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語文試卷分析:如何掌握文言實詞詞義

字號:


    (五)
    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jì)人,家世世受射。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力戰(zhàn)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數(shù)千騎。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吾去大軍數(shù)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必不敢擊我?!睆V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縱馬臥。是時會墓,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夜半時,引兵而去。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dāng)?shù)歲,不敢入右北平。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家無余財,終不言家產(chǎn)事。廣訥口少言,專以射為戲,竟死。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后從大將軍青擊匈奴,既出塞,出東道。軍亡導(dǎo),或失道,后大將軍。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 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jié)發(fā)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zhàn),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yuǎn),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余矣,終不能復(fù)對刀筆之吏?!彼煲蹲詣q。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無老壯皆為垂涕。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捌淅顚④娭^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 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2002年高考文言文試題
    【試題】
    1、對下列句子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專為射為戲,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將兵:將領(lǐng)和士兵。)
    C、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曲折:指行軍的彎曲道路。)
    D、廣結(jié)發(fā)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zhàn)(結(jié)發(fā):指剛成年的時候。)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殺我立盡
    今以鐘磐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
    B、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東道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聞之,無老壯皆為垂涕
    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3、對下列句子中“之”字稱代內(nèi)容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
    稱代前文的(廣軍)“解鞍”、“士皆縱馬臥”。
    B、避之?dāng)?shù)歲,不敢入右北平
    稱代前文的“(李)廣”。
    C、飲食與士共之
    稱代前文的“賞賜”。
    D、百姓聞之,無老壯皆為垂涕
    稱代前文的(李廣)“遂引刀自剄”。
    4、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李廣對待部下“寬緩不苛”的一組是( )
    ① 解鞍,令士皆縱馬臥
    ② 得賞賜輒分其麾下
    ③ 專以射為戲
    ④ 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
    ⑤ 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
    ⑥ 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5、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 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李廣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傳授射箭之法,因而騎射精熟,驍勇善戰(zhàn)。曾在抗擊匈奴時殺敵立功,并在平定吳楚軍時,攻營拔寨,建立卓越功勛。
    B、李廣不僅武藝高強,而且足智多謀。他面對匈奴數(shù)千騎兵,沉著鎮(zhèn)定,巧用疑兵之計,使敵軍不敢貿(mào)然追擊,而自己的小部隊則安然得以保全。
    C、李廣不善言辭,少言寡語,而又廉潔自律,重義輕財。他屢建戰(zhàn)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財富的機會,但卻終身沒有多余財物,也從不以家產(chǎn)為念。
