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語文備考:課本同步閱讀69(七下)

字號:


    為方便2013年中考生及家長查詢相關信息,出國留學網(wǎng)中考頻道特別搜集匯總了中考語文資料以供參考:
    69 書迷
    高爾基
    選自《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樓適夷譯。題目是編者加的。
    冬天晚上,躲在窄狹的小屋子里跟主人一家子對面坐著,是一種難堪的時刻。窗外是靜靜的夜,有時聽得見樹枝被凍得噼啪作響的聲音。人們像凍魚一般,一聲不響地坐在桌子旁邊。風雪敲打著窗子和墻壁,在煙囪中怒吼,吹得火爐門直響;兒室里嬰兒在哭叫。我真想坐到屋子暗角落里,蜷縮起來,跟狼一樣大聲號叫。
    女人們坐在桌子的一端,縫著針線,織著襪子。另一端坐著維克托,躬著背,懶洋洋地繪圖樣,不時喊叫:
    “別搖動桌子呀,真要命!狗賊,吃耗子的!……”
    在旁邊的大刺繡架后面,主人正坐在那里用十字紋繡一張臺毯。從他的手指底下,出現(xiàn)紅的大蝦、青的魚、黃的蝴蝶、秋天的紅葉。這個圖案是他自己想出來的,他干這個活兒已經(jīng)是第三個冬天了。現(xiàn)在他已做膩了,有時候白天見我空閑下來,便對我說:
    “唔,彼什科夫,你來繡這臺毯,動手吧!”
    我坐下來,拿起一枚粗大的針就動手繡。我很同情我的主人,我總是想什么事都盡力幫他忙。我覺得有一天他會把繪圖樣、繡花紋、打紙牌這類事完全扔掉,另外來干一種有趣的工作的。他常常忽然把工作扔到旁邊,用一種瞧陌生東西的驚異的眼神,愣生生地凝視著那種有趣的工作,他的長長的頭發(fā),一直披到腦門和臉頰邊,好像一個修道士的徒弟。
    “你在想什么?”他的妻子問他。
    “沒想什么?!彼@么回答著,又繼續(xù)工作起來。
    我默默地驚奇著:難道可以問人家在想什么嗎?這是沒有辦法回答的問題。一個人所想的,一時之間,總有好多事情混雜在一起:在眼前的一切事、昨天或去年見到過的事,都會混雜到一起,變幻著,叫你無法捉摸。
    《莫斯科報》的小品欄,還不夠念一個晚上。于是我提議把寢室里床底下的雜志拿出來念。年輕的主婦不相信地問:
    “那些雜志里面只有畫,有什么東西可以念的呀?……”
    可是床底下除了《繪畫論壇》之外,還有一種叫做《火花》①〔火花〕1879年創(chuàng)刊的一種圖文并茂的周刊。的雜志;于是我們念起薩利阿斯〔薩利阿斯〕即薩利阿斯 德 圖爾涅米爾(1840—1908),俄國歷史小說作家。的《佳京—巴爾李斯基伯爵》來。主人對這中篇小說里的那個有點戇氣的主人公非常喜歡;對于小公子的悲慘的遭遇,笑得眼淚都掉下來了,他這么喊:
    “這可真有趣兒!”
