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夏天,我?guī)ьI一個企業(yè)家代表團前往慕尼黑理工大學訪問,參加該校主辦的企業(yè)精細化管理培訓。雖然已經過去一年多了,但訪問中出現的一段對話讓我至今難以忘懷。
剛走到大樓門口,一位企業(yè)家突然問:“這是大學嗎?”我回答:“為什么不是?門口不是有牌子嗎?”這位企業(yè)家以不信任的口吻反問:“既然是大學,怎么沒有看到圍墻和門衛(wèi)?”我回答:“國外的大學都沒有圍墻和門衛(wèi)。”他似乎在自言自語道:“沒有圍墻和門衛(wèi),那還是大學?萬一有壞人進大學怎么辦?”他的問題令我實在無法回答。
一次,陪同一位學者訪問德國洪堡大學并與校方會談,他提出了幾個問題:“你們大學沒有圍墻和門衛(wèi),萬一有閑雜人員進來怎么辦?你們的安全措施是怎么落實的?如果非本校學生進來蹭課聽,占用本校教學資源怎么辦?”
校方回答:“我們不理解什么是閑雜人員,任何人都有權來大學參觀、訪問、聽課。當然,沒有注冊的學生不能參加考試,也拿不到畢業(yè)證書。至于安全措施,由警方來負責,迄今為止并沒有發(fā)生過大的暴力案件。至于外校學生或其他人來聽課,我們都歡迎。我們也無權拒絕任何人來大學聽課,因為他們是納稅人。”這位學者繼續(xù)問:“外國人并不在德國納稅,也可以來聽課嗎?”校方回答:“當然可以,只要你有時間,有興趣。”問:“為什么?”校方回答:“我們歡迎各種形式的交流和訪問。”
今年一月初,與一位朋友訪問母校德國萊比錫大學,我建議這位朋友去參觀美輪美奐的大學圖書館。
走進圖書館,這位朋友馬上感嘆:“大學圖書館這么大和漂亮,國內不多見!”我回答:“德國大學圖書館基本上都是這樣的。”圖書館的自習室很寬敞,盡管學生很多,但不用占座位,而且還有單間的自習室,任何人都可以進去看書。
他不相信地問:“我們不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也沒有證件,能進去看嗎?”我告訴他,只管進去,沒有人問你的,更沒有人阻攔。他走了進去,并沒有人詢問他是否有學生證。當然,沒有借書證,無法把書借出來。如果有感興趣的書,可以當場復印,不過,復印需要掏錢。
德國大學的教授待遇很高,一個人的工資養(yǎng)活全家沒有任何問題。一般而言,大學教授的工資相當于政府機關的局級公務員,而且多數教授還有秘書、助理等。
記得我當年去德國留學的時候,第一次課上的是歐洲法。高大的教授戴著耳麥,講課時在臺上走來走去,還放著投影儀。
突然,他說了一句:“抱歉,我忘記帶膠片了,一會兒我的秘書就送過來。”我以為自己聽錯了,疑惑地問旁邊的德國同學:“教授也有秘書?”同學回答:“一般教授都有秘書,有的是單獨的,有的是幾個人共用一個秘書。”
德國學生反問:“你們中國的教授沒有秘書?”我告訴他:“在我們國家,可能只有非常著名的教授才有秘書。秘書是領導的專利。”
這位同學說:“我們這里恰好相反,只有非常高級別的官員才有秘書,一般的公務員都沒有。”沒過幾分鐘,一位女士風風火火地跑進課堂,把膠片遞給教授,我這才確信剛才沒有聽錯。
與德國大學相比,國內大學不僅有圍墻,而且還有威武的門衛(wèi)。每個學生進入大學必須向門衛(wèi)出示證件,而圖書館更是嚴格:沒有本校的學生證根本就進不去。大學是全體納稅人供養(yǎng)的,出資人反而沒有權利借閱圖書,也不太容易去旁聽大學課程,這對德國人而言,簡直是不可理喻。莫非是中國人已經習以為常了?竟然沒有人對此提出異議。
一所大學要成為一流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開放的心態(tài)和心胸是起碼的條件。狹隘地把自己隔絕起來,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要么高高在上,要么性格孤僻。盡管學到了很多知識,但大多脫離社會現實,這就是不少企業(yè)感嘆大學生眼高手低、缺乏實際能力的原因。這些人到了官場上,會把在大學受到的潛移默化影響帶到工作崗位上,養(yǎng)成了高高在上和孤芳自賞的習慣。
因此,如果大學對納稅人不感恩,何以要求大學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感恩于納稅人?中國大學要想成為世界一流,首先應當拆掉圍墻,取消門衛(wèi),讓納稅人能自由進來聽課、借閱圖書。
剛走到大樓門口,一位企業(yè)家突然問:“這是大學嗎?”我回答:“為什么不是?門口不是有牌子嗎?”這位企業(yè)家以不信任的口吻反問:“既然是大學,怎么沒有看到圍墻和門衛(wèi)?”我回答:“國外的大學都沒有圍墻和門衛(wèi)。”他似乎在自言自語道:“沒有圍墻和門衛(wèi),那還是大學?萬一有壞人進大學怎么辦?”他的問題令我實在無法回答。
一次,陪同一位學者訪問德國洪堡大學并與校方會談,他提出了幾個問題:“你們大學沒有圍墻和門衛(wèi),萬一有閑雜人員進來怎么辦?你們的安全措施是怎么落實的?如果非本校學生進來蹭課聽,占用本校教學資源怎么辦?”
