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英國《每日郵報》在一篇題為“英國成了抱怨之國”的報道中說,研究顯示,英國人每天至少會抱怨4次,一年的抱怨次數達1300次,生氣的時間達到53小時。英國已成為歐洲抱怨最多的國家,其抱怨水平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此外,英國人抱怨的內容更是五花八門,經常讓外國人匪夷所思。對此,《環(huán)球時報》記者深有感觸。
抱怨內容讓外國人匪夷所思
英國研究機構的調查顯示,英國人的抱怨最常體現在生活瑣事中,比如感嘆物價之高、電視節(jié)目不好、帶薪假期太少(年平均33.5天假期)等等。相比之下,辛苦的愛爾蘭人享受的全年假期不足29天,卻只有13%的人對此略有怨言。
記者有一個朋友在英國一家小超市做收銀員。此人商科碩士出身,在算賬方面很有天分,經常是收銀機還沒顯示出金額,她就已經口算出來了。沒想到,她的“高效”工作卻引發(fā)顧客的抱怨:一位英國老太太毫不留情地批評說,她點擊鍵盤的速度太快,顧客看不清操作過程,另外在屏幕顯示數額前就報出收費金額,這讓人很擔心收銀過程是否存在欺詐行為。英國老太太因此強烈要求她重新按“正常程序”再做一遍,否則拒絕交費。超市主管得知后,也完全站在老太太一邊,要求記者的朋友向顧客道歉。晚上,朋友回到宿舍氣憤地將此事講給同學。誰知,她同學當天的遭遇更是極端。此君在上公交車時沒按規(guī)矩從前門上,而是走了后門,結果被一名英國老人高聲批評,用手杖擋下車去,差點摔了一跤。
對職場新人進行“抱怨訓練”
據記者觀察,英國人似乎對所有讓他們感到不安的事情都會抱怨,用他們的話說,就是要明確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判斷。從外人的角度看,有時會覺得他們很少主動為對方著想,過于自我。但是接觸多了以后也會發(fā)現,英國人的抱怨似乎是其社會文化的一部分,是人與人重要的溝通方式。他們常用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社會觀點,甚至對那些不善抱怨的人,他們還會主動對其進行“抱怨訓練”。
中國留學生小張對此體會很深。她剛從學校畢業(yè)就獲得倫敦一家大公司的青睞,一入職便全力投入到新工作中。不過剛開始還是有點不熟練,于是小張便主動留在公司里加班。沒想到第二天,公司的英國老員工就來找她談話了,開門見山地問她是不是經理讓她超時工作。小張趕緊否認,說是自己主動加班,沒啥可抱怨的。沒想到老員工義正辭嚴地說:“你當然應該抱怨。你是新員工,不熟練是自然的,經理應該酌情減少你的工作量。加班說明他沒顧及到這一點,你不抱怨的話,他怎么改進管理呢?”當天下班時,經理居然也來找小張,問她是否需要減少工作量。小張尷尬地不知如何回答。經理居然說:“如果你還不能確定,就再試兩天,但是別加班了。如果仍然完不成工作,就說明我的安排不合適,我會給你減少工作量———但不會減工資的?!?BR> “抱怨文化”促進英國社會進步
英國人愛發(fā)牢騷的習慣,在該國消費者協會的統(tǒng)計數據中也有明顯體現:英國有6000萬人口,一年中發(fā)生的投訴約70萬件,而同年在中國13億消費者中,投訴僅有52萬件。相比之下,中國消費者的投訴率僅為英國的1/30。即便如此,英國消協還在繼續(xù)鼓勵民眾投訴。他們認為,消費者的意見是經營者發(fā)展過程中的寶貴財富。
別看英國人愛較真,但如果真出了危及國家民族的大事,英國人從來不當“怨天尤人”的角色。二戰(zhàn)時,納粹轟炸倫敦,英國人夜里躲空襲,白天照常工作,連街頭電話亭都有人按時維護。對于艱苦的生活和嚴酷的局勢,英國人任勞任怨的表現讓全世界吃驚。記者還曾見過,一個展覽會因故沒能按時開幕,排隊的上百名英國人站在冷雨中默默等候組織者說明理由。當他們聽到及時誠懇的解釋后,紛紛表示諒解,沒有一個人為難組織者。在記者看來,英國人的抱怨是有前提的,他們通常只是在強調自己的權利而已。