    “看來,這都是胡編亂造!”主婦為了表示自己的獨立見解這樣說。
    床底下找出來的作品,對我大有好處,我得到了把雜志拿到廚房里去的權利,夜里可以看書了。
    使我最高興的,是老婆子搬到嬰兒室里睡去了,因為保姆老是喝醉酒。維克托不打擾我,他每晚等家人們都睡靜之后,就悄悄兒起來把衣服穿好,溜到外邊什么地方去了,直到天亮才回來。晚上還是不讓我點燈,因為大家都把蠟拿到寢室里去了。我沒有錢買蠟,便偷偷把蠟盤上的蠟油搜集起來,裝在一只沙丁魚罐頭盒里,再加上一點長明燈的油,用棉線做燈芯,便點起一盞煙氣騰騰的燈,整夜放在爐子上。
    當我翻動一頁書的時候,那昏紅的火頭就搖晃不定,好像要熄滅的樣子。燈芯常常滑進燃得很難聞的蠟油里;油煙熏我的眼睛。但這一切不便,都在看圖片讀說明的快樂中消失了。
    這些圖片在我的眼前展開了一個一天天擴大起來的世界:這里有夢一般的城市,有高山和美麗的海濱。生活美妙地展現(xiàn)開來,大地更富于魅力:人多起來了,城市增加了,一切都變得更加多樣,無所不有。現(xiàn)在,我望著伏爾加河對岸的遠方,已明白那兒并不是一片荒漠,而在以前,當我遙望伏爾加河對岸的時候,我感到一種特別的煩惱:草場平坦地擴展著,披著破衣似的黑色灌木叢,草場的盡頭矗立著參差不齊的茂密森林,草場上空展開一片混濁寒冷的藍天,大地空曠而凄涼,我的心也空落落的,一種淡淡的悲愁,撩亂著它。我失去了一切希望,感到百無聊賴;只想閉上眼睛。這種憂郁的空虛沒有給我半點希望,它只是把我心中所有的一切都吸盡了。
    圖片的說明,用一種容易懂的文字,把另一些國家和民族的狀況告訴了我,把古代及現(xiàn)世的許多事情講給我聽,但是其中,也有不少是我所不懂的,這使我感到苦惱。有時候一些奇怪的名詞刺到我的腦子里──什么“形而上學”“千年天國說①〔千年天國說〕早期基督教的一種神秘主義學說,相信耶穌第二次來到人間后,在世界末日之前,他將在人間建立千年的“天國”?!薄ⅰ皯椪逻\動者〔憲章運動者〕19世紀英國最早的群眾性和政治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運動活動家?!币活惼婀值拿~,對我實在有點頭痛。我覺得它們是一種阻止我的想象的怪物。如果我弄不清這些名詞的意義,也就永遠再也不會明白什么了──正是這些名詞像衛(wèi)兵一樣把守著秘密之宮的大門。有時候,全部的句子像扎進手指的刺一般在我的記憶里停留很久,使我再也不能去想別的事情。
    我記得念過這樣的怪詩〔怪詩〕指波蘭詩人約 波 扎列斯基(1802—1886)寫過的一部抒情長詩《草原的精靈》(1836)。1877年俄譯者譯了該詩的一個片斷,題為《阿底拉》。高爾基這里是憑記憶寫下的,因此引文不盡正確,如“在無人境中行走”一句應是“像毛茸茸的壯實的熊那樣行走”。:
    匈奴族的酋長阿底拉〔阿底拉〕是五世紀匈奴民族的酋長,曾征服高盧,以進行殘酷戰(zhàn)爭著稱。騎著馬,
    滿身披著鋼鐵甲胄,
    像墳墓般地陰郁和沉默,
    在無人境中行走。
    他的背后有一隊烏云一樣的大軍在追尋著叫喊:
    “何處是羅馬?何處是雄偉的羅馬?”
    我已知道羅馬是一座都城,但是匈奴是怎樣一種民族呢?我必須把它弄明白。
    我找到一個好機會,就向主人問。
    “匈奴?”他驚奇地重復了一句。“鬼知道這是什么呀?大概是個毫無意義的東西吧……”
    他不贊成地搖了搖頭。
    “你滿腦子都是些無用的東西,這可不是什么好事呀,彼什科夫!”
    不管是好事壞事,可是我要知道它。
    我覺得團隊里的牧師索洛維約夫一定會知道匈奴是什么,我在院子里碰到了他,就拉住他問。
    他體弱多病,紅眼睛,沒眉毛,黃須,臉色蒼白,性情暴躁。他把黑手杖拄著地,對我說:
    “這個跟你有什么關系呀?”
    涅斯捷羅夫中尉惡狠狠地回答說:
    “你說什么?”
