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語文備考:課本同步閱讀43(九下)

字號:


    為方便2013年中考生及家長查詢相關信息,出國留學網中考頻道特別搜集匯總了中考語文資料以供參考:
    43 電影劇本的特性
    葉楠
    在我國,電影劇本既是文學的一種,那么它與一般文學作品,有什么不同呢?
    我認為它與一般文學相比共性多于特性。因此,電影編劇在創(chuàng)作的思想、生活、技巧準備上,沒有什么特異于如小說作者之處。但是,它也確有不同于一般文學的特點,這就是它是提供拍攝用的,要服從電影的特性。
    關于電影的特性,世界電影理論家的專著浩如煙海,議論不盡相同,而且理論本身也處在不斷發(fā)展之中。這是因為電影在實踐中也不斷發(fā)展的緣故。所以,它不可能有一成不變的電影觀念。由于藝術家不同的世界觀、稟賦,也不可能有一個統(tǒng)一的電影觀念。即便是電影本身,也離不開一般文學藝術規(guī)律。
    我認為,有些人所說的電影特性,并不都是電影獨有的,如蒙太奇〔蒙太奇:法文montage的譯音。原義為構成、裝配,用于電影有剪輯、組合之意,是電影藝術的重要手段。〕。我認為所有文學藝術作品,既然不是毫無遺漏的生活記錄,它就有取舍選擇、有虛構和創(chuàng)造,就有個組接問題,有個處理空間和時間和諧的銜接的問題。當然,組接不單純是為了銜接。文學藝術家的匠心在于組接產生的意義、詩意和旋律。
    杜甫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边@就是兩個無聲畫面的組接。組接產生了強烈的對比,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階級關系。
    柳宗元的五言絕句《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蓖ㄟ^景物的組接,形成美妙的意境。如果你把它當作一組電影鏡頭來看的話,你能感到鏡頭的動勢。也可以把這首詩用長鏡頭來處理。這首詩在時間、空間上有連續(xù)性。當然,鏡頭的流動軌跡和速度是需要匠心的。
    最能說明文學藝術需要有機的組接的,莫過于白居易的《長恨歌》了。像“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余里。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翅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黃塵散漫風蕭索……”如行云流水,蜿蜒飄逸?!败惫摹薄澳奚选奔仁菑娏覒騽⌒詫Ρ?,又有悲劇契機的內涵?!按淙A搖搖”準確地描繪了雖是逃亡,仍是華貴的帝王之貌?!巴疝D蛾眉馬前死”,有巨大的內心沖突和悲痛,何況是在不發(fā)的六軍隊列面前。“花鈿”“翠翅金雀玉搔頭”之類的細節(jié)的選擇,視覺形象的鮮明性,都是讓人驚嘆的。這里,時間、空間不是連續(xù)的,但它的氣勢和情緒跌宕是連續(xù)的,無一絲間斷感,像是一條曲折的波紋。這也恰是電影所需要的。
    白居易的另一首敘事詩《琵琶行》中,有兩句詩是我最喜歡的。那就是:“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蔽宜韵矚g它,正是我以電影眼光來看待它。這兩句詩,有鮮明的視覺形象,有動人的音響。它不是靜止的畫面,你感到(或者說看到)羅裙在翻飛,酒在飛濺,鈿頭銀篦在敲擊、在斷裂。甚至可以看到五陵少年的酒態(tài),可以聽到琵琶聲和喝彩聲。色彩斑斕,氣氛熱烈。沒有這兩句,后面的“江口守空船”“青衫濕”就不會如此感人至深了。詩人就是以大的跌宕、對比,來完成他的意旨的。如果有大手筆,把這兩句詩搬上銀幕,絕不會次于《獵鹿人》那場婚禮。
    我認為我國的古詩,在組接方面是非常講究的。
    我國古典小說,也有非常精彩的組接。如《紅樓夢》中常常被人提到的有關黛玉之死的章節(jié)。一邊是喜樂紅燈的婚禮,一邊是凄涼瀟湘待斃的孤女;一人是癡迷若夢以假為真,一人是哀痛欲絕焚稿斷情。“當黛玉氣絕,正是寶玉娶寶釵的那個時辰……只聽得遠遠一陣音樂之聲,側耳一聽,卻又沒有了……惟有竹梢風動,月影移墻,好不凄涼冷淡?!边@是多么好的電影片段啊!它不正是電影講義上講的平行蒙太奇嗎?
