胸有成竹地說:“不如歸順曹操。”張繡聽了,不解地說:“袁紹與曹操相比,勢力強大得多。更何況我們接連與曹操打仗,已結下怨仇,怎么能歸順他呢?”賈詡分析說:“這正是歸順他的原因。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占了有利的地位,這是其一;袁紹強大,我們這點人馬去歸順他,他不會怎么看重,而曹操人馬少,正需要擴充,他得到我們,必定會很高興,這是其二;曹操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縱與他有怨仇,他也不會計較,借以向天下人表明他寬容大度、品德高尚,這是其三。有了這三個原因,將軍就不必再遲疑了!”張繡聽了他的分析,覺得很有道理,便聽從他的意見,率領士卒歸附了曹操。
    張繡歸降曹操后,曹操不計前仇,任命他為揚武將軍,還與張繡結為兒女親家,以表示對他的親近。同時,曹操更為得到賈詡而高興萬分,他拉著賈詡的手說:“為我創(chuàng)造這個機會取信于天下,這是你的功勞啊!”他早就想得到賈詡,這次總算是如愿以償。曹操上表奏請獻帝任命賈詡為執(zhí)金吾,封爵都亭侯,很快又遷升其為冀州牧。只是當時冀州尚在袁紹轄下,賈詡便留在曹操幕下?lián)诬娛聟⒅\。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著名的官渡之戰(zhàn)終于爆發(fā)。在當時雙方的力量對比中,袁紹顯然占有優(yōu)勢:兵多將廣,糧草充足,而曹操軍隊較少,糧草供給困難。因此,曹操手下一些人被袁紹的優(yōu)勢所嚇倒,如孔融就說:“袁紹地廣兵多,有田豐、許攸這樣的謀士出謀劃策;有審配、逢紀這樣的忠臣奔走效勞;有顏良、文丑這樣的勇將帶兵打仗。我們同他較量,恐怕難以取勝?!甭犃诉@些議論,曹操也有點舉棋不定,便問計于賈詡。賈詡說:“曹公賢明超過袁紹,勇敢勝過袁紹,任用人才超過袁紹,果斷機智超過袁紹。有這四個超過袁紹的長處,您沒有不能在半年之內平定袁紹的理由,只要下定決心,抓住機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局勢可以大定?!辈懿俾犃怂闹锌戏治觯B連稱善,憂慮頓然消失。不久,曹操果然以弱勝強,在官渡之戰(zhàn)中消滅了袁紹的主力,為他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基礎。戰(zhàn)后,曹操特地為賈詡請功,授賈詡太中大夫的官銜。
    曹操也有剛愎自用的時候。在統(tǒng)一北方以后,曹操又想乘機統(tǒng)一全國。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幾十萬水陸大軍南下,首先奪取了劉表盤踞的荊州,然后計劃沿江東下,進攻退至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的劉備和割據(jù)江東的孫權。賈詡認為北方歷經戰(zhàn)火,經濟備受破壞,人民災難深重,曹操進行這場戰(zhàn)爭貌似以強擊弱,實則極度虛弱,沒有決勝的把握。所以,他勸諫說:“明公,您過去打敗了袁紹,如今又收取了漢南,威名遠揚,軍隊日益強大。如果您能利用荊州的富饒資源,厚賜吏士,撫安百姓,使百姓能安居樂業(yè),有了富強作后盾,那么就不必勞師動眾,江東可唾手而得。”但曹操此時已心急難捺,沒有接受賈詡的金玉良言。不久,正如賈詡所料,曹操在烏林赤壁(今湖北嘉魚東北)遭到孫、劉聯(lián)軍的火攻,幾十萬大軍死傷甚眾,大敗而還。經過這件事,曹操更對賈詡刮目相看。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春,為了鞏固北方的統(tǒng)一,徹底清除后方的威脅,曹操命司隸校尉鐘繇和大將夏侯淵率軍進取關中,攻打西北軍閥馬超和韓遂。七月,曹操帶著賈詡親到前線指揮作戰(zhàn),與馬超的軍隊相持于潼關一帶。馬超異常勇猛,與曹操的軍隊幾經交鋒,曾打得曹操易袍割須逃竄。曹操向賈詡問計,賈詡說:“只要使用離間計,要打敗馬超、韓遂聯(lián)軍輕而易舉?!辈懿俾犃?,大悟道:“先生的意思我懂了?!辈懿僖烙嫸校纫怨逝f關系與韓遂在陣前敘舊,使馬超頓起疑心,而后按賈詡的計策,寫給韓遂一封經過多處故意涂抹的信件,讓馬超懷疑韓遂與曹操相互勾結。結果,馬超和韓遂由誤會到火并,力量大為削弱,曹操坐收漁翁之利,很快就打敗了馬超,占領了關中大部分地區(qū),免除了其南下的后顧之憂。在這一戰(zhàn)中,賈詡的老謀深算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謀定儲貳 開國功臣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年已過六旬的曹操領有冀州、魏郡等10個州郡,占有了北方半壁江山。曹操自封魏王,一切政令都出自曹操的魏王府。魏王與皇帝已只是名義上的差別,若不是顧及“君臣大義”,他要把名存實亡的劉氏王朝變成曹氏王朝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不過,曹操只是不想在他的手里奪過皇位而已。他處處都在為他的后代取代漢室創(chuàng)造萬無一失的條件。他說:“若天命在我曹家,我愿做周文王?!?但是,他該選擇誰來做“周武王”呢?曹操一時舉棋不定。
