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歷史延伸閱讀:吳齊艾陵之戰(zhàn)

字號:


    爭霸的角力——吳齊艾陵之戰(zhàn)
    春秋后期,僻處東南的吳國崛起,他們學習中原的文化,引進中原人才,再加上自己傳統(tǒng)的那般蠻勁與韌力,終于擊敗強楚,立威于南方,后來又服了近鄰越國,兵鋒所向,望者披靡。這期間,原來執(zhí)中原牛耳的老霸主晉國,雖然地廣兵多,但內(nèi)部強宗已經(jīng)成尾大不掉之勢,國家力量幾乎都是卿大夫的私產(chǎn),諸卿相互爭斗,晉國巳經(jīng)處于瓦解的邊緣,怎么可能再有所作為。晉國的衰落使齊國萌生了取而代之的念頭。此時的齊圖,雖然卿大夫陳氏的力量也已超過了國君,但它是一枝獨秀,沒有晉國那種紛爭局面,所以盡可以頂著齊君的旗號稱霸中原。
    已經(jīng)稱霸南方的吳國當然不會局促于東南看著齊國取晉而代之,它也要在中原一顯兵威,嘗一嘗讓那些素稱文明之邦的諸侯聽命的霸主滋味,領略一下接過方伯斧鉞,以王命自專征伐的威風 。
    齊國畢竟身居中土,近水樓臺,向與晉國交好的魯國開刀,屢興刀兵,使魯國土日削,國勢日危。面對這種情景,雖然以在野之身,但身為士人領袖的孔子焉能坐視不救? 他派出了能言善辯,多謀多慧的大弟子子貢,前往游說吳國,挑唆齊吳相斗,從而保住魯國。
    子貢來到吳國,迎合吳王夫差爭勝好強之心 ,鼓勵吳圖乘晉國內(nèi)部分爭之際,北上爭霸,告訴吳王只要打敗了齊國,余者概不為慮。吳王夫差當然樂意從命,但他又擔心近鄰越國,唯恐越國乘吳國北上會有所動作。子貢遂表示可以面見越王,說服他從吳伐齊。
    就這樣,子貢又去見越王勾踐,對勾踐說:“我知道越國一直有報復之心,而吳國也有所覺察,但目前吳國仍很強大,越國空有報復之心而無報復之力,這是很危險的?,F(xiàn)在就有一個好機會,吳欲與齊國爭霸,越國最好鼓勵相助。若吳國敗,則實力削弱,若吳國勝,霸心遂不可復止,勢必連年征戰(zhàn),空耗國力,也給了越國以可乘之機。勾踐聞說十分高興,當下賜給子貢黃金兩鎰,寶劍一口,良馬二匹,子貢固辭不受。子貢回報吳王,說越王感謝當日不殺之恩,日日棲棲皇皇,聞大王有疑于他,十分恐懼,不日將派使臣來謝罪。
    果然,越王派遣大夫文種,帶精甲二十付,寶劍一柄,并甲士三千,前來助吳伐齊,這下,吳王夫差下定了北上攻齊爭霸的決心,開始全力發(fā)動,以傾國之力投入戰(zhàn)爭準備。
    艾陵爭鋒
    吳王夫差是個說干就干,氣魄宏大之人。首先,為了應付供應戰(zhàn)爭物質(zhì),運送軍隊的方便,他征調(diào)民夫,在祁地筑城,屯積物質(zhì),并開掘了從邢至淮河的運河,后來又一直開到訴水和濟水,綿涎近千里,工程浩大。為修這條運河,幾乎耗干了吳國積蓄多年的家底,弄得府庫空虛,征發(fā)的民夫死傷相望于路,農(nóng)失其時,田園荒蕪。
    吳國元老重臣伍子胥見狀,出頭再三勸阻吳王不要伐齊,空耗國力,要先修內(nèi)政,再除越國而后再談中原爭霸。但是太宰伯喜極力迎合吳王之意,說只要打敗了齊國,就可以稱霸天下。結(jié)果夫 差反而迫令執(zhí)反對意見的伍子胥去齊國下問罪之書,戰(zhàn)爭如箭在弦一觸即發(fā)。
    公元前484年7月吳國大軍十萬,通過魯境進入齊國,拉開了齊吳大戰(zhàn)的序幕。齊國元帥國書,屯兵攻上,聞吳軍大至,送移師南下。這時齊相陳桓為增強齊軍實力,乃派遣其弟陳逆率軍前去增援,兩下合兵,恰也是十萬之眾。
    田書與陳逆,召集將領,商議抵御吳軍之事,陳逆鼓勵將領們奮力破敵,以保障國家之安全。并與諸將約定,開戰(zhàn)之后,齊軍將只鳴進攻之鼓,不敲退兵之金(當時戰(zhàn)爭習慣是鳴鼓為進攻之號 令,鳴金為收兵之號令)。以示有進無退,不獲全勝誓不收兵。
    這時,吳軍已自魯境連克城池深入齊境,兩軍相遇于艾陵。馬上就展開了一場廝殺。吳將胥門巢將吳之上軍為先鋒,剛剛抵到艾陵,正逢齊軍先鋒公孫揮,兩下二話沒說,戰(zhàn)成一團。齊車以逸待勞養(yǎng)精蓄銳,一旦施展,銳不可當。而吳軍俱為蠻勇之士,飽經(jīng)戰(zhàn)陣,卻也不以齊軍為意,你來我往,一時勝負難分。齊帥國書見狀,一股無名之火沖上腦門,下令中軍出擊,一時鼓聲大作,齊軍斜刺里殺出,將吳軍截為兩段,胥門巢抵擋不住,敗下陣來。幸而吳車主力殺到,才穩(wěn)住了陣腳。
