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歷史延伸閱讀:秦朝時皇帝名號的由來及制度

字號:


    “皇帝”這一名號,創(chuàng)始于秦始皇,據(jù)《史記》卷6《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后世,其議帝號。’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日:‘……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nèi)為郡縣,法令由一統(tǒng),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玉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踉唬骸ヌ?,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制曰:‘可’?!庇纱丝梢?,皇帝名號的確立,乃是秦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產(chǎn)物。
    為適應(yīng)對全國實行強有力的統(tǒng)治的需要,除制訂曠古以來最崇高的名號以外,還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yīng)的名位制度,以突出皇帝崇高的地位,保證皇帝權(quán)力的行使。所以,漢代因秦之名號,又作出許多修訂和補充。在名號上“秦承周末,為漢驅(qū)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為號。漢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也”。在名位制度上又規(guī)定了許多新的內(nèi)容,“漢天子正號曰皇帝,自稱曰朕。臣民稱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詔,史官記事曰上。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輿。所在曰行在所,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璽。所至曰幸,所進曰御。其命令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書”。由于皇帝至尊地位的確定,凡與皇帝有親屬關(guān)系的人也有了特定的尊號,如皇帝父母稱“太上皇”、“皇太后”;祖母稱“太皇太后”;妻妾稱“皇后”、“夫人”、“妃嬪”;子稱“皇太子”、“皇子”:姑稱“大長公主”,姐稱“長公主”,女稱“公主”;孫稱“皇孫”等,形成了一整套專用的名號,并長期固定下來。
    皇帝的名號制度還包括死后的謚號、廟號、陵寢號等,旨在維護皇帝尊嚴,突出正統(tǒng)并加以神化。
    謚號是人死后按其生干事跡評定褒貶給予的稱號?!耙缯撸兄E也,號者,功之表也”。早在西周時,謚號就已在貴族中普遍實行。秦始皇為突出帝王的尊嚴,不允許群臣和后人對自己有所指摘,下令廢去皇帝之溢。西漢呂后當(dāng)權(quán)時才加以恢復(fù),規(guī)定帝王溢號由禮官議定,群臣上奏,報請新皇帝裁決。從西漢至隋,帝王的謚號基本上是按古禮所載而定。如西漢孝惠皇帝,據(jù)《謚法》:“柔質(zhì)慈民曰惠”,而“孝子善述人之志,故漢家之謚,自惠帝以下皆稱孝也”。當(dāng)時的溢號基本上反映了帝王的一生功過,只是用詞比較隱諱,字數(shù)也在一二字之間,不像唐以后那樣多用推崇和恭敬的詞語,字數(shù)也越來越多。
    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待起的名號。秦始皇自以為其統(tǒng)治可傳萬世,因此以世系為廟號。漢代恢復(fù)古札,以“祖”或“宗”為廟號,雖然還是按世系排定,但是,“祖有功而宗有德”,自稱功德是建立廟號的標準,因此“漢之子孫,以為功莫盛于高帝,故為帝者太祖之廟;德莫盛于文帝,故為帝者太宗之廟”。西漢12帝,稱祖或宗者僅5人,東漢13帝,稱祖或宗者7人;兩晉15帝,稱祖或宗者7人。這種制度為后世因循,“自唐以來,諸帝廟號莫不稱宗,而此義混矣”。
    陵寢是皇帝死后安葬的地方,其名號一般是根據(jù)皇帝生前的功過和世系而命名的。開國皇帝之陵一般都稱為“長陵”,而以后的皇陵則要依其生前事跡和世系來命名,諸如茂、義、康、顯節(jié)、高平等陵。皇陵也有以地處命名的,如漢文帝的霸陵,魏文帝的首陽陵,孫權(quán)的蔣陵等,但這種情況很少見。為皇帝建陵以后,還要在“陵旁起邑,置令、丞、尉奉守”,有時還要遷徙人民去居住,陵寢所在地逐漸變?yōu)榭h治,陵寢號變?yōu)榭h名,而其原有的意義則逐漸為人淡忘。
    在君主專制制度下,君主至高無上,帝王和王室大臣們極力要保持最高的尊榮,極力要對此最高一人的生前死后給予美化神化,其目的是為了使天下臣民聞而敬畏、望而生畏。名號制度則被用來作為加強和維護君主專制制度的一種特定手段。
    ?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dǎo) 中考復(fù)習(xí)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