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歷史備考:大隋王朝

字號:


    為方便2013年中考考生及家長查詢相關信息,出國留學網(wǎng)中考頻道特別搜集匯總了中考歷史知識點以供參考:
    隋朝(581—618年),是中國歷史上經歷了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分裂之后的大一統(tǒng)王朝。它由出身于軍事貴族的楊堅于581年篡奪北周政權建立。589年滅陳,完成統(tǒng)一。隋朝之初,與突厥進行了兩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擊潰了突厥的軍事威脅,還統(tǒng)一了青海地區(qū)。隋朝時期,隋文帝勵精圖治,開創(chuàng)了著名的“開皇之治”。經濟迅速發(fā)展,國力大幅上升。隋煬帝時期開鑿了大運河,溝通了南北交通。當時門閥勢力衰微,科舉制被創(chuàng)立和初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也運行順暢。成為中華帝國長期保持繁榮的制度保障之一。后期統(tǒng)治腐朽,618年亡于農民起義。
    中文名稱:隋朝
    英文名稱:The Sui Dynasty
    簡稱:隋
    所屬洲:亞洲
    首都:長安,洛陽
    主要城市:太原,會稽,江都,成都
    貨幣:圓孔錢
    政治體制:君主專制政體
    國家領袖:楊堅,楊廣等
    人口數(shù)量:46,019,956人
    主要民族:漢族
    主要宗教:佛教,道教
    國土面積:840萬平方公里
    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選官制度:科舉制
    監(jiān)察機構:門下省
    行政機構:尚書省
    決策機構:內
    隋朝(581年—618年)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于楊堅,即隋文帝,建國隋朝。隋朝是五胡亂華后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唐時期也是全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期 。隋煬帝過度消耗國力,最后引發(fā)了隋末民變和貴族叛變,最終亡國。
    國號起源
    楊堅登基為帝隋文帝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即位后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
    隋朝建立
    北周雖然滅北齊后國力興盛,但是北周宣帝奢侈浮華,沉湎酒色,政治腐敗,還同時擁有五位皇
    

    ?
    隋朝行政區(qū)劃圖
    后。外戚楊堅乘機將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漸由他掌握。大象二年(580年)6月8日北周宣帝病死,劉昉、鄭譯矯詔以楊堅為總知中外兵馬事,扶持年幼的北周靜帝宇文闡,以大丞相身份輔政。相州總管尉遲迥、鄖州總管司馬消難與益州總管王謙等人不滿楊堅專權,聯(lián)合叛變反抗楊堅。但被楊堅所派的韋孝寬、王誼與高颎等人平定。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于楊堅,楊堅登基為帝,即隋文帝,建國隋,北周亡。
    開皇之治
    開皇之治是隋文帝在位開皇年間時開創(chuàng),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yè)、政治安定。隋文帝楊堅倡導節(jié)儉,節(jié)省政府內不少開支、廢除了不必要的雜稅并設置谷倉儲存食糧。楊堅成功地統(tǒng)一了歷經數(shù)百年嚴重分裂后的中國,從此中國在大多數(shù)的世紀里都保持著他所建立的政治統(tǒng)一。
    

