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 始皇出生於趙國邯鄲名為趙政
秦昭王五十六年, 始皇及母回趙國
秦始皇元年, 始皇年十三登秦王位,秦擊取晉陽,做鄭國渠
秦始皇四年, 七月,天下皇蟲害,百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
秦始皇五年, 蒙騖攻取魏酸棗二十城,初致東郡
秦始皇六年, 五國聯軍攻秦
秦始皇十三年, 桓齮定平陽宜安,韓派韓非來使,李斯毒害死,韓王請為臣
秦始皇十五年, 興軍至鄴,軍至太原,攻取狼孟
秦始皇二十四年, 王翦,蒙武破楚,項燕昌平君*,楚亡
秦始皇二十六年, 蒙恬.王賁擊齊,虜齊王建,初并天下,立為皇帝
秦始皇二十七年, 更命黃河為德水, 厲行車同軌,書同文,及統一度量衡
秦始皇二十八年, 開始興建阿房宮,始皇東巡,至泰山封禪,北登瑯琊
秦始皇三十五年 ,筑九原通甘泉直道
秦始皇三十七年, 十月,始皇巡行會稽,瑯琊,歸途經沙丘崩,子亥立為二世皇帝,李斯,趙高,矯詔賜扶蘇,蒙恬死
*
一,提高帝王尊嚴:嬴政自以為功過『三皇』,德兼『五帝』,故兼采古代共主之尊號而合為『皇帝』,用作天子之專稱.從此中國歷:史上之君主便稱為『皇帝』,嬴政則被叫做秦始皇.
二,厲行中央集權:秦始皇在中央政府內設丞相,太尉與御史大夫,分管全國之政務,軍事及監(jiān)察,謂之『三公』.另有奉常,郎中令,衛(wèi)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等『九卿』,負責政府各部門工作.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負責,一切聽命於皇帝.
*
三,廢封建置郡縣:秦自商鞅變法後,即逐漸推行由國君直接控制之郡縣制.消滅六國後,始皇又采取廷尉李斯之見,不再重行封建
四,加強基層統制:秦統一全國後,繼續(xù)推行商鞅變法以來之戶籍與連坐法,以五家為『伍』(設伍長),十家為『什』(設什長),其上又有里,亭,鄉(xiāng)等.通過郡,縣,鄉(xiāng),亭,,里,什,伍的層層控制,皇帝可將其統治真插至鄉(xiāng)間里閭.
五,實施嚴刑峻法:秦朝在秦國原有的法律基礎上,修訂了一套嚴密之法律,頒行於全國
量 器
軍事
一,銷毀兵器:為防止六國遺民之叛亂,始皇下令將天下兵器聚之於咸陽.
二,夷平險阻:始皇下令『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即將原來六國於險要地帶修筑之城郭,關塞及堡壘,一律加以拆除,以防止封建割據之再現.
三,移民戍邊:把民眾數十萬遷徙至北部河套及南方五嶺一帶,以加強邊防,開發(fā)邊疆.
四,普遍徵兵:規(guī)定凡十七至六十歲男子均須服兵役.
五,修筑長城:秦始皇把戰(zhàn)國時北方燕,趙,秦三國舊修之長城連接起來,『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馀里』
立射俑
弩
銅劍
經濟
一,遷徙豪富:將六國舊貴族及富豪十二萬戶迫遷咸陽,另有一部份則徙之於巴蜀,南陽等地,使他們離鄉(xiāng)背井,可便於監(jiān)視,又可促進首都等地之繁榮.
二,統一貨幣:禁止使用六國各自的龜,貝,玉等幣.規(guī)定全國統一使用金,銅兩種圓形貨幣,其中金為上幣,單位曰鎰;銅為下幣,以半兩錢為單位.
經濟
三,統一度量衡:以商鞅時的秦國度,量,衡器具,作為全國斗算長短,大小輕重之標準,并於其上刻寫統一度量衡之詔書.度的單位是分,寸,尺,丈,引等,量的單位為合,升,斗,斛,衡的單位有銖,兩,斤,石.
四,定土地私有: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後,秦室更加重視農業(yè)生產,實行強本(農業(yè))抑末(商業(yè)).
交通
一,統一車軌:秦時統一規(guī)定車寬六尺,實現了『車同軌』,改變了戰(zhàn)國時各地車軌寬窄不同之狀況,一車可通行全國.
二,溝通水路:秦疏濬鴻溝(河南汴河)作為水路樞紐,通濟,汝,淮,泗諸水.又於公元前二一四年,令史綠監(jiān)修長達六十多里之靈渠,溝通了湘,漓二水.
