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9日,20多位“新移民”子女家長共同起草的《隨遷子女輸入地高考方案》正式公布。他們強烈建議“取消高考戶籍限制”,不再把戶籍作為高考報名的限制條件,高考報名資格依據(jù)學籍和父母經常居住地等標準認定。這些家長已連續(xù)16次向教育部遞交呼吁書和建議書。目前,他們已征集了5.1萬名支持者的簽名。此前的10月24日,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著名法學專家郭道暉等15名學者和社會人士,聯(lián)名提請國務院和教育部,呼吁取消高考和招生工作中的考生戶籍限制。
連日來,這一問題在網上持續(xù)引起眾多網友的熱議和爭論。學者熊偉就此事發(fā)布的一條微博,10天來就被轉發(fā)15300余次,評論和爭議達9997條。
1
打工族家長起草“異地高考方案”
10月29日,20多位“新移民”子女家長共同起草的《隨遷子女輸入地高考方案》在京正式公布。
昨日,記者專門聯(lián)系到北京新啟蒙公民參與立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人大與議會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熊偉。
熊偉是這份民間提案的積極支持者,也是聯(lián)名向國務院提請建議書的15位專家之一。
他向記者提供了一份《隨遷子女輸入地高考方案》。20多位家長代表在《方案》中疾聲呼吁:子女隨父母在工作居住地接受教育和參加高考。
《方案》建議:學生隨父母在經常居住地上學,至高中畢業(yè)3年以上連續(xù)學籍的,高中畢業(yè)即可在經常居住地參加高考和錄??;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學生隨父母在經常居住地上學,至高中畢業(yè)有連續(xù)4年(有專家提議6年)以上學籍的,高中畢業(yè)即可在經常居住地參加高考和錄取。
熊偉介紹,這些家長已連續(xù)16次向教育部遞交呼吁書和建議書。一位家長介紹,他們目前已征集了5.1萬名支持者的簽名。
家長們的訴求則得到國內多名知名學者的支持。今年10月24日,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著名法學專家郭道暉等15名學者及社會人士,聯(lián)名提請國務院,呼吁取消高考和招生工作中的考生戶籍限制。學者們建議,教育部應研究制定平等的招生方案,促使部屬高校不斷降低本省市考生的錄取指標比例,最終完全取消大學招生的地域歧視,實行公正平等的大學招生與考試制度。
10月29日,就在《隨遷子女輸入地高考方案》公布的同時,國內12位專家學者專門對其展開討論。眾多專家大多對《方案》表示支持和力挺。
2
“新移民”家長:戶籍壁壘讓孩子的未來變成“人生賭博”
北京網友“丁香花”是這份《方案》的起草人之一。她說,親身經歷讓她和很多家長切膚感受到:戶籍壁壘讓孩子的未來變成“人生賭博”。
“丁香花”戶籍在山西省,但1992年大學畢業(yè)后一直留在北京工作,已經近20年了。
她兒子今年14歲,從幼兒園直到初中畢業(yè)都在北京上學。兒子今年參加中招考試,“就在7月份我做了一次人生的賭博,賭的是我孩子的未來。”
如果不在山西參加中考,上高中就沒有學籍。但如果把孩子獨自送回去,就會缺失父母言傳身教,缺失親情和關懷。她害怕這會使孩子變成一個心靈孤獨的人,甚至出現(xiàn)心理問題。
舉家隨孩子回山西,也不現(xiàn)實。在北京工作19年,工作、房子和社會關系都在這里,如果貿然回去,掙錢養(yǎng)家都成為問題。
而如果留在北京繼續(xù)上高中,則很難取得學籍,且不能在京參加高考。北京和山西的高中,課本不一樣、難易程度不一樣、高考試卷也不一樣。在京上完高中再回山西參加高考,等于是拿孩子的前途去賭。
糾結了很長時間,“丁香花”決定還是讓孩子留下。她走訪了北京10多所中學,最終孩子被北京十一中錄取了。
孩子總算有學上了,成績也很好。但他依然是個黑戶學生,無論在北京還是山西,都沒有學籍,也很難在北京參加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