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歷史延伸閱讀:戰(zhàn)國時期最著名的改革家

字號:


    商鞅
    商鞅,衛(wèi)國人,是我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著名的政治家。
    商鞅本名公孫鞅,也叫衛(wèi)鞅,后來在秦國被封為商君,因而又叫商鞅。他一生的主要活動和貢獻,是在秦國實行變法,歷史上稱之為“商鞅變法”。
    商鞅從小就喜歡“刑名之學”,到了青年時期,他已經成為一個有學問有才干的人了。
    離魏相秦 舌戰(zhàn)群臣
    最初,商鞅在魏惠王的相國公孫挫手下做小官時,就表現(xiàn)出他的才能,深得公孫挫的重視。在公孫挫臨死前,他曾把商鞅推薦給魏惠王做相,并說:“如果不用商鞅,就把他殺掉,決不能讓他離開魏國。”魏惠王對公孫挫的話根本沒放在心上,認為他病重在說胡話,既沒有重用商鞅,也沒有殺他。
    戰(zhàn)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雄。秦國比較落后,秦孝公為了使秦國稱霸,決心征召有才能的人。他在求賢詔令中說:“誰能想出好辦法使秦國強盛,就讓他做高官,還封給他土地?!鄙眺甭牭竭@個消息后,決定到秦國去。
    到了秦國以后,商鞅通過秦孝公的親信景監(jiān)的介紹,與秦孝公面談了三次。前兩次會面時,商鞅講行帝王之道,秦孝公不感興趣,昏昏欲睡。第三次會面時,因為商鞅已經摸清了秦孝公急于稱雄于世的思想,大講富國強兵之道,秦孝公聽得非常高興。由于思想投機,兩個人一連談了幾天也不覺得累。于是,商鞅得到秦孝公的賞識,開始受到重用。
    商鞅向秦孝公建議,在秦國實行變法。秦國貴族認為侵犯了他們的利益,堅決反對變法,弄得秦孝公猶豫不決。一次,秦孝公召集大臣討論變法時,商鞅說:“有獨到見解,作法高明的人,總會受到世俗常人的譏笑和反對。愚笨的人在事情發(fā)生后還不知為什么,而聰明的人卻能做出正確的預見。一般人不能和他去商量革新和創(chuàng)造,只能讓他們坐享其成。做大事業(yè)的人,用不著跟一般人商量。只要能使國富民強,就不必按舊制度去辦,也沒有必要遵守老規(guī)矩?!鼻匦⒐J為商鞅講得有道理。
    可是,貴族甘龍卻認為商鞅講得不對,他說:“圣賢之人是不用改變民眾的習俗來推行教化的,明智的人是不改變原來的制度來治理國家的。依據(jù)舊制度治理國家,官吏熟悉,百姓安定。不按老規(guī)矩辦事—,天下的人就會議論紛紛?!彼匦⒐屑毧紤],不可輕舉妄動。
    商鞅立即反駁說:“一般的人安于現(xiàn)狀,書呆子只會默守成規(guī)。讓這兩種人做官,只能是照章辦事,無所作為。三代不同禮,都成了王業(yè);五霸不同法,也都成了霸業(yè)。聰明人立法,愚笨的人只能受法的管制;賢明人根據(jù)情況變更禮俗,不賢之人只能受禮俗的約束。”商鞅要秦孝公堅定變法的信心。
    另一貴族杜摯也反對變法,他說:“沒有百倍的好處,不必變法;沒有十倍的功效,不用更換舊的東西。遵守舊法沒有錯,依照舊禮不會出偏差。”希望秦孝公維持現(xiàn)狀,不必變法。
    商鞅毫不妥協(xié)地說:“古代的制度多了,應該效法哪一種呢?時代不同了,治理國家不能只按一種辦法行事?!`反古代制度的,不一定受到非議,因循舊制的也不值得贊揚。”
    孝公聽了商鞅滔滔不絕的雄辯,大加贊揚,并深有省悟地說:“鄙野小巷的人少見多怪,孤陋寡聞的夫子才喜歡無謂的爭論。愚人高興的,正是明智人感到可憐的;狂妄人稱快的,正是賢能人所擔心的。拘泥于世俗的那一套議論,我不再想聽了?!庇谑牵匦⒐С稚眺钡淖兎?。
    通過這場舌戰(zhàn),以杜摯、甘龍為代表的守舊振失敗了,堅定了秦孝公變法的決心。
    不畏權貴 變法革新
    秦孝公下定決心變法,任命商鞅為左庶長(秦國是二十等爵,左庶長是第十級,掌握軍政大權),開始進行一系列重大改革。
    商鞅變法前后有兩次。第一次是秦孝公六年(前356年)公布的,主要內容是:
    一、編定戶籍,實行“連坐”。規(guī)定五家為“伍”,十家為“什”,國家直接掌握全國的戶口數(shù),而且便于互相監(jiān)督。一家犯法,其他家必須告發(fā),不然就要一同受罰;告發(fā)人和殺敵者一樣受獎,賜爵一級。
    二、獎勵軍功,禁止私斗。新法規(guī)定:凡有軍功者,均可得到賜爵、賜地、賜官等獎賞。與獎勵軍功相聯(lián)系,對秦的爵制加以整頓,規(guī)定了爵位的二十個等級。宗室(國君的親屬)沒有軍功的,也不得享受特權,對田宅、臣妾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這無非是鼓勵人們?yōu)榍貒姆饨ㄕ喽赂易鲬?zhàn)。與此同時,商鞅變法還規(guī)定了禁止私斗。所謂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耙亍笔侵敢话愕某擎?zhèn),被奴隸主所占有。奴隸主之間為了爭奪土地、財產,經常發(fā)生爭斗。新法規(guī)定不準私斗,違犯者按情節(jié)輕重,給以不同的處罰。其目的是在于削弱奴隸主的勢力,加強封建中央集權。
