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語文備考:九年級上冊文言文訓(xùn)練題整理稿

字號:


    文言文訓(xùn)練題
    一、 閱讀《陳涉世家》選段,完成:
    二世元年七月,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能,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dāng)立,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蛞詾樗?,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眳菑V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蹦说唬骸瓣悇偻酢?,置入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1下面加點詞詞義相同的一項。 ( )
    A.皆次當(dāng)行 之次所旁叢祠中 B.乃丹書帛曰 得魚腹中書
    C.上使外將兵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D.宜多應(yīng)者 功宜為王
    2.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 ( )
    A.為屯長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C.乃行卜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
    B.扶蘇以數(shù)諫故 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 D.楚人憐之 然足下卜之鬼乎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B.卜者知其指意 稍稍賓客其父
    C.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吳廣以為然 屋舍儼然
    4.下列對選文內(nèi)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陳勝提出“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策略的原因,是當(dāng)時人們都認(rèn)為扶蘇和項燕沒有死。
    B.“天下苦秦久矣”說明百姓對秦王朝的殘暴統(tǒng)治完全喪失信心,忍無可忍。
    C.“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是陳勝、吳廣精心為起義做的輿論準(zhǔn)備。
    D.這段文字寫到了陳勝在起義前夕對形勢的分析,充分表現(xiàn)了他對時局的洞察能力。
    5、解釋下面句加點的字。
    (1)今亡亦死 失期,法皆斬
    (2)固以怪之矣 發(fā)閭左適戍漁陽
    (3)為天下唱 楚人憐之
    (4)會天大雨 又間令吳廣
    6、文中寫起義根據(jù)形勢首先提出的策略是
    7、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陳勝吳廣成為起義領(lǐng)導(dǎo)者的有利條件是
    8.整理文句:我能將下列文言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9.問題探討:為了這次起義,陳勝、吳廣做了哪些輿論準(zhǔn)備?有人認(rèn)為,這些準(zhǔn)備是對人民的欺騙,是不可取的,你怎么看待這一問題?
    我的探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0.綜合分析:根據(jù)陳勝的言行,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我的分析:
    11.拓展延伸:陳勝在起義時提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一口號激勵了千千萬萬的貧寒之士奮發(fā)圖強,立志進取。古代有個童謠寫道: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dāng)自強。明顯受到了這句口號的影響。說一說在今天,你是如何看待這一口號的?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段可分為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依次寫了
    二 、閱讀《陳涉世家》選段,完成: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將尉醉,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并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dāng)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蹦嗽p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
    1 選出詞義相同的一項( )
    A 令辱之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B 固以怪之矣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C 等死,死國可乎 公等遇雨 D 上使外將兵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2 選出詞的用法相同的一項( )
    A 陳勝佐之 楚人憐之 B 以激怒其眾 祭以尉首
    C 士卒多為用者 為壇而盟 D 奪而殺尉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3 選出詞義相同的一項( )
    A 會天大雨 與皆來會計事 B 道不通,度已失期 伐無道,誅暴秦
    C皆次當(dāng)行,為屯長 吳廣為都尉 D 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 行收兵,比至陳
    4 解釋下列加點詞
    吳廣素愛人 尉果笞廣
    陳勝佐之 從民欲也
    5 翻譯下列句子
    (1)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6 簡答
    (1)陳勝召令徒屬,講明了兩種前途:一是 二是
    并用 激勵士卒的反秦決心。
    (2)吳廣為什么要施“苦肉計”?
    (3)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段內(nèi)容。
    三、閱讀《唐雎不辱使命》選段,完成: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蓖Χ?。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疏通字詞:我能解釋出句中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
    ①秦王怫然怒 ②免冠徒跣
    ③休祲降于天 ④天下縞素
    ○5與臣而將四矣 ○6長跪而謝之
    2.整理文句:我能翻譯下列句子。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品讀文段:說一說,秦王說 “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這句話又有什么言外之意?
    我的品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內(nèi)容理解:面對秦王咄咄逼人的氣勢,唐雎是如何應(yīng)對的?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選文第一段中,秦王為了達(dá)到其“易地”目的,對唐雎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態(tài)度。請在文中用波浪線標(biāo)出其“施恩”的句子。
    6.拓展延伸: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樣的諸多謀士在維護國家尊嚴(yán)和人民利益方面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如戰(zhàn)國時藺相如,出使強秦卻能完璧歸趙,一時傳為美談。你還知道有哪些能人軼事,任選一個,并用簡潔的語言寫出其事跡。
    我的積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時.為什么要引出專諸、聶政、要離行刺的故事?
