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語文復(fù)習(xí):桃花源記(陶淵明)學(xué)習(xí)導(dǎo)航(七上)

字號:


    桃花源記(陶淵明)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遍地,鮮嫩而美麗,落花紛紛。他非常詫異。繼續(xù)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fā)源地,便出現(xiàn)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漁人于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xiàn)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上排百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孩子們都個個都安閑快樂。
    (那里的人)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擺了酒,又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領(lǐng)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至于魏、晉兩朝就更不用說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罷)他們都感嘆起來。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后,向村里人告辭。(臨別時)村里人囑咐他道:“(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BR>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劃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番經(jīng)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后,高高興興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實現(xiàn),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沒有人探尋(桃花源)了。
    【主要內(nèi)容】本文虛構(gòu)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理想社會,帶有傳奇色彩。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經(jīng)過,進入桃花源并在桃花源的經(jīng)過,離開桃花源后再尋桃花源的情形串連在一起,故事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
    【主題思想】作者虛構(gòu)了一個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fēng)淳樸、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爭、人們和平生活,自食其力,自給自足、自由幸福的理想社會(怎樣的社會)。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爭、人們和平生活,自食其力,自給自足、自由幸福的理想社會向往(寄托的感情)。作者寫這篇文章為了寄托了自已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同時也與當(dāng)時社會現(xiàn)實形成對比,表達作者對當(dāng)時黑暗社會的不滿與批判(寫作目的)。作者的這一理想在客觀上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帶有一定的復(fù)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客觀評價)。
    【寫作技巧】作者采用了層層設(shè)疑的寫法。開頭雖然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但并未確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說他是個漁人,不著姓名,這些都無從查考。接著寫桃林奇景,這段景物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會出現(xiàn)“奇境”,為漁人進入桃源渲染了氣氛,也為桃源美好作了鋪墊。 景色似為人間所有又似為人間所無,又不說出它的確切地點,因為漁人已“忘路之遠近”。寫桃林的通道更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極狹”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漁人進入桃源后,眼前出現(xiàn)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間生活的圖景??墒?,后來漁人出而復(fù)尋,本已做好的標(biāo)記卻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個虛無縹緲的世界,無跡可尋。最后再虛寫一筆,說高士劉子驥“欣然規(guī)往”,給好奇的讀者帶來微茫的希望,但劉子驥又“未果”而“病終”。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個尾聲——有這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出來作證,故事就更顯得亦真亦幻,傳奇色彩也就變得更濃了。這樣一來,桃源這個虛實難定的境界就真的成為“千古之謎”了。這種層層設(shè)疑的寫法,表達了作者希望在現(xiàn)實中看到一個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也能激發(fā)讀者的興趣。
    【文章結(jié)構(gòu)】本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
    第一段: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經(jīng)過。這是故事的開端。
    第二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以及看到的桃花源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風(fēng)尚。這是故事的發(fā)展。
    第三段:寫漁人訪問桃花源,在桃花源做客及辭去的經(jīng)過。這是故事的進一步發(fā)展。
    第四、五段:寫漁人離開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訪桃花源未果的情形。這是故事的結(jié)局和尾聲。
    【典型例題】1、下列加點詞意思相同的項是
    【為】捕魚為業(yè)  為具言所聞  不足為外人道也  念無與為樂者 全石以為底  或異二者之為   以君為長者  釀泉為酒  俱為一體  及為忠善者  何不為也
    【鮮】芳草鮮美  陶后鮮有聞  無鮮肥滋味之享
    【窮】蟬則千轉(zhuǎn)不窮  窮冬烈風(fēng)  而樂亦無窮也  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欲窮其林
    【盡】一食或盡粟一石 進盡忠言   林盡水源
    【屬】桑竹之屬 屬引凄異  屬予作文以記之  忠之屬也
    【具】百廢具興  為具言所聞  具答之
    【絕】來此絕境 沿溯阻絕 絕巘多生怪柏 哀轉(zhuǎn)久絕 天下獨絕  猿則百叫無絕 往來而不絕者
    【間】遂與外人間隔  其間千二百里  飛漱其間  又何間焉  時時而間進
    【足】不足為外人道也  力不足  足膚皸裂而不知  甲兵已足  以中有足樂者
    【志】處處志之   尋向所志  忠志之士  志慮忠純  苦其心志
    【尋】尋向所志  尋病終
    【舍】便舍船   屋舍儼然   舍生而取義者也
    2、用語段中的原句回答。
    (1)表現(xiàn)“村人”熱情待客的句子有:
    (2)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的精神狀態(tài)的句子是:
    (3)能體現(xiàn)“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理想中的大同的句子是:
    (4)最能反映作者社會理想的句子是:
    3、閱讀第一段,回答問題:
    ① 依據(jù)文中描述,準(zhǔn)確說明進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答:
    ②第一自然帶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寫有什么用?