    D、李廣作為主將,部隊失去向?qū)Ф允У缆?,他勇于承?dān)過錯。面對處罰,他認(rèn)為自己已經(jīng)年老,無力再請刀筆之吏為自己辯護(hù),于是引刀自剄。
    【解析】
    1、 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詞義的掌握。能力層級為B級。
    對文言實詞詞義的理解是中學(xué)文言文教學(xué)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要能順利地讀懂淺易的文言文,就必須在長期的學(xué)習(xí)過程中逐漸積累有關(guān)文言實詞的知識。并應(yīng)具備從同一實詞的若干義項中選擇它在上下文語境中應(yīng)取義項的能力。這道題挑選了4個包含有較為常見的文言實詞的詞語,同時也給出它們的釋義的正與誤。從解題方法考慮,最簡單的莫過于將各個 解釋放入各自的具體語境之中去貫通文意,解釋準(zhǔn)確而無滯礙之處者卻為正確答案。A項中的“竟死”,難點在“竟”字?!熬埂庇小巴戤叀?、“從頭到尾”、“終究”、“竟然”等多個義項,從上下文的文意看,只有“從頭到尾”與“竟然”能夠沾上邊兒。從這兩個義項中選擇,“竟然”表示語意的轉(zhuǎn)折,顯然不符合文意,因此這里根本無從談到死或不死。再看“從頭到尾”這一義項,“竟死”表示一直到死,猶如“竟日”表示從早到晚一樣,與上下文文章十分切合。因而“竟 然因此而死”是錯誤解釋。B項中的“將兵”,試題將它解釋為并列短語,但在文言文中“將兵”也可理解為動賓短語,意思是“統(tǒng)領(lǐng)士兵”。這兩種解釋中“將”字分別為名詞與動詞用法。聯(lián)系后文,既說到“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可見是李廣對待部下的關(guān)愛,當(dāng)然是李廣領(lǐng)兵的的情況,而不是指李廣手下的將領(lǐng)和士兵。試題中的解釋也是錯誤的。再看C項,“曲折”一詞有實指虛指兩類用法,實指意為彎曲,彎彎曲曲,虛指意為錯綜復(fù)雜的情況、事情的曲折經(jīng)過或復(fù)雜而不順當(dāng)?shù)那楣?jié)。聯(lián)系前文看,這是李廣迷路以致部隊落衛(wèi)青之后,衛(wèi)青要向皇帝匯報事情經(jīng)過時說的,當(dāng)然不可能是指彎曲的道路,而是指事情的復(fù)雜經(jīng)過。因而C項也是錯誤的。只有D項是正確的。其中的“結(jié)發(fā)”,是說古代男子從成年時開始束發(fā),所以把初成年、年輕時稱為結(jié)發(fā)。這在中學(xué)課本《孔譽東南飛》中也曾出現(xiàn):“結(jié)發(fā)同枕席,黃泉共為友?!边@里的結(jié)發(fā)也是指到了成年。因此,D項為正確選項。
    2、 本題考查常見文言虛詞的一般用法。能力層級為B級。
    本題采用給了四組8個例句,每組內(nèi)部兩兩比較、考查異同的方法。設(shè)置這道題是為了考查考生對常見文虛詞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為了降低難度,同時也想把考生在中學(xué)學(xué)過的既有知識與現(xiàn)在需要解答的新問題串連起來,在用來比較的8個例句中,除原文外,其余4個均選自中學(xué)課本。選擇課本用例時甚至考慮到句式上的完全相同,這樣做更便于考查考生對于知識進(jìn)行遷移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A項中的兩個“以”字,從詞性來看均為介詞,從語法意義上看前者表示領(lǐng)率,后者表示工具,因而兩者是不相同的?!敖褚早婍嘀盟小币痪?,出自蘇軾的《石鐘山記》,不僅是傳世名篇,而且在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中是要求背誦的課文,中學(xué)生是十分熟悉的,不會有什么難度。B項中后一句出自課文《陳涉世家》,也是司馬遷的文章。這組中進(jìn)行比較的兩個“會“字是常用的文言副詞,其意義“正好、恰巧”也是常用的義項,兩句中的“會”字意義與用法均相同。C項中“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句,出自賈誼的《過秦論》,也是中學(xué)生十分熟悉的課文。其中“既”字表示“已經(jīng)”、“……之后”是副詞“既”的常見用法。而《李將軍列傳》中“既出塞,出東道”的“既”字也正是這種用法??梢妰删渲械摹凹取弊忠饬x用法均相同。D項中的“事無大小,悉 以咨之”一句,出自諸葛亮的《出師表》,這篇文章流傳極廣,各種版本的中學(xué)課本多選作課文。“事無大小”與閱讀材料中的“無老壯皆為垂涕”一句,兩個“無”字均表示“無論、不論”的意思,是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jié)果不變的說法意義。這兩個“無”字也是相同的。根據(jù)題目的要求,A項為正確選項。
    3、本題考查“之”字的稱代作用,也屬于常見文言虛詞的一般用法。能力層級為B級。
    本題給出四個使用了人稱代詞“之”的文句,同時對各句中“之”的稱代內(nèi)容進(jìn)行說明,要求選出說明不正確的一項。這種考查形式曾在1992年的全國試題中使用過,當(dāng)時是考查指示代詞“是”字的指代內(nèi)容,具有較好的效度。應(yīng)當(dāng)說,“之”字與“是”字均是文言文中出現(xiàn)頻率極高的虛詞,對它們用法的考查是很有必要的。本題A項“胡兵終怪之”的“之”,稱代的是胡兵感到奇怪的現(xiàn)象,正是指前文李廣部隊“解鞍”、“士皆縱馬臥”,這些情況迷惑了胡兵,才使得李廣的小部隊得以保全而未被消滅。這一說明是正確的。B項“避之?dāng)?shù)歲”中“之”字,是承著上文“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而來,顯而易見,“避之”的“之”正是代李廣。這一說明也是正確的。C項“飲食與士共之”的“之”,稱代的應(yīng)是本句開頭的“飲食”一詞,“之”字是前文的“飲食”,并非稱代更遠(yuǎn)的“賞賜”?!暗觅p賜”一句與“飲食”一句,分別講的是不同的事情,“之”字也無法越過 “飲食”而去稱代更前面的內(nèi)容。這一項的說明是錯誤的。D項“百姓聞之”的“之”到底稱代什么,我們也可以根據(jù)后文的“無老壯皆為垂涕”來進(jìn)行判斷,正因為百姓聽了李廣“引刀自剄”一事,老壯才 為他痛哭。這一項的說明是正確的。本題的題干要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因此C項是正確選項。
