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地理熱點素材 氣象災害

字號:


    關注氣象災害對我國的影響
    張斌
    論文摘要: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發(fā)生最多的國家之一,尤其以氣象災害對我國影響最為深刻,關注氣象災害常發(fā)地區(qū)及防治措施,有利防災減災,減少損失。
    關鍵詞:氣象災害 水旱災害 臺風 寒潮 風沙危害 防災減災措施
    引言:我國是自然災害多發(fā)區(qū),每年都需一大筆資金、物資用于救災、抗災。因此關注自然災害,特別是氣象災害,做到事先預防、及時挽救,盡量把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是每個公民的職責。
    踏入二十一世紀,在人們的印象中,自然災害此起彼伏,連綿不斷。一會兒東南亞地震海嘯的余悸剛平,一下子印尼又發(fā)生火山爆發(fā),不一會兒臺風“珍珠”登陸……這一幅幅觸目驚心的畫面,讓人類在大自然的面前顯得多么軟弱、無助!
    在這里我們主要闡述氣象性災害,因它是自然災害中最嚴重的災害之一,我國是受害最大的國家之一,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占各種自然災害總損失(平均每年約500億-600億人民幣)的57%。因此了解我國氣象災害的分布和產(chǎn)生原因,是加強防治、減少損失的重要前提。此外,人類的過度經(jīng)濟活動,破壞了生態(tài)平衡,加大了災害發(fā)生的強度、密度,造成全球性環(huán)境問題越來越嚴重。
    水旱災害(旱災和澇災)是危害面積廣,災情重。在東部季風區(qū),尤以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最為頻繁,近年來有向南擴展的跡象。它主要是受季風、降水的季節(jié)、年際變化大等因素影響。
    澇災包括洪水泛濫和雨水貯積于地表的現(xiàn)象,它是我國平原地區(qū)重要的致災原因。據(jù)統(tǒng)計,公元前206年至1049年的55年間,我國發(fā)生較大洪澇事件1929次,平均兩年一遇。黃河決口多次,平均“三年一決口,一百年一大改道”。1949年后,經(jīng)多次對有關河段進行整治,如加固堤壩、植樹造林、泄洪入海等治理措施,大江大河的決口改道現(xiàn)象沒有發(fā)生,但洪澇災害依然存在。解放以來,發(fā)生了幾次大的水災(如1954年江淮流域、1975年河南地區(qū)、1991年華東地區(qū)、1995年和1996年洞庭湖、鄱陽湖水系)直接經(jīng)濟損失少則幾十億,多則上千億。而1998年的長江大洪災,是自1954年以來的又一次全流域大洪水,席卷了大半個中國,直接經(jīng)濟損失達1666億元。
    旱災是對我國農業(yè)生產(chǎn)影響最大、最常見且分布范圍最廣的一種氣侯災害,一年四季皆可出現(xiàn)在不同地區(qū),以季節(jié)連旱和連年干旱為嚴重。歷史上明崇禎年間的華北、華東、中南、西北等地大旱長達17~18年,旱災引發(fā)饑荒,曾經(jīng)因一次旱災死亡1300萬人,損失無法估算。2003-2005年,華北、華東也出現(xiàn)連年旱災,土地龜裂、糧食顆粒無收,生活用水緊張,就連水資源充足的廣東,也出現(xiàn)連季旱災(尤以湛江為重),只能望洋興嘆。雖然現(xiàn)代社會面對干旱,可以人工降雨,但人工降雨也需講究氣象條件,且人工降雨成本大,對大氣污染也大,經(jīng)常使用易引發(fā)一系列災變,此舉乃不得已而為之。“澇一線,旱一片”在古代早已是家喻戶曉,現(xiàn)代社會連續(xù)幾年大旱,失業(yè)率增加,GDP降低,人民生活水準下降,易引發(fā)社會問題。
    臺風災害(熱帶氣旋)夏秋季節(jié)熱帶風暴、臺風侵襲,是我國沿海大陸及海域的主要致災原因。根據(jù)熱帶氣旋中心風力及風速,可分為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烈?guī)эL暴、臺風、強臺風、超強臺風六個級別。全球海區(qū)平均每年發(fā)生62個熱帶風暴以上強度的熱帶氣旋,其中西北太平洋海區(qū)約占47%。在1949-1990年的42年中,平均每年約7個,最多12個(1971),最少3個(1950、1951),對比周邊菲律賓(4~5個)、日本(3~4個)、美國(3~4個)等多熱帶氣旋國家,我國是世界上每年登陸的熱帶風暴 、臺風最多的國家。從登陸的沿海各省看,粵最多(約占1/3),其次為臺、瓊、閩。致災特點表現(xiàn)為突發(fā)性強、強度大、群發(fā)性顯著,往往在1-2小時或1-2天內造成大的災害。即使現(xiàn)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也只能準確、及時報道,時刻關注著(因暴雨易引起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以便隨時做好防護準備,盡量把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而不可能把災害化解掉。
    熱帶氣旋的致災表現(xiàn)為:風災、暴雨。(附表一、表二)
    表一
    

