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識主旨題
主旨題是言語理解與表達模塊中片段閱讀的主力題型,以國考為例,每年片段閱讀的題量一共才20題,2008年主旨題就有16道, 2009年主旨題竟然是史無前例的18道。此外,考生如果能迅速把握段落主旨,不但能做好主旨題,而且對于破解細節(jié)推斷題乃至于選詞填空都具有莫大的便利,甚至在做申論的時候也能大大提高你的閱讀速度,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說“得主旨者得言語之天下”。
那么,什么是主旨呢?它其實就是我們上中學時候起,語文老師就一直強調(diào)的所謂“中心思想”,一篇文章也好,一段話也罷,都有它主要的、核心的意思,這就是主旨。由于中文寫作中存在眾多的暗示、婉轉(zhuǎn)、解構(gòu),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往往不夠直接,甚至有意模糊。所以,能否從文本中存在的多個意思中,分辨出作者的主要意圖,便成為衡量言語理解能力的一個尺度。在考試中,主旨題的提問方式如:“這段文字談?wù)摰闹攸c是”、“這段文字談?wù)摰氖恰?、“這段文字的核心觀點是”、“這段文字概括最準確的是”等等。主旨題既然如此重要,其內(nèi)容自然繁多,但入門卻是基礎(chǔ),本文的立足點就是向考生介紹一下主旨題的答案特征,幫助大家迅速入門。
二、正確答案的共同特征
——常識性、依附性和整體性。
雖然不同的文段,其邏輯關(guān)系也不盡相同,但即使是不同邏輯關(guān)系的文段,其正確答案也有共性,通過對真題的反復(fù)梳理,我們總結(jié)出正確答案的三個共同特征:常識性、依附性和整體性。
第一、合乎常識——這里的常識指我們的生活常識,也就是說,我們完全可以運用生活常識來檢驗答案正誤。正確答案與常識的關(guān)系可以精煉地概括為兩句話:符合常識未必正確,違反常識必定錯誤。
第二、依附原文——必須源于原文,忠于原文。我們必須牢牢樹立“就近原則”,在多個選項中,選擇與原文關(guān)系最近的作為答案。
第三、整體性——必須居于最高的邏輯層次。
基于這三個共同特征,我們應(yīng)當樹立三個觀念:常識觀念、原文觀念和整體觀念。
與正確答案的三個共同特征相對應(yīng),錯誤答案存在三種類型:違反常識、背離原文、局部信息。值得注意的是,這三種類型邏輯上是遞進的,而難度則是遞增的。
1、違反常識:
凡是違反常識的選項都是錯誤的,請讀者牢記:“符合常識未必正確,違反常識必定錯誤”這一公考鐵律,以下主旨題的干擾項都有違反常識之處。
2003年國家A卷第102題.下列適合作本文標題的是( )
A.彗星上面有生物 B.地球生命起源之謎被揭開
C.彗星是地球之父 D.地球生命起源之謎有新解
——此題ABC三個選項都與常識不符,可以直接依據(jù)常識選D。
2004年國家A卷第31題.生長在水中或水邊的動植物的遺體是最易被保存下來的,因為保存動植物遺體的必要條件是快速掩埋,而在淤泥不斷淤積的海洋、河流乃至湖泊中,動植物的遺體以及其他東西能夠被快速掩埋。
這段話主要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 )
A.動植物的遺體容易在淤泥不斷淤積的海洋、河流乃至湖泊中保存下來
B.只有生長在水中或水邊的動植物的遺體才能被保存下來
C.淤泥不斷淤積的海洋、河流乃至湖泊是保存動植物遺體的最佳環(huán)境
D.只要被快速掩埋,動植物遺體就能被保存
——此題BCD都與常識明顯不符。
實際上,通過常識來判斷正誤的方法,不僅適用于主旨題,也適用于其他題型,我們來看一道細節(jié)推斷題:
2006年國家一卷第21題:自然資源稀缺,產(chǎn)權(quán)就非常重要。因為產(chǎn)權(quán)明確,人們再也不會超負荷放牧。到發(fā)達國家農(nóng)牧業(yè)地區(qū)看過的人都知道,分割牧場使用的都是鐵絲網(wǎng),這都是君子界限,堵不住小人。但是在一個法制的社會,這種防君子不防小人的界限,是最有法律權(quán)威的。難怪有一本書說鐵絲網(wǎng)是十九世紀人類社會十大發(fā)明之一。
下面不符合這段話所表達的意思的是( )
A.產(chǎn)權(quán)的劃分要有法律來保證 B.鐵絲網(wǎng)只有在法制社會才起作用
C.法律能約束君子但不能約束小人 D.產(chǎn)權(quán)明確可以防止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fā)
——不難發(fā)現(xiàn),C項偷換了概念,因為原文說的是“……鐵絲網(wǎng),這都是君子界限,堵不住小人”,它將“鐵絲網(wǎng)”偷換成“法律”。如果從常識的角度思考,還可以做得更快一點,因為C項的內(nèi)容實際上是違反常識的。
2、合乎常識,但背離原文。
如果說違反常識的干擾項容易被考生發(fā)現(xiàn)的話,那么其他兩種干擾項之“錯”就要隱蔽得多,我們先看“背離原文”,指的是選項意思與原文意思不同程度上相左,包括無中生有,偷換概念,過度推理,添加信息等等。此處僅以下題為例:
2008年第16題.華盛頓國立氣象研究所的墻上有這么一句話:“當我們做對了,沒有人會記得;當我們做錯了,沒有人會忘記?!?BR> 氣象研究所的墻上寫這句話的目的是( )
A.希望人們多理解氣象工作的困難和苦衷
B.督促員工致力于杜絕工作中的任何差錯
C.勸勉員工甘于默默無聞、不計個人名利
D.突出氣象研究工作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
——注意,原文只提到了“對”、“錯”,而未涉及ACD中的“困難”、“苦衷”、“名利”、“特殊性”,換言之,ACD均為無中生有或過度推理。
3、局部信息
比前兩種錯誤選項的答案更隱蔽的干擾項是“局部信息”,這類錯項符合常識,也合乎原文,但就事論事,不具整體性。例如:
2005年國考一卷第1題.我們的一些科普文章常常激不起公眾的興趣,原因之一便是枯燥。要把科普文章寫得“郁郁乎文哉”,就需要作家的筆??茖W的飛速發(fā)展,為文學寫作提供了一座富礦。相信有眼光的文學家一旦領(lǐng)略科學題材的廣闊富饒,便會陶醉在它的無限風光中樂而忘返。
這段文字談?wù)摰氖? )
A.科普文章對作家的依賴 B.科學和文學的互相激勵作用
C.科學和文學互相依賴的關(guān)系 D.科學發(fā)展為文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本段講了科學和文學的關(guān)系。A、D項是干擾項,請注意它們的設(shè)置方法:其內(nèi)容與原文完全一致,但是局部信息。C項則是過度推理,與原文相背離。
公務(wù)員備考輔導 | 行測輔導 | 申論輔導 | 模擬試題 | 考生經(jīng)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