    4、本題著重考查考篩選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當(dāng)然,這只是一種考查形式,實質(zhì)上同時還要考查考生對句子的理解。能力層級為B級。
    本題采用給出六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要求考生選擇全部表現(xiàn)李廣對待部下“寬緩不苛”的一組這一常用方式來進(jìn)行考查。解答這類試題的思路應(yīng)當(dāng)是,將六個句子逐句進(jìn)行分析,篩選出符合題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對照編組情況判斷選擇。第①句“解鞍,令士皆縱馬臥”,這是李廣的小部隊在遭遇匈奴的數(shù)千騎馬時,極為無奈之下作出的疑兵之計。此時李廣的部隊如果逃跑的話,必然遭到匈奴的追射,只有讓敵人認(rèn)為自己只是誘敵的疑兵,才能避免被追殺。這本來與“寬緩不苛”是沒有聯(lián)系的,但如果考誤認(rèn)為這兩句是讓部下休息,則對理解全題有一定的干擾。第②句“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這是說李廣廉潔自律,抗敵立功后得到賞賜總是分給他的部下,這當(dāng)然是“寬緩”的一種典型表現(xiàn),因而符合題干的要求。第③句“專為射為戲”,這是說李廣因為“訥口少言”,不善言辭,而射藝精熟,所以平日十分喜好射藝,并以此為樂,常常練習(xí),這當(dāng)然與對待部下“寬緩不苛”無關(guān),不符合題干的要求。第④句“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這是承著前文“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而來,講李廣愛兵,同士兵禍福與共,這正是對待部下“寬緩不苛”的表現(xiàn),符合題干的要求。第⑤句“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這一句是李廣部隊迷失道路,衛(wèi)青將向皇帝報告,而李廣可能受到處罰時,他為保護(hù)部下而將責(zé)任全部承擔(dān)下來之后講的話,當(dāng)然反映了他“寬緩不苛”的做法。這一句也符合題干的要求。第⑥句“廣軍干大夫一軍皆哭”,這一句是李廣自剄后他的部下的反應(yīng),體現(xiàn)了士大夫?qū)λ纳钋袗鄞?。盡管這也是他“寬緩不苛”形成的結(jié)果,但卻不是他對部下“寬緩不苛”的具體表現(xiàn)。這一句不符合題干的要求。理清第六句話的內(nèi)容,這道題的答案就十分清楚了,正確選項應(yīng)是②④⑤,即D項。
    5、本題是對閱讀材料相關(guān)文意的綜合考查,著重在對文章內(nèi)容的概括與分析。能力層級為C級。
    本題的題面首先將閱讀材料的內(nèi)容分為幾個方面,選取其中的四個作為切入點進(jìn)行概括分析。這四個切入點是:李廣初顯功名、李廣設(shè)計脫險、李廣廉潔自律、李廣承擔(dān)過錯引刀自剄。試題中擬設(shè)了四項對相關(guān)文意的概括與分 析,要求考生選出不正確的一項。為了適當(dāng)降低難度,四個選項中均未涉及對作者在文中的分析概括,僅僅從閱讀材料反映的內(nèi)容著眼,要求考生能夠讀懂全文,不要出現(xiàn)理解與概括分析上的錯誤。構(gòu)擬這類試題中的錯誤項,常常是在大體正確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夾雜一兩處不正確的表述作為干擾,要求考生能夠正確識別。例如本題D項所擬題面是:“李廣作為主將,部隊失去向?qū)Ф允У缆?,他勇于承?dān)過錯。面對處罰,他認(rèn)為自己已經(jīng)年老,無力再請刀筆之吏為自己辯護(hù),于是引刀自剄?!斑@一選項的問題在于“無力再請刀筆之吏為自己辯護(hù)”。原文的表述是“終不能復(fù)對刀筆之吏”,意思是因為年老,不能再去接受刀筆之吏的審訊,二者的判別是顯而易見的。盡管這一選項中其他內(nèi)容的概括分析是正確的,但從整體來看,這個選項又是錯誤的。A、B、C三項對文意的概括分析沒有錯誤,按照題干的要求,本題的正確選項為D。
    (六)
    斐矩字弘大,河?xùn)|聞喜人,襁褓而孤,為伯父讓之所鞠。及長,博學(xué),早知名。隋文帝為定州總管,召補記室,甚親敬之。文帝即位,累遷吏部侍郎。大業(yè)初,西域諸番款①張掖塞與中國互市,煬帝遣矩監(jiān)其事。矩乃訪西域風(fēng)俗及山川險易、君長姓族、物產(chǎn)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悅,每日引至御座,顧問西方之事。帝幸東都,矩以蠻夷朝貢者多,諷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魚龍曼延、角角氐 ②于洛邑,以夸諸戎狄,終月而罷。又令三市店肆皆設(shè)帷帳,盛酒食,遣掌番率蠻夷與人貿(mào)易,所至處悉令邀延就座,醉飽而散。夷人有識者,咸私哂其矯飾焉。帝稱矩至誠,曰:“斐矩大識朕意,凡所陳奏,皆朕之成算,朕未發(fā)頃,矩輒以聞。自非奉國用心,孰能若是?”矩后從幸江都。及義兵入關(guān),帝問矩方略,矩 曰:“太原有變,京畿不靜,遙為處分,恐失事機。唯鑾輿早還,方可平定?!本匾娞煜聦y,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雖至胥吏,皆得其歡心。是時,帝既昏侈逾甚,矩?zé)o所諫諍,但悅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務(wù)止奸吏,或聞諸曹案典,多有受賂者,及遣人以財物試之。有司門令史受饋絹一匹,太宗怒,將殺之,矩進(jìn)諫曰:“此人受賂,誠合重誅。但陛下以物試之,即行極法,所謂陷人以罪,恐非導(dǎo)德齊禮之義?!碧诩{其言,因召百僚謂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從。每事如此,天下何憂不治!”貞觀元年卒,贈絳州刺史,謚曰敬。(節(jié)選自《舊唐書·裴矩傳》)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資治通鑒·唐紀(jì)八》)
    注:①款:至,到。②魚龍曼延、角角氐 :均為古代雜戲名。 ③表:測量日影以計時的標(biāo)竿。
    2003年高考文言文試題
