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世襲化 只是富家孩子的福利

字號:

   香港教育水平比較先進,很多學生在學習學校課程的同時,還兼學各種文體培訓。不過,這也許只是富家孩子的福利,對于貧困家庭的孩子來說,上學的費用幾乎龐大到支付不起的地步。
    記者隨即調查了一位姓馮的香港基層婦女,她家有兩個兒子,據(jù)她描述,雖然香港有從小學到高中的12年免費教育,但是,“一人一體藝”、“多元智能發(fā)展”等課程設計,讓學生必須參與課外活動才能得分,否則就會影響升學。而這兩筆費用,就是家庭中最大的負擔。至今為止,這兩個孩子已經(jīng)多年沒有穿過新校服了。
    香港免費教育不免費 每年學習開支仍有4985元
    據(jù)了解,雖然香港實行12年義務教育,但是學生仍然需要支付除了學費之外的各種費用,這些費用加起來大約為4985元(港元),最高為20220元,而貧困家庭的每月收入主要介乎3000至5000元及7001至9000元,每月收入平均數(shù)為7623元,中位數(shù)為8000元。從數(shù)據(jù)上來看,教育支出可以算得上時貧困家庭最大的支出項目之一。
    多元化發(fā)展成空想 窮孩子輸在起跑線
    在香港學校中,有大量的學分需要學生自掏腰包,去學習某項藝術,或者參與某種活動,才能得到。比如說Band1津貼學校音樂科要求學生學習一種西洋樂器考試,更須自費觀賞音樂會完成觀后感報告,并提交門票,而班中的一位學生阿玲,與媽媽及祖母同住,一家三口靠每月9000元綜援生活,要拿出這筆費用來,顯然十分困難,但如未能完成要求,該科將為0分,她或要留級。
    這只是香港眾多貧困兒童的一個個案。調查發(fā)現(xiàn),90.3%的受訪家庭表示支付學習開支有困難。在應付學習開支方面,受訪者主要是家庭節(jié)省伙食支付(64.0%)、不參加學習活動(50.0%)、申請基金支持(25.0%),或甚至問親朋借貸(16.0%)。
    香港社區(qū)組織協(xié)會干事施麗珊表示,隨著香港課程改革,多元智能發(fā)展的教學政策,以及一人一體藝計劃已經(jīng)在香港學校普遍推廣,不少項目納入升學分數(shù)需要學生必須學習,但港府對于上述課程卻缺乏經(jīng)濟支持,讓貧困兒童輸在起跑線。
    同時,貧困家庭的孩子還面臨著被嘲笑與被孤立的局面,因為貧困生沒有機會參加課外學習,更有可能成為同學歧視的對象。大約有23.5%受訪兒童表示自己曾在學校被取笑家境貧窮,受訪者上一次被取笑其家中貧窮的人是同學(71.4%)、其他家長(28.6%)、老師(14 .3%)、學校社工(10 .7%)及學校職工(7.1%)。當被取笑家境貧窮,受訪者會感到失落/傷心(58.5%)、羞愧/丟臉/缺乏自信(58.5%)、不受尊重(53.7%)、憤怒/憎恨(29.3%)、被排斥/被拒絕(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