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總分 題號 一 二 三 四
得分
一(20分)
1、全卷書寫。(2分)
(要求:卷面整潔,字跡清楚,書寫規(guī)范)
2、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問題。(8分)
有個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饑渴難忍,瀕臨死亡??伤匀煌现林氐哪_步,一步一步地向前,終于找到了一間廢棄的小屋。這間屋子已很久無人居住,風吹日曬,搖搖欲zhuì。在屋前,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吸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傻嗡珶o。他氣惱至極。忽又發(fā)現(xiàn)旁邊有一個水壺,壺口被木塞塞住,壺上有一個紙條,上面寫著:“你要先把這壺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這壺水裝滿?!彼⌒囊硪淼卮蜷_水壺,里面果然的一壺水。是不是該按紙條上所說的,把這壺水喝下去就會保住自己的生命。他( )。經(jīng)過艱難的jué擇,他終于下決心照紙條上說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快快地喝了個夠!休息一會,他把水壺裝滿,塞上壺塞,深有感觸地在紙條上加了一句話:“_______________”
看了這個故事,使我仿佛變得聰明起來,變得豁達起來。故事中所蘊含的哲理,可使我終身愛用。
根據(jù)拼音寫漢字。(2分)
搖搖欲zhuì( ) jué( )擇
文中的括號里應填上一個恰當?shù)某烧Z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修改畫線處句子的語病,把正確的句子寫在下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你根據(jù)文中提供的語境發(fā)揮想象,寫出紙條上所加的話。(加上標點不超過30個字,注意語言的簡明、連貫和得體)(3分)
3、古詩文默寫。(10分)
問渠那得清如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熹《觀書有感》)(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相識燕歸來。(晏殊《浣小朋友沙》)(1分)
古代詩人鐘情于湖光山色,其中對洞庭湖的描寫屢見不鮮。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4)《論語 子罕》中,孔子告誡我們要珍惜時光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2分)
(6)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對讀書問題發(fā)表的獨到見解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25分)
閱讀下面先自課文的兩個語段,完成后面的問題。
(一)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xiāng)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xiàn)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親和宏兒都睡著了。
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后輩還是一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愿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①展轉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②麻木面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別人的辛苦③恣雎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jīng)生活過的。
4、這是課文《故鄉(xiāng)》中“我”離開故鄉(xiāng)時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集中反映出“我”當時怎樣復雜的思想情緒?(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個“辛苦”,其含義有所不同,請結合語境,分別作解釋。(3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6、請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樣的生活?(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同學讀到“故鄉(xiāng)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時,認為文中的“我”對故鄉(xiāng)已失去了感情。對此,你有何看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可以謂失其本心。
8、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①呼爾而與之( ) ②乞人不屑也( )
③妻妾之奉( ) ④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
9、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得”含義相同的兩項是(3分) [ ]和[ ]
A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B得之則生,弗則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余因得遍觀群書。
10、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的兩個畫線句子。(6分)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可以謂失其本心。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從全文看,這段文字論證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三(30分)
請閱讀下面三篇選自課外讀物的文章,分別按要求做題。
(一) 心靈之燈
表姐從事特殊兒童的教育工作,使我有機會和那些有殘障的小朋友打交道。一次,我替表姐接了一位為盲人小朋友回家過夜。夜,很深了,他不肯睡覺,卻安靜地坐在我身邊。他的發(fā)問打破了夜的沉默:“您能告訴我‘紅’是什么樣子嗎?”這下真把我問住了。思索了一陣,我只有笨拙地解釋:“你感受過‘火’嗎?‘火’是紅的?!薄澳恰t’一定很燙呀!”他說。我又講:“老師給你講過太陽嗎?太陽是‘紅’的?!薄澳恰t’一定可以給你們帶來光明了?”“我們身體里的血也是‘紅’的?!薄澳恰t’一定是流動的。”我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無法給他解釋清楚抽象的“紅”是個什么樣子,因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黑”的顏色。
我頹然地想:失去了眼睛,實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這時,盲童自言自語地說:“‘紅’是流動的,是燙的,是發(fā)光的好美麗哦!”我愕然了,在我們明亮的眼睛中一成不變的事物,到了他的世界里卻具有了這第多種美好的屬性,多么敏銳的感覺!