    【試題】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諷帝大征四方奇技 諷:勸告
    B、咸私哂其矯飾焉 哂:譏笑
    C、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 遇:優(yōu)待
    D、太宗初即位,務(wù)止奸史 務(wù):致力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為伯低頭讓之所鞠
    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B、以夸諸戎狄,終月而罷
    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
    C、咸私哂其矯飾焉
    猶且從師而問焉
    D、太宗納其言,因召百僚謂曰
    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
    3、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組是( )
    A、令三市店肆皆設(shè)帷帳,盛酒食
    此人受賂,誠合重誅
    B、凡所陳奏,……矩輒以聞
    陛下……恐非導(dǎo)德齊禮之義
    C、每遇人盡禮……皆得其歡心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從
    D、矩?zé)o所諫諍,但悅媚取容而已
    每事如此,天下何憂不治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邊長大,由于博學(xué)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煬帝都十分賞識他,委以要職;煬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風(fēng)土民情,經(jīng)常向他咨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計,投煬帝之所好,為向戎狄夸耀強盛,建議作奇技、雜戲于洛邑,又熱情款待以籠絡(luò)其心;盡管“夷人有識者”對此不以為然,但深得煬帝歡心。
    C、義兵入關(guān)之后,裴矩向煬帝獻(xiàn)計,主張當(dāng)即平定,以免錯失良機;又見天下將亂,為全身遠(yuǎn)禍計,對人盡皆禮遇,對煬帝更是“無所諫諍”,“但悅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開明的君王,但難免有失誤,他先以行賄試探,后又欲誅受賄之人;裴矩直言諫勸,認(rèn)為是陷入以罪,不合禮義,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贊揚。
    5、聯(lián)系全文看,下列對文末司馬光一段話的認(rèn)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史家的眼光,評價唐太宗能夠從善如流,隋煬帝則愛好面諛逢迎。
    B、強調(diào)“表動則景隨”,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趨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說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啟示后世君王,治國時應(yīng)當(dāng)注意從裴矩的變化過程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xùn)。
    【解析】
    2003年的文言文閱讀材料由《舊唐書·裴矩傳》和《資治通鑒·唐紀(jì)八》中的兩段文字組成,往年都是一段文字。前四題的題目設(shè)計與近幾年一樣,依照實詞理解、虛詞辨析、句子理解、全文概括的順序,一馬平川地推下去。但第5題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要求考生根據(jù)題目要求把兩段文言文結(jié)合起來閱讀。這是一個頗有意義的嘗試。
    第1題考查的四個文言實詞不拘泥于教學(xué)大綱中的120個實詞,但均出于高中新教材(“哂”出自高中第一冊新課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知識積累與知識遷移能力。第2題中中的四個文言虛詞都是考綱所要求的18個文言虛詞之內(nèi)的“熟面孔”,以“因”高考曾考過多次,但今年仍然還考,造成了文言文命題的一大敗筆。其實文言虛詞的考查應(yīng)該換換面孔,比如“其”“則”等虛詞也可以考一考。第2題四個選項中都涉及到高中課文中的語句,指導(dǎo)中學(xué)生在文言文學(xué)習(xí)中應(yīng)充分重視課本的閱讀。第3、4題都是對閱讀材料相關(guān)文意的綜合考查,重點考查信息的篩選、提取、概括與分析。
    值得一說的是第5題,要求考生結(jié)合《舊唐書·裴矩傳》分析司馬光一段話的觀點。完成這道題的關(guān)鍵在于對司馬光的了解,而他主編《資治通鑒》的目的就是給君王作輔證,理應(yīng)站在勸諫君王的角度論事,與劉日句 寫《舊唐書》站在裴矩的角度不同,司馬光說:“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強調(diào)裴矩之變非裴之變,而是君王之功。他主要強調(diào)一方面(表動)而非雙方面(即表動則景隨)??上н@一屆考生沒有讀過《赤壁之戰(zhàn)》,否則就會知道《資治通鑒》的目的是“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完成這道題就會容易些。這道新穎別致的考題,既符合考綱要求,又符合考查綜合能力的方向。在認(rèn)識與分析古代人物形象方面,擴展了考生理解人物的視野,即人物形象應(yīng)有所變化,是發(fā)展的,而不像往年的人物 或忠或奸都是一貫而終。這種新視野依賴于不同典籍的閱讀;因為同一種典籍對一個人的評價一般是一致的,而兩部不同典籍中的相同人物形象的評價,則可能不同甚至相反。這道題給語文教師一個新的提示:今后文言文中的人物將有可能比以往更加豐滿,富于變化,應(yīng)該指導(dǎo)中學(xué)生學(xué)會辯證地看待人或事。