    答:
    ③第四段中“漁人甚或異之”的原因有哪些?請用自己的話作答:
    答:
    4、閱讀第二段,回答問題:
    ① 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描寫的? 從哪兩方面來表現(xiàn)世個桃源的?答:
    ②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樣的特點?
    答:
    5、閱讀第三段,回答問題:
    ① 文段第三段主要寫兩方面的內(nèi)容:
    一是:         ;二是: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中沒有交代漁人的答語,試說說漁人是怎樣回答的。
    答:
    ③漁人臨走時,桃源人叮囑說“不足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答:
    ④“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睗O人說了些什么?為什么皆嘆惋?
    答:
    ⑤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復(fù)出焉”的原因?
    答:
    ⑥你從“設(shè)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讀到了哪些信息? 答:
    ⑦“此中人語去,不足為外人道也”表現(xiàn)桃花源人怎樣的心理?
    答:
    8、閱讀第四段,回答問題:
    ① “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nèi)容?
    ②漁人離開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后來“尋向所志”卻“不復(fù)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答:
    ③文章結(jié)尾寫劉子驥尋訪桃花源“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后人據(jù)此概括出一個成語:_____,出自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美好的境界的一個成語是__。
    ④劉子驥與陶淵明是同時代的人,最后寫劉子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
    7、閱讀全文,回答問題:①(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2)通過哪些具體描寫表現(xiàn)出來?
    答:
    ②《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富有浪漫色彩的敘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下的田園生活,在藝術(shù)構(gòu)思上最為明顯的是一個“奇”字,試舉出三處“奇”。
    答:
    ③ 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為我們規(guī)劃出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為后人羨慕、追求的目標(biāo),由此,你能夠看出作者追求怎樣的人生理想?
    答:
    ④“桃花源”是作者虛構(gòu)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它呢?
    答:
    ⑤作者生活在東晉末年,當(dāng)時社會政治黑暗,戰(zhàn)亂頻繁,民不聊生。聯(lián)系當(dāng)時的社會背景,說說為什么桃花源是當(dāng)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yīng)當(dāng)怎樣評價?寫一段話表明你的看法。答:
    ⑥ 結(jié)合文章,談一談你對“世外桃源”這個成語的理解?
    答:
    ⑦在現(xiàn)代生活中,有人對自己周圍發(fā)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說:“你‘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边@個人說的話意思是什么?用簡潔的話來回答。
    答:
    ⑧陶淵明在封建文人中屬特立獨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為最能表現(xiàn)他這一性格特征?
    答:
    ⑨聯(lián)系本文,如何理解《五柳先生傳》中“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的“志”,《飲酒》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真意”,《歸園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的“愿”?答:
    ⑩“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對人類大同世界的憧憬,是對理想人生夢幻。請描寫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說說如何實現(xiàn)?
    答:
    11、本文是作者虛構(gòu)的故事,但作者卻把它放在“晉太元中”這樣一個確切的年代里,你認為有何作用?
    答:
    12.第一自然節(jié)作者先描繪了桃林的美景,再引入對桃花源的描述,為什么?
    答:
    13.你認為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寄托怎樣的社會理想?這個理想在當(dāng)時條件下能實現(xiàn)嗎?
    答:
    14.為什么桃花源的人聽了漁人的話后皆嘆惋?
    答:
    15.漁人由洞口進入桃花源,而出去后不復(fù)得路,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
    答:
    16.后人把《桃花源記》的故事凝縮成一個成語,是什么呢?現(xiàn)在是什么意思?
    答:
    17.文中最能體現(xiàn)桃源人與世隔絕的句子是:
    18.請根據(jù)文章理解分別以“歸隱田園”“安貧樂道”為尾詞,寫一組不少于九言的對偶句:
    19.世外桃源一直是人們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場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處這樣的所謂“世外桃源”,請一一列舉出來,并說說都是何人所居。
    答:
    20.文中,桃源人為何叮囑漁人“不足外人道也”?
    答:
    21.文中共設(shè)置了幾個懸念?請列舉出其中任何兩個,并說一說這些懸念在文中的作用。
    22.文章最后寫劉子驥要去找桃花源,其目的是什么?
