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歷史備考:胡藍之獄(知識點大全)

字號:


    胡藍之獄 明太祖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謀反,大肆株連殺戮功臣宿將的重大政治案件。與藍玉案合稱胡藍之獄。起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終于二十五年。明初的胡惟庸案、藍玉案,史稱“胡藍之獄”。明太祖朱元璋借此兩案,大開殺戒,從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間,他幾乎將明初的開國功臣誅殺殆盡,受株連被殺者有45000 余人。
    "胡藍之獄"的經(jīng)過
    簡介
    朱元璋出身淮西貧民,曾入皇覺寺為僧,從他投入“紅巾軍”,到建立了大明政權(quán),戎馬征戰(zhàn)十幾年。他的成功,得益于身邊一批運籌帷幄、能征善戰(zhàn)的淮西文臣武將。朱元璋稱帝后將這些開國功臣都封以高官貴爵。他們中間文臣以李善長、胡惟庸等為中心,武將以徐達、唐勝宗、藍玉等為中心,組成了勢力強大的"淮西幫"。
    “云奇告變”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報告給朱元璋說,他們家里的井里頭長出石筍來了,這是出了祥瑞,請朱元璋到家里來觀看。朱元璋駕出皇宮,到皇宮附近的胡惟庸家去。忽然路上有一個人,騎著馬沖過來了,攔住車駕,說不出話來。衛(wèi)士遂把他抓到地上打,把那人胳膊都打斷了,胳膊還指著胡惟庸的家。朱元璋感到有問題,一定是那兒發(fā)生了對我不利的情況。于是朱元璋登上城墻,看到胡惟庸家里刀槊林立。這個被打的人叫做“云奇”,這就是所謂的“云奇告變”。
    胡惟庸案
    胡惟庸,濠州定遠縣(今屬安徽)人。早年隨朱元璋起兵,歷任元帥府奏差、寧國主簿、知縣、吉安通判、湖廣僉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職。洪武三年,拜中書省參知政事。六年七月,憑李善長推薦,任右丞相,約至十年進左丞相。
    胡惟庸當了丞相后,飛揚跋扈,獨掌生殺大權(quán)。他竟敢拆閱呈給皇帝的奏折,徑自處理,對不利自己的奏折隱匿不報;他還時常不奏報朱元璋,獨斷專行官員的生殺升黜大事。他還在朝廷中不斷培植私人勢力,并拉攏軍界。于是他的門下出現(xiàn)了一個文臣武將齊集的小集團。朱元璋為此深感不安,皇權(quán)與相權(quán)產(chǎn)生了激烈的沖突。
    朱元璋以"擅權(quán)植黨"的罪名殺了左丞相胡惟庸,同時對和胡來往密切的官員也進行抄家滅族。以后又幾興大獄,使“胡惟庸獄”不斷牽連擴大,到洪武二十三年,功臣太師李善長等人也以與胡惟庸“交通謀反”被殺。著名儒臣、文學家宋濂只因受孫子連累,全家被貶到四川,他也病死于途中。此案延續(xù)了10年之久,前后被殺的幾十家王公貴族,共30000多人。
    藍玉案
    藍玉,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開平王常遇春的妻弟。洪武十四年封永昌侯。二十年拜為大將軍,屯薊州。后因南征北戰(zhàn)平定邊疆有功,被封為涼國公。但藍玉為人驕橫,霸占民田、廣蓄莊奴,有許多義子仗勢欺人。他還私自占有了元朝皇帝的妃子(這是一種大逆的事情)。北征以后更甚,曾天晚回師夜經(jīng)喜峰關(guān),城門不開,遂毀關(guān)而入。他與馮勝、傅友德,這兩個大將一起去征云南,回來以后,他們兩個人都被封為太師,藍玉自己被封為太傅,藍玉為此常有怨言。朱元璋曾對其多次申斥。
    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wèi)指揮將領控告藍玉"謀反"并嚴刑拷打成案。藍玉下獄后,獄詞稱同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定遠侯王弼、東莞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反,擬乘朱元璋籍田時發(fā)動叛亂。朱元璋遂族誅藍玉等,并株連蔓引,不但藍玉全家被殺,受此案株連被殺的高官,僅列入《逆臣錄》的就有一公,十三侯,二伯,25000人。
    該案與胡惟庸案合稱為胡藍之獄。
    其他案獄
    而在“胡藍之獄”后,明太祖意尚未足,過了年余,潁國公傅友德,奏請給懷遠田千畝,非但不準,反將他賜死。定遠侯王弼,居家嘆道:“皇上春秋日高,喜怒不測,我輩恐無噍類了?!睘檫@一語,又奉詔賜死。宋國公馮勝,在府第外筑稻場,埋甔地下,架板為廊,加以碌碡,取有鞺鞳聲,走馬為樂。有怨家入告明太祖,訐勝家居不法,稻場下密藏兵器,意圖謀變云云。明太祖遂召勝入,賜酒食慰諭道:“卿可安心!悠悠眾口,朕何至無端輕信?”言下,甚是歡顏。勝以為無虞,盡量宴飲,誰知飲畢還第,即于是夜暴病,害得七孔流血,數(shù)刻即亡。
    總計明朝開國功臣,武將只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湯和、鄧愈、沐英六人,保全身名,死皆封王。但徐、常、李、鄧四公,都死在胡藍黨獄以前,沐英留鎮(zhèn)云南,在外無事,得以考終。湯和聰明,見太祖疑忌功臣,便告老還鄉(xiāng),絕口不談國事,所以享年七十。
    "胡藍之獄"的原因
    《胡惟庸檔案考》