    三、課內(nèi)鞏固
    (一)申屠嘉罰鄧通
    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以材官蹶張①從高帝擊項籍,遷為隊率。從擊黥布軍,為都尉。孝惠時,為淮陽守。孝文帝元年,舉故吏士二千石從高皇帝者,悉以為關(guān)內(nèi)侯,食邑二十四人,而申屠嘉食邑五百戶。張蒼已為丞相,嘉遷為御史大夫。張蒼免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竇廣國為丞相,日:“恐天下以吾私廣國。”廣國賢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時大臣又皆多死,馀見無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為丞相,因故邑封為故安侯。
    嘉為人廉直,門不受私謁。是時太中大夫鄧通方隆愛幸,賞賜累巨萬。文帝嘗宴飲通家,其寵如是。是時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禮。丞相奏事畢,因言日:“陛下愛幸臣,則富貴之;至于朝廷之禮,不可以不肅!”上日:“君勿言,吾私之?!绷T朝坐府中,查墊絲堡鄧通詣丞相府。不來,且斬通。通恐,入言文帝。文帝日:“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頓首謝。嘉坐自如,故不為禮,責(zé)日:“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戲殿上,大不敬,當(dāng)斬。吏今行斬之!”通頓首,首盡出血,不解。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節(jié)召通,而謝丞相日:“此吾弄臣,君釋之?!编囃戎?,為文帝泣日:“丞相幾殺臣?!?(《史記》)
    【注】①蹶張:用腳踏強弓,使張開。
    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汝第往 只管
    B.文帝度丞相已困通 估計
    c.文帝嘗宴飲通家 宴請
    D.君釋之 釋放
    2.下列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
    A、恐天下以吾私廣國 B、不來,且斬通
    成以其小,劣之 一鳴輒躍去,行且速
    C、乃以御史大夫嘉為丞相 D、至于朝廷之禮
    侯生乃屏人間語曰 舞幽壑之潛蛟
    3.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食邑二十四人 封地
    B.門不受私謁 私人饋贈
    c.以材官蹶張從高帝擊項籍 武士
    D.嘉坐自如,故不為禮 自若
    4.將下列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白話文
    (1) 舉故吏士二干石從高皇帝者
    (2)嘉為檄召鄧通詣丞相府
    5.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申屠嘉嚴(yán)肅“朝廷之禮”的一項是 ( )
    ①⑥申屠嘉食邑五百戶
    ②嘉為人廉直,門不受私謁
    ③至于朝廷之禮,不可以不肅
    ④嘉為檄召鄧通詣丞相府。不來,且斬通
    ⑤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6.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申屠嘉是一位從普通士兵逐步提拔上來的丞相,他為人廉潔正直,對皇帝的寵臣也一視同仁。
    B.申屠嘉認(rèn)為鄧通犯了大不敬之罪,應(yīng)當(dāng)斬首。
    C.鄧通是皇帝的寵臣?;实鄄粌H給他許多賞賜,還曾在他家舉行宴會。
    D.文帝最后派使臣召回鄧通,并感謝申屠嘉。說他只想戲弄一下鄧通,讓申屠嘉把鄧通給放了。
    (二)參代何為漢相
    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擇郡國吏木詘于文辭,重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吏之言文深刻,欲務(wù)聲名者,輒斥去之。日夜飲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賓客見參不事事,來者皆欲有言。至者,參輒飲以醇酒,間之,欲有所言,復(fù)飲之,醉而后去,終莫得開說,以為常。
    相舍后園近吏舍,吏舍日飲歌呼。從吏惡之,無如之何。乃請參游園中,聞吏醉歌呼,從吏幸相國召按之。乃反取酒張坐飲,亦歌呼與相應(yīng)和。
    參見人之有細(xì)過,專掩匿覆蓋之,府中無事。
    參子窗為中大夫,惠帝怪相國不治事,以為“豈少朕與?”乃謂富日:“若歸,試私從容問而父日:‘高帝新棄群臣,帝富于春秋,君為相,日飲,無所請事,何以憂天下乎?’然無言吾告若也?!贝凹认淬鍤w,間侍,自從其所諫參。參怒而笞窗二百,日:“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當(dāng)言也?!敝脸瘯r,惠帝讓參日:“與窗胡治乎?乃者我使諫君也。”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圣武孰與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日:“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上日:“君似不及也。”參日:“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日:“善。君休矣!” (《史記》)
    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至者,參輒飲以醇酒 喝
    B.豈少朕與 輕視
    c.從吏幸相國召按之 追查
    D.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當(dāng)言也 通“促”,趕快
    2.下列旬中加點的詞,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一遵蕭何約束 B.吏之言文深刻
    C.帝富于春秋 D.今陛下垂拱