    答:
    23、請你用自己的話,說出桃花源人與漁人的交談都涉及了哪些內(nèi)容。
    答:
    答案2、(1)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3)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4)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3、① 桃花源山洞口位于武陵源桃花林小溪盡頭。
    ②這段景物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會出現(xiàn)奇境,為漁人進入桃源渲染了氣氛,也為桃源美好作了鋪墊。
    ③以前未見過桃花源;桃花林面積之廣;桃花林沒有其他樹種;景色優(yōu)美。
    4、① 一是活動(往來種作),二是穿戴(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狀態(tài)(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從桃源的生活環(huán)境 和社會風(fēng)尚兩方面來表現(xiàn)世外桃源的美好.
    ②環(huán)境優(yōu)美,和平寧靜,人民熱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安定快樂。
    5、① 桃花源中的社會風(fēng)尚;二是:村人自敘來此避難的經(jīng)過。
    ②村人問“今是何世”,漁人當(dāng)答以“今是晉”;村人會接著問“秦之后即晉乎”,漁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漢魏,魏之后方為晉?!?BR>    ③桃源的人不想讓外人進來干擾和破壞他們目前的和平、寧靜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紛爭帶進桃源。
    ④漁人說的是秦末以來的歷史。桃源中人嘆惋的是: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過著痛苦生活而嘆惋。
    ⑤躲避戰(zhàn)亂,這里民風(fēng)淳樸,不受壓廹,自由快樂。
    ⑥桃源人熱情好客,富足安康。
    ⑦不愿與外界交往,怕外人來打擾他們和平安寧幸福的生活。
    8、① 包括自己發(fā)現(xiàn)桃源村的經(jīng)過、村中的生活情狀,還會談到他歸途中做標(biāo)記的事。
    ②作者這樣寫的目的,一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增添了神秘色彩。二是暗示這是一個虛構(gòu)的無法實現(xiàn)的理想世界,現(xiàn)實是不存在的。      ?、蹮o人問津    世外桃源
    ④使人覺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給桃源增添了奇異的色彩。
    7、①(1)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富饒。 社會環(huán)境:安定和平。 人文環(huán)境:自由快樂。 (2) 通過作者對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寫(第二段)和對桃花源中淳樸民風(fēng)的描定(第三段)來表現(xiàn)出來的。
    ②(1)環(huán)境奇美。(2)與世隔絕多年。(3)待漁人如此熱情。
    ③ 追求一種和平寧靜,沒有剝削,沒有壓廹,沒有戰(zhàn)亂從平等的理想世界,因為作者所處時代戰(zhàn)爭頻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④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意愿。同時也與當(dāng)時社會現(xiàn)實形成對比,表達作者對當(dāng)時黑暗社會的不滿與批判。)
    ⑤桃花源是一個作者虛構(gòu)的、和當(dāng)時生活現(xiàn)實相對立的理想社會,這里的生活是當(dāng)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中的社會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會理想,也反映了廣大人民反對壓迫、反對戰(zhàn)爭的愿望,同時批判了當(dāng)時的黑暗社會,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只是一種幻想,在階級社會里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⑥它代表作者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對和平安寧,沒有戰(zhàn)爭,沒有壓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
    ⑦說他與世隔絕,孤陋寡聞,不問世事
    ⑧厭惡官場,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祿為耕。
    ⑨陶淵明在這幾篇作品中都寄托了自己的社會理想,即遠離黑暗現(xiàn)實,擺脫官場的束縛,向往一種恬淡自然、與世無爭、自得其樂的田園生活。
    ⑩(提示:先寫心中圣景,后敘實現(xiàn)途徑。)
    11、是為了增加故事的真實性;達到令人想往的目的。
    12.這個描寫充滿了神秘色彩,令人好奇,為下文描寫桃花源作鋪墊。
    13.陶淵明筆下的社會的確是理想的社會,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都各盡其能地勞動,老老少少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融洽而友好。在當(dāng)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xiàn)的。
    14.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他們一直過痛苦的生活而嘆惋。
    15.說明桃花源不是現(xiàn)實存在的,是虛構(gòu)的社會。
    16.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17.(見漁人,乃大驚;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9. 淵明采菊躬耕歸隱田園;五柳賦詩飲酒安貧樂道
    10.諸葛亮所居住的南陽;一百單八將聚義梁山;賈寶玉及眾姐妹住的大觀園;孫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11. 擔(dān)心外界的戰(zhàn)亂危及桃園,破壞這和平安寧、美好幸福的生活。
    12.(答出兩個懸念即可)
    13.使桃花源增添神秘感,讓人覺得桃花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14、①桃花源人問漁人從哪里來。②挑花源人向漁人說明自己來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漁人詢問外界的情況。④桃花源人囑咐漁人不要向別人提起這里的情況。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dǎo) 中考復(fù)習(xí)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