校方回答:“我們不理解什么是閑雜人員,任何人都有權來大學參觀、訪問、聽課。當然,沒有注冊的學生不能參加考試,也拿不到畢業(yè)證書。至于安全措施,由警方來負責,迄今為止并沒有發(fā)生過大的暴力案件。至于外校學生或其他人來聽課,我們都歡迎。我們也無權拒絕任何人來大學聽課,因為他們是納稅人。”這位學者繼續(xù)問:“外國人并不在德國納稅,也可以來聽課嗎?”校方回答:“當然可以,只要你有時間,有興趣。”問:“為什么?”校方回答:“我們歡迎各種形式的交流和訪問。”
今年一月初,與一位朋友訪問母校德國萊比錫大學,我建議這位朋友去參觀美輪美奐的大學圖書館。
走進圖書館,這位朋友馬上感嘆:“大學圖書館這么大和漂亮,國內不多見!”我回答:“德國大學圖書館基本上都是這樣的。”圖書館的自習室很寬敞,盡管學生很多,但不用占座位,而且還有單間的自習室,任何人都可以進去看書。
他不相信地問:“我們不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也沒有證件,能進去看嗎?”我告訴他,只管進去,沒有人問你的,更沒有人阻攔。他走了進去,并沒有人詢問他是否有學生證。當然,沒有借書證,無法把書借出來。如果有感興趣的書,可以當場復印,不過,復印需要掏錢。
德國大學的教授待遇很高,一個人的工資養(yǎng)活全家沒有任何問題。一般而言,大學教授的工資相當于政府機關的局級公務員,而且多數教授還有秘書、助理等。
記得我當年去德國留學的時候,第一次課上的是歐洲法。高大的教授戴著耳麥,講課時在臺上走來走去,還放著投影儀。
突然,他說了一句:“抱歉,我忘記帶膠片了,一會兒我的秘書就送過來。”我以為自己聽錯了,疑惑地問旁邊的德國同學:“教授也有秘書?”同學回答:“一般教授都有秘書,有的是單獨的,有的是幾個人共用一個秘書。”
德國學生反問:“你們中國的教授沒有秘書?”我告訴他:“在我們國家,可能只有非常著名的教授才有秘書。秘書是領導的專利。”
這位同學說:“我們這里恰好相反,只有非常高級別的官員才有秘書,一般的公務員都沒有。”沒過幾分鐘,一位女士風風火火地跑進課堂,把膠片遞給教授,我這才確信剛才沒有聽錯。
與德國大學相比,國內大學不僅有圍墻,而且還有威武的門衛(wèi)。每個學生進入大學必須向門衛(wèi)出示證件,而圖書館更是嚴格:沒有本校的學生證根本就進不去。大學是全體納稅人供養(yǎng)的,出資人反而沒有權利借閱圖書,也不太容易去旁聽大學課程,這對德國人而言,簡直是不可理喻。莫非是中國人已經習以為常了?竟然沒有人對此提出異議。
一所大學要成為一流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開放的心態(tài)和心胸是起碼的條件。狹隘地把自己隔絕起來,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要么高高在上,要么性格孤僻。盡管學到了很多知識,但大多脫離社會現實,這就是不少企業(yè)感嘆大學生眼高手低、缺乏實際能力的原因。這些人到了官場上,會把在大學受到的潛移默化影響帶到工作崗位上,養(yǎng)成了高高在上和孤芳自賞的習慣。
因此,如果大學對納稅人不感恩,何以要求大學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感恩于納稅人?中國大學要想成為世界一流,首先應當拆掉圍墻,取消門衛(wèi),讓納稅人能自由進來聽課、借閱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