    3.下列句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輒飲以醇酒 B、乃反取酒張坐飲
    但以劉日薄西山 今其智乃不能及
    C、間之,欲有所言 D、然無言吾告若也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 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4.將下列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白話文
    (1) 擇郡國吏木詘于文辭,重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
    (2)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
    5.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
    A.曹參接替蕭何做了丞相以后,繼續(xù)推行蕭何制定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并選拔了一批忠厚、老實的人,擔(dān)任丞相吏,這一做法遭到了卿大夫的抵制。
    B.曹參為保丞相府太平,常常替下級官吏遮掩錯誤,為保護(hù)在吏。舍醉酒歌呼的官吏,竟自己飲酒縱歌,以堵住眾人的議論。
    c.曹參為人剛愎,不愿意接受別人的意見和建議,連自己的兒子也不例外,惠帝對此也非常生氣,最后不得不罷免他的相位。
    D.曹參主張清靜無為,整日飲酒縱歌,無所事事,這一做法開始時曾遭到眾人的擔(dān)憂和不滿,但最終贏得了惠帝的認(rèn)同和贊可。
    6.綜觀全文,太史公(司馬遷)對曹參“不事事”的評價應(yīng)是 ( )
    A. 褒多于貶B.有褒無貶 C.貶多于褒 D.褒貶各半
    (三)卜式為國捐資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為事。有少弟,弟壯,式脫身出,獨取畜羊百余,田宅財物盡與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頭,買田宅。而弟盡破其產(chǎn),式輒復(fù)分弟者數(shù)矣。時漢方數(shù)使將擊匈奴,式上書,愿輸家財半助邊。上使使問式:“欲官乎?”式日:“臣少牧,不習(xí)仕宦,不愿也?!笔拐呷眨骸凹邑M有冤,欲言事乎?”式日:“臣生與人亡所爭,邑人貧者貸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從式,式何故見冤!”使者日:“茍,子何欲?”式日:“天子誅匈奴,愚以為賢者宜死節(jié),有財者宜輸之,如此而匈奴可滅也。”使者以聞。上以語丞相弘。弘日:“此非人情。不軌之臣不可以為化而亂法,愿陛下勿許?!鄙喜粓蟆q余,會渾邪等降,縣官費眾,倉府空。明年,貧民大徙,皆仰給縣官,無以盡贍。式復(fù)持錢二十萬與河南太守,以給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貧民者,上識式姓名,日:“是固前欲輸其家財半助邊?!蹦速n式外徭四百人。式又盡復(fù)與官。是時富豪皆爭匿財,唯式尤欲助費。上于是以式終長者,故尊顯以風(fēng)百姓。 (《漢書》)
    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邑人貧者貸之 借貸
    B.使者以聞 知道
    C.故尊顯以風(fēng)百姓 同“諷”,勸告
    D.無以盡贍 供給
    2.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以田畜為事 種田畜牧
    B.式何故見冤 蒙受冤屈
    C.愚以為賢者宜死節(jié) 為國捐軀
    D.縣宮費眾,倉府空 地方官吏
    3.下列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
    A、田宅財物盡與弟 B、而弟盡破其產(chǎn)
    況吾與子漁樵江渚之上 邦無道則愚,智而為愚者也
    C、是時富豪皆爭匿財   D、故尊顯以風(fēng)百姓
    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yuǎn)也 謹(jǐn)拜表以聞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式脫身出——卜式就離開家外出
    B.時漢方數(shù)使將擊匈奴——當(dāng)時漢朝一方派遣數(shù)位將領(lǐng)攻打匈奴
    C.上以語丞相弘——皇帝把這個話告訴給丞相弘
    D.河南上富人助貧民者——河南上報幫助貧民的富人
    5.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卜式為國捐資言行和思想的一組是 ( )
    ① 式上書,愿輸家財半助邊
    ② 邑人貧者貸之
    ③ 有財者宜輸之
    ④ 式持錢二十萬與河南太守
    ⑤ 式輒復(fù)分弟者數(shù)矣
    ⑥ 式又盡復(fù)與官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6.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一項是 ( )
    A.卜式為照顧弱小的弟弟,主動放棄田宅資產(chǎn),上山牧羊,通過自己的努力,終于走出了一條畜牧發(fā)家致富的道路。
    B.卜式一心為國,希望拿出一半的家產(chǎn)來資助邊防,但卻遭到了丞相等人的誤解。
    C.卜式為人忠厚,幫助別人,大到國家,小至個人,不計回報,不計虛名,不為官,不言事。
    D.卜式的這種捐資為國的行為最終感動了皇帝,被看作是自始至終的長者,百姓學(xué)習(xí)的榜樣。
    (四)趙廣漢精于吏職