    8.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故不錯意也 廣故數(shù)言欲亡 B.天下縞素 吳廣素愛人
    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晏子使楚 D.懷怒未發(fā) 野芳發(fā)而幽香
    9.下列各組詞句中加點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①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日 ② 太守謂誰
    B.① 秦王不悅 ②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C、① 安陵君其許寡人 ②潭中魚可百許頭
    D、① 倉鷹擊于殿上 ②受地于先王
    10.下列句子中表達(dá)反問語氣的一項是( )
    A. 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B.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C. 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D.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1.選出加點詞詞義相同的一項( )
    A 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B 以頭搶地耳 徒以有先生也 C 挺劍而起 長跪而謝之曰
    D 輕寡人與 與臣而將四矣
    12.下列下面對選文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選文主要寫了唐雎同秦王進行針鋒相對斗爭的過程,以及斗爭的結(jié)局。
    B.選文第一段寫唐雎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斷然拒絕“易地”,這是雙方斗爭的高潮部分。
    C.選文主要通過繪聲繪色的“對話”來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鮮明地表現(xiàn)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點。
    D.在這場尖銳的矛盾沖突中,秦王驕橫狂暴、陰險狡詐,而唐雎表現(xiàn)得正氣凜然、不畏強暴。
    四、閱讀《隆中對》選段,完成: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顧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shù)短淺,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 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 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 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 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quán)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 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 東連吳會,”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 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理;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 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guān)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有水也。愿諸君勿復(fù)言!羽、飛乃止。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以弱為強者 賢能為之用 B 曹操比于袁紹 信義著于四海
    C 此用武之國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 D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以迎將軍者乎
    2.下面各組句中加點的詞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
    A.此誠不可與爭鋒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B.國險而民附 益州險塞
    C.利盡南海 良藥苦口利于病 D.將軍豈有意乎 將軍豈愿見之乎
    3.選出詞義相同的一項( )
    A 徐庶見先主 凡三往,乃見 B 謂先主曰 君謂計將安出
    C 然志猶未已 操已擁百萬之眾 D 因屏人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4.選出詞義不同的一項( )
    A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 身先士卒 B 賢能為之用 遂用猖獗
    C 孤不度德量力 審時度勢 D 將軍宜枉駕顧之 三顧茅廬
    5.對選段理解或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選段隆中對策,層次清晰。先論“不可爭”與“不可圖”,次論“可爭”與“可圖”,最后寫“爭”與“圖”的步驟和規(guī)劃,層層闡述自己的見解。
    B.談到建立“霸業(yè)”根基,諸葛亮先集中論述了占據(jù)荊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緊承論述占據(jù)兩州的可能性,條分縷析,論證嚴(yán)密。
    C.作為人物傳記,選文是對主人公的正面描寫,與隆中對前、隆中對后的側(cè)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豐滿突出。
    D.選段語言“言簡而意豐,文省而深刻”,具有鮮明的史書特點。
    6.文句理解:我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此殆天所以資將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諾葛亮在隆中對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請根據(jù)文段內(nèi)容簡要概括。
    8、在文中,諸葛亮提出的近期目標(biāo)是“ ”,最終目標(biāo)是“ ”他主張在內(nèi)政上應(yīng)遵循的方針是“ ”在外交上的方針是“ ”。
    9、劉備去拜訪諸葛亮,“凡三往”,說明他是個什么人?
    10.“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是現(xiàn)實的一面鏡子。結(jié)合選段內(nèi)容,說說隆中對策中哪些策略對治國仍具有現(xiàn)實指導(dǎo)意義?簡要概括兩點即可。
    五、閱讀《出師表》選段,完成:
    ①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dāng)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jǐn)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選自
    ③先帝知臣謹(jǐn)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dāng)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含義。
    ①躬耕于南陽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由是感激 ④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2.選出加點詞詞義、用法相同的一項(  )
    A.恢弘志士之氣  醉翁之意不在酒 B.欲報之于陛下也  試用于昔日
    C.先帝不以臣卑鄙  屬于作文一以記之 D.忘身于外者   同予者何人
    3.簡答。
    ①文中表現(xiàn)作者無意于功名得祿的句子是:
    ②文中被千古傳頌的一個對偶句是:
    4.選出理解有誤的一項( )
    A.文中“益州”指蜀漢,“先帝”指劉備,“陛下”指劉禪,“臣”指諸葛亮。
    B.第①段文字的主旨句是“誠宜開張圣聽”,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個建議。
    C.第①段文字中“不宜妄自菲薄”的意思是“不應(yīng)狂妄自大,鄙薄別人”。
    D.第②段文字中最后一句概敘了作者跟隨先帝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歷史,感情極為深沉。
    5 .朗讀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恐/托付不效 B .深追先帝/遺詔
    C .臣/不勝受恩感激 D .進盡/ 忠言
    6.諸葛亮受命以來懷著怎樣的心情并采取了怎樣的行動來報答先帝的?(用原文回答)
    心情: 。
    行動: 。
    7. “先帝知臣謹(jǐn)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__________ ;杜甫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边x段中最能體現(xiàn)“老臣心”的一句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閱讀《出師表》選段,完成:
    ①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②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③將軍向?qū)?,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也。
    ④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yuǎn)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也,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1.解釋加點的詞。
    ①平明之理(   ) ?、谡撈湫藤p( )
    ③以遺陛下(   ) ?、茇懥妓拦?jié)( )
    2.解釋下面的短語。
    ①作奸犯科 ②悉以咨之
    ③優(yōu)劣得所 ④性行淑均
    3.選出下列加點詞詞義不同的一項( )
    A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誠不可與爭鋒 B以光先帝遺德 深追先帝遺詔
    C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皆刑其長吏 D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每與臣論此事
    4.選出下列加點詞詞義相同的一項( )
    A有所廣益 至于斟酌損益 B此皆良實 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
    C悉以咨之 咨臣以當(dāng)世之勢 D愿陛下親之信之 謂為信然
    5.選出詞義不同的一項( )
    A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B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C 愚以為營中之事 吳廣以為然 D 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
    6.選文第2、3段與第4段是什么關(guān)系?
    7.在下面的橫線上填上四字短語。
    ①第一段作者提出了 的建議;②第四段提出了        的建議。
    8用“|”將文段分為兩層,并在下邊橫線上說明理由。
    ?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dǎo) 中考復(fù)習(xí)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