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閱讀公務員考試申論的《公務員《申論》熱點評析 社會誠信問題及其治理》考試資料,關鍵詞為熱點 申論 評析,本文發(fā)表于2012年08月21日 16時15分27秒。
誠信的缺失最直接地表現為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面。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穩(wěn)固的信用基礎是市場經濟的動力和源泉。我國要發(fā)展和繁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必須在廣泛倡導誠信觀念的基礎上培植和維護信譽,建立堅實的社會信用體系,這樣才能維護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提高經濟效益,并以良好的形象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但是由于我國市場經濟尚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約束、懲治失信行為的法規(guī)制度不夠完善,加之配套的治理措施跟不上,因而失信用、無信譽、輕信義的不良風氣時有發(fā)生。
政治領域的政府誠信表現在政策是否穩(wěn)定,政府權利運作是否符合公共利益,政府能否承擔責任。一個講信用的政府,必須是執(zhí)政為民的政府、敢于為民負責的政府、依法行政的政府。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我們要正視社會發(fā)展中出現的各種社會問題,通過建設誠信政府、法治政府,推動社會信用體系的完善,保持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自覺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經濟領域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 .不信守合同。合同至上、契約至上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本信條,守不守合同折射出企業(yè)的法律和誠信觀念。資料表明,2000年全國工商機關查處欺詐等違法合同案5.2萬件,涉及金額51億元,2001年上半年全國共查處合同欺詐案5338起,涉案金額16.3億元,其中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205起,與上年相比查處案件上升61%,罰款金額上升75.2%。
2.逃廢債務。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00年末,在工商銀行等5家商業(yè)銀行開戶的62656戶改制企業(yè),涉及貸款本息5792億,其中經金融債權管理機構認定的逃廢債企業(yè)32140戶,占改制企業(yè)的51.29%,逃廢銀行貸款本息1851億,占31.96%。
3.虛假廣告。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調查,僅2001年1~8月全國共查處廣告違法案件5萬余件,停止發(fā)布違法或不規(guī)范廣告2.6萬余條,提出書面行政告誡6000余次,收繳違法印刷品廣告9000多萬份。甚至人命關天的藥品、醫(yī)療器械、醫(yī)療服務廣告也存在著嚴重的違法現象。
4.假冒偽劣商品。當前制假售假現象不僅表現出數量巨大、品種繁多、范圍廣泛、后果嚴重的特點,而且已經呈現明顯集團化、區(qū)域化的發(fā)展趨勢,甚至出現產供銷“一條龍”的現象。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對制假售假總體現狀的全國抽樣調查表明,我國市場上的制假售假現象的危害程度已超過商品走私,成為僅次于販毒的第二大社會公害。
5.股市欺詐。股市欺詐手法可謂層出不窮,如虛假包裝上市,披露虛假會計信息,股市“黑幕”操縱,利用增發(fā)、配股、可轉換債券等融資方式,行“圈錢”之實等。這些行為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也嚴重挫傷了投資者的信心。
不講誠信的不良風氣的蔓延,將削弱社會信用基礎,人為造成經營成本增加,經濟糾紛增多,從而引發(fā)與經濟相關的其他損害信用原則的社會行為和現象,導致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崩潰。因此綜合治理社會誠信問題刻不容緩。
二、治理社會誠信問題的措施方案
誠信原則,在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經濟交往中稱之為“帝王條款”,在英美法系中還有約因制度以保證誠信原則的實現。而我國對于誠信的理解,長期以來僅停留在道德層面上,還沒真正落實并加以約束。
誠信的缺失最直接地表現為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面。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穩(wěn)固的信用基礎是市場經濟的動力和源泉。我國要發(fā)展和繁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必須在廣泛倡導誠信觀念的基礎上培植和維護信譽,建立堅實的社會信用體系,這樣才能維護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提高經濟效益,并以良好的形象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但是由于我國市場經濟尚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約束、懲治失信行為的法規(guī)制度不夠完善,加之配套的治理措施跟不上,因而失信用、無信譽、輕信義的不良風氣時有發(fā)生。
政治領域的政府誠信表現在政策是否穩(wěn)定,政府權利運作是否符合公共利益,政府能否承擔責任。一個講信用的政府,必須是執(zhí)政為民的政府、敢于為民負責的政府、依法行政的政府。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我們要正視社會發(fā)展中出現的各種社會問題,通過建設誠信政府、法治政府,推動社會信用體系的完善,保持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自覺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經濟領域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 .不信守合同。合同至上、契約至上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本信條,守不守合同折射出企業(yè)的法律和誠信觀念。資料表明,2000年全國工商機關查處欺詐等違法合同案5.2萬件,涉及金額51億元,2001年上半年全國共查處合同欺詐案5338起,涉案金額16.3億元,其中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205起,與上年相比查處案件上升61%,罰款金額上升75.2%。
2.逃廢債務。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00年末,在工商銀行等5家商業(yè)銀行開戶的62656戶改制企業(yè),涉及貸款本息5792億,其中經金融債權管理機構認定的逃廢債企業(yè)32140戶,占改制企業(yè)的51.29%,逃廢銀行貸款本息1851億,占31.96%。
3.虛假廣告。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調查,僅2001年1~8月全國共查處廣告違法案件5萬余件,停止發(fā)布違法或不規(guī)范廣告2.6萬余條,提出書面行政告誡6000余次,收繳違法印刷品廣告9000多萬份。甚至人命關天的藥品、醫(yī)療器械、醫(yī)療服務廣告也存在著嚴重的違法現象。
4.假冒偽劣商品。當前制假售假現象不僅表現出數量巨大、品種繁多、范圍廣泛、后果嚴重的特點,而且已經呈現明顯集團化、區(qū)域化的發(fā)展趨勢,甚至出現產供銷“一條龍”的現象。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對制假售假總體現狀的全國抽樣調查表明,我國市場上的制假售假現象的危害程度已超過商品走私,成為僅次于販毒的第二大社會公害。
5.股市欺詐。股市欺詐手法可謂層出不窮,如虛假包裝上市,披露虛假會計信息,股市“黑幕”操縱,利用增發(fā)、配股、可轉換債券等融資方式,行“圈錢”之實等。這些行為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也嚴重挫傷了投資者的信心。
不講誠信的不良風氣的蔓延,將削弱社會信用基礎,人為造成經營成本增加,經濟糾紛增多,從而引發(fā)與經濟相關的其他損害信用原則的社會行為和現象,導致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崩潰。因此綜合治理社會誠信問題刻不容緩。
二、治理社會誠信問題的措施方案
誠信原則,在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經濟交往中稱之為“帝王條款”,在英美法系中還有約因制度以保證誠信原則的實現。而我國對于誠信的理解,長期以來僅停留在道德層面上,還沒真正落實并加以約束。
申論真題 | 申論答案 | 申論熱點 | 申論范文 | 申論答題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