    廣漢為人強力,天性精于吏職。見吏民,或夜不寢至旦。尤善為鉤距,以得事情。鉤距者,設(shè)欲知馬賈,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后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準(zhǔn),則知馬之責(zé)賤不失實矣。唯廣漢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也??ぶ斜I賊,閭里輕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請求銖兩之奸,皆知之。長安少年數(shù)人會窮里空舍謀共劫人,坐語未訖,廣漢使吏捕治,具服。富人蘇回為郎,二人劫之。有頃,廣漢將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長安丞龔奢叩堂戶曉賊,日:“京兆尹趙君謝兩卿,無得殺質(zhì),此宿衛(wèi)臣也。釋質(zhì),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時解脫。”二人驚愕,又素聞廣漢名,即開戶出,下堂叩頭。廣漢跪謝日:“幸全活郎,甚厚!”送獄,敕吏謹(jǐn)遇,給酒肉。至冬當(dāng)出死,豫為調(diào)棺,給斂葬具,告語之。皆曰:“死無所恨!”(《漢書》)
    1.下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天性精于吏職 精明
    B.坐語未訖 完畢
    C.此宿衛(wèi)臣也 有經(jīng)驗的
    D.死無所恨 遺憾
    2.下旬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
    A.尤善為鉤距 歸納總結(jié)
    B.閶里輕俠 行動輕捷的俠士
    C.窮里空舍 偏僻的里巷
    D.銖兩之奸 巨額賄賂
    3.下列句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設(shè)欲知馬賈,則先問狗
    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
    B、此宿衛(wèi)臣也
    不足為外人道也
    C、豫為調(diào)官,給斂葬具
    當(dāng)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
    D、尤善為鉤鉅,以得事情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4.下列對文中自“長安少年數(shù)人會窮里空舍謀共劫人”到結(jié)尾文意的敘述,正確的一項是 ( )
    A.廣漢洞察其奸,且威望極高,因此劫持人質(zhì)的數(shù)人釋質(zhì)束手,捕治具服。
    B.廣漢威望極高,且言而有信,因此劫持宿衛(wèi)臣的盜賊束手認(rèn)罪,死無所恨。
    c.廣漢明察秋毫,且威望極高,因此劫持郎官的盜賊束手認(rèn)罪,死無所恨。
    D.廣漢威望極高,且善待罪犯,因此劫持郎官的數(shù)人釋質(zhì)束手,死無所恨。
    5.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與趙廣漢“精于吏職”有關(guān)的一組是 ( )
    ①廣漢為人強力
    ②尤菩為鉤距,以得事情
    ③參伍其賈,以類相推
    ④幸全活郎,甚厚
    ⑤吏受取請求銖兩之奸,皆知之
    ⑥見吏民,或夜不寢至旦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②③⑤
    6.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正確一項是 ( )
    A.趙廣漢為人強力,精于吏職,善于偵破復(fù)雜案件;執(zhí)法時以情為先,可見他崇尚人治。
    B.趙廣漢重視調(diào)查研究,體恤民情;執(zhí)法時恩威并施,取悅朝廷,討好百姓,推行愚民政策。
    C.趙廣漢勤于政務(wù),重視調(diào)查比較,明察下情,執(zhí)法不茍,善于以情理攻心,可謂精于吏治。
    D.趙廣漢勤勞清廉,除刁民,懲貪官,雷厲風(fēng)行,執(zhí)法時曉之以理,提倡儒家仁愛之道。
    (五)翁歸賢將
    尹翁歸,字子兄,河?xùn)|平陽人。少孤,與季父居。為獄小吏,曉習(xí)文法。喜擊劍,人莫能當(dāng)。是時大將軍霍光秉政,諸霍在平陽,奴客持刀兵入市斗變,吏不能禁,及翁歸為市吏,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饋,百賈畏之。
    后去吏居家。會田延年為河?xùn)|太守,行縣至平陽,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親臨見。令有文者東,有武者西。閱數(shù)十人,次到翁歸,獨伏不肯起,對日:“翁歸文武兼?zhèn)洌ㄋ┰O(shè)?!惫Σ芤詾榇死糍瓢敛贿d,延年日:“何傷?”遂召上辭問,甚奇其對,除補卒吏,便從歸府。案事發(fā)奸,窮競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歸,徒署督郵。河?xùn)|二十八縣,分為兩部;閎孺部汾北,翁歸部汾南。所舉應(yīng)法,得其罪辜,屬縣長吏雖中傷,莫有怨者。
    征拜東海太守,過辭廷尉于定國。定國家在東海,欲屬托邑子兩人,令坐后堂待見。定國與翁歸語終日,不敢見其邑子。既去,定國乃謂邑子日:“此賢將,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東海大豪郯①許仲孫,為奸猾,亂吏治,郡中苦之。二千石欲捕者,輒以力勢變詐自解,終莫能制。翁歸至,論棄仲孫市,一郡怖栗,莫敢犯禁。東海大治。
    翁歸為政雖任刑,其在公卿之間清潔自守,語不及私,然溫良謙退,甚得名譽于朝廷。視事數(shù)歲,元康四年病卒,家無余財,天子賢之。(《漢書》)
    【注】①郯:縣名。
    1.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是時大將軍霍光秉政 執(zhí)掌
    B.行縣至平陽 巡查
    C.所舉應(yīng)法,得其罪辜 罪責(zé)
    D.又不可干 以私 干預(yù)
    2.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
    A.為獄小吏,曉習(xí)文法 文章法則
    B.案事發(fā)奸,窮竟事情 查辦事情
    C.過辭廷尉于定國 拜別
    D.視事數(shù)歲 官吏到職處理事務(wù)
    3.下列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為獄小吏
