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馬來西亞的經濟

字號:

 馬來西亞經濟
    體制
    上世紀70年代前,以農業(yè)經濟為主,依賴初級產品出口。
    70年代以來不斷調整產業(yè)結構,大力推進出口導向型經濟,電子業(yè)、制造業(yè)、建筑業(yè)和服務業(yè)發(fā)展迅速。
    80年代中期受世界經濟衰退影響,經濟下滑。
    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馬經濟遭受嚴重打擊,馬貨幣令吉對美元匯率下跌幅度曾達46%,股市綜合指數下挫過半。
    1998年,馬經濟出現13年來首次負增長(-7.5%),失業(yè)率和通膨率上升。
    1999年2月,馬政府以征收撤資稅取代對短期外資的管制,外資開始回流。
    1991年馬哈迪在位期間提出“2020宏愿”的跨世紀發(fā)展戰(zhàn)略,旨在2020年將馬建成發(fā)達國家。
    總量
    國內生產總值:2,379.59億美元(2010年,世界排名37位)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423美元(2010年,世界排名65位,此數據真實,詞條名片數據為PPP值)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5.9%。
    貨幣名稱:令吉(Ringgit)。
    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橡膠、棕油和胡椒的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曾是世界產錫大國,但近年來產量逐年減少,2004年錫產量為3500噸。截至2005年1月1日,馬來西亞石油和天然氣總儲量為194.9億桶,可供分別開采19年和33年。此外還有鐵、金、鎢、煤、鋁土、錳等礦產。盛產熱帶硬木。
    農業(yè)
    上世紀70年代前,經濟以農業(yè)為主,依賴初級產品出口。70年代以來不斷調整產業(yè)結構,大力推行出口導向型經濟,電子業(yè)、制造業(yè)、建筑業(yè)和服務業(yè)發(fā)展迅速。同時實施馬來民族和原住民優(yōu)先的“新經濟政策”,旨在實現消除貧困、重組社會的目標。
    80年代中期受世界經濟衰退影響,經濟一度下滑,后采取刺激外資和私人資本等措施,經濟明顯好轉。1987年起,經濟連續(xù)10年保持8%以上的高速增長。1991年提出“2020宏愿”的跨世紀發(fā)展戰(zhàn)略,旨在于2020年將馬建成發(fā)達國家。重視發(fā)展高科技,啟動了“多媒體超級走廊”、“生物谷”等項目。近年來,通過穩(wěn)定匯率、重組銀行企業(yè)債務、擴大內需和出口等政策,經濟取得較快增長。巴達維上任后,在保持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的同時,著力控制財政赤字,取消了一批耗資巨大的形象工程,將重點轉向農業(yè)等基礎產業(yè)建設,帶動鄉(xiāng)村發(fā)展。積極推動消費和投資,把私營經濟作為國家經濟增長的新支柱。鼓勵發(fā)展旅游、教育事業(yè),實現經濟多元化。2006年4月,馬政府第九個五年計劃(2006~2010年)獲得國會通過,其主題是“共同邁向卓越、輝煌和昌盛”,施政重點是降低財政赤字,加強人力資源開發(fā),加大農業(yè)投入,扶持中小企業(yè),推動旅游業(yè)發(fā)展。
    農牧漁林業(yè)
    耕地面積約414萬公頃,占可耕地面積的30.6%。農業(yè)以經濟作物為主,主要有油棕、橡膠、熱帶水果等。稻米自給率為60%。2005年農、牧、漁、林業(yè)總產值為221.42億林吉特,增長4.8%,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45%。近幾年主要農、林產品產量如下:(單位 萬噸):
    2004 2005 2006*
    棕油 1345.0 1496.07 1588
    橡膠 116.87 112.6 126
    水稻226.4 224
    原木(千立方米) 22039 22119 21180
    * 為估計數字。
    盛產熱帶林木。漁業(yè)以近海捕撈為主,近年來深海捕撈和養(yǎng)殖業(yè)有所發(fā)展。2001年水產產量估計為122.58萬噸,2002年同比減產1.7%。
    工業(yè)
    政府鼓勵以本國原料為主的加工工業(yè),重點發(fā)展電子、汽車、鋼鐵、石油化工和紡織品等。2006年制造業(yè)銷售收入5113億林吉特,增長11.2%,;就業(yè)人數108萬。
    礦業(yè)
    以錫、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為主,2005年礦業(yè)總產值估計為176.32億林吉特,增長0.8%。近幾年礦產品產量如下:
    2004 2005 2006
