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張逸倩獲得白宮記者協(xié)會獎學金

字號:

張逸倩獲得白宮記者協(xié)會獎學金,并受到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夫婦的接見。昨天,這條關于南京女孩張逸倩的新聞迅速傳開,因為在6年前,當張逸倩還在南師附中讀高三 時,就因獲得美國格林奈爾學院百萬元人民幣的全額獎學金引起關注。當年不滿18歲的張逸倩曾在做客現(xiàn)代快報視頻時堅定地說出她的理想是當一名記者,如今,研究生畢業(yè)的她就要回國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現(xiàn)代快報記者 黃艷 丁宇
    “奧巴馬手挺軟,晚禮服太貴”
    昨天中午,記者聯(lián)系上張逸倩的母親徐女士。“張逸倩出生在揚州,小學畢業(yè)后到美國上學,中學又回到南京,我們全家現(xiàn)在都在南京定居了。”張逸倩的父母都是醫(yī)生,目前在南京工作。
    “她告訴我4月28日見到了奧巴馬,參加了白宮晚宴。”徐女士說,本以為女兒會說很多見聞,沒想到就兩句話。“她說,跟奧巴馬握手了,奧巴馬的手挺軟的。隨后她就開始心疼自己花幾百美元買的晚禮服,認為太貴。”
    張 逸倩告訴媽媽,自己得了一個白宮記者協(xié)會獎學金。女兒簡單的解釋讓媽媽以為,這只是一筆小小的獎學金,直到昨天看到網(wǎng)上的報道,徐女士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我還是在網(wǎng)上看到她的校友胡斯羽接受采訪的內容才了解到一點情況。”徐女士說,胡斯羽介紹,獲獎者在校期間必須成績優(yōu)秀,而且要對政治新聞和政治報道十 分感興趣。獲得這一獎學金的學生主要用來支持其在華盛頓主流新聞媒體完成三個月左右的全職實習。
    徐女士也問過女兒,去白宮領獎緊張不緊張?張逸倩說,去白宮前一天,自己實習單位的老板也問過這樣的問題,當時老板問她怎么這么平靜,第二天就要去見奧巴馬了。但張逸倩卻表示,這么多人得獎,沒什么特別的。
    讀研究生時,破例當上助教
    張 逸倩的理想是當一名記者,2006年她進入美國格林奈爾學院,但學校沒有新聞學相關專業(yè)。“她選擇了政治學。”2010年,張逸倩獲得學士學位,并考入美 國排名前三的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她一進校就獲得了助教的資格,每年學費全免還有充足的生活費,總計每年有4.5萬美元。”徐女士說,以往,外籍學生入 學第一年是不能當助教的,但張逸倩破了這個例。
    “2008年,她就在媒體實習,盡管那時她還沒有開始學習新聞專業(yè)。”從2008年開始,張 逸倩就有了自己的實習作品。報紙、電臺、雜志、網(wǎng)站等不同類型的媒體她都實習過,不僅獨立采訪、寫稿,她甚至還在電臺做過播音員。“2012年1月-5 月,她一直作為斯波坎發(fā)言人評論報駐華盛頓實習記者,撰寫新聞。”
    “昨天和前天她都打電話回來的。”徐女士說,美國時間5月12日晚,女兒參加了學校的畢業(yè)典禮,獲得了碩士學位。
    張逸倩每周至少和父母通電話三四次。“她還曾開玩笑說:媽媽你很幸福,我什么都跟你聊。”徐女士說,女兒已經(jīng)24歲了,5月13日的電話不僅告訴父母她畢業(yè)了,也是在母親節(jié)這一天,送上她自己的問候。
    收 到徐女士發(fā)來的張逸倩近照,現(xiàn)代快報記者發(fā)現(xiàn),張逸倩穿著非常樸素。“的確是這樣的,這件深藍色的長袖T恤是我在南京的超市給她買的,才十幾塊錢一件,她 很喜歡穿。”徐女士說,女兒盡管有不少工資,但生活非常儉樸。“她平時穿的衣服都是我在國內給她買的,幾十塊一件就行了。所以她才那么心疼那幾百美元的晚 禮服。”
    婉拒采訪,想做低調的新聞人
    昨天中午,也是美國的深夜時分,記者撥通了張逸倩在美國的電話。
    “這 件事本來也沒什么,只是我在學校要求的畢業(yè)實習上拿到了白宮的獎學金,所以才會被邀請去參加這個聚會,而且也不是我一個人拿到這個獎金。”張逸倩說,她覺 得自己得這個獎很平常,就是對父母也沒有多說什么。“有很多媒體來找我采訪,我都婉拒了。其實我們以后都是同行,我更愿意做一個幕后的新聞人,而不是新聞 的主角。”張逸倩說自己低調慣了,也不習慣站到臺前。
    她告訴現(xiàn)代快報記者,近期就會回到國內來工作。
    張逸倩印象
    高中老師:這是個相當執(zhí)著的女孩
    南 師附中數(shù)學教師曾素樵是張逸倩的高中班主任。“她是初中時從美國轉回來的,一開始回來數(shù)學沒那么強,而且很多學科都要補才能趕上。”但讓老師們沒想到的 是,張逸倩對學習相當執(zhí)著。“她竟然考上了文科省招班。”這對于一個幾年沒接觸中文課程的學生來說,幾乎是不可想像的。“直到高三,她已經(jīng)可以直接去美國 留學了,但幾乎是每一節(jié)數(shù)學課后,她都主動來問問題。”
    小學老師:她從小就為他人著想
    張 逸倩小學就讀于揚州大學附屬小學。李校長曾擔任張逸倩兩年多的班主任,“很少有小學生能像她這樣,可以稱得上寵辱不驚,也有自己獨到的想法。”教語文的佘 老師說,張逸倩從小就是一個懂得為人著想的孩子,并且寫作能力也強。“她父母都是醫(yī)生,她帶個醫(yī)藥箱到學校,同學之間打鬧出現(xiàn)磕磕碰碰時,她會充當一下兼 職護士。”教數(shù)學的陳老師告訴記者,“一次一個小女孩不小心把她絆倒了,檢查下來是骨折。老師們覺得這件事有必要找對方家長,但張逸倩卻說不要驚動對方家 長,擔心女同學會因此受到批評。她住了一段時間的醫(yī)院,這也沒有影響到她的學習。”
    外婆:她曾寫小冊子介紹長三角
    張 逸倩的父母如今在南京工作,她的外婆仍然住在揚州。老人告訴現(xiàn)代快報記者,“她很有主見,愛讀書,喜歡攝影,喜歡旅游。小時候,她就喜歡在揚州的小巷子里 跑,逛逛揚州的古典園林,學長笛,學提琴。”老人說,張逸倩的性格并不算特別活潑的那種類型,但是思考問題比較深入,“她有次回揚州,曾經(jīng)走訪過揚州瓜 洲,了解當?shù)氐囊恍┤宋牡乩砬闆r,包括研究一些她認為比較有趣的現(xiàn)象。”老人介紹,“她在讀大學的時候,曾經(jīng)跟她的一個美國同學合作寫了一本小冊子,她負 責寫中國部分,主要是介紹長三角地區(qū)的一些人文地理情況,向國外展現(xiàn)中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