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寒窗苦讀12年,為的只是通過高考這座大山,進入理想的大學,從而能夠獲取成功。但是以高分進入中國名牌大學的學生,真的就成功了嗎?
中國學生高分低能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新聞屢次報道,天之驕子的名牌大學生竟然不會洗衣服,不會掛蚊帳,甚至不會剝雞蛋。中國大學生知識、能力與社會相脫節(jié),也是無可爭論的事實。北大才子畢業(yè)之后賣豬肉,名牌大學畢業(yè)生找不到工作,待業(yè)在家……
造成這些怪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便是,中國的應試教育太注重成績,把學生培養(yǎng)成做題的機器。雖然學生獲得了很好的成績,但并不能獲得與之相稱的成功與成就。
擁有世界一流教育質量的英國學校,正好與中國教育相反,英國學校非常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英國的教育并不以考試為目的,它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英國學校運用小班化教學模式,給予學生充分的教學指導,將學術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英國并非沒有考試,英國也有一些統(tǒng)考,但是考試目的和出題思路,與中國教育大相徑庭。
比如,英國很多學校開設PISA考試。PISA是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縮寫,主要對完成基礎教育的15歲左右學生進行評估,以筆試的形式,從閱讀能力、數學能力和科學能力三方面,測試學生們能否掌握參與社會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
PISA考試出題思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例如,在科學考試中,考題有關女孩子所關心的減肥計劃,來考察學生對維生素的掌握。在數學考試中,考題有關匹薩餅,來考察學生對扇形面積的理解。在閱讀考試中,PISA考試并沒有簡單地停留在對名篇名作或者科普文章的分析理解上,而是更注重于日常生活中的閱讀應用。閱讀內容有報稅單、貨物收據及說明書、智力問答、報紙新聞報道和圖書館開閉館時間表等,來充分考驗學生的英語閱讀及理解能力能否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自如。
英國的其他考試也都如PISA考試一樣,并不以難倒學生為目的,也不以優(yōu)勝劣汰為標準,英國考試只是考察學生是否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日常的實際問題,是否能進入社會后獲得與成績相匹配的成功。
英國的學校除了采用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還注重學生的課余生活質量。英國學校給學生很多課余時間,但這些時間并不是讓學生睡懶覺、玩游戲的,而是用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活動提高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奉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英國學校都設有很多的社團,比如舞蹈社,音樂社,數學社,足球社等,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愛好報名參加。正因為學生對這些項目感興趣,才能激發(fā)學生進行深入研究、深入探索的激情。英國學校還通過各種聚會,比如舞會,下午茶等,把不同年級、不同地方的學生聚集在一起,通過彼此交流,培養(yǎng)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并拓寬他們的視野。英國學校還組織各種體育活動,比如高爾夫,馬術,遠足等,使學生能夠擁有強健的體魄,以及愉悅的身心。
在英國的教育文化中,從來不把那些成績很好,但身體素質差,或者不會交際的書呆子作為學習的典范。英國教育看重的是那些能將課堂上的知識運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能夠全面發(fā)展的學生。他們認為這些人才能最終獲得成功。英國學校也正通過采取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開設各類文體活動,來培養(yǎng)能夠成功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