    縱觀“胡藍之獄”,不難發(fā)現(xiàn),大抵屬于“冤案”。對于胡惟庸一案,史學家吳晗有一個著名的文章叫《胡惟庸檔案考》,認定胡惟庸案是一個冤案。云奇這個人告變子虛烏有,從清朝就說沒有這個事,叫“鑿空說鬼”。倘若說胡惟庸家里刀槍林立,能登上城墻就能看得見嗎?況且如此大事,他又焉能如此大意。胡惟庸究竟為什么而死,《明史》記載,他受到朱元璋的寵愛好幾年,自己一個人獨攬丞相大權(quán),隨便提拔人和處罰人,很多人奔走于他的門下,給他送的金銀財寶,不計其數(shù)。有的時候,很多事情他不讓皇帝知道。
    胡案與宰相制度
    朱元璋處死了胡惟庸,而且決定從此不再設立丞相。那胡案與宰相制度又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呢?實際上,朱元璋對于胡惟庸最恨的就是他的專權(quán)。早在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就已經(jīng)采取了措施,他曾下旨,以后再上奏書,不許再關(guān)白中書省。因為在此之前,凡是各地的奏章送給皇帝都要關(guān)白中書省,即給皇帝報告有一份,同時要給中書省丞相送一份。這引起了希望獨攬大權(quán)的朱元璋的強烈不滿。于是,就有了洪武十三年借機除掉胡惟庸的事。但除掉胡惟庸只是手段,目的則是要撤消丞相制度。并且將撤消丞相制度這件事寫到《祖訓》里頭,說,以后不許立丞相,如果有建議立丞相的人,一定要嚴懲。六部,在丞相撤消以后,直接對皇帝負責。六個部,沒有一個丞相在從中有一層管理系統(tǒng),直接對皇帝負責。和廢除丞相制度同時,朱元璋下令解散原來的大都督府,把大都督府改變?yōu)槲遘姸级礁?,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一個大都督統(tǒng)領天下兵馬,權(quán)力太大,我把它變成五個都督,一個要造反,還有四個可以制約。胡惟庸案的結(jié)果是廢除了丞相制度。丞相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延續(xù)久遠,中書省撤消以后,就改變了中國將近2000年的丞相制度。明、清兩朝沒有丞相,而所謂的“宰相”也只是有宰相之名而無宰相之實的空名而已。
    藍玉必死
    再說藍玉一案,眾多的高級將領束手待擒,毫無反抗的余地,如果他們是有密謀,串聯(lián)好的,或者早想造反,不可能如此束手待擒。造反是假,要除掉這些悍將是真。洪武末年,很多公、侯全已經(jīng)殺,沒有人再帶兵打仗了,這個藍玉是朝廷倚重的對象,為什么朱元璋到了晚年了還要殺掉藍玉?這牽扯到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太子朱標的去世。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中,朱元璋打天下,而坐天下的則是自己的子嗣后代。太子一死,皇太孫要繼承皇位,面對的將是一群如狼似虎的驕兵悍將,所以他必須要給將來的小皇帝鋪平道路。所以藍玉必死。
    但封建社會皇帝的圣旨就是法律,皇帝欽點則沒有“冤案”。那究竟如何看待“胡藍之獄”呢?
    朱元璋是中國封建社會惟一貧民出身的皇帝。稱帝前,朱元璋和他那幫出生入死的朋友們,不分彼此,平起平坐;稱帝后,政體卻要求把朱元璋神圣化,這些人突然之間要在朱元璋面前拜倒稱臣,這種巨變,他們不適應。另外,他們在平定天下后成為新貴,占有大量的良田美宅,政治上經(jīng)濟上都極力擴張,與朱元璋的統(tǒng)治集團的利益不可避免地發(fā)生尖銳沖突。朱元璋屢興大獄,其根本目的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絕不是簡單地處置幾個不忠的大臣。
    朱元璋從一個貧窮百姓一躍躋身于帝王之列,其弱子幼孫能否坐穩(wěn)江山,是他考慮得最多的問題。當他大開殺戒時,文弱儒雅的太子朱標曾勸諫他不要濫殺無辜,以免傷了君臣和氣。他當時沒有作聲。第二天,他把一根棘杖丟在地上,讓朱標去檢。朱標看到上面都是刺,面露難色。這時,朱元璋拿起棘杖,用利劍削去上面的刺,交給朱標說:“你怕刺不敢拿,我替你把這些刺削掉,再交給你豈不更好!我殺的都是奸惡之人,把內(nèi)部整頓好了,你才能當個家。”所以說,朱元璋興起大獄的直接目的則是為后繼之君計,防止文臣武將專權(quán),掃清子嗣統(tǒng)治的政治障礙。其收權(quán)立威的方式雖與漢高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不同,但性質(zhì)無異。
    "胡藍之獄"的評價
    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和重典治國、對貪官污吏的殺戮和懲治是兩個概念,兩個問題。前者是為了集權(quán),后者是為了澄清吏治,整治官僚隊伍。但是兩種類型的案子,都使用了非常殘暴的手段,這反映了朱元璋治國的一個特點。朱元璋對于這些個功臣,這些開國元勛的殺戮,要遠遠嚴酷于當年的漢高祖。朱元璋實行重典治國,他一嚴懲貪官污吏,第二實行集權(quán),它的結(jié)果可以歸納為幾條:第一,他建立了綱紀,整頓了官僚隊伍,實現(xiàn)了政令通達,建設了一個有效率的政府。第二,他改變了元朝以來的混亂秩序,使老百姓得到了休息,使明初的經(jīng)濟得到了恢復和比較大的發(fā)展。第三,他留下了一套專制制度,這個制度幫助朱家皇朝維持了277年的統(tǒng)治。
    ?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 中考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