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新趨勢

字號:


    一、考查對重要理論和大政方針的理解與運用能力
    近二、三年來,國家、北京市及某些省的公務員申論考試內容,已不再單純考查考生解決某些現實問題的能力,而是同時考查考生對重要理論和大政方針的理解與運用能力。如:國家2005年公務員申論考試,通過農村農民問題,考查考生對 三農 政策的理解和運用;國家2006年公務員申論考試,通過 公共安全 問題,考查考生對科學發(fā)展觀、和諧社會的理解和運用;國家2007年公務員申論考試通過 非法侵占農民土地 問題考查考生對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和諧社會的理解和運用。再如:北京市2006年的兩次公務員考試( 應屆生 和 社招 )分別通過 招商引資 和 文化遺產保護 問題,考查考生對科學發(fā)展觀的理解和運用;山東、廣東、貴州2006年,分別通過 證人不愿作證 、 手機垃圾短信 、 無償獻血 ,考查考生對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理解和運用。
    我們在復習中,要特別注意加深對科學發(fā)展觀、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理解。對于 科學發(fā)展觀 ,應重點理解 以人為本 、 全面協(xié)調 、 可持續(xù) 對于 和諧社會 ,應重點理解 城鄉(xiāng)和諧 、 區(qū)域和諧 和 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對于 社會主義辱觀 ,應重點理解 人與己 、 義與利 的關系。
    二、從深層次上考查抽象概括能力
    多年來,國家、北京市及各省的公務員申論考試,一般都出題要求考生概括全部給定資料或資料中某個部分、某個側面問題的主要內容,從而考查考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近來,有些省的申論考試不再滿足于這種籠統(tǒng)的考查方式,而是把對概括能力的考查引向深入,考查考生對給定資料中的基本要素 關鍵詞 和 關鍵句 的提煉能力,從而在較深的層次上實現對考生概括能力的考查。
    例如:山東省2006年公務員申論考試第一題: 閱讀給定資料1 10,請按照邏輯程序和方法將其資料排序,并編寫出不超過200字的摘要。 第二題: 根據給定資料11 20,標注出7個關鍵詞,并從中找出3個,做相關背景,字數不超過300字 。上述兩題均屬深層次考查抽象概括能力的典型范例。為應對此種新的考查方式,真正提高抽象概括能力,考生應從提煉 關鍵詞 、 重點句 做起,練好抽象概括給定資料的基本功。
    三、考查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為實現對考生實際能力的考查,在近年的申論考試中,愈來愈體現出 個性化 色彩。
    (一)給定資料中提出的現實問題更具 個性化
    毫無疑問,國家、北京市以及各省的申論試卷,均考查重要的現實問題。但是前些年涉及的現實問題,大多是比較寬泛、比較籠統(tǒng)的現實問題,如國家考試中的生產安全、農村農民問題等。近一、二年來,申論試卷直接涉及的問題有變窄的趨勢,即從一個比較具體的現象或問題入手,來進行考查。如:國家2006年申論試卷提出的問題是 突發(fā)性公共事件 2007年提出的問題是 保護土地資源 。再如:北京2006年申論試卷( 應屆畢業(yè)生 和 社會在職人員 )提出的問題分別是 招商引資 和 文化遺產保護 北京2007年 應屆畢業(yè)生 公務員申論試卷提出的問題是 聽證會 山西、山東、廣東、廣西、貴州等省2006年申論試卷提出的問題分別是 經濟適用房 、 證人不愿作證 、 車輛超載 、 虛假廣告 、 無償獻血 等。
    (二)對 原因 的考查更具 個性化
    前些年申論試卷在考查 原因 時,往往考查某個現實問題總的原因。近兩年來,有的地方的試卷,則注意考查給定資料中某個 個性化 問題產生的原因。如:北京市社會在職人員公務員考試2006年申論試卷第二題: 根據給定資料相關信息,試對給定資料中劃線部分所列現象的原因進行分析。 山東省2006年申論試卷第三題: 是非在心口難開 反映出社會轉型期一種精神的缺失,請你就此及其因由進行評述。 上述兩題均是要求對某種 現象 的原因進行分析,具有明顯的 個性化 色彩。
    再如:山西省2006年申論試卷第二題: 用不超過400字的篇幅,概括出經濟適用房存在的問題以及原因。 我們通過對給定資料的分析研究,發(fā)現經濟適用房存在三方面的問題,并且各有其原因。
    存在的第一個問題是:供應與需求脫節(jié)。其原因是:各地政府規(guī)劃中的經濟適用房的供應量,沒有明確地測算出需求量;之所以沒有明確測算需求量,是因為購買者收入界定標準不科學,經濟適用房的保證面過于寬泛。
    存在的第二個問題是:戶型超標和開發(fā)商暴利問題。戶型超標的歷史原因是:房改之初,建設經濟適用房承擔著一定的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任務,因而建設標準限制不嚴。開發(fā)商暴利問題的原因是:政府管理部門監(jiān)管不嚴。
    存在的第三個問題是:銷售環(huán)節(jié)上的漏洞。漏洞主要有兩個:一個是開發(fā)商的 瞞 ,即留下一定數量的房號自己操縱;另一個是購買者的 騙 ,即不符合條件的騙購經濟適用房。開發(fā)商的 瞞 ,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初經濟適用房放量供應,項目過多,由政府銷售存在一定困難。購房者的 騙 ,重要原因是:隨著人們收入多元化的發(fā)展,居民收入透明度不夠。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該題對 原因 的考查,實際是考查存在的問題各自的具體原因,其 個性化 色彩十分鮮明。
