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語文備考:課本同步閱讀78(七下)

字號:


    為方便2013年中考生及家長查詢相關信息,出國留學網(wǎng)中考頻道特別搜集匯總了中考語文資料以供參考:
    78 善于寫“虛”
    在寫作中,記“實”是一種能力,寫“虛”也是一種能力,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可能是一種更為重要的能力。
    這里所說的“虛”,是相對于前面所說的“實”而言的,它不是客觀實在的人、事、物、景等,而是寫作主體的主觀情、意、想象。也就是說,它指的是作者由于受人、事、物、景等外物觸動而由自身所產(chǎn)生的感情和旨意。
    “虛”和“實”常相聯(lián)系。即主觀和客觀,是常常結合并貫通著的。我們知道,文章在展示“外部世界”、再現(xiàn)客觀事物的同時,這其中即流露出或寄寓著作者對事物或濃或淡的感情和或淺或深的認識。比如寫景,寫出的景總是帶著作者的情的,因此,人們才常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因為,自然界中的“景”和“物”本身并無任何感情色彩可言,但它一經(jīng)作者寫入作品,便會帶上作者的感情,不再是純自然物了。所以,在作者筆下,總是把自己的主觀情、意融入景物之中,使山水有情,草木含意,情景交融。否則,純客觀地描寫景物,即使是毫發(fā)畢肖,也毫無生機、靈氣可言。如讀朱自清的《春》,我們感受到作者通過對初春景色的描繪、渲染,抒發(fā)了熱愛春天、熱愛生命、對未來充滿信心與美好憧憬的誠摯感情。寫景是這樣,寫人寫事也是這樣,離不開主體注入的情和理。
    抒情、議論和想象,正是這樣三種寫“虛”的能力。它們各自也有其獨特的作用,是我們應切實練好的寫作基本功。想象,放在以后講,這里先講抒情和議論。
    抒情,就是抒發(fā)和表現(xiàn)作者的感情。它有時是直抒胸臆,如《安塞腰鼓》寫到百十個壯漢擊打腰鼓的舞姿和音響時,作者情不可遏,自然地抒發(fā)出贊嘆之情:
    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么壯闊、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抒情,除了直抒胸臆外,更多的是結合敘述、描寫等,滲透在字里行間的間接抒情,在敘述中抒情。如《七根火柴》結尾時的一段文字:
    在無邊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燒起來了。在風雨中、在爛泥里跌滾了幾天的戰(zhàn)士們,圍著這熊熊的野火談笑著,濕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層霧氣,洋瓷碗里的野菜“──”地響著……
    這一段敘述,透露出篝火帶來溫暖的喜悅之情。
    在描寫中抒情,如《絕唱》中寫到王小玉高超的歌唱藝術:
    仿佛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fā)出。這一出之后,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這一聲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并發(fā)。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
    這一段借助喻體的實體形象來描述聲音的美,充滿贊美之情。一位作家曾說,他寫起來毫不掩飾自己對人、對事以至對山水、花鳥、木石的真實感情,并讓它盡量地順著筆尖流露出來。這說明“情”是附麗于“實事”的。
    議論,就是對客觀事物進行評論,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但記敘類文章中的議論,不像議論文那樣要有充足的論據(jù)和嚴密的論證,它是在敘述、描寫或說明的基礎上,直接表明作者對人物、事件的看法,在文章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鄧稼先》中這樣寫道:
    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
    鄧稼先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理想黨員。
    幾句中肯的議論,言簡意賅,表明了作者對鄧稼先人品的至高評價。
    以上例子表明, 被生活的情景觸動,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感情;對事物有感悟、有認識就會有深刻的議論。抒情,發(fā)自內心,不是硬加上去的;議論,源于真知,切忌空泛抽象。在寫作中,我們應善于“寫虛”,使自己的情意得到更優(yōu)美、深刻的表達。
    中考相關信息請關注出國留學網(wǎng)中考頻道......
    ?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 中考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