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歷史備考:變法概述

字號:


    
變法引領時代進步
    
山東 宋仲明
    

     
    【點擊課標】
     
    1.通過商鞅變法等史實,認識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2.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直擊中考】
     
    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古代成功的社會變革,對推動社會發(fā)展、促進民族融合發(fā)揮過重大作用,近幾年來一直是中考的重點。考查內(nèi)容涉及改革的背景、內(nèi)容和影響,考查形式多以選擇題為主,有時也考材料題。例如:
     
    1.(2010年·十堰市)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古代大變革時期,秦國進行了以“以法治國”為主要特征的商鞅變法,下面商鞅的言論和采取的主要措施中最能體現(xiàn)“以法治國”思想的是
     
    A.建立縣制                        B.鼓勵農(nóng)民開墾荒地
     
    C.“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D.“治國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答案:C
     
    2.(2010年·廣東?。┰跉v史課上,同學們暢所欲言,內(nèi)容涉及:立木為信、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和獎勵耕戰(zhàn)等。據(jù)此判斷同學們所談論的是  
     
    A.商鞅變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
     
    答案:A
     
    3.(2010年·岳陽市)戰(zhàn)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在秦國確立了  
     
    A.禪讓制       B.土地私有制     C.王位世襲制      D.科舉制
     
    答案:B
     
    4. (2010年·南京市)戰(zhàn)國時期,商鞅變法為統(tǒng)一大業(yè)的實現(xiàn)奠定了基礎,讀右圖。該變法發(fā)生在何處 
     
     答案:A
     
    5. (2010年·黃石市)商鞅變法是我國戰(zhàn)國時期效果最顯著的變法。下列選項屬于該變法內(nèi)容的是  
     
    A.把土地分給天子親屬             B.國家承認土地私有
     
    C.擴充國學規(guī)模                   D.設立直屬中央的三司
     
    答案:B
     
    6.(2010年·福州市)戰(zhàn)國時期有一戶人家:老大因作戰(zhàn)有功獲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則被國君派往小縣為吏。據(jù)此判斷這戶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A.齊國         B.楚國          C.燕國          D.秦國
     
    答案:D
     
    7.(2010年·呼和浩特市)(孝文帝)“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對于詔令內(nèi)容理解準確的是
     
    A.在朝廷必須說漢語,違反者免其官職 
     
    B.采用漢族的法律,懲治違法的官員  
     
    C.朝廷令所有的鮮卑人都說漢語       
     
    D.朝廷有權懲處違法官員
     
    答案:A
     
    8.(2010年·深圳市)實行向漢族學習的政策,促進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是
     
    A 商鞅         B 北魏孝文帝        C 齊桓公       D 成吉思汗
     
    答案:B
     
    9.(2010年·湛江市)改革是興利除弊、振興國家的重要手段。以下屬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nèi)容是  
     
    A.頒布“推恩令”,加強監(jiān)察制度    B.鮮卑族改穿漢族服裝  
     
    C.統(tǒng)一度量衡                     D.禁止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通婚
     
    答案:B
     
    10.(2010年·貴港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義是  
     
    A.加速了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過程 
     
    B.學習漢族文化風俗
     
    C.借鑒漢族政治和經(jīng)濟制度           
     
    D.加強對經(jīng)濟和官吏的管理
     
    答案:A
     
     11.(2010年株洲市中考題)“魏主引見朝臣,詔斷北語,一從正音……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昕仍舊。若有故為,當降爵黜官…”這段材料反映了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項措施
     
    A.遷都洛陽    B實行官吏俸祿制   C.頒布均田令    D.講漢語
     
    答案D
     
    12.(2010年東營市中考題)以下圖片反映出的歷史現(xiàn)象是
     
    

    
    

    
    

    穿漢族服飾的鮮卑貴族
    

    漢人胡食畫像磚
    

     
    A.民族融合    B.中外交往     C.國家統(tǒng)一    D.經(jīng)濟發(fā)展
     
    答案:A
     
    13.(2010年·青島市)“對于歷史上任何一個闖入并扎根于農(nóng)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來說,接受同化是他們的終極命運。”北魏孝文帝順應時代潮流,毅然進行改革。下列不屬于孝文帝改革內(nèi)容的是  
     
    A.說漢語    B.穿漢服    C.改漢姓     D.以法治國
     
    答案:D
     
    試題創(chuàng)新
     
    改革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強大動力,自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為推動社會的進步,據(jù)理而爭,慷慨陳詞,發(fā)起一系列的變法革新活動,仔細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圖A 廢井田 開阡陌
    

    圖 B 北魏都城
    

    圖 C 商鞅舌戰(zhàn)圖
    

     
    材料二 北魏時一位皇帝決心把都城遷到洛陽,但遷都的決定遭到許多鮮卑貴族的反對。于是,公元493年,這位皇帝以南征為名,親率二十萬大軍南下。一路上秋雨連綿,道路泥濘,長途跋涉的鮮卑貴族和官兵們疲憊不堪,到洛陽后不愿意繼續(xù)前進了,于是這位皇帝趁機說,行軍中途,怎么可以無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繼續(xù)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作南征的打算!
     
    請回答:
     
    1.圖A反映了我國古代哪次改革的什么措施?在當時起了什么作用?
     
    2.圖B反映了我國古代哪次改革的什么措施?有什么重大歷史意義?
     
    3.圖 C和材料二反映的共同問題是什么?由此,請你談談對改革的認識。
     
    4.商鞅和孝文帝都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改革家,結合當前改革,談談一個好的改革家應具備的素質。
     
    參考答案:
     
    1.商鞅變法;鼓勵農(nóng)民開墾荒地(或獎勵耕織);調(diào)動了農(nóng)民生產(chǎn)積極性,推動了農(nóng)業(yè)發(fā)展。
     
    2.北魏孝文帝改革;遷都洛陽;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
     
    3.共同問題: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往往會遇到守舊勢力的阻撓。認識: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強大動力,但改革中常常遇到各種困難,特別是守舊勢力的干擾;改革者必須具有超人的膽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敢于同各種守舊勢力作斗爭;改革要與時俱進,講究策略和方法。
     
    4.改革者要重視變法前的準備工作,適時而動;改革者要取信于民,方法得到,重視法治;改革者要從實際出發(fā),立足現(xiàn)實,能夠突破陳規(guī)有創(chuàng)新的精神;改革者要富于斗爭精神。(3、4小題答案有開放性,不拘泥于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作者簡介:宋仲明,山東昌樂實驗中學教師,中學一級教師,教研組長,骨干教師,長期從事中學歷史教學工作,先后在《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人民教育》、《當代中學生》、《中學歷史教學》、《新課程》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多篇;教學中撰寫的《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教學設計在200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組織的新課標新教材教學設計評比中榮獲二等獎。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 中考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