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歷史看日本的性文化

字號:

 在日本歷史上,最能體現(xiàn)好色宗教感覺的人是日本平安時期的在原業(yè)平。《伊勢物語》就是他的好色物語。    
     
    他俊美風(fēng)流,桃運無數(shù),相傳曾與3733名女子交往過。更因為與二條皇后有私,并詠“月非舊時月,春豈去年春;萬物皆遷化,不變唯我身”的和歌,意表冒險之戀,而成好色之典型。他的一個基本的想法是:今天我是活著的在原,但明天可能就會成為死去的在原。如何在不死的今天,與更多的女人共度春宵之夜?    
     
    于是,在原業(yè)平接受一個男人之托,和這個男人的母親,一個白發(fā)老太發(fā)生了性關(guān)系。這位老太,并不是和他有戀情,而是一時的性沖動,想要男人的肉體而已。這里,震撼的意義在于,這件事所想要強調(diào)的并不是這個老太的欲望,并不是在近代看來是毫無疑義的性的舉動,而是這個男人(即在原業(yè)平)是代替受托男人在行孝心。因為通常的做法是,男人只是對所愛之女發(fā)生關(guān)系,而這位在原業(yè)平卻對誰都有發(fā)生性關(guān)系的好心情。
         
     
    就是這樣一位好色之徒,在后世日本人的觀念里,演變成了具有“新文明教養(yǎng)”的一種表現(xiàn)。并有了對此加以賞贊的心相。因為這是新的性道德———“好色”道德的開始。那么,這個好色道德的根在哪里呢?請看55歲的在原業(yè)平留下的辭世歌:      
     
    生死如朝露,此語早樂聞。    
     
    命在今明日,想來令人驚。    
     
    原來如此。    
     
    和泉式部有首和歌這樣說:    
     
    睹物思情,池邊流螢飛舞。    
     
    宛如我的軀體,離恨愁魂。    
     
    看到飛舞的流螢,仿佛靈魂脫殼。那螢火蟲正是自己靈魂的寄身,飄向無限的情色彼岸      
    這就是日本人特有的好色的宗教感覺。不是在這個風(fēng)土出生的人是很難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