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歷史延伸閱讀:天京保衛(wèi)戰(zhàn)

字號:


    太平天國的最終失敗——天京保衛(wèi)戰(zhàn)
    天京保衛(wèi)戰(zhàn)是太平軍為保衛(wèi)首都天京,在1862年至1864年進行的防御作戰(zhàn)。安慶失守后,陳玉成受到革職處分,坐守廬州,1862年5月放棄廬州北走壽州,被地主團練頭子苗沛霖誘捕送往清軍勝保大營,6月4日在河南延津遇害,年僅26歲。陳玉成的犧牲和廬州的失陷,使太平軍在皖北的防務瓦解。太平天國只能依靠李秀成等新開辟的蘇浙根據地支撐危局。
    湘軍攻陷安慶后,曾國藩即設大營于此。同治元年正月初一(1862年1月30日),清廷任命曾國藩為協(xié)辦大學士,仍統(tǒng)轄蘇、贛、皖、浙四省軍事。曾國藩立即籌劃以東征金陵為主要目標的全盤軍事行動。具體部署是:曾國荃部自安慶沿長江北岸直趨金陵;曾貞干部由池州攻蕪湖;彭玉麟等率湘軍水師沿江而下,配合兩岸陸師行動并負運輸接濟之責;鮑超部由贛入皖,攻寧國府;左宗棠部攻浙江,李鴻章部淮軍攻上海周圍的太平軍,爾后西進。
    1862年3月,曾國荃部離開安慶東下,拉開進攻天京的序幕。各地太平軍在敵人的全面進攻下節(jié)節(jié)敗退。5月,湘軍攻占當涂、蕪湖、板橋、秣陵關、大勝關、三汊河。5月30日,彭玉麟率水師進泊金陵護城河口,曾國荃部直逼雨花臺,曾貞干也率軍趕到。天京處在湘軍直接威脅之下。
    湘軍迅速進抵天京城下,大出洪秀全意料。洪秀全于是一日三詔催促李秀成從上海前線回援,李秀成只得停止進攻上海,退回蘇州,派一部分兵力趕回天京加強防務,自己則仍留蘇州。1862年7月,天京外圍形勢更加嚴重。7月11日,西南屏障寧國府被敵攻破。楊輔清、洪仁從皖南回援天京,夜襲湘軍,也被湘軍擊退。8月6日,洪秀全嚴詔催逼李秀成趕快回援。9月14日,李秀成由蘇州出發(fā),督率13王,領兵10余萬,在東壩會齊,回援天京。
    10月13日,天京外圍的攻守戰(zhàn)開始。李秀成率軍與天京城內守軍配合,對湘軍發(fā)起猛攻。湘軍堅壁固守。11月3日,太平軍集中力量攻湘軍東路,轟塌曾國荃雨花臺營附近的湘軍營墻兩處。湘軍拚命抵抗,太平軍往返沖殺五六次,終不得入。太平軍又用地道向敵進攻,敵人以挖對挖,每挖通一處地道,或熏以毒煙,或灌以穢水,或以木樁堵洞口,使太平軍的地道連連失效。11月26日,李秀成、李世賢圍攻雨花臺曾國荃軍營月余不下,只得下令撤圍。李世賢率部退秣陵關,李秀成率部入天京。至此,13王回援天京的作戰(zhàn)完全失敗。
    天京解圍戰(zhàn)失敗后,李秀成被“嚴責革爵”。不久,洪秀全責令他領兵渡江,西襲湖北,企圖調動天京圍敵。1862年12月,第一批太平軍數萬人從天京下關渡江,占含山、巢縣、和州。1863年2月底,李秀成率第二批部隊渡江,并于3月占浦口,4月占江浦。進入皖北后,受到湘軍節(jié)節(jié)抵御,屢攻不克。進至六安后,正值青黃不接,糧食奇缺,加之敵人防堵甚嚴,李秀成遂放棄原定進軍計劃,于5月19日撤六安之圍,折往壽州,隨即東返。這時,圍困天京的湘軍已增至3萬余人,并于6月13日占領了聚寶門外各石壘。洪秀全又急令李秀成速回天京。6月20日,李秀成率部由九洑洲南渡抵京。南渡過程中被湘軍炮火打死和因饑餓而死者甚眾,渡至南岸進入天京城內的太平軍不到1.5萬人。6月25日,湘軍又攻陷江浦、浦口,30日陷九洑洲,太平軍又損失2萬余人。至此,長江北岸完全為清軍占領。太平軍實力則進一步削弱,天京解圍的希望也更加渺茫。
