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中小學生的零花錢除了父母給的之外主要靠自己打工賺取,所以,假期又是學生打工最多的時間。其實,許多學生在假期到來之前就開始找打工的機會了,當然,社會也為他們提供了這個機會。那么,德國法律上對中小學生打工又有哪些規(guī)定呢?
在德國凡是從事有報酬工作的人必須年滿15歲,而且必須是在家長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去打工掙錢。但是法律也對13至15歲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打工有特殊的規(guī)定,即允許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只能從事簡單的工作,例如: 幫助購物,送報紙,照料能行走的小孩等等,他們的工作時間一天不能超過兩個小時。同時法律也對15至18歲這個年齡段的人打工有明確的規(guī)定,在這個年齡段人打工的時間一天不能超過8個小時,一周不能超過40小時,工作時間只能安排在6點至20點之間。所有工作的人都自動享有保險,這個保險是指工作中和上下班的路上所發(fā)生的意外的保險。
那么對于學生打工的收入又是怎么計算的呢?
通常情況下13至15歲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的收入是每小時在3至5歐元之間; 15至18歲學生的收入是在4至6歐元之間。在德國只要月收入不超過400歐元是無需繳納任何費用的,例如收入稅,各種保險等等。
那么,誰提供工作呢?
我想,在任何一個社會都是如此,有找工作的人就得有提供工作的人。那么德國的雇主是如何對待中小學生打工這一問題的呢?大部分雇主為學生們提供假期的打工機會并不是因為他們缺人手,非得靠中小學生來填補工作位子這個空缺,也不是一種施舍的心態(tài),而是社會的一種責任感和參與意識。因為,學生們可以通過打工對社會有更深層的認識,可以學習和增強與人溝通和相處的能力,在現(xiàn)實生活中實實在在地培養(yǎng)自己的獨立自主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夠無形中培養(yǎng)他們的成就感,因為他們是用自己的勞動創(chuàng)造了財富,從而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心愿。德國的孩子打工并不是因為生活所迫,而是為了去實現(xiàn)自己的一個心愿,這個心愿可以說真的是五花八門,比如想買一個更酷的手機,一件新潮的外衣,一次短途的旅游,一盒愛吃的冰激凌,一種新產品的巧克力等等。但是,實現(xiàn)這一切心愿的共同特點就是,我要靠我自己!
許多來自中國的朋友在德國短期工作或學習之后,與我談起他們在德國的感受時經常提到這一點,即德國的孩子為什么那么成熟?其實,許多15歲左右的德國孩子都象成年人一樣說話處事,而且非常的自信和有責任感。我相信其他生活在德國的中國人也會有相同的感受,也會問:人家是怎么教育的孩子?實際上,回答這樣的問題也不難,因為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而在一個社會中,孩子將自然地受到社會責任感和人文環(huán)境的熏陶。
在德國凡是從事有報酬工作的人必須年滿15歲,而且必須是在家長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去打工掙錢。但是法律也對13至15歲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打工有特殊的規(guī)定,即允許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只能從事簡單的工作,例如: 幫助購物,送報紙,照料能行走的小孩等等,他們的工作時間一天不能超過兩個小時。同時法律也對15至18歲這個年齡段的人打工有明確的規(guī)定,在這個年齡段人打工的時間一天不能超過8個小時,一周不能超過40小時,工作時間只能安排在6點至20點之間。所有工作的人都自動享有保險,這個保險是指工作中和上下班的路上所發(fā)生的意外的保險。
那么對于學生打工的收入又是怎么計算的呢?
通常情況下13至15歲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的收入是每小時在3至5歐元之間; 15至18歲學生的收入是在4至6歐元之間。在德國只要月收入不超過400歐元是無需繳納任何費用的,例如收入稅,各種保險等等。
那么,誰提供工作呢?
我想,在任何一個社會都是如此,有找工作的人就得有提供工作的人。那么德國的雇主是如何對待中小學生打工這一問題的呢?大部分雇主為學生們提供假期的打工機會并不是因為他們缺人手,非得靠中小學生來填補工作位子這個空缺,也不是一種施舍的心態(tài),而是社會的一種責任感和參與意識。因為,學生們可以通過打工對社會有更深層的認識,可以學習和增強與人溝通和相處的能力,在現(xiàn)實生活中實實在在地培養(yǎng)自己的獨立自主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夠無形中培養(yǎng)他們的成就感,因為他們是用自己的勞動創(chuàng)造了財富,從而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心愿。德國的孩子打工并不是因為生活所迫,而是為了去實現(xiàn)自己的一個心愿,這個心愿可以說真的是五花八門,比如想買一個更酷的手機,一件新潮的外衣,一次短途的旅游,一盒愛吃的冰激凌,一種新產品的巧克力等等。但是,實現(xiàn)這一切心愿的共同特點就是,我要靠我自己!
許多來自中國的朋友在德國短期工作或學習之后,與我談起他們在德國的感受時經常提到這一點,即德國的孩子為什么那么成熟?其實,許多15歲左右的德國孩子都象成年人一樣說話處事,而且非常的自信和有責任感。我相信其他生活在德國的中國人也會有相同的感受,也會問:人家是怎么教育的孩子?實際上,回答這樣的問題也不難,因為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而在一個社會中,孩子將自然地受到社會責任感和人文環(huán)境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