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國各地中考已陸續(xù)結束,為方便2013年中考生及家長查詢相關信息,出國留學網中考頻道特別搜集匯總了中考歷史知識點以供參考:
《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是北魏時期的中國杰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是中國現存的最完整的農書。書名中的“齊民”,指平民百姓?!耙g”指謀生方法。 《齊民要術》大約成書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齊民要術》系統(tǒng)地總結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qū)農牧業(yè)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對中國古代農學的發(fā)展產生有重大影響。
賈思勰簡介
賈思勰(讀音:xié),北魏時期益都(今屬山東)人。出生在一個世代務農的書香門第,其祖上就很喜歡讀書、學習,尤其重視農業(yè)生產技術知識的學習和研究,這對賈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響。他的家境雖然不是很富裕,但卻擁有大量藏書,使他從小就有機會博覽群書,從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識,為他以后編撰《齊民要術》打下了基礎。成年以后,他開始走上仕途,曾經做過高陽郡(今山東臨淄)太守等官職,并因此到過山東、河北、河南等許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視農業(yè)生產,認真考察和研究當地的農業(yè)生產技術,向一些具有豐富經驗的老農請教,獲得了不少農業(yè)方面的生產知識。中年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開始經營農牧業(yè),親自參加農業(yè)生產勞動和放牧活動,對農業(yè)生產有了親身體驗,掌握了多種農業(yè)生產技術。大約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東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間,他將自己積累的許多古書上的農業(yè)技術資料、詢問老農獲得的豐富經驗、以及他自己的親身實踐,加以分析、整理、總結,寫成農業(yè)科學技術巨著《齊民要術》。
成書背景
《齊民要術》成書的時間為公元6世紀三、四十年代,它的問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時代背景和客觀條件基礎的。北魏之前,中國北方處于一種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一百多年以后,鮮卑族的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權并逐步統(tǒng)一了北方地區(qū),社會秩序由此逐漸穩(wěn)定,社會經濟也隨之從屢遭破壞的蕭條景象中逐漸恢復過來,得到發(fā)展。北魏孝文帝在社會經濟方面實施的一系列改革,更是刺激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進步。盡管如此,當時的農業(yè)生產還沒有達到很高的水平,有待于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賈思勰認為農業(yè)科技水平的高低關系到國家是否富強,于是他便萌生了撰寫農書的想法。
統(tǒng)治者的勵精圖治,農業(yè)生產的蒸蒸日上,也為賈思勰撰寫農書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賈思勰為官期間,到過山東、河北、河南等許多地方。每到一處,他都非常重視農業(yè)生產,他曾經親自從事農業(yè)生產實踐,進行各種實驗,飼養(yǎng)過牲畜、栽種過糧食。賈思勰不但注重親身實踐,而且善于向經驗豐富的老農學習,吸收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
《齊民要術》是賈思勰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從富有經驗的老農當中獲得的生產知識以及對農業(yè)生產的親身實踐與體驗,認真分析、系統(tǒng)整理、概括總結,最后完成了《齊民要術》這部偉大的著作。
基本評價
《齊民要術》由序、雜說和正文三大部分組成。正文共92篇,分10卷。11萬字;其中正文約7萬字,注釋約4萬字。另外,書前還有“自序”、“雜說”各一篇,其中的“序”廣泛摘引圣君賢相、有識之士等注重農業(yè)的事例,以及由于注重農業(yè)而取得的顯著成效。一般認為,雜說部分是后人加進去的。
書中內容相當豐富,涉及面極廣,包括各種農作物的栽培,各種經濟林木的生產,以及各種野生植物的利用等等;同時,書中還詳細介紹了各種家禽、家畜、魚、蠶等的飼養(yǎng)和疾病防治,并把農副產品的加工(如釀造)以及食品加工、文具和日用品生產等形形色色的內容都囊括在內。因此說《齊民要術》對中國農業(yè)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妙語佳句
天氣新晴,是夜必霜
有閏之歲,節(jié)氣近后,宜晚田
耕鋤不以水旱息功
濕耕澤鋤,不如歸去
耕而不耢,不如做暴
二月三月種者為植禾,四月五月種者為穉禾
一年之計莫如種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九月、十月中,于墻南日陽中掘作坑,深四五尺。取雜菜種別布之,得經冬,須即取,粲然與夏萊不殊
中考相關信息請關注出國留學網中考頻道......
?
| 中考政策 | 中考狀元 | 中考飲食 | 中考備考輔導 | 中考復習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