    與此同時,蘇浙戰(zhàn)場也在淮軍、洋槍隊、左宗棠部湘軍的進攻下趨于瓦解。湘軍于1863年6月底攻破九洑洲,控制了長江北岸后,鮑超部南渡,扎營神策門(今中央門)外沿江一帶。9月,曾國荃部攻占天京城東南的上方橋和城西南的江東橋,11月上旬又連續(xù)攻占了城東南的上方門、高橋門、雙橋門、七橋甕以及秣陵關、中和橋,太平軍在紫金山西南的要點全部失守。11月25日,曾國荃進扎城東孝陵衛(wèi)。這時,湘軍已攻陷天京外圍的所有城鎮(zhèn)要點,天京城只有太平門、神策門尚與外界相通。外援斷絕。李秀成于12月21日向洪秀全建議,鑒于湘軍壕深壘固,圍困甚嚴,天京又內無糧草,外援難至,不如讓城別走,遭到洪秀全拒絕。這樣,太平天國革命事業(yè)的最后一線希望喪失了。
    1864年2月28日,湘軍攻占了紫金山巔的天保城。3月2日,曾國荃部進駐太平門、神策門外,完成對天京的合圍。曾國荃部合圍金陵之后,曾于3月14日用云梯攻城,但未得逞。4月開始,在朝陽、神策、金川門外挖掘地道十余處,準備轟塌城墻,太平軍一面組織力量從城內對挖,進行破壞,一面構筑月城,以便城墻轟塌后繼續(xù)組織對抗。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一說自殺),終年51歲。此后,天京人心愈加不穩(wěn)。幼天王洪天貴福即位,一切軍政事務統(tǒng)歸忠王李秀成執(zhí)掌。7月3日,湘軍攻占天京城外最后一個據點地保城(即龍脖子),從而能夠居高臨下,監(jiān)視城內動靜。湘軍在龍脖子山麓修筑炮臺數十座,對城內日夜轟擊,壓制太平軍的炮火,掩護挖掘地道。同時,在龍脖子山麓與城墻間大量填塞蘆葦、蒿草,上覆沙土,高與城齊,為攻城鋪平道路。半個月后,湘軍攻城準備基本完成。李秀成見湘軍攻城在即,于7月18日深夜,選派千余人偽裝湘軍,沖出城去,企圖破壞太平門附近的地道,結果被湘軍識破,只得退回城內。
    7月19日晨,湘軍擔任主攻任務的部隊齊集太平門外。中午,湘軍用地雷轟塌城墻。湘軍蜂擁而入。太平軍紛紛以槍炮還擊,雖給敵人以重大殺傷,但沒能擋住湘軍的攻勢。與此同時,湘軍水師各營會同陸師奪取了水西、旱西兩門,傍晚前后,天京全城各門均為湘軍奪占。李秀成于19日晨自太平門敗退后,即回到天王府,獨帶幼天王,由數千文武護送,奔向旱西門,企圖由此突圍出城,結果為湘軍陳湜部所阻,只得轉上清涼山。入夜,折回太平門,偽裝湘軍山缺口沖出,向孝陵衛(wèi)方向突圍。不久,李秀成與幼天王失散,便分道奔逃。7月22日,李秀成在方山附近被俘。8月7日,在寫完供詞后,被曾國藩殺害,年僅40歲。城內守軍與入城湘軍展開巷戰(zhàn),大部戰(zhàn)死,一部自焚,10余萬人沒有一個投降的。
    天京的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革命的失敗。天京保衛(wèi)戰(zhàn)歷時3年,調動使用兵力數十萬而終于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戰(zhàn)略上說,天京失陷是太平天國領導人奉行消極防御戰(zhàn)略思想的必然結果。天京被圍時,洪秀全雖然提出過西襲湖北計劃,但李秀成執(zhí)行不力,沒能達到預期目的,最后還是困守孤城,等到湘軍完成合圍時,洪秀全仍然拒絕讓城別走的建議,致使錯過了撤出天京以圖再舉的最后沉會。從作戰(zhàn)指揮上看,前敵諸將協(xié)同不夠,沒有形成集中統(tǒng)一的領導,仍然是各行其是。所有這些,都和太天國后期政治日趨保守和腐敗息息相關,最后的失敗是難以避免的。
    ?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 中考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