    最大風速(米/秒)
    

    臺風
    

    最大損失
    

    海上
    

    110
    

    5827
    

    死亡903人,直接經(jīng)濟損失25億。
    

    島嶼
    

    70
    

    7309
    

    大陸
    

    60-65
    

    5612
    

     
    表二
    

    時間
    

    降水量(毫米)
    

    登點
    

    臺風
    

    1小時
    

    189.5
    

    河南泌陽
    

    7503
    

    1
    

    581.2
    

    上海寶山
    

    7707
    

    5
    

    1631
    

    河南泌陽林莊
    

    7703
    

     
    如2006年廣東遭受近年來最嚴重的洪澇災害,0604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級別不大,卻帶來特大暴雨。以韶關樂昌市最為嚴重,超過警戒水位6.82米,城區(qū)嚴重浸水,全省共13個市68個縣(市、區(qū)),674個鄉(xiāng)(鎮(zhèn))受災,受災人口782萬,死亡113人,失蹤77人,塌房屋11.9萬多間,轉移遇險群眾100多萬人,直接經(jīng)濟損失總計143.3億元。
    風沙危害主要發(fā)生在“三北”一帶,因西北季風吹揚干旱地區(qū)的沙塵往東南方向擴散,以春季為多發(fā)期,近年的揚塵、沙塵暴、強沙塵暴天氣日數(shù)逐年遞增(尤以北方、西北為重)。如2006年4月期間京津地區(qū)的一次強沙塵暴,能見度約500米,持續(xù)時間幾小時。風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經(jīng)濟損失雖比水旱災害小,但潛伏的間接損失無法估算。容易引發(fā)半荒漠、荒漠化土地的逐年擴展,生存環(huán)境日益惡化,防治措施是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如種植耐旱作物、方格網(wǎng)狀沙障等)防護林體系。
    寒潮每年春末、秋冬時期,強冷空氣從西伯利亞、蒙古一帶入侵我國,影響地區(qū)較廣,所到之處大幅度降溫、減濕。寒潮帶來的低溫、冷害對農業(yè)影響很大,作物減產(chǎn)、死亡率高,但對工業(yè)、交通領域也同樣存在威脅,可加強預測預報,增強防災能力,防抗結合。
    因大氣運動是跨國界、跨區(qū)域的空間運動,為克服氣象災害所造成的危機,有必要通過世界各國的廣泛合作,建立全球規(guī)模的可持續(xù)對地觀測體系,深入研究氣象災害的起因,掌握災害規(guī)律,為人類造福。
    參考資料:1.《中國災害地理》 韓淵豐、張力、趙汝植主編
    2.《羊城晚報》 2006.7
    (廣東省陸豐市東海中學)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 中考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