    曹操生有25個兒子,長子曹昂死于宛城之戰(zhàn),次子曹丕成為曹操實際上的長子,按封建社會嫡長子繼承制,繼承權非他莫屬。而且曹丕能文能武,決非庸才。但其第三子曹植同樣是一個能文善武、胸有大志的人,并在才思敏捷方面遠勝曹丕。他為了能取得父親的繼承權,憑著自己的才華,吸引了一大批忠實的支持者,他們都是當時聞名于世的文人學士。這些人常在曹操面前為曹植大唱贊歌,稱他為當世奇才,是曹操理想的繼任人選。曹操也很欣賞能作七步詩的曹植的才干。但他親眼看到袁紹、劉表都因選嗣不慎而引起內訌斷送了霸業(yè)時,認為自己對此要慎重對待。
    賈詡在這場繼承權之爭中,是傾向曹丕的,他認為曹丕有乃父之風,而曹植不過是一個飽學之士,未必能治理好國家。況且天下未定,如違反慣常繼承順序,勢必引起內爭,剛安定下來的北方又會受到戰(zhàn)火的威脅。因此,他認為曹操大可不必猶豫,按慣例辦就可以安定大局。但賈詡不是曹操的親信舊屬,在這一重大問題上不便多言。一天,曹操在猶豫不決之中,想聽聽賈詡的高見。賈詡面對曹操的提問,故意默然不答,雙眉緊皺,做出一副深思熟慮的姿態(tài)。曹操性急地說:“我與先生說話,先生卻不作答,究竟是為什么呢?”賈詡連忙謝罪,回答說:“我正在思考一個問題,所以沒有馬上回答您的問題?!辈懿俦銌枺骸跋壬谙胧裁茨?”賈詡機警地說:“我在想袁紹父子和劉表父子?!辈懿俾犃耍蛔犴氁恍?。他明白賈詡的善意規(guī)勸。
    曹丕終于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被確立為魏王太子。但曹丕仍擔心說不定哪天父親會改變主意。為了鞏固其地位,他特地向多謀的賈詡請教。賈詡沒有大說曹丕的好話,而是從曹丕如何揚長避短、提高自己的才德這一方面誘導他。賈詡說:“希望你能提高品德,擴展氣魄,躬修學業(yè),日夜孜孜不倦,不違背做兒子的規(guī)矩,做到這些就可以了?!辈茇犎×怂囊庖?,自此便刻苦磨煉自己,地位日漸鞏固。曹操也就不再有疑慮了。
    晚年的曹操,為了能確保曹丕取得皇權,他對朝中臣僚已少了一些寬洪大度,多了一些疑忌之心,并不惜找借口殺掉他不放心的人。賈詡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也洞悉曹操的內心。他是一個有足夠的智力保護自己的明白人。盡管他為曹操立下大功,又在立嗣問題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他明知自己不是曹操的親信舊屬,而且曹操對策謀深長的他不會毫無疑忌之心。所以,在此后追隨曹操的日子里,賈詡為人處世非常謹慎,收斂鋒芒,下朝便閉門自守,從不與他人交往。兒女婚嫁,他都回避高門大族,而是與一些普通人家聯(lián)姻。這使賈詡在兇險的政治斗爭中得以自存。對此,天下的人都認為他是一個真正有智慧、有計謀的人。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建國號為魏,改元黃初。為了報答賈詡的恩情,曹丕升任他為太尉,進爵魏壽鄉(xiāng)侯,封邑八百戶。又封賈詡的長子賈穆為駙馬都尉,次子賈訪為列侯。賈詡雖成了開國功臣,但他已逾古稀,老邁年高,難以勝任朝政。即便如此,一心想平蜀滅吳的曹丕仍問計于他。一次,他問賈詡討其方略:“我想以武力征服天下,不知應先對吳、蜀哪一國先下手呢?”重病在身的賈詡強打起精神說:“奪取領土要靠武力,建立根本大業(yè)要靠道德教化,光靠武力是不行的。目前應用德化文教來安天下百姓,靜觀時變。我聽說劉備、孫權有英雄之才,諸葛亮、陸遜非等閑之輩,且蜀、吳均有山川險阻,急切不可圖。目下即使陛下御駕親征,也難有取勝的把握。自古以來,用兵的原則是先有取勝的把握,然后再戰(zhàn)。因此,臣以為當今應先用文治,再用武功。”曹丕不聽,遂籌備先對吳國用兵。黃初四年(公元223年),賈詡悄然病逝,終年77歲。黃初五年,曹丕率軍伐吳,兵至廣陵(今江蘇揚州),親眼目睹了盛漲的長江水和壁壘森嚴的吳軍,后悔沒有聽從賈詡的方略而勞師遠征,只得下令退兵。
    賈詡拔于寒門,以智計立名于天下。他運籌帷幄于戰(zhàn)陣之間,所施的計謀還找不到遭致失敗的事例。他立功名于身前,保平安于身后,雖累經劫難,終化險為夷,實為歷代所罕見。
    出生低微的賈詡一生并不順利。他早年屈身于董卓軍中,后在無奈之下追隨于李催等人。因為李催等人的殘暴,他不僅沒有實現(xiàn)其匡難濟危的抱負,成就其智計高超的名聲,反而背上了助紂為虐的嫌疑。隨后他效命于勢單力薄的張繡,終究未能成就大業(yè)。歸附一代豪強曹操以后,他又不得不避嫌而收斂鋒芒。這種人生際遇制約了賈詡才略的發(fā)揮,也使后人對他的評價多生歧義。不過,就憑賈詡所表現(xiàn)出來的才智,足使后世人不能不承認:他是一個超群的謀略家。
    (作者:馬曉京)
    ?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 中考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