    于是我決定,關于匈奴這個問題得去問藥房里那位藥劑師,他對我總是和和氣氣的。他有一張聰明的臉,大鼻子上架著一副金絲眼鏡。
    “匈奴,”藥劑師巴維爾 戈利特貝格對我說?!靶倥羌獱柤鼓菢拥挠文撩褡?,再沒有這個民族了,現(xiàn)在已經(jīng)絕種了?!?BR>    我覺得難過懊喪,倒不是因為匈奴人都已經(jīng)絕種,而是因為把自己煩惱了這么久的那個詞的意思,原來只是如此簡單,而且使我一無所獲。
    但我還是很感激匈奴。自從我為這個名詞大傷了腦筋之后,我的心踏實了許多,而且由于這位阿底拉,我跟藥劑師戈利特貝格接近起來了。
    這個人能夠很通俗地解釋一切難懂的名詞。他有一把開啟一切知識之鎖的鑰匙。他用兩個手指頭把眼鏡正一正,從厚玻璃片中盯住我的眼睛,好像拿一些小釘子釘進我的腦門一般,對我說:
    “好朋友,一個名詞好像樹上的一片葉子,為了明白為什么這些葉子不是那樣的而是這樣的,我們必須先明白這株樹是怎樣生長起來的,必須學習。好朋友,書好比一座美麗的園子;園子里什么都有:有的叫人見了舒服,有的對人有用處……”
    我常常到那藥房里去,為那些害慢性“燒心”病的大人們買蘇打粉和苦土,為孩子們買月桂軟膏和瀉藥,我就順便去找他。他的簡短的教導,使我對于書籍的態(tài)度更加端正了。不知不覺地我對書籍好像一個酒徒對酒一般,變成不可一日無此君了。
    書籍使我看見了一種另外的生活,一種刺激人們、使人們去干大事業(yè),去犯法的強烈的感情和愿望。我看出在我周圍的那些人,是既不會干大事業(yè),也不會去犯法的,他們活著,好像跟書中所寫的世界完全沒有關系。他們的生活中,有什么有意義的東西呢?──這是難解的。我不愿過這種生活……這是我很清楚的,我不愿意……
    我從圖片的說明上知道了布拉格、倫敦、巴黎那些地方的街道上并沒有坑洼和垃圾堆,有的只是筆直寬闊的馬路,房子和教堂也是另一種樣子。在那里既沒有人必須在屋子里過六個月的冬天,也沒有只準吃酸白菜、蘑菇、燕麥面片、馬鈴薯和討厭的麻子油的大齋日。過大齋日不準看書,《繪畫論壇》被他們收起了;這種空虛的齋戒生活,又迫到我的身上來了。現(xiàn)在把這種生活和書中見過的來比較,更覺得它的貧乏和畸形。一有書看,我的心境就好,精神就振作,干活也干得利索,因為心里有了目標:早些把活干完了,就可以多剩一點時間來看書。但書被沒收了之后,我便變得百無聊賴、懶洋洋的了,害上一種從來不曾有過的健忘癥。
    現(xiàn)在我又看書了:大仲馬、龐遜 德 泰爾萊利①〔龐遜 德 泰爾萊利(1829—1871)〕法國作家,著有多卷的《羅坎博爾歷險記》等驚險小說。、蒙特潘、扎孔納〔皮埃爾 扎孔納(1817—1895)〕法國驚險小說作家,著有《一個警察局密探的手記》等小說。、加博里奧〔埃米爾 加博里奧(1832—1873)〕法國偵探小說創(chuàng)始人之一。、埃馬爾〔格盧 埃馬爾(1818—1883)〕法國作家,寫過一些以印第安人反對白人征服者為主題的驚險小說。、巴戈貝〔巴戈貝(1821—1891)〕法國驚險小說作家。等人的厚厚的書,我都一本一本地迅速地囫圇吞下去。多高興啊, 我覺得我自己也好像是一個過著非凡生活的人物了。這種生活激動著我,使我振奮。 自制的蠟臺又放出昏紅的光來,我徹夜看書,因此我的眼睛有一點兒壞了,老婆子對我很親昵地說:
    “書呆子,瞧著吧,眼珠會爆的,會成瞎子的!”