    我說這一些,并不是完全否定電影有其特性。只不過是說,電影所有的,并不全是電影獨有的。即便是電影獨有的,也多是吸收其他文學藝術之精華,在電影創(chuàng)作實踐中創(chuàng)作發(fā)展的結果。
    就像以上所舉詩文片段的例子,要拍電影,或者改為電影劇本形式,還是需要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
    關于電影的特性,有很多理論是建立在光電磁技術發(fā)展的基礎上的。這當然是一種研究電影的途徑,譬如有人從照相來引申。我認為,創(chuàng)作人員重要的任務是研究電影如何更好地完成鮮明的豐富的形象。從這一點出發(fā),我們不能不注意到電影的聲畫的具體性和逼真性。電影的優(yōu)勢和局限性,也都由此決定。
    《夏伯陽》中,白匪保羅茲金上校和勤務兵波塔波夫在司令部車廂里那場戲中,保羅茲金在彈貝多芬的《月光曲》,波塔波夫腳下踏著擦地板的刷子,在擦漆布地板。他看起來,動作很古怪,像是一個幽靈。波塔波夫的動作和《月光曲》完全合拍,但又絕對地不和諧。兩人的地位、兩人的內心、兩人此時此地的行為,絕對地不和諧。銀幕的聲畫造成的效果是強烈的。這是其他文學藝術達不到的(如果不改動的話)。這一片段,在舞臺劇或小說中,將會使人感到不滿足。舞臺劇必須增加語言,小說必須增加其內心描繪。電影,這樣就夠了。在電影中,人物的內心,是由觀眾從形象去想像得來的;而在小說里,人物的形象則是由讀者從人物的行為和內心的描述去想像的。有人說,小說需要讀者去想像;電影有強制性,不需要想像去補充。這種說法,顯然是不完全的。小說也有強制性,人物的內心世界,往往是由作者夾敘夾議,闡釋得很清楚了。
    上面提到的《夏伯陽》中的那個片段,如果讓沒有讀電影劇本習慣的人去讀它,也許會感到索然無味,或不同程度的不滿足,因為他想像不出銀幕的效果。遺憾的是,電影隊伍中,也有人不盡理解。
    我記得,《巴山夜雨》初稿寫出之后,上影廠廠長徐桑楚同志對其中老大娘在江上拋灑紅棗的細節(jié)很感興趣,并一再強調拍好它。他感覺到銀幕可能出現(xiàn)的效果,他理解它。
    我在《黃沙掩不住的刻痕》中,寫了一個紅軍小戰(zhàn)士。他在第一次遇到一位裕固族姑娘的時候,由于裕固族姑娘不理解他的行為,恐懼中自衛(wèi)地抽打了他一鞭子,在他額頭留下了一道傷痕。僅這一個細節(jié),充其量只能說明,那個年代少數(shù)民族人民常常遭到漢族統(tǒng)治者及其爪牙們的欺凌,因此才使她有此反抗的行動。隨著劇情的發(fā)展,小戰(zhàn)士與裕固族姑娘在戈壁上有幾天結伴艱苦跋涉,在共同生活中,裕固族姑娘不但對小戰(zhàn)士有了了解,對紅軍也有了一些了解。她與他建立了階級的感情,最后,小戰(zhàn)士被敵人射殺了,裕固族姑娘又看到了鞭痕,是她給他留下的那道額頭上的鞭痕,她的悲痛心情是可以想見的。電影劇本就是要寫這個不是直接述說,而可以讓人想見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但是,如果前面的鞭痕不強調,觀眾連看都沒看到,后來又沒再出現(xiàn),最后,就是有再大的鞭痕特寫,也不會有感染力。相反,前面得到了強調,后面卻模模糊糊或不去表現(xiàn),這個細節(jié)只是一般細節(jié),變成無意義或意義不大的細節(jié)了。