    三、鼓勵耕織,發(fā)展封建經濟。新法規(guī)定,凡是一家有兩個以上的成年男子就必須分家,否則就要加倍納稅。凡多打糧食和多織布的人,可以免除勞役和賦稅;凡因經商及懶惰而貧困的,其全家則淪為官府的奴隸。
    四、制定嚴厲的法令。商鞅以嚴厲的法令來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法令制定的原則是“輕罪重刑”,即使犯了很輕的“罪”,也要處以極重的刑罰。據(jù)說連“棄灰于道者”(把灰倒在路上),也要處以黥刑(黥刑是古代一種肉刑,用刀刺刻額頰等處,再涂上墨)。
    為了取得民眾的信任,商鞅在推行新法之前,想了些辦法。據(jù)說,他在國都南門外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下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去,就賞給他十金?!崩习傩斩己芷婀?,沒有人敢去試試。后又宣布賞五十金,一個不怕事的人把木頭搬到北門,果真得了五十金。通過這件事,人們都相信商鞅說話是算數(shù)的。因此,商鞅抓住了這個時機,公布了新法。
    新法公布之后,受到許多人的擁護,但也遭到了舊貴族的反對。太子明知故犯,破壞新法,商鞅決定依法處理太子。但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刑,就對太子的兩個老師進行嚴厲的處罰。此后,再也沒有人敢不遵守新法了。
    商鞅因變法有功,于秦孝公十年(前352年)被提升為大良造(又稱大上造,在秦的二十等爵中,屬于第十六級)。為了進一步保護封建制,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商鞅又頒布了加速封建改革的法令:
    一、普遍實行縣制。商鞅變法前,只是在個別地區(qū)設立縣。新法規(guī)定,全國普遍推廣縣制,把過去奴隸制的邑、聚等組織都合并為縣。每縣設立縣令和縣丞,這是地方行政長官。從此以后,縣就成為封建地方政權的基本組織形式。這些官吏領取俸祿,由國君任免,與奴隸社會的世卿世祿制不同,它更有利于維護中央集權。
    二、開阡陌(縱橫道路)封疆(田界),承。認土地私有。商鞅下令把過去國有土地上的縱橫道路和田界清除掉,鼓勵農民開墾荒地,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買賣。這樣就以法律的形式廢除了舊的土地制度,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這一措施對封建制的確立和發(fā)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三、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的辦法是:規(guī)定全國的度量衡都必須統(tǒng)一進位制度,即把升、斗、丈、尺作統(tǒng)一規(guī)定;制造統(tǒng)一的標準度量衡器,發(fā)到全國各地。目的自然是為了加強對人民的剝削,但是,這種統(tǒng)一對當時的經濟發(fā)展是有利的,也為后來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礎。
    收復失地 受封于商
    在這次變法期間,秦國遷都咸陽。咸陽北靠高原,南臨渭河,交通便利,物產豐富。特別是通往函谷關,這對秦向東方發(fā)展極為方便。遷都咸陽,十分清楚地反映了秦國地主階級要向更大規(guī)模發(fā)展的雄心壯志。
    商鞅變法以后,不僅沉重地打擊了舊貴族的勢力,而且也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fā)展,鞏固了封建統(tǒng)治。經過多年的努力,秦國日益富強,逐步發(fā)展成為一個強國。
    長期以來,魏對秦的威脅最大。因為魏當時是戰(zhàn)國七雄中的頭號強國,而秦國力量較弱,黃河以西大片土地一直在魏國的控制之下。商鞅變法之后,秦國兵強馬壯,準備收復失地。秦孝公二十年(前340年),齊、趙兩國又一次向魏進攻,魏國形勢危急。商鞅認為這正是一個好機會,便率兵攻打魏國。魏國派公子昂為將,領兵抵抗秦軍。從秦、魏當時的兵力而論,秦國想迅速取勝,還是困難很大的。于是,商鞅給公子印寫了一封信,敘談在魏國的舊情,愿意罷兵和好,并約公子印前來飲酒。魏國正處在幾面受敵的境地,對于商鞅的邀請,公子印深信不疑,前去會面。會面之后,正當飲酒時,早已埋伏好的秦兵一擁而上,將公子印抓起來了。秦軍趁勢打敗了魏軍,取得了一次重大的勝利。魏國對外連年作戰(zhàn),國內空虛,只好把黃河以西大部土地割給秦國講和。魏惠王想起公孫挫病重時向他推薦商鞅為相之事,十分后悔地說:“我真恨我自己當初為什么不聽公孫挫的話。”
    商鞅打敗魏軍之后,秦孝公把於(今河南內鄉(xiāng)縣東)、商(今陜西商縣東南)之地十五邑封給他,因而號為商君。
    五馬分尸 悲赴黃泉