    石油(萬桶/日) 76.23 70.4 70
    液化天然氣(萬噸) 2072.9 2194.8 2300
    錫(萬噸) 0.27 0.29
    服務業(yè)
    范圍廣泛,包括水、電、交通、通訊、批發(fā)、零售、飯店、餐館、金融、保險、不動產及政府部門提供的服務等。70年代以來,馬政府不斷調整產業(yè)結構,使服務業(yè)得到了迅速發(fā)展,成為國民經濟發(fā)展的支柱性行業(yè)之一。2005年服務業(yè)增長6.5%,就業(yè)人數約535.36萬,占全國就業(yè)人口的50.76%,是就業(yè)人數最多的行業(yè)。自1996年設立“多媒體超級走廊”以來,創(chuàng)造了超過4萬個就業(yè)機會。截至2006年7月,多媒體超級走廊內1552家注冊公司銷售收入約60億令吉。近幾年服務業(yè)產值及其占國內生產總值百分比如下:
    2003 2004 2005
    產值(億令吉)1335.31 1415.34 1511.44
    占國內生產總值 57.6% 57.1% 57.7%
    交通運輸
    全國有良好的公路網,公路和鐵路主要干線貫穿馬來半島南北,航空業(yè)亦較發(fā)達。
    公路:2003年全國公路總長75893公里。截至2005年底,注冊交通工具1480萬輛。
    鐵路:2003年總長2267公里,主要貫穿馬來半島。
    水運:內河運輸不發(fā)達,海運80%以上依賴外航。共有各類船只1008艘,其中100噸位以上的注冊商船508艘,注冊總噸位175.5萬噸;遠洋船只50艘。共有19個港口。近年來大力發(fā)展遠洋運輸和港口建設,主要航運公司為馬來西亞國際船務公司,主要港口有巴生、檳城、關丹、新山、古晉和納閩等。
    空運:民航主要由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經營,有飛機110余架,辟有航線113條,其中80條為國際航線。1996年11月,第二家航空公司——亞洲航空公司投入運營。全國共有機場37個,其中有5個國際機場:吉隆坡國際機場、檳城、浮羅交怡、哥打基那巴魯和古晉。
    財政金融
    2006年9月,馬政府向國會提交2007年度財政預算案,其中總收入1348億林吉特,總支出1594億林吉特,預算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2006年的3.5%降至2007年的3.4%。近幾年聯(lián)邦政府財政收支情況如下(單位:億令吉):
    2004 2005 2006
    收入 993.97 1058.56 1184
    支出 1193.11 1245.4 1368
    盈余 -199.14 -186.84 184
    截至2006年底,外債總額512億美元。截至2007年3月,馬外匯儲備為873億美元,是短期外債的9.1倍,可支付進口8.1個月。
    GDP報告
    馬來西亞統(tǒng)計局2011年2月18日17:00發(fā)布的國民帳戶統(tǒng)計數據顯示:
    2010年,馬來西亞經濟觸底回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在上年萎縮1.7%的基礎上增長了7.2%。全年經濟增速逐級回落,一季度增長10.1%,二季度增長8.9%,三季度增長5.3%,四季度增長4.8%。
    初步統(tǒng)計,全年國內生產總值按當年購買者價格計算為7659.66億林吉特,同比增長12.7%;按2000年購買者價格計算為5583.82億林吉特,同比增長7.2%。國內生產總值平減指數為5.5%,其中CPI同比上漲1.7%,IPI同比上漲4.2%。
    按照林吉特對美元的年平均匯率計算,2010年馬來西亞名義國內生產總值為2378.53億美元,較上年的1929.05億美元增長23.3%(本幣升值9.4%)。
    對外貿易
    現為世界第18大貿易國。2006年主要出口電子電器(占總出口的47.7%)、棕櫚油(5.5%)、原油(5.4%)、木材產品(4.0%)、天然氣(4.0%)和石油產品(3.2%),主要出口市場為:美國、新加坡、歐洲聯(lián)盟、日本和中國。主要進口機械運輸設備、食品、煙草和燃料等。近年對外貿易情況如下(單位:億令吉):
    2004 2005 2006
    總 額 8803.7 9677.98 10694.42
    進口額 3996.5 4340.1 4804.93
    出口額 4807.2 5337.88 5889.49
    差 額 810.7 997.78 1084.56
    外國資本
    大力吸引外資。2003年外國投資總計156億林吉特,增長35%;2004年為131億林吉特,下降16%;2005年為179億令吉,增長37%;2006年為202億林吉特,主要外資來源地為日本、荷蘭、澳大利亞、美國和新加坡。近年來為了加大吸引外資又開放了一個“馬來西亞第二家園計劃”,通過吸引外國人到馬來西亞僑居和投資來帶動當地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