“大哥哥,你聽!“他突然喊道,“你聽,外面有小貓在叫?!蔽易屑汃雎?,卻沒有聽見什么動靜。我茫然地沉默不語。他拉著我的手堅持說:“是有貓叫!”我只好順從地打開門,呀!真有一只凍得瑟瑟發(fā)抖的小貓“喵喵”地叫。
他失去了眼睛,耳朵卻比常人更能傾聽外界的聲音。我們常常聽到的是誰家在吵架,誰家在打麻將之類的聲音。
他是用心有領悟這個世界。而我們這些正常人只是運轉我們的感官。
他是不幸的,卻又是幸運的。幸運的是比我們多一份細膩的感情,比我們更加珍惜生活的美麗。有一個故事說,鄉(xiāng)下有位瞎婆婆在自家門外安裝了一盞燈,她說這是為了過路行人的安全。老人用燈為別人照路,同時也點亮了自己持久不熄的生命之燈。我黯然,檢討自己在物欲橫流的商業(yè)社會,是否已經(jīng)迷失了方向,已經(jīng)不能夠承受生活的平凡之美?
(選自《北京晚報》,略有改動。)
12、本文敘寫了有關“盲童”的兩件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3、“他是用心有領悟這個世界,而我們這些正常人只是運轉我們的感官。”這句話是針對文中什么現(xiàn)象而發(fā)表的議論?(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面對這位“盲童”,每個人都會怦然心動,文中的“我”受到震撼,情緒發(fā)生急劇變化,開始“頹然”,而后“愕然”,最后“黯然”。請分別指出情緒變化的原因。(3分)
答:“頹然“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愕然”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黯然”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結尾時寫了“瞎婆點燈”的故事,其目的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性的閱讀
世間許多事情都是這經(jīng)過不斷地積累經(jīng)驗才會上升到一定的層次,讀書也不例外。對于讀書,人們說得最多的話題不外乎多讀、勤讀。多讀、勤讀固然能夠學到一些知識,但是讀書倘若能夠“深”入書中,即使讀的書數(shù)量不是很多,也能嘗到讀書的滋味,領悟到更多的道理。這就需要克服隨意性,多一些理性。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書籍的數(shù)量不斷增多 ,在讀書上人們只有進行一番選擇,才能找到引起自己閱讀興趣又有閱讀價值的書。而不加選擇的閱讀,至少說明在讀書上還不成熟。一位學者把讀書的藝術概括為不讀的藝術,理由是:“書為無限,生命有限;以有限應無限,只能采用此策。”
所謂“不讀”,實際上就是要有選擇地閱讀,多讀經(jīng)典著作,少讀甚至不讀流行作品,更不用說那些粗制濫造的文字垃圾。從某種意義上說,讀書的水平也反映在書籍的選擇上,猶如在琳瑯滿目的貨架在,就看誰有眼力能拿到貨真價實的東西。而選擇的對象,恰恰也能標明一個人的情趣、欣賞水平乃至人生追求。因此,讀什么書會像一面鏡子,將人們的精神境界映照和一清二楚。
同是一本書,有人讀后沒有留下什么印象,時間久了,腦海中只剩下一片空白;而有的人讀后,不僅能記住書中的內容,甚至能背誦出精彩的語句,更能談出自己對這本書的看法。讀書的這種差異,就在于讀書者是用眼讀還是用心去讀??鬃诱f:“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庇谩靶摹遍喿x,正在于讀書的同時也伴隨著不斷的思考。
記得楊絳先生曾把讀書比作串門。串門總要有進有出,讀書也如此。認真地讀一本書,就會情不自禁地進入到一種環(huán)境之中;情感隨著書中情節(jié)的變化而起伏,思想沿著作者的思路向前發(fā)展。讀書不僅應該能夠進去,重要的是能跳出書外,靜觀默想,分析對比,理清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這樣的閱讀會使人從欣賞水平到修養(yǎng)都得到提高。不讀“死”書,意為不去讀那些毫無生氣的書;不死讀書,還在于不可盡信書,而要有主見。理性的閱讀會引起人們在知識的臺階上攀處更高。
(選自《青年科學》2003年第一期,略有改動。)
16、讀了這篇文章,你認為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17、文章圍繞主要觀點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闡述,它們分別闡述了什么?(3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
18、文中說“楊絳先生曾把讀書比作串門”,“串門總要有進有出”。這里的“進”和“出”分別指什么?(4分)
答:“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就本文提出的讀書經(jīng)驗,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點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看法。贊同與否都要說出自己的理由。(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還是女兒?
中秋賞月,忽有友人相問:“月亮生于何年?來自何方?”
在天文學上,這個問題稱為“月球的起源”。其答案雖然至今不明,但是太空懸案的偵察員-----天文學們-----卻根據(jù)眾多的天文觀察事實,對月球的身分作了合乎邏輯的推測??偟恼f來,大致有三種可能:月亮若不是地球的妻子,那便是地球的姐妹,或者是地球的女兒。
你看,月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3.34千克,只相當于地球密度的3/5,而且兩者的化學成分又大不相同;因此,情況很可能是這樣:40億年前,月球和地球所處的位置相去甚遠,各由不同的物質形成。月球的平均密度又與小行星十分相近。所以,它原先很可能是一顆小行星,在它圍繞太陽運行的過程中一度接近地球,并為后者的引力俘獲,而成為地球的衛(wèi)星。這種學說稱為“俘獲說”。倘若情況果真如此,那么,將地球與月球比作邂逅相遇遂成天作之合的夫妻,豈不是再妙不過了嗎?
但是,地球的直徑只是月球的3.7倍,相去并不懸殊,況且,迄今為止人們所知的水行星無一例外都比月球小得多;所以像地球這么一顆并不很大的行星,偏偏要俘獲一個月球這么大的小行星實非易事。于是有一部分天文學家認為:在太陽系形成之際,地球和月球由同一塊塵埃云凝聚而成。它們的平均密度和化學成分之所以不同,乃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屬成分在行星形成之前已先行凝聚成團。這種學說稱為“同源說”。如此看來,月亮豈不就是地球的姐妹?
最后一種推測更具有戲劇性:在40多億年前,地球月球原為一體。當時地球處于高溫熔融狀態(tài),自轉很快,天長日久,便從赤道區(qū)飛出一大塊物質,形成了月球。你看,月亮豈不成了地球的女兒?不過,這種理論卻面臨著許多難題,比方說,它有一個必然的推論,即月球的位置應該處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F(xiàn)在,造成這種“分裂說”的人已經(jīng)比較少了。
可愛的月亮啊,你究竟是誰?你盡可以諱莫如深,人類卻總有一天會掀起你的神秘面紗,把你的真相查個水落石出!