    初戰(zhàn)獲勝,齊軍上下一片歡騰,以為吳軍不足慮,早晚會凱旋。元帥國書居然下令讓軍士每人備長繩一條,說吳俗斷發(fā)紋身,我們帶上繩子好拴他們的腦袋。
    第二天,兩軍對陣,吳將胥門巢先率三千越軍出戰(zhàn),齊將公孫揮隨即殺出,胥門巢不戰(zhàn)自退,齊軍追而不舍。吳上軍迎出,抵住公孫揮大戰(zhàn),胥門巢轉(zhuǎn)身回戰(zhàn),兩下兵擊齊軍。齊軍統(tǒng)帥國書見狀,隨即命公孫夏部出來,而戰(zhàn)不多時,吳之下軍又投入戰(zhàn)場,看看齊軍漸有怯意,統(tǒng)帥國書遂將全部兵力壓上,雙方十兒萬人馬在不大的戰(zhàn)場上左右盤旋,刀來槍去,只殺得煙塵滾滾,血流成河。吳軍眼看要支撐不住了,夫差忙把伯喜的總預備隊投入,總算穩(wěn)住了局面。雙方仍舊緊戰(zhàn),此時齊軍十萬已全部投入戰(zhàn)場,而吳軍只投入了七萬兵力,而且是逐步投入的,后續(xù)部隊保持著精力和銳氣。齊軍兵多,但韌勁較差,吳兵雖少,但蠻勇有力,雙方鏖戰(zhàn)良久,雖說齊軍占優(yōu)勢,但也難分勝負,雙方士卒都感到有些疲憊了。
    正在這時,突聞吳軍陣上鉦側(cè)齊鳴,金聲大作。正在苦苦廝殺的齊軍將士都以為吳國在鳴金收兵,總算戰(zhàn)出了個結(jié)局。大家斗志一下子就懈下來。不料,吳軍非但沒有收兵,卻只見吳王夫差親率吳國最精銳的三萬中軍,從戰(zhàn)場左側(cè)分三路殺到。原來,吳軍與中原戰(zhàn)法不同,他們是鳴金進軍,所以,聽到金聲,吳兵不但不退反而大進。吳王這三萬精兵蓄銳已久,一朝出動,如山洪迸發(fā),勢不可當。本來齊國軍隊已經(jīng)全線壓上,戰(zhàn)得筋疲力盡,又加上鳴金之故,使戰(zhàn)心松懈,一時怎擋得住這三萬虎狼之師。只見齊軍的戰(zhàn)旗一面面倒下,戰(zhàn)將一員員戰(zhàn)死。雖然齊軍大部分將士都拼力抵抗,十萬大軍沒有多少人試圖脫逃,但畢竟力怯技弱,一點點地被吳軍吞噬。當最后一面戰(zhàn)旗被吳軍砍倒之后,艾陵尸橫遍野,血流成河,齊國十萬大軍除少數(shù)逃走外,多數(shù)被殲,元帥國書也戰(zhàn)死沙場。一時甲仗山積,齊軍八百革車,全都成為吳軍的戰(zhàn)利品。
    戰(zhàn)后,齊國獻上大批金帛財物,向吳求和,吳王夫差答應了議和,罷兵回國。從此,在中原無人敢于與之爭鋒,霸主的地位到手了??墒沁@場勞師遠征卻耗干了吳國的國力,給了一直心懷叵測 的越國以可乘之機,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吳國沒有滅掉齊國,自己卻被越國滅掉了。
    簡 評
    這是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論兵力十萬對十萬,兩兩相當,論兵謀將略,齊是孫武文母之郭,有兵法傳統(tǒng),而吳是孫武用武之地,自有兵學之余緒。從國家實力而言,齊優(yōu)于吳,從軍隊戰(zhàn)斗力而言,吳優(yōu)于齊。艾陵是一場正規(guī)的交手戰(zhàn),雙方都盡了全力,齊軍之失在于不留預備隊,過早將兵力全部投入,以至沒有后勁。而吳軍恰恰相反,把最精銳之師留在最后使用,因而能在最后一搏中大獲全勝。
    但這場大戰(zhàn)吳國贏得并不輕松,一來興師遠征,開掘運河消耗國力遠甚于齊;二來艾陵之戰(zhàn),雖殲敵十萬,自己損失也在半數(shù)左右。雖然大勝,但卻無力向齊國發(fā)起進一步進攻,遂匆忙接受議和回國了事。后來,越國能滅掉吳國,主要原因在于此戰(zhàn)吳國元氣大傷。戰(zhàn)前子貢與勾踐的料想,被后來的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吳亡于越,但實亡于齊。
    ?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 中考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