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數(shù)學熱點知識歸納 66

字號:

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分類講評
    
湖北省黃石市下陸中學 宋毓彬
    

    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是初一數(shù)學學習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主要困難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難以從實際問題中找出相等關系,列出相應的方程;二是對數(shù)量關系稍復雜的方程,常常理不清楚基本量,也不知道如何用含未知數(shù)的式子來表示出這些基本量的相等關系,導致解題時無從下手。
     
    事實上,方程就是一個含未知數(shù)的等式。列方程解應用題,就是要將實際問題中的一些數(shù)量關系用這種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的形式表示出來。而在這種等式中的每個式子又都有自身的實際意義,它們分別表示題設中某一相應過程的數(shù)量大小或數(shù)量關系。由此,解方程應用題的關鍵就是要“抓住基本量,找出相等關系”。
     
    下面就一元一次方程中常見的幾類應用題作逐一講評,供同學們學習時參考。
     
    1.行程問題
     
    行程問題中有三個基本量:路程、時間、速度。關系式為:①路程=速度×時間;②速度=;③時間=。
     
    可尋找的相等關系有:路程關系、時間關系、速度關系。在不同的問題中,相等關系是靈活多變的。如相遇問題中多以路程作相等關系,而對有先后順序的問題卻通常以時間作相等關系,在航行問題中很多時候還用速度作相等關系。
     
    航行問題是行程問題中的一種特殊情況,其速度在不同的條件下會發(fā)生變化:①順水(風)速度=靜水(無風)速度+水流速度(風速);②逆水(風)速度=靜水(無風)速度-水流速度(風速)。由此可得到航行問題中一個重要等量關系:順水(風)速度-水流速度(風速)=逆水(風)速度+水流速度(風速)=靜水(無風)速度。
     
    例1.某隊伍450米長,以每分鐘90米速度前進,某人從排尾到排頭取東西后,立即返回排尾,速度為3米/秒。問往返共需多少時間?
     
    講評:這一問題實際上分為兩個過程:①從排尾到排頭的過程是一個追及過程,相當于最后一個人追上最前面的人;②從排頭回到排尾的過程則是一個相遇過程,相當于從排頭走到與排尾的人相遇。
     
    在追及過程中,設追及的時間為x秒,隊伍行進(即排頭)速度為90米/分=1.5米/秒,則排頭行駛的路程為1.5x米;追及者的速度為3米/秒,則追及者行駛的路程為3x米。由追及問題中的相等關系“追趕者的路程-被追者的路程=原來相隔的路程”,有:
     
                       3x-1.5x=450    ∴x=300     
     
    在相遇過程中,設相遇的時間為y秒,隊伍和返回的人速度未變,故排尾人行駛的路程為1.5y米,返回者行駛的路程為3y米,由相遇問題中的相等關系“甲行駛的路程+乙行駛的路程=總路程”有:    3y+1.5y=450    ∴y=100
     
    故往返共需的時間為  x+y=300+100=400(秒)
     
    例2 汽車從A地到B地,若每小時行駛40km,就要晚到半小時:若每小時行駛45km,就可以早到半小時。求A、B 兩地的距離。
     
    講評:先出發(fā)后到、后出發(fā)先到、快者要早到慢者要晚到等問題,我們通常都稱其為“先后問題”。在這類問題中主要考慮時間量,考察兩者的時間關系,從相隔的時間上找出相等關系。本題中,設A、B兩地的路程為x km,速度為40 km/小時,則時間為小時;速度為45 km/小時,則時間為小時,又早到與晚到之間相隔1小時,故有
     
               = 1           ∴ x = 360
     
    例3 一艘輪船在甲、乙兩地之間行駛,順流航行需6小時,逆流航行需8小時,已知水流速度每小時2 km。求甲、乙兩地之間的距離。
     
    講評:設甲、乙兩地之間的距離為x km,則順流速度為km/小時,逆流速度為km/小時,由航行問題中的重要等量關系有:
     
    -2=  +2                ∴ x = 96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 中考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