    但我很快就明白了,在這種寫得津津有味、變化多端、錯綜復雜的書中,雖然國家和城市各不相同,發(fā)生的事件各種各樣,但講的是一個道理:好人走惡運,受惡人欺凌,惡人常比善人走運,聰明,可是等到后來,總有一個難以捉摸的東西,戰(zhàn)勝了惡人,善人一定得到最后的勝利。有關“愛情”的東西,也叫人看了討厭,所有的男女都用千篇一律的語言談情說愛。這不但叫人看了生厭,而且引起朦朧的懷疑。
    有時我看了頭幾頁,就可推測到誰勝誰敗,而且故事線索一弄明白,我就努力用自己的想象力來替書中人物解開扣子。一放下書,我就琢磨起來,像做算術教科書上的練習題那樣,并且越來越能猜中哪個主人公進入幸運的天國,哪一個墮入牢獄。
    但在這一切后面,也可以隱隱約約地看到一種活生生的、對我有重大意義的真理,看到另一種生活的特點,另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我明白了在巴黎無論是趕馬車的、做工的、當兵的,凡一切“下等社會”的人,跟尼日尼、喀山、彼爾姆等等地方的完全不同:在那邊,“下等社會”的人更能大膽對老爺們說話,對待他們態(tài)度要隨便得多,自由得多。比方那里有一個兵士(但在我所認識的兵士中,就沒有一個像他的,無論西多羅夫、輪船上那個維亞特兵士,更不必說葉爾莫欣了),他比這些人更像一個人;在他身上,有一種跟斯穆雷相同的東西,但并不像斯穆雷那樣兇和粗野。又如那里有一個店主,可是他也比我所知道的一切店主都好。就是書中的神父,也不是我所知道的那樣,他們要親切得多,對人更富于同情心??傊?,照書上看來,外國的全部生活,比我所知道的要有趣得多,輕快得多,好得多。在外國,沒有那樣多的野蠻的打架,沒有像捉弄維亞特兵士那樣厲害地捉弄人,也沒有老婆子那種狂暴的禱告。
    尤其顯著的,是書中雖講著一些惡徒、吝嗇鬼、無賴漢,但是決沒有我所熟悉的和常常見到的那種說不出的殘酷,以及捉弄人的嗜好。書里的惡徒雖兇,但都兇得有道理,為什么他們要這么兇,原因大體可以明白??墒俏宜姷哪欠N兇惡的行為,卻都是毫無目的、毫無意義的,并不是可以因此得些什么好處,僅僅是為了發(fā)泄而已。
    每看一本新書,這種俄羅斯生活與外國生活不同的地方愈加明顯,使我產(chǎn)生茫然的懊喪,懷疑這些角邊骯臟、紙頁泛黃的念舊了的書的真實性。
    這時候,忽然得到了龔古爾①〔愛德蒙 德 龔古爾(1822—1896)〕法國作家。的一本叫做《桑加諾兄弟》的長篇小說,我花了一整夜一氣念完了。我很驚奇,這里有一種我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的東西,于是我又把這平凡傷感的故事重新看了一次。這本書里,并沒有錯綜復雜的東西,表面上沒有什么趣味。開頭幾頁跟圣賢傳一樣,生硬枯燥,用語很準確,毫無一點夸張。一開始引起我一種不愉快的驚奇感,可是用樸素精練的句子組織起來的文章,卻很好地記在我心里了。馬戲師兩兄弟的悲劇,一步緊一步地發(fā)展開來。我的兩手,不覺因為看這本書的快樂而發(fā)起抖來。念到那跌斷了兩條腿的不幸的藝人爬到閣樓上去,而他的兄弟,正在這閣樓上偷偷地練習自己心愛的技術,這時候,我大聲哭起來了。
    我把這本好書還給裁縫妻子的時候,要她再借些這樣的書給我。
    “為什么要這樣的書呢?”她輕輕笑著反問。
    她這一笑把我窘住了,說不出自己想要什么樣的書。她說:
    “這是一本枯燥無味的書,等一等,我拿一本更有趣味的給你……”
    幾天之后,她借一本格林武德①〔格林武德(1833—1929)〕英國作家。的《一個小流浪兒的真實故事》給我。這書的書名就有點刺痛我,可是打開第一頁,立刻在心中喚起了狂喜的微笑,而且我一直含著這樣的微笑把全書念完,有些地方還念了兩三遍。
