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數(shù)學(xué)考點 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字號:


    學(xué)會“分析”是完美解題之源
    江蘇省如東縣大豫鎮(zhèn)社區(qū)教育中心 陳 耀
    
    分析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完美的解法來源于對問題的周密的分析,分析的首要任務(wù)是從問題的條件與結(jié)論中提取有利的解題信息。本文舉例談?wù)劷鉀Q問題時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
    例1 如圖,在△ABC中,AB=AC=7㎝,點P是BC邊上的一點,AP=5㎝,求BP·CP的值。
    
    分析一:顯然,這里不宜考慮用相似三角形的方法來求得結(jié)果??蓳Q個角度想BP·CP能否作些轉(zhuǎn)化,因為這是個等腰三角形,如果作一條底邊上的高,然后通過勾股定理以及一些有益的等量代換或許能解決。
    解法1:作AD⊥BC于點D? ∵AB=AC,AD⊥BC,BD=CD∴BP·CP=(BD+PD)(BD-PD)=BD2-PD2=(AB2-AD2)-(AP2-AD2)=AB2-AP2=72-52=24(㎝2)。
    分析二:求兩條線段的積,我們會聯(lián)想到圓的相交弦定理,不妨考慮作個輔助圓,也許能行。
    解法2:以A為圓心、AB為半徑作⊙A,過點A、P作直徑MN。由相交弦定理,得
    BP·CP=PM·PN=(AP+AM)(AN-AP)=(7+5)(7-5)=24(㎝2)。
    
    例2 如圖,⊙O1與⊙O2相交于A、B,直線CD過點B分別交⊙O1與⊙O2于C、D,M為的中點,AM交⊙O1于E,交CD于F,連結(jié)CE、AD、DM。
    
    (1)
    ?????? 求證:△CEF∽△AMD
    (2)?????? 求證:
    (3)?????? 若CB=5,BD=7,CF=2FD,AM=4MF,求MF和CE的長。
    分析:⑴要證明兩個三角形相似,條件中沒有給出線段的比例關(guān)系,因此,我們應(yīng)全力尋找兩個三角形中相等的角。因為這些角分置在兩個不同的圓內(nèi),要將它們聯(lián)系起來,唯一的辦法是連結(jié)兩圓的公共弦AB。因為M是
    的中點,所以∠2=∠3, 又∠1=∠2,∴∠1=∠3。又∵∠4=∠3+∠5,而∠3=∠2=∠6,∴∠4=∠6+∠5=∠ADM。
    ∴△CEF∽△AMD。
    ?
    ⑵要求證的比例式形式復(fù)雜,一下子找不到平方關(guān)系。我們將與成比例關(guān)系的線段找出來,然后看看能否得出求證式。∵△ECF∽△MDF,∴,又∵△CEF∽△AMD∴,∴
     ,即。
    ?
    ⑶這里數(shù)量關(guān)系錯綜復(fù)雜,必須進行數(shù)量關(guān)系的轉(zhuǎn)化,要求MF很容易聯(lián)想到圓冪定理:AF·MF=BF·FD。由已知條件知AF=3MF,還必須求出BF和FD。∵CD=CB+BD=5+7=12,CF=2FD,∴3FD=12,∴FD=4,CF=8,BF=3。將BF、FD代入圓冪定理的公式,得MF·3MF=3×4,∴MF=2。
    ?
    要求CE的長,由⑵,該比例式中MF=2,AM=4MF=8,要求出CE的長,必須先求出EF的長,∵△CEF∽△ABF,∴
    ,∴EF==4,代入中,得CE=8。
    ?
    學(xué)會分析,實質(zhì)上是學(xué)會思考,學(xué)會聯(lián)想。這些正是新課程所追求的理念,有一點必須搞清楚,世界上永遠找不到分析的公式,或是供你套用的分析的方法,這些都是需要通過學(xué)習(xí)、練習(xí)、感悟、反思以后才能得到的。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dǎo) 中考復(fù)習(xí)資料