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駱東泉(中)與同事一起到90多歲的羅馬尼亞忠實聽眾貝蒂卡(右一)家里做客,許多羅馬尼亞“粉絲”紛紛從外地遠道趕來,大家相聚一起暢談友誼。
1966年的冬天,利用在羅馬尼亞學習的閑暇時間,駱東泉(右二)與同學一起登上喀爾巴阡山。
1968年8月29日晚,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大學宿舍里,一群年輕的中國留學生湊在一臺舊式收音機前。當周恩來總理出席羅馬尼亞駐華大使國慶招待會并發(fā)表講話的消息從遙遠的北京傳來時,大伙歡呼雀躍。 這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羅馬尼亞語廣播開播的第一晚。 一年后,當年在收音機旁收聽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羅馬尼亞語廣播的駱東泉,被錄取為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前身)羅馬尼亞組播音員。 2010年世博會前夕,羅馬尼亞《國家新聞報》和羅馬尼亞《教育論壇》雜志先后刊登駱東泉的文章《世博前夕,我的故鄉(xiāng)上海張開雙臂迎接八方來客》,讓世界感受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的嶄新面貌。 轉(zhuǎn)折:高中畢業(yè)被派出國 1946年,駱東泉出生于上海一個普通農(nóng)民家庭。 1964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guān)懷下,國家選送了600名高中畢業(yè)生和在校大學生出國學習外語,當時從上海交通大學附中畢業(yè)的駱東泉,被派往羅馬尼亞學習羅馬尼亞語。 “這是我人生中的一次轉(zhuǎn)折。高中時,我數(shù)理化和外語比較好,高考第一志愿報的是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想為祖國的自然科學做些貢獻??赡苁俏业亩碚Z發(fā)音不錯,國家派我去學外語了。” 1964年7月,18歲的駱東泉離滬赴京接受了1個多月的培訓。“外交部、高教部官員對我們提出了出國要求:一方面要學好外語,為將來中外友好合作交流做準備;另一方面,當外國友人詢問國家情況的時候,我們能流暢地介紹。”駱東泉深感肩上的擔子很重,決心學好羅馬尼亞語。 求學:自己與祖國同命運 周恩來總理的鞭策與鼓勵,成為這群年輕人奮進的動力。1965年春,周總理訪問羅馬尼亞。期間,他來到中國駐羅馬尼亞大使館與留學生見面。“大家圍著總理席地而坐,開懷暢談??偫韺ξ覀兊膶W習生活情況問長問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你們學外語的,臉皮一定要厚,要張得開嘴,與當?shù)厝舜虺梢黄嘟涣?、多對話,這樣才能提高外語水平。’”總理的這句話讓駱東泉受益終身。 為了練就一口標準流利的羅馬尼亞語,駱東泉養(yǎng)成了分秒必爭的習慣。他一進宿舍就打開收音機聽羅馬尼亞語廣播,到了學校就買一份當?shù)貓蠹堈b讀,課間休息時在走廊里與羅馬尼亞學生對話,周末去公園找當?shù)氐睦先撕秃⒆恿奶臁?駱東泉的課余生活豐富多彩,他說:“羅馬尼亞人對我們很友好,家在農(nóng)村的同學會給我?guī)硪恍┢咸丫?、水果等土特產(chǎn)。冬天,我們與羅馬尼亞的同學一起到山區(qū)爬雪山、打雪仗;夏天,我們一起到黑海里游泳。” “更多的時候,我們這些人思考的是國家與民族的命運。”駱東泉說,上世紀60年代,中國剛剛擺脫3年自然災(zāi)害,“當時國家很艱難,卻把我們送到國外,提供這么好的吃住和學習條件,我們下決心一定要把外語學好,回來報效祖國。”他鏗鏘有力地說。 回國:畢生獻給廣播事業(yè) 1969年7月,駱東泉從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大學畢業(yè),留在中國駐羅馬尼亞大使館,協(xié)助從事翻譯、外事活動等工作。當看到同學們紛紛回國時,他回國效力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并最終如愿回國。“1969年11月15日,我被北京人民廣播電臺選中。”駱東泉回想當時的場景,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對羅廣播有一個艱難的開端,與駱東泉一同進臺的4名大學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學科理論與實際應(yīng)用之間的差距,采編新聞稿件與日常口語交流的區(qū)別……對此,他們虛心向老同志和外國專家請教,從最簡單的翻譯新聞稿做起,逐漸涉及專題、新聞評論,進而使用羅馬尼亞語采訪、編輯、主持,“現(xiàn)在我們什么都能做,個個是多面手。”駱東泉說道。 2003年,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羅馬尼亞語部創(chuàng)辦羅文報紙《友誼之橋》,由駱東泉擔任主編,該報在羅馬尼亞免費發(fā)行,旨在加強中羅友好交往,介紹中國的經(jīng)濟、文化、教育、科技等。他現(xiàn)在仍舊忙碌在對外傳播的戰(zhàn)線上,幫年輕人修改稿件、參與重大新聞采訪報道。今年世博會期間,他又多次同年輕人一起前往上海采訪報道世博會,向世界推介上海。 41年的新聞從業(yè)經(jīng)歷,讓他懷有強烈的感恩思想和報國情懷:“我們這批海歸取得的成績,主要歸功于黨和人民的培養(yǎng)。我們利用外語技能,在宣傳、外交、經(jīng)濟等領(lǐng)域工作多年,推動了祖國與世界的互相了解和友好合作。通過翻譯和新聞工作,向全世界介紹我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shè)以來的發(fā)展變化,這是我們最大的心愿。”(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