    原來即使在外國,有時也有過著這樣艱苦生活的少年!唔,我的生活并不那樣壞,這就是說,不必悲觀失望。
    格林武德鼓起了我很大的勇氣。在讀過這本書以后,我很快就得到了一本叫《歐也妮 葛朗臺》的書,這已經(jīng)是一本真正的“正經(jīng)書”了。
    葛朗臺老人使我很清楚地想起了外祖父。很可惜,這書篇幅太小,可是叫人驚異的是,它里邊卻藏著那么多的真實。這是我生活中熟悉并使我討厭的真實,這本書,卻以一種全新的沒有惡意的、平和的筆調表現(xiàn)出來。從前我所看的書中的人物,除了龔古爾,都是些跟我的主人們一樣厲聲厲色指責人家的人;那些書常常引起人們對罪人的同情,對善人的氣惱。他們雖然費了很多腦筋,很大的意志,可是總達不到自己的愿望??戳诉@種人,我總覺得有點可憐。這是因為善良的人從第一頁到最后一頁,跟石柱子似地一動不動,雖然所有一切的惡計,碰上這些石柱子都破碎了,但石柱子并不能引起人們的同情。一道墻,不管它怎樣美麗、怎樣堅固,可是當一個人要到這墻后邊的蘋果樹上去摘蘋果的時候,他就不會去欣賞這道墻了。所以我總覺得最珍貴、最生動的東西,是藏在善行后面的……
    在龔古爾、格林武德、巴爾扎克等人的小說里是沒有善人,也沒有惡人的,而有的只是一些最最生動的普通人,只是精力充沛得令人驚奇的人。他們是不容懷疑的,他們所說的和所做的,都是照原樣說和做的,而不可能是別的樣子。
    這樣,我明白了“好的,正經(jīng)的”書,能使人得到多么大的歡喜,可是這種書我到哪兒去找呢?在這點上,裁縫妻子不能給我很大的幫助。
    “這是一本好書呀?!彼靡槐景柹?古塞①〔阿爾桑 古塞(1815—1896)〕法國作家與文學評論家。的《抱著玫瑰、黃金與赤血的兩手》,或貝洛〔阿 貝洛(1829—1890)〕法國小說家,其作品在19世紀70年代盛行于俄國的譯本有:《一個女兇手的情夫們》《社交界的秘密》等。、保羅 德 科克〔保羅 德 科克(1794—1871)〕法國小說家,其作品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盛行于俄國的譯本有:《林陰道上的兒童》《男男女女》《巴黎浪蕩子》等。、保羅 費瓦爾〔保羅 費瓦爾(1817—1887)〕法國小說家,其作品在19世紀50~70年代盛行于俄國的譯本有:《一婦二夫》《倫敦的秘密》《皇后的寵信》等。的長篇小說給我。可是我讀它們的時候心情非常緊張。
    她很喜歡馬里耶特〔弗雷德里克 馬里耶特(1792—1848)〕英國作家,寫過不少以海員生活為主題的作品。、維爾納〔伊麗莎白 維爾納(1838—1918)〕德國女作家,作有《一路平安》《意志的力量》等小說。的小說,但是在我看來,這些都是枯燥無味的東西;我也不大喜歡施皮爾哈根〔弗里德里希 施皮爾哈根(1829—1911)〕德國作家,其作品在俄國非常流行,首推《兩頭受氣》和《戰(zhàn)場上一人不成軍》,后者的主人公的原型據(jù)說是德國工人運動領導者之一的拉薩爾。。但奧爾巴赫〔貝托爾德 奧爾巴赫(1812—1882)〕德國作家,以善寫農(nóng)民生活的短篇小說著稱。的短篇小說,卻非常中我的意;蘇〔歐仁 蘇(1804—1857)〕法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巴黎的秘密》《永久的猶太人》。和雨果沒多大魅力,比之他們,我對華特 司各特要看重得多。我所想望的,是跟巴爾扎克那樣使人動心,使人快活的美妙的書。就是那位瓷人兒,也漸漸使我不喜歡了。
    每次我上她那兒去的時候,總是穿一件干凈的襯衫,把頭發(fā)梳一梳,盡可能打扮得整潔一點,可是我未必能達到這一點,但我總指望她看到我這整潔的模樣,說話會更隨便些,友好些,不要在她那張永遠是笑瞇瞇的干凈的臉上現(xiàn)出呆板無神的微笑,可是她微笑著,用倦慵甜潤的聲音問我:
    “看完了?喜歡嗎?”