交通
三,修建馳道:秦在原來六國車馬道路之基礎上,修筑寬闊一律之馳道,道寬五十步(六尺一步).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秦始皇曾沿著新修之馳道,多次親巡全國各地,四處勒石紀功.
文化
一,統一文字:戰(zhàn)國時期,『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瀳,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始皇乃令李斯把原來秦國之大篆整理簡化而成小篆,在全國通行.後程藐又簡化小篆成隸書,亦在秦代流行於全國.
二,統制思想: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實行了嚴厲之統制,如頒布-令,大肆收繳焚毀書籍,又坑殺非議朝政的儒生四百馀人,史稱『焚書坑儒』.
對外
秦始皇於并吞六國,統一天下之後,復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中國版圖大定,西自隴蜀,東至遼東,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形成後來中國疆域之基礎.
經略百越:百越乃古代中國南方越族之泛稱在全國統一之前, 秦已逐漸征服甌越,閩越等,并設置會稽,閩中二郡.統一中國後,秦始皇遂著手開辟嶺南之事業(yè),以征服南越,雒越.
對外
北伐匈奴:匈奴系中國北方邊境上之古老民族,分布於今蒙古大草原上,它一向從事游牧,以強悍和騎射著稱.戰(zhàn)國末年以來,匈奴時常南侵,威脅到燕,趙,秦等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安全,故北方邊境諸國均各自修建長城以御防之.接著乃在燕,趙,秦舊長城之基礎上,加以增筑,連結成一條長達五千馀里的所謂『萬里長城』.是為古代中國及世界最偉大的建筑工程之一.
秦始皇暴政
始皇的一系列政策與措施,大大加強了全國之一統,對後世亦產生頗大的影響,不過其事業(yè)系在殘酷壓榨民眾的條件下,於短短的十來年內集中完成的,故秦朝之統治不免帶有苛急,暴虐之特點.
一,徵歛無度,賦稅奇重: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與工程建設,滿足窮奢極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對民眾課以重稅,使有秦一代『力役三十倍於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
二,好大喜功,濫用民力: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連年大興土木,四處征戰(zhàn),內則修馳道,開靈渠,筑長城,外則伐匈奴,征百越,每項均須役使浩大之民力.
秦始皇暴政
三,嚴刑峻法,民怨鼎沸: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法令即十分嚴苛,一人死罪誅及三族,一家犯法鄰里連坐,百姓動輒被罰充役或慘遭酷刑.到秦始皇時,更一味『專任獄吏』,把嚴刑峻法推至顛峰.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顛,抽脅,鑊烹之刑.
四,箝制思想,焚書阬儒:秦始皇還把嚴刑峻法施之於思想領域,大肆統制思想,禁錮思想自由.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曰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始皇完全采納之,此即著名之『焚書令』._
秦始皇的生世
自古至今,秦始皇的生世是後世所疑惑且深為探討的,『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秦始皇是秦莊襄王的兒子,莊襄王作為秦國的質子到趙國,看見呂不韋的一個小妻,因為喜愛就娶了她,生下始皇,史記簡單的說明秦始皇的生世,讓後世充滿疑竇及推測,有一說法,呂不韋為了控制贏異人,呂不韋先娶了邯鄲絕世美女趙姬,等到她懷孕,呂不韋邀請贏異人到家歡宴,故意介紹趙姬給贏異人認識,贏異人看到趙姬神昏顛倒,請呂不韋把趙姬送給自己,呂不韋假裝大發(fā)雷霆:『怎麼,朋友妻,不可欺!』鬧了一陣子,仍把趙姬送給異人,趙姬懷孕一年,生了一子,就是秦始皇.
秦始皇的性格
秦始皇的性格,是殘酷且獨裁的又好大喜功.其實,他的性格和早期未及帝位時有相當關系.因為其實身世不明,到底是否為子楚之親生兒子,使得他及趙姬遭受許多屈辱.幼時缺父愛,即位時又無實權,而導致他性格冷酷,造成了這個獨裁者,亦造就了日後誅殺所有曾和趙姬有仇之人.「焚書坑儒」,一口氣殺盡四百六十個欺騙,攻訐他的人,亦可以表現出他人格偏激的一面.此外,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不斷的出游,勞民傷財,這是他人格的陰暗面.但若就他的政績,改革及施政,使人看出他乃一個胸懷大志,且具有高度智慧的人.由此可見到他對
於治國積極的態(tài)度.但也因他太過急躁,於短短的十來年大興土木,四處征戰(zhàn),在秦始皇當政的十二年間,其為政之苛暴實非百姓所能忍受.
?
中考政策 | 中考狀元 | 中考飲食 | 中考備考輔導 | 中考復習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