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教授眼中新一代中國留學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

字號:

《美教授眼中新一代中國留學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由01月12日報道。
    人民日報報道 在教學中適應日益眾多的中國留學(微博)生的學習和思維特點,對美國老師也是一種挑戰(zhàn)
    最近幾年,美國的中國留學生有了兩個很大變化,一是人數(shù)增長較快,二是學生更加年輕。
    1978年,南加州大學只有兩名來自中國內(nèi)地的留學生,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超過2500人。從全美來看,有中國學生的大學日益增多。我曾任教的肯塔基州伯里亞學院規(guī)模很小,僅有1500多名學生,但仍不時見到中國留學生的身影。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中國問題時,已有一些來自中國的學生。與今天的中國留學生相比,當時的中國留學生年紀往往偏大,一般都已結婚。在我的印象里,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上世紀90年代。進入新世紀,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本科畢業(yè)后便來到美國接受研究生教育,而近些年直接到美國修讀本科的留學生數(shù)量也有很大增長。
    在我看來,新一代留學生多為本科生,他們與以往的老一代研究生相比有很大不同。首先,他們更容易融入異國文化。包括南加大在內(nèi)的許多美國高校都要求本科生盡可能多地選修不同科目,歷史、科學、社會、環(huán)境、電影……越多越好,而老一代留學生更專注于專業(yè)研究,交往圈子較小,甚至僅局限于班上的同學。除了上課外,一些學生可能連講英文的機會都不多,而除了美國本土學生,南加大有幾千名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在選修不同科目的過程中,文化背景各異的學生會有很多彼此交流的機會。
    其次,由于新一代留學生年紀更輕,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更強,往往視野更加開闊、思維更為活躍,腦子里也有更多想法。我有一個學生,經(jīng)常給我發(fā)郵件,指出我們美中學院應當改進之處,我雖然并不同意他的每一個想法,但對他總能有這么多的思考感到由衷高興。
    再次,新一代留學生適應能力更強。對中國留學生來說,最大的挑戰(zhàn)是英語。美國大學的一個普遍特點是,學生必須在課外閱讀大量資料。平均看來,如果在課堂上學習一個小時,課外閱讀便需要3個小時。假如一個學生每周選修16學時,課外閱讀時間要達到48小時,已經(jīng)超過了一個全職工的工作時間。對許多以母語為英語的學生來說,這么大的閱讀量也會感到頭疼。新一代留學生更容易盡快適應英語閱讀,而且他們往往閱讀大量專業(yè)以外的英語讀物,英語的理解和表達能力一般很快便會突飛猛進。
    洛杉磯是一個以多元文化著稱的城市,有許多背景各異的移民(微博)社區(qū),又是文化和藝術之都,在這里留學是一個十分難得的開闊眼界的機會。年輕的留學生更愿意出去看電影、接觸不同的飲食,這樣便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國,包括發(fā)現(xiàn)美國的不足之處。
    中國學生絕大多數(shù)既聰明、又刻苦。美國大學生的基礎知識,特別是數(shù)學和理科知識不如中國學生扎實。但在美國的中學,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在于幫助學生理解社會如何組成、經(jīng)濟怎樣運轉(zhuǎn),認識到每個人的想法會與其他人相關,并學會在面對問題時自己找到解決之道,而中國留學生往往沒有這種經(jīng)驗。因此,如何在教學中適應日益眾多的中國留學生的學習和思維特點,對美國老師也是一種挑戰(zhàn)。
    (作者為南加州大學美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