    如姬為公子泣
    B、有文者東,有武者西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C、自以能不及翁歸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
    D、甚得譽于朝廷
    得雙石于潭上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公廉不受饋,百賈畏之
    ——翁歸清廉從不接受饋贈,市面上許多商人都畏懼他
    B.翁歸文武兼?zhèn)?,唯所施設(shè)
    ——我尹翁歸既有文又有武,希望能為我獨設(shè)一類
    C.除補卒吏,便從歸府
    ——免去他縣里卒吏的職位,帶他一道回太守府
    D.不敢見其邑人
    ——不敢讓他的同鄉(xiāng)人的孩子出來拜見翁歸
    5.下列句子,表明翁歸是一名賢將的一項是 ( )
    ①所舉應(yīng)法,得其罪辜
    ②公廉不受饋,百賈畏之
    ③翁歸文武兼?zhèn)?,唯所施設(shè)
    ④定國與翁歸語終日,不敢見其邑子
    ⑤論棄仲孫市,一郡怖栗
    ⑥甚得譽于朝廷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①②⑤ D.③⑤⑥
    6.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尹翁歸,通曉法律,劍術(shù)高明,擔(dān)任市吏,不收受賄賂,憑自己的懔然正氣震住在市面斗毆鬧事的權(quán)貴霍光的家臣和奴仆。
    B.尹翁歸膽大自信,抓住太守田延年來縣巡視的機會,不具一格舉薦自己,雖遭到一些人的議論,但卻贏得了太守田延年的信任,并因此獲得了重用。
    C.尹翁歸辦案認(rèn)真負(fù)責(zé),每事都能追根究底,弄清來龍去脈,并依法給予相應(yīng)的處置,雖得罪了一些人,但也贏得了朝廷和不少官吏的敬重,因此不斷得到升遷。
    D.尹翁歸雖然辦事公正,為人清廉不貪,但是他好武尚刑,斬殺許仲孫,并拋尸于市,全市震怖,尚不能算是一名賢將。
    (六)宋弘為國選才
    宋弘,字仲子,京兆長安人也。光武即位,征拜太中大夫。家無資產(chǎn),以清行致稱。
    帝嘗問弘通博之士,弘乃薦沛國桓譚才學(xué)洽聞①,幾能及揚雄、劉向父子。于是召譚拜議郎、給事中。帝每燕②,好其繁聲。弘聞之不悅,悔于薦舉。伺譚內(nèi)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譚至,不與席而讓之日:“吾所以薦子者,欲令輔國家以道德也,而今數(shù)進(jìn)鄭聲,以亂雅頌,非忠正者也。能自改邪?將令相舉以法乎?”譚頓首辭謝,良久乃遣之。后大會群臣,帝使譚鼓琴,譚見弘,失其常度。帝怪而問之。弘乃離席免冠謝日:“臣所以薦桓譚者,望能以忠正導(dǎo)主,而令朝廷耽悅鄭聲,臣之罪也?!钡鄹娜葜x,使反服,其后遂不復(fù)令譚給事中。弘推進(jìn)賢士馮翊、桓梁三十余人,或相及為公卿者。 (《后漢書》)
    【注】①洽聞:見多識廣。 ②燕:通“宴”。
    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望能以忠正導(dǎo)主 教育,引導(dǎo)
    B.將令相舉以法乎 檢舉
    C.譚見弘,失其常度 氣質(zhì)
    D.不與席而讓之日 責(zé)備
    2.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 )
    A.家無資產(chǎn),以清行致稱
    B.弘聞之不悅,悔于薦舉
    C.吾所以薦子者,欲令輔國家以道德也,
    D.弘推進(jìn)賢士馮翊、桓梁三十余人
    3.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 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
    ①弘乃薦沛國桓譚才學(xué)洽聞
    ②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
    ③而今數(shù)進(jìn)鄭聲,以亂雅頌
    ④敢以煩執(zhí)事 .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
    4.將下列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白話文
    (1) 吾所以薦子者,欲令輔國家以道德也
    (2)家無資產(chǎn),以清行致稱
    5.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能體現(xiàn)宋弘正直、關(guān)心國家的一組是 ( )
    ①家無資產(chǎn),以清行致稱
    ②弘聞之不悅,悔于薦舉
    ③吾所以薦子者,欲令輔國家以道德也
    ④譚見弘,失其常度
    ⑤臣所以薦桓譚者,望能以忠正導(dǎo)主
    ⑥帝改容謝,使反服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④⑤⑥
    6.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宋弘在光武帝登基后即被征召為太中大夫,為官清廉,廣受贊譽。
    B.宋弘拉攏士人,推薦桓譚做議郎的官職,后又因與之不和,上書光武帝罷免了他。
    C.桓譚做議郎后,彈奏的盡是靡靡之音,敗壞正統(tǒng)音樂。
    D.在當(dāng)時的社會條件下,宋弘能直言進(jìn)諫,并敢于提拔正直、忠誠的官員,這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
    
高考語文復(fù)習(xí)資料 高考數(shù)學(xué)復(fù)習(xí)資料 高考英語復(fù)習(xí)資料 高考文綜復(fù)習(xí)資料 高考理綜復(fù)習(xí)資料
高考語文模擬試題 高考數(shù)學(xué)模擬試題 高考英語模擬試題 高考文綜模擬試題 高考理綜模擬試題
高中學(xué)習(xí)方法 高考復(fù)習(xí)方法 高考狀元學(xué)習(xí)方法 高考飲食攻略 高考勵志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