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未嘗不致力維護政權,然秦王朝卒不及十五年而已,原因何在?
秦統(tǒng)一六國後,致力於維系大一統(tǒng)面.秦始皇有鑒於戰(zhàn)國末年局勢之混亂,首以法家集權代替諸侯均權,以鞏固中央之權力;以嚴刑峻法代替松散禮治,在法,術,勢并行下壓倒臣民,提高君威.在此治國方針下,秦初的政教文化,國防建設上頗有治世之兆.盡管如此,秦由建立王朝至覆亡,前後亦不及十五年.追溯其故,秦政以法家思想為基石,是以成就其統(tǒng)一大業(yè),同是亦造成秦之速亡.
秦始皇在統(tǒng)一後并無休養(yǎng)生息之舉,反之竭力推行一系列的新政以鞏固政權.地方上,秦始皇「廢封建,行郡縣」以達至強榦弱枝的管治目的.郡縣制度規(guī)定地方首長全由中央任命,不得世襲,且只領俸祿而不得過問政事.這使地方成為隸屬中央的一個行政區(qū)分,大大削弱了地方勢力.從前封建制度容許諸侯列國并存,在欠缺一個強大中央勢力制衡下,動輒兵戎相見;行郡縣使中央和地方產生從屬關系,混戰(zhàn)爭利之局面不復見,以致息戰(zhàn)弭兵,國家可享永久和平.
軍事上,秦始皇對國內外的政策也著重力之均衡,求國家之穩(wěn)定.收軍器,決川防,夷險阻等法皆有效消解封建時代留下之器械,杜絕六國遺民群起武裝起義,威脅統(tǒng)治.對外,不斷開拓邊境以防御外寇入侵亦為對秦長治久安之努力.故秦始皇下令修筑長城,戍五嶺務求國家長期之寧息.
以上政策之實施使秦始皇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此後一切國事皆在掌握之中.雖然頗為專制,卻是有效操控各個勢力,增強各方面對中央的向心力之良方. 然而卻種下秦朝政權最終傾覆滅亡之禍根.
秦立國以來,法家思想隨秦國國勢日漸強盛而流行.至始皇一朝,起用李斯為相理政,更把以法治國之概念推向高峰.秦亡,法家地位頃刻回落.言則,應把秦亡歸咎「行法不能久,任刑法致亡」 秦雖然以法家思想建立統(tǒng)治,但發(fā)展以來,尊君主張日益明顯,如對秦始皇要尊稱為「皇」,命為「制」,令為「詔」;反之重法意識日益趨微,最終偏偏離法治本義.真正的法治,一切應以法律為最高標準,國君乃行法機構,更不容違法.然秦始皇施政卻以其意為最高準則,法律仍佐治工具.故秦初始皇的一切政令皆由自己制定,頒布并執(zhí)行.君主更可隨意增修條文,法律并不能限制君權.到了秦二世時,利用「更為法律」遂其自恣私欲, 結果「得肆意極欲」形成獨裁統(tǒng)治.法律在當時僅淪為據君主意志而成文的紀錄,法制蕩然無存.可見秦政的人治色彩較濃.法治以法為本位,專制統(tǒng)治則以君本位,而秦統(tǒng)治模式較近於後者.李斯行法不取法律之下人人平等的優(yōu)點,反使秦政日益偏向君主獨裁.此外,法家思想尚有按時勢而變,與時并進的特質.可惜秦得天下以來繼續(xù)反德行霸,不知與民休息,未能體察民情而調節(jié)有關措施.如此變本加厲的專政,對民眾長期鎮(zhèn)壓易使民心思異,動搖國本.
從秦代-中,有兩個易於辨認的強權專橫特徵:其一是集權推行之過速,并未顧及人民的接受程度.秦統(tǒng)一六國後旋即改革,把封建的均權社會轉變?yōu)橹醒虢y(tǒng)籌一切的集權社會.人民一方面尚未拋下舊有制度的生活方式,一方面被迫要立即投入一個全新制度,自然難以適應.其二是殘刑酷罰之過兇,過度抑壓人民.西漢初年儒者陸賈分析秦朝「舉措暴眾,用刑太極」,故招致敗亡,正合此論.秦始皇不以仁義治國,「專任刑罰」壓詐人民.他對犯罪的國民更不容寬恕,小則「謫造戍」,「徒謫」或「徒刑」,大則判以死刑,更行連坐法,株連什廣.且各種責罰方式(尤其多種的死刑)既殘忍又侮辱人性尊嚴,加深民怨.賈誼論秦朝之滅亡原因道:「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指出殘暴不仁的制裁有違時勢發(fā)展.「以武服人」本身就是令人口服心不服,況且如此輕視人命卒使官逼民反.這些政策流於矯枉過正,本為鞏固政權卻成為民眾束縛,令其在不堪壓迫下反抗圖存.
有謂秦之滅亡乃歷史洪流的正常更替,從貴族社會的周到平民社會的漢之間自然過渡.此論更指出秦朝政策裏役使民力一項有奴隸意識,顯出其統(tǒng)治還不脫貴族味,故終為平民取而代之.又謂當時貴族傳統(tǒng)在當時人心裏猶有影響力.故在對秦苛政極為不滿,怨望日深下,六國潛下的反秦力量便以「反廢封建」為罪造反,對秦朝政權造成沖擊.而貴族謀反的不成功,最後由低下階層劉邦成功取代秦王朝,引證著秦并未完全建立一個平民政府,僅是政權由貴族轉移至平民的階段,覆亡是注定的.可是這個說法似乎不大準確.首先,不論是貴族還是平民,他們對秦朝施政的不滿才是反抗的主因.尤其在役使民力方面,全國男女均要服兵役,還有不斷的移民實邊,令軍民感到待遇與流放無異.力役既重,國家更不體諒往返路途因國家版圖之擴大而倍增,嚴定遲到服役即斬,故陳勝,吳廣揭竿起義,此後群雄并起為必然之結果.如此濫用民力自然不得民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心背向始終為國家存亡之關鍵,人的因素較天理循還較有決定性.
此外,即使秦始皇在位間多麼費力維護政權,其繼位者的不才,致使-日衰,步向滅亡也是無可口非的.秦二世胡亥在【漢書】古今人物表中被評為「下中」,可想而知在歷代帝王中屬昏庸驕恣的,也算無出其右了.而在秦代史實中,也足證當時君主昏庸,輔弼無人.胡亥乃由趙高,李斯矯旨而立,故太子之位非因其才能過人而得.若欠雄才大略,只懂縱情聲色,有賢臣在旁尚可維持局勢.惜李斯後來被趙高殺戮,佞臣趙高受寵下指鹿為馬,胡作非為.朝綱敗壞下,人民積怨更是一發(fā)不可收拾.創(chuàng)業(yè)難,守業(yè)更難,秦二世,三世自甘墜落,秦始皇先前努力維系也是徒然.
總結而言,始皇以法開國,惜不好好利用法治優(yōu)勢,漸入獨裁統(tǒng)治,政權注定無法長久.而秦二世等的昏庸無能,加速秦之滅亡,故秦國祚不足十五之長.
?
中考政策 | 中考狀元 | 中考飲食 | 中考備考輔導 | 中考復習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