    在同一個劇本中,我寫在旅途中,饑餓威脅著三個旅伴,其中兩個是紅軍(其中一個是重傷號)。當時的環(huán)境是國民黨騎兵到處搜索他們。這時裕固族姑娘離開他們去尋找食物,當她回來時兩手空空,表情悲憤,什么話也沒有說。怎么能說明她去了以后的遭遇和什么也沒得到的原因呢?我寫她的裙裾破碎了。就是這個裙裾的前后對比,說明一切。裙裾破碎了,兩手空空,加上她的表情,就夠了。至于說,她遇見了匪兵、惡犬,還是豺狼,則無關緊要。但是如果不強調走以前的裙裾完整,特別是回來時的裙裾破碎,這個情節(jié)對人物塑造,意義就小了,甚至造成觀眾的困惑。在小說中,作者可以用文字清晰地(可以簡短也可以詳盡)交代;電影中,則是鏡頭首先得清晰。
    我還得舉一個《夏伯陽》的例子,就是別其卡(夏伯陽的通信員)去抓舌頭〔舌頭:指為獲取情報而抓的俘虜。〕前,和安娜(紡織女工、游擊隊員)的那場戲。安娜裝好機槍,別其卡心不在焉地打開窗戶。從這里開始,遠處傳來手風琴憂郁的俄羅斯曲調,直到別其卡與安娜告別走去,一直延伸到下一場──晨霧籠罩著小河……這樂曲在這里有迷人的魅力。我不想來解釋它在這里的意義,也無法解釋和說明。這是一種藝術感覺。對創(chuàng)作人員和觀眾都是如此?!都孜顼L云》中的鄧世昌在抗敵之志不遂的時候,獨自彈琵琶,曲調為《十面埋伏》,這一情景給人印象之深,和上例相同。這不是純音樂的功能,這是音樂和畫面結合所產生的效果。這當然不是孤立的聲畫片段所達到的,而是全局鋪陳的結果。
    所以,如果藝術家選擇得準確的話,在畫面上出現(xiàn)一片顫動的葉子,或一聲雁唳,可以使觀眾心靈顫抖,甚至催人淚下。
    我認為,處理組接不同的畫面(包括鏡頭的移動)和聲音,使它們和諧、連貫,使它們產生意義,使它們形成引人入勝的故事,使它們有清晰的節(jié)奏,使它們有耐人尋味的想像余地,形成使人心靈顫動的意境,塑造出活生生的逼真的人物形象,這就是電影。
    正因為是這樣的,一個電影編劇對電影的完成是無能為力的。編劇不能規(guī)定鏡頭的位置、視角、運動方向、運動速度──鏡頭的軌跡;也不能規(guī)定光線──往往起神奇的作用;更不能規(guī)定人物的動作,預測出演員的面部神經和細胞運動,等等。所以,電影使很多編劇入迷,又使他們苦惱。
    但是,編劇寫劇本的時候,應該怎么辦呢?他仍然要考慮這一切,考慮有關聲畫的一切。不但考慮,而且自己應該看到和聽到(當然是在想像中)。編劇永遠是在想像中制作永遠無法讓人們看到的電影。
    注:《電影劇本的特性》選自《我的電影文學觀》(中國電影出版社1985年版)。
    ********************
    本文從兩個角度來論述電影劇本的特性:一是電影劇本與一般文學的共性;二是電影劇本服從電影的特性。文中為說明作者的觀點而用了許多生動的例子,并做了簡要的評析,給人以啟發(fā)。那么,電影的特性究竟是什么呢?作者已經在文中做了明確的回答,請你指出來。
    體會下面這段話,想想它與作者所說的電影劇本的特性有什么關系?
    “處理組接不同的畫面和聲音,使它們和諧、連貫,使它們產生意義,使它們形成引人入勝的故事,使它們有清晰的節(jié)奏,使它們有耐人尋味的想像余地,形成使人心靈顫動的意境,塑造出活生生的逼真的人物形象,這就是電影。”
    積累下列詞語
    飄逸 斑斕 不遂
    中考相關信息請關注出國留學網中考頻道......
    ?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 中考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