    商鞅采取暴力手段,鎮(zhèn)壓奴隸主貴族的反抗,因而遭到舊勢力的反對。在商鞅相秦十年之后,有一個名叫趙良的人,就代表貴族集團去見商鞅。開始時,趙良勸說商鞅讓位,后來又勸商鞅取消殘酷的刑罰,最后威脅商鞅,說他不遵守舊制,早晚要失敗的。他還兇狠地說:“孝公一旦死后,秦國想收拾你的人難道還少嗎?你的末日快到了!”商鞅掌握秦國的軍政大權,獨斷專行,因而同地主階級內部的一些代表人物也發(fā)生利害沖突,積怨甚多。商鞅對于這種處境,自己也很害怕,每次出門,都要有武裝衛(wèi)士的保衛(wèi)。后來,秦孝公病重,據(jù)《戰(zhàn)國策·秦策一》記載,孝公病重時,曾打算把君位讓給商鞅,商鞅沒有接受。孝公二十二年(前338年),秦孝公死了,太子駟即位,史稱秦惠文王。公子虔誣告商鞅密謀反叛,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立即逃跑。
    當他在路上要求住店時,因沒有任何憑證,店主不敢收留,并對他說:這是“商君之法”的規(guī)定。商鞅沒有辦法,又跑到魏國,魏國對他早已恨之入骨,他只好回到自己在秦國的封地商邑。他組織了一些人馬,準備抵抗秦軍,但寡不敵眾,被惠文王的軍隊抓獲?;菸耐跻詺埧岬男谭ā败嚵选?,把商鞅處死。
    秦惠文王及公子虔等殺死商鞅,這是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并不是新舊兩種勢力的斗爭。因此,商鞅死后,秦國的改革并未停止,封建制繼續(xù)發(fā)展,并不斷地得到加強。
    春秋戰(zhàn)國之際,是我國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社會大變革時期。改革舊的制度,改變舊的不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的一切舊的上層建筑,這是時代的潮流,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在這個動蕩的時代里,商鞅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敢于蔑視傳統(tǒng)的勢力和舊的習俗,積極投身于這場封建制改革運動之中,并使封建制度在秦國取得勝利,其歷史功績是應當予以肯定的。
    其政不息 稱雄列國
    商鞅變法的成功,除了客觀條件之外,在主觀上有兩點給我們以啟示:
    首先,商鞅有創(chuàng)新的精神。商鞅從小就受法家思想的影響,但他在秦國主持變法時,并不是完全照搬李悝的主張,而是從實際出發(fā)進行的。如耕戰(zhàn)政策,當時許多政治家都在各個諸侯國實行過,然而只有秦國的效果特別顯著。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商鞅能夠從秦國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制定出獎勵軍功等一系列具體的行之有效的辦法。因此,改革很有成效。據(jù)《史記》記載,商鞅在秦國推行改革十年之后,“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亍私斗,鄉(xiāng)邑大治?!?BR>    其次,商鞅的斗爭精神。在推行新法過程中,商鞅也是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的。但是,他敢于同舊勢力作斗爭,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毫不動搖。歷史上許多改革家之所以失敗,并不完全是因為改革的內容不符合實際,有的改革方案甚至很理想,但一觸犯權貴的利益和特權,就不敢繼續(xù)堅持下去,使改革成為紙上談兵。商鞅卻能以極大的勇氣推行新法,不畏權貴,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所以說,改革是有風險的,需要有膽識與魄力。否則,改革是不會成功的。
    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作為地主階級政治家商鞅,把人民視為群氓,鼓吹愚民政策。同時,他也是以最殘暴的方式鎮(zhèn)壓人民,來維護封建的統(tǒng)治政權。如“連坐”法是相當殘酷的,它加深了人民的痛苦,因而怨聲四起。許多史書也都說,商鞅變法對人民沒有什么好處,刑法越來越多,人民敢怒不敢言。
    但是,評價一位歷史人物主要是看他在歷史上的貢獻。商鞅變法之后,使秦國富強起來,并為一百多年以后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打下了基礎,為確立和鞏固封建制度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因此,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地評價商鞅的歷史功績,不應以個人品德上的殘苛來貶低他在歷史上的地位。
    ?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 中考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