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警察“參與血案”了嗎
◎屠林明
2011年第6期《南都周刊》刊載的文章《殺手阿乙》,說艾國柱(筆名阿乙)先前是一個青年警察,后來厭倦了自己“困獸”一般的職業(yè),辭職做起了媒體編輯,業(yè)余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他作為三級警督參與或旁觀過的血案,還有他那八年抗戰(zhàn)般的初戀”,都成了他小說中揮之不去的背景。這就讓人困惑了:不管是什么人,“參與”血案就是兇手,是要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旁觀”血案更是離奇,對一個警察來說,職業(yè)操守不允許他在遇見血案時袖手旁觀。這不太合常識。
根據文章內容,青年警察艾國柱并沒有參與或旁觀過一次血案。警察的職責之一是偵查案件。在他的警察生涯中,應該參與過偵查血案的活動;也應該知曉一些自己沒有直接參與偵查的血案的來龍去脈。這些特殊的經歷與知識積累,后來成為他小說創(chuàng)作的背景,是很自然的事。估計上述文章作者想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吧,只不過是表述時詞不達意,結果把意思說走樣了。
“參與或旁觀過的血案”,改說為“參與偵查或知曉的血案”,表意庶幾接近事實。否則,豈不是要誣陷艾國柱同志了?
糧食怎會是“種養(yǎng)”出來的
◎凌 名
《南都周刊》第31頁,刊載的是 “封面報道”之一《大田寨全家?!?,圖文并茂,講述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賀州市的一個村子——大田寨的生產生活情況。在介紹“楊瑞貫一家”時,報道中說:“年逾六十的父母在家務農……自己所種田地共5畝,養(yǎng)殖2頭豬……種養(yǎng)的糧食也只夠自己生活。”這里存在兩處修辭問題。
其一,用詞不當。“養(yǎng)殖”義為培育和繁殖,一般應用于形成了一定規(guī)模的產業(yè)。說某人從事“養(yǎng)殖”,那就是說他以此行業(yè)謀生。比如,秦牧《藝海拾貝·菊花與金魚》:“那些栽培菊花和養(yǎng)殖金魚的老行尊,不但要滿足群眾的這種心愿,自己也充滿了勞動創(chuàng)造的豪情勝概?!边@里的“老行尊”是把“養(yǎng)殖金魚”作為職業(yè)的,而不是頤養(yǎng)性情地喂養(yǎng)幾尾而已。一個農家喂養(yǎng)“2頭豬”,談不上什么規(guī)模效益,宜改“養(yǎng)殖”為表義寬泛的口語詞“喂養(yǎng)”。
其二,語詞搭配不當,“種養(yǎng)的糧食”說不通?!胺N養(yǎng)”是指兩種不同的勞動:“種”即種植,指栽種植物或莊稼,如“種胡桃”“種小麥”等;“養(yǎng)”,義為飼養(yǎng)(動物)、生育撫養(yǎng)(小孩)、培植(花草)等,如“養(yǎng)花”“養(yǎng)豬”等,其對象不能是玉米、麥子、高粱、水稻等糧食作物。有時,“種”與“養(yǎng)”兩種產業(yè)可以同時進行,如依托農田發(fā)展畜牧業(yè),利用稻田、茭白等水田的空間或季節(jié)差放養(yǎng)鴨子、土雞等。但是,“種養(yǎng)的糧食”這一說法不能成立,因為糧食是“種”出來的,而非“養(yǎng)”出來的。
新娘回娘家喝的是“于歸酒”嗎
◎饒中源
《南都周刊》刊登的報道《馬橋印象》中說:“在馬橋玩了幾天,我聽到消息,跑去幾里外平江縣的青林村蹭吃喜酒。確切地說,是出嫁女兒過年回娘家的‘于歸酒’?!笨赡茏髡哒娴挠悬c喝高了——“于歸”是指女兒出嫁,并非回娘家;據此,所謂“于歸酒”,就應是指女兒出嫁時喝的喜酒,而非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時喝的酒。
“于歸”一詞,典出《詩經·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逼渲械摹爸印?,指這個女孩子;“于”是詞頭,無實在意義;“歸”,義為出嫁。朱熹集傳:“婦人謂嫁曰‘歸’?!眰鹘y(tǒng)的夫權社會,對女子要求“三從四德”,適齡女子出嫁到夫家,被認為是一種合乎倫理的“歸”的行為,夫家才是一個女子人生的最終歸宿。在現(xiàn)代漢語中,“于歸”顯得有點冷僻;但在古漢語中,“于歸”出現(xiàn)的頻率并不低。比如,清李漁《蜃中樓·雙訂》:“他日于歸,不知嫁著甚么男子,好生愁悶。”
已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親,典雅的說法叫“歸寧”。明代散文家歸有光的名篇《項脊軒志》中就用到了這個詞語:“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 ‘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上述報道說的“出嫁女兒過年回娘家”時喝的酒,可以稱作“歸寧酒”。
“于歸”和“歸寧”都是古語詞,都有一個語素“歸”,但歸的方向正好相反,不可混用。
抗旱,需要“甘露”還是“甘霖”?