    “不喜歡。”
    她把細細的眉毛微微向上一揚,瞧著我,嘆息著,照例用鼻音問:
    “這是為什么呀?”
    “這種事在別的書里早看到過了?!?BR>    “你說這種事,是什么事?”
    “愛情……”
    她皺了一皺眉頭,發(fā)出甜蜜蜜的笑聲說:
    “啊,可是沒有一本小說,不寫愛情的呀!”
    她坐在一把挺大的圈椅里,穿著毛皮便鞋的小腳輕輕動著,不時打一個呵欠,裹一裹身上那件淺藍色長罩衫,伸出桃紅色的手指頭,敲敲膝上的書皮。
    我想問她:
    “你為什么還不搬走?那些軍官不是依舊在給你寫信,取笑你嗎……”
    可是我沒有勇氣對她說這些話,抱了一本寫“愛情”的厚書,帶著失望的愁悶走了。
    院里的人,現(xiàn)在談起這女人來更加不堪入耳,嘲諷得更加惡毒了。我聽了那些顯然是胡謅出來的骯臟話,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在背地里同情她,替她擔心;可是一走到她跟前,瞧見她銳利的眼光,貓兒般靈巧的身體和那張總是高高興興的臉,我對她的憐憫和擔心便都像煙一般消散了。
    春天,她忽然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過了幾天,她的丈夫也搬走了。
    那屋子空著還沒有新房客搬進來的時候,我跑去張望了一下,只見光禿禿的墻上,留著掛過畫的四方形的痕跡,一些彎曲的釘子,和釘過釘子的傷痕。漆過的地板上,亂堆著五顏六色的碎布頭、紙片、破藥盒、空香水瓶,一枚大銅飾針閃著光。
    我心里難過了。我想再見一見那個嬌小的裁縫妻子,我要告訴她,我是多么感激她……
    * * * * * * *
    《在人間》描寫的是高爾基的少年時代。這時他已從家庭走向社會,生活的圈子擴大了,生活道路也更坎坷了。他在鞋店、繪圖師家里當過學徒,受了種種非人的待遇,后來還逃到輪船上當過洗碗工。但正是在這種艱苦的環(huán)境中,他愛上了讀書。書籍對他的成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選編的這一部分,正是他當時生活的真實寫照。為了讀書,他經(jīng)常受到主人的侮辱、漫罵甚至毒打,但這并沒有使他屈服。他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狂熱地吞噬著一切可能得到的精神養(yǎng)料。書籍給他展示了一個奇妙的新世界,使這個社會最底層的苦孩子最終邁進了文學的殿堂。
    通讀本文,看一看,阿廖沙讀過哪些書?哪些是真正的好書?他從中得到過什么樣的啟示?
    從小到現(xiàn)在,你讀過哪些書呢?列個書單,總結一下你的收獲。
    中考相關信息請關注出國留學網(wǎng)中考頻道......
    ?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 中考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