    (三)對 對策 的考查更具 個性化
    在前些年的申論考試中,一般要求就材料中提出的問題,從總體上提出解決的措施、對策,但在近一、二年,有的申論考試則要求就資料中涉及的某個 個性化 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案,對 對策 的考查更加具體、更加深入。
    例如,北京市2006年應屆生公務員申論試卷第二題: 材料中的 普寶事件 是招商引資過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假如你是上級政府有關工作人員,請?zhí)岢瞿銓f(xié)調各方,處理該事件的具體意見。 很明顯,該題要求提出處理具體事件的方案。
    再如,國家2007年申論試卷第四題的第一小題: 給定資料2 提到 把土地轉讓市場區(qū)分為兩大類進行交易 ,請進一步說明這兩大類市場怎樣區(qū)分,并談談在這兩大類市場中怎樣解決 農民沒有權力為自己的土地定價 的問題。不超過200字。第二小題:假如中央有關部門成立聯合調查組,對地方征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補償費使用情況進行專項檢查,請列出此項檢查所查的主要內容。上述兩題中的 怎樣解決農民沒有權力為自己的土地定價 和 補償費使用情況專項檢查所查的主要內容 ,都是在 對策 考查方面極具 個性化 的問題。
    由上述可見,近年申論考試中提出的現實問題、問題產生的 原因 和解決問題的 對策 都具有明顯的 個性化 色彩。這種命題方式,便于考查考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為應對這一命題的新特點、新趨勢,我們在備考中要關注和研究 個性化 較強的現實問題,認真思索和演練,以提高我們的實際能力。
    四、考試 熱點 發(fā)生偏移
    這里的 熱點 指的是社會熱點話題。前些年的申論命題內容,大多選擇近期的社會熱點話題來命題。但是,近年來這種命題思路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首先,命題內容由 主熱點 向 次熱點 轉移。如北京市2006年兩次公務員考試( 應屆生 和 社會在職人員 )的申論試卷,分別考的是 招商引資 和 文化遺產保護 ,這兩個問題都不是當時社會最為關注的熱點,而屬于一般熱點問題。其次,命題內容由 近期熱點 向 往期熱點 轉移。如2007年北京市 應屆生 申論命題內容是 聽證會 ,2007年申論考試命題內容是 保護土地資源 ,這兩個問題都不是 近期 的熱點話題,而是 往期 的熱點話題。
    考生在復習備考中,不僅要關注當前 熱點 ,還要適當注意往期熱點;不但要關注 主熱點 ,還要注意 次熱點 ,才能做到有備而無患。
    五、重視議論文的寫作
    自我國開展公務員錄用考試以來,申論試題的論證表述部分,除少量考過評論、工作建議、報告、講話稿等文體,絕大部分考查的是議論文的寫作。對議論文寫作的考查,在近兩、三年有愈來愈強化的趨勢,全國各地公務員申論試卷,幾乎毫無例外地要求寫作議論文。這是因為,議論文的寫作是其他公文寫作基礎,有代表性,寫作難度相對較大,要求較高,通過對議論文寫作的考查,能夠真正考查出考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和綜合能力。
    六、考查辯證思維能力
    申論考試的主要考查目標,就是考查應考者的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辯證思維能力是上述諸能力的重要前提,具有較深層次的內涵。近二、三年的申論考試,注重對考生辯證思維能力的考查。
    例如:2005年國家公務員申論考試第三題第一小題要求,簡述給定資料羅列的解決我國農村農民問題多種意見反映的 兩種不同思路 第二小題要求,以 評解決我國農村農民問題的兩種思路 為題,寫一篇文章。要解答這兩道小題,就必須運用辯證思維的方法,從資料中提煉出 政府扶持 和 勞務輸出 這兩種辯證思路,并就這對辯證思路展開論述。再如:2006年北京市(社招)申論試題第三題要求,歸納出給定資料中探討的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幾對矛盾;第四題要求,以政府有關部門公務員的身份,就上題中的某一對矛盾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另外,各省的申論試題中也開始注重對辯證思維能力考查。如2005年遼寧省申論考試第一題要求,根據給定資料,概述關于我國個人所得稅問題所爭論的焦點;第三題要求,以 公平與效率 從個人所得稅改革說起 為題,就個人所得稅改革問題寫一篇文章。再如:2006年山東省申論試卷第四題要求,對給定資料中包含的 使人們無擔憂地維護社會正義 多種舉措中體現出的兩種不同理念,分別加以簡述;2006年浙江省申論試卷第二題要求,對給定資料中關于公平與效率關系的兩種不同傾向性觀點,分別加以概述,并談談自己的看法;2007年天津市申論試卷第二題要求,論述 發(fā)展經濟 和 改善民生 的辯證關系。
    由上述可見,考查辯證思維能力,已成為2010年公務員申論考試的重要命題趨勢。只有加深對唯物辯證法的理解,尤其是對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掌握,才能從容應對此類試題。 
    
申論真題 申論答案 申論熱點 申論范文 申論答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