◎黃典榮
《大田寨全家?!芬晃恼f,大田寨缺水,村民只能打深井來緩解農耕時的用水難問題?!氨M管如此,該村每年也只能種植春季一季水稻,而秋季則只能期盼天降甘露了?!贝颂幈硎鲇袉栴}。甘露是否“天降”姑且不論;這里說缺水灌溉的村民期盼“甘露”,肯定是說岔了。
“甘”,就是甜美;“甘露”,即甘美的露水?!稘h語大詞典》《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辭海》等大型工具書“甘露”條的解釋,也是如此。常識告訴我們,甘露雖然甜美,但數(shù)量畢竟稀少。對緩解旱情來說,即使有用,也只是杯水車薪。
根據語境不難推斷,大田寨村民們期盼的應該是“甘霖”?!傲亍?,《說文》解釋說“雨三日以往也”,義即久下不停的雨;“甘霖”,就是甘雨,即久旱以后下的雨。唐人孔穎達解釋說:“云甘雨者,以長物則為甘,害物則為苦。”古人從事農業(yè)生產,靠天吃飯,遇到旱災時,他們就祈求上蒼能普降甘霖。比如,《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東吳大旱,道人于吉奉命祈風禱雨時,對百姓說:“吾求三尺甘霖,以救萬民。”人們遇到旱災,祈求的都是“甘霖”,從無“期盼天降甘露”之說。
誤用“反倒”,意思說反
◎董鴻毅
“不僅”作為連詞,可以表示遞進關系。這又可細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用在“不僅……也(還、而且、并且)”的句式里,表示后者比前者范圍更廣,或者程度更深,或者數(shù)量更多,如“他不僅學習好,而且品德佳”。這一句式是遞進關系復句的典型格式。另一種是用在“不僅……反而(反倒、相反)”的句式中,表示后者對前者來說,是從否定方面更進一層,如“吵架不僅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會使矛盾復雜化”。
《南都周刊》刊載的《反社會身體》一文說,在有些人看來,肥胖是道德放縱及懶散的明證,“聽起來,胖人或是邋遢的人不僅是生理上的問題,反倒成為了一個道德問題”。這里的“不僅……反倒”,應改用“不僅……而且”。
這里先不論“邋遢的人”。我們知道,肥胖對于健康來說,是一個不利的因素;在今日以瘦為美的審美觀念中,胖人在外觀上也是談不上美的。說肥胖是“生理問題”,這是一個客觀的陳述,不含價值判斷,對胖人也并無多少批評之意;但說肥胖是“道德問題”,則顯然成了價值判斷,有明顯的批評意味,這就把原本生理問題的肥胖一下子上升到道德層面進行考量,明顯地流露出了對胖人的歧視。可見,上述引句對肥胖這一現(xiàn)象的否定,前后兩個小句邏輯上是典型的遞進關系。所以,上述兩個小句連起來說,就應說成“胖人或是邋遢的人不僅是生理上的問題,而且成為了一個道德問題”。這么說才順暢。
?
中考政策 | 中考狀元 | 中考飲食 | 中考備考輔導 | 中考復習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