    ?
    隋文帝
    隋文帝統(tǒng)一中國后,一面躬行儉樸,一面采取了許多有利于鞏固政權的措施。由于他明文帝所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政治方面,首先是改良政治,改革制度。中央政制行五省(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六部(吏、禮、兵、刑、戶、工)制。地方政制由州、郡、縣三級改為州、縣兩級行政制。同時,又采用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寓兵于農,府兵在農時耕種、閑時練兵,輪番宿衛(wèi),或臨時調遣。其次是廢除魏晉南北朝以來維護世族豪門權益的九品中正制和門閥制度。 白到“古帝王沒有好奢侈而能持久的”之道理,所以由他輔政時開始,就提倡生活節(jié)儉,宮中的妃妾不作美飾,一般士人多用布帛,飾帶只用銅鐵骨角,不用金玉。文帝曾想用胡粉和織成的衣領,居然搜遍宮殿,都找不到。這種躬行節(jié)儉,使人民的負擔相應得到減輕,而且有利于各項措施的推行。
    任用官員不限門第,唯才是舉,通過考試以取士。文帝本人又躬身節(jié)儉,整飭吏治,曾派人巡視河北五十二州,罷免貪官污吏二百余人,又裁汰地方冗員約十分之三。他還寬簡刑法,刪減前代的酷刑,制定隋律,使刑律簡要,“以輕代重,化死為生”。
    經濟方面,仿北魏的均田制,實行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畝、永業(yè)田二十畝。婦女則分露四十畝。又減免賦役,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如改成丁年齡為二十一歲,受田仍是十八歲,服役少三年。又改每歲三十日役為二十日,減調絹一匹(四丈)為二丈等。此外文帝下令重新編訂戶籍,以五家為保,五保為閭,四閭為族。開皇初有戶三百六十余萬,平陳得五十萬,后增至八百七十萬。為積谷防饑,故廣設倉庫,分官倉、義倉。
    官倉作糧食轉運、儲積用,義倉則備救濟之需。文帝又致力建設,在原長安城東南營建新都大興城;開鑿廣通渠,自大興引渭水至潼關,以利關東漕運。學術文化方面,文帝大力提倡文教,廣求圖書。他有鑒于長期戰(zhàn)亂,官書散佚,所以下詔求天下之書,凡獻一書縑一匹。經一、二年,圖書大備,整理后凡得三萬余卷。為廣置人才,文帝又開科取土,并設秀才科,開后世科舉制之先河,也促進了教育、文學的發(fā)展。為明全國教化,恢復華夏文化之正統(tǒng),文帝下詔制訂禮樂,以提升國家的文化素質。
    軍事方面,鑒于南北朝晚期,突厥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時侵擾北周、北齊。故隋立國后,隋文帝便派將兵攻打突厥,后來更采用離間分化策略,使突厥分為東西兩部,彼此交戰(zhàn)不已,隋則得以消除北顧之憂。 正由于上述措施的推行,隋在文帝統(tǒng)治的最初二十多年間,政治清明,人口增加,府庫充實,外患不生,社會呈現(xiàn)了一片繁榮,歷史稱為“開皇之治”。
    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后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正式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yōu)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jiān)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以及后世的政治制度。在軍事上,繼續(xù)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楊廣治國
    隋煬帝初期國力仍然興盛,隋煬帝經營東都、開運河、修馳道與筑長城,帶動關中地區(qū)與南北各地區(qū)經濟
    

    ?
    隋洛陽城
    與貿易發(fā)展;并對四周國家展開征討威服,擴張隋朝版圖。然而,由于隋煬帝急功好利,使得這些作為對社會反而造成破壞。由于長安位處偏西,糧食供應困難。604年隋煬帝派楊素、宇文愷于洛陽興建東都以掌控關東與江南經濟,在洛口、回洛等地興建大糧倉以備荒年時所使用。由于每月要役使民丁兩百萬人,隋煬帝又注重宮城完善奢華,因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為了溝通江南經濟地區(qū)、關中政治地區(qū)與燕、趙、遼東等軍事地區(qū)的運輸與經濟發(fā)展,隋煬帝推動隋唐大運河的建造。大運河帶來許多好處:將中國重要水系連接起來,形成運輸網(wǎng)絡;帶動沿岸城市的發(fā)展,促進各個地區(qū)的文化發(fā)展與民族融合,有人認為這使得中華文明成為有機體的整體文明。然而,由于隋煬帝急促興建大運河,為人民帶來很多負擔。掘河的民夫,經久不息地勞動,加上疾病侵襲,死亡人數(shù)占全部一半以上。605年隋煬帝開鑿通濟渠的同時,帶后宮、諸王、衛(wèi)隊等大量人群沿運河巡視南方,沿途之上,花費許多資金,征調許多人民。607年隋煬帝巡視北方時,征調北方人民經太行山開鑿馳道達并州,并向附屬的突厥啟民可汗要求突厥民眾協(xié)助開鑿馳道。早在隋文帝時期,在朔方、靈武等地修筑長城。608年隋煬帝出巡榆林時動員壯丁百余萬人,于榆林至紫河(今內蒙古、山西西北長城外的渾河)開筑長城以保護突厥啟民可汗。在政治制度上,隋煬帝改革官制與租調制度,并開始設進士科,最終形成科舉制,這些都創(chuàng)新典章制度。
    隋廷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注重維護與農民的關系,并調和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關系,使社會矛盾趨于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chuàng)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猜忌日重,大殺功臣。仁壽四年(604年)七月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統(tǒng)治發(fā)展,隋煬帝興建許多大型工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在煬帝前期發(fā)展到極盛。
    中考相關信息請關注出國留學網(wǎng)中考頻道......
    ?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 中考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