20、文章對“月亮的起源”提出了三種推測學說。請根據(jù)文中提供的天文學信息,分別作出解釋。(6分)
答:①“俘獲說”(地球的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同源說”(地球的姐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分裂說”(地球的女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關于“月亮的起源”的推測學說,都未能成為科學診斷,因為它們雖有合乎邏輯的推測依據(jù),卻也存在不合邏輯之處。請以“俘獲說”為例作概括說明。(2分)
答:合乎邏輯的依據(j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合邏輯之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語言風趣又不失準確,是本篇說明文的突出特點。請你分別舉例說明。(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75分)
人的一生是不斷獲取的過程,獲取生命,獲取健康,獲取知識,獲取財富,攻取經(jīng)驗,攻取榮譽,獲取友情------人們對“獲取”往往有不同的追求,“獲取”的途徑也不盡相同。人生是豐富多彩的,“獲取”也是多姿多態(tài)的,“獲取”的過程,不僅展示了人生的態(tài)度,而且包含著人生哲理。
請圍繞“獲取”這個話題寫一篇文章??梢詳⑹鼋?jīng)歷,可以抒發(fā)情懷,可以 發(fā)表議論。
要求:①題目自擬。②除詩歌、戲劇外,文體下限。③字數(shù)不少于600字(格子里寫不下,可以寫在格子外,但不得另附紙)。④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的人名、校名。
江蘇省徐州2003語文中考試卷參考答案
(評分標準略)
一1、略2、(1)墜 抉(2)猶豫不決或舉棋不定(3)“看了這個故事,我仿佛變得聰明起來,變得豁達起來?!被颉斑@個故事,使我仿佛變得聰明起來,變得豁達起來”。(4)從拋棄自私、關心他人的角度準確寫出感觸的,如“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嘗到甘美的泉水”。就事論事的,如“請你走之前也要把水壺裝滿?!?BR> 二(一)4、對家現(xiàn)實的不滿,對故鄉(xiāng)人自己形成隔膜的郁悶;對故鄉(xiāng)人精神麻木的悲哀;對新生活的思索和渴望。
5、奔波勞苦、勞苦悲慘、處心積慮 算計別人
6、這種看法不對。理由是“我”不留戀現(xiàn)實中的冷漠悲涼的故鄉(xiāng),表達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不滿中流露出的是改變現(xiàn)實的迫切愿望,曲折地反映出“我”對故鄉(xiāng)的深厚感情。
(二)8給、因輕視而不肯接受(或輕視、不重視)、侍奉、通“向”,從前
9、B和C
10、萬鐘的奉祿如果不辨禮義就接受了它,那么萬鐘對我有什么好處!
這種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嗎?(如果不停止的話),這就是所說的失去了人的本性。
11、舍生取義
三(一)12、本文敘寫了有關“盲童”的兩件事:“盲童向”“我”詢問“紅”是什么樣子的問題、“盲童”聽到小貓叫聲、道理:只有用心去領悟世界,才能豐富自己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13、在正常人眼里,紅色僅僅是一種抽象的顏色,而“盲童”卻感受到了它是有生命的,美好的、正常人常常聽到的是嘈雜聲音,而“盲童”能從普通聲音中分辨出最動人最惹人愛憐的聲音。
14、同情盲童的不不幸、對盲童細膩的心靈世界的驚訝、對自己感觸不到生活美好的自責
15、點明“盲童”的心靈有著一盞生命之燈(點題)、贊美身體殘障 心靈光明的人生風范(深化主題)、反襯正常人缺乏生活激情的不良心態(tài)(引出“我”的反思)
(二)16閱讀要克服隨意性,多一些理性。(要理性的閱讀)(理性的閱讀會引導人們在知識的臺階上攀得更高)
17、要有選擇地閱讀、讀書的同時也伴隨著不斷的思考 (要用心去讀書)、讀書要讀進去,跳出來。
18“情不自禁地進入到一種環(huán)境之中;情感隨著書中情節(jié)的變化而起伏,思想沿著作者的思路向前發(fā)展”、“跳出書外,靜觀默想,分析對比,理清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19略
(三)、20、月亮在繞太陽運行過程中被地球引力吸住,成為地球的衛(wèi)星、月亮和地球是由同一塊塵埃凝聚而成的、月球是地球運行過程中被分裂出去的。
21、月亮的密度比地球小,化學成分不同、月球與地球直徑并不懸殊,月球是小行星中最大的。
22、語言風趣,如:把三種學說形象比喻成“地球的妻子、姐妹、女兒”;把天文學家比作“太空懸案的偵察員”等
語言準確,如:把幾種學說稱之為“推測”;對還不能下定論的說法用“可能”等。
四、略
?
語文試卷 | 數(shù)學試卷 | 英語試卷 | 政治試卷 | 物理試卷 | 化學試卷 | 歷史試卷 |
語文答案 | 數(shù)學答案 | 英語答案 | 物理答案 | 化學答案 | 歷史答案 | 政治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