抱怨內容讓外國人匪夷所思
英國研究機構的調查顯示,英國人的抱怨最常體現在生活瑣事中,比如感嘆物價之高、電視節(jié)目不好、帶薪假期太少(年平均33.5天假期)等等。相比之下,辛苦的愛爾蘭人享受的全年假期不足29天,卻只有13%的人對此略有怨言。
記者有一個朋友在英國一家小超市做收銀員。此人商科碩士出身,在算賬方面很有天分,經常是收銀機還沒顯示出金額,她就已經口算出來了。沒想到,她的“高效”工作卻引發(fā)顧客的抱怨:一位英國老太太毫不留情地批評說,她點擊鍵盤的速度太快,顧客看不清操作過程,另外在屏幕顯示數額前就報出收費金額,這讓人很擔心收銀過程是否存在欺詐行為。英國老太太因此強烈要求她重新按“正常程序”再做一遍,否則拒絕交費。超市主管得知后,也完全站在老太太一邊,要求記者的朋友向顧客道歉。晚上,朋友回到宿舍氣憤地將此事講給同學。誰知,她同學當天的遭遇更是極端。此君在上公交車時沒按規(guī)矩從前門上,而是走了后門,結果被一名英國老人高聲批評,用手杖擋下車去,差點摔了一跤。
對職場新人進行“抱怨訓練”
據記者觀察,英國人似乎對所有讓他們感到不安的事情都會抱怨,用他們的話說,就是要明確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判斷。從外人的角度看,有時會覺得他們很少主動為對方著想,過于自我。但是接觸多了以后也會發(fā)現,英國人的抱怨似乎是其社會文化的一部分,是人與人重要的溝通方式。他們常用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社會觀點,甚至對那些不善抱怨的人,他們還會主動對其進行“抱怨訓練”。
中國留學生小張對此體會很深。她剛從學校畢業(yè)就獲得倫敦一家大公司的青睞,一入職便全力投入到新工作中。不過剛開始還是有點不熟練,于是小張便主動留在公司里加班。沒想到第二天,公司的英國老員工就來找她談話了,開門見山地問她是不是經理讓她超時工作。小張趕緊否認,說是自己主動加班,沒啥可抱怨的。沒想到老員工義正辭嚴地說:“你當然應該抱怨。你是新員工,不熟練是自然的,經理應該酌情減少你的工作量。加班說明他沒顧及到這一點,你不抱怨的話,他怎么改進管理呢?”當天下班時,經理居然也來找小張,問她是否需要減少工作量。小張尷尬地不知如何回答。經理居然說:“如果你還不能確定,就再試兩天,但是別加班了。如果仍然完不成工作,就說明我的安排不合適,我會給你減少工作量———但不會減工資的?!?BR> “抱怨文化”促進英國社會進步
英國人愛發(fā)牢騷的習慣,在該國消費者協會的統(tǒng)計數據中也有明顯體現:英國有6000萬人口,一年中發(fā)生的投訴約70萬件,而同年在中國13億消費者中,投訴僅有52萬件。相比之下,中國消費者的投訴率僅為英國的1/30。即便如此,英國消協還在繼續(xù)鼓勵民眾投訴。他們認為,消費者的意見是經營者發(fā)展過程中的寶貴財富。
別看英國人愛較真,但如果真出了危及國家民族的大事,英國人從來不當“怨天尤人”的角色。二戰(zhàn)時,納粹轟炸倫敦,英國人夜里躲空襲,白天照常工作,連街頭電話亭都有人按時維護。對于艱苦的生活和嚴酷的局勢,英國人任勞任怨的表現讓全世界吃驚。記者還曾見過,一個展覽會因故沒能按時開幕,排隊的上百名英國人站在冷雨中默默等候組織者說明理由。當他們聽到及時誠懇的解釋后,紛紛表示諒解,沒有一個人為難組織者。在記者看來,英國人的抱怨